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0页
第2页 / 共10页
第3页 / 共10页
第4页 / 共10页
第5页 / 共10页
第6页 / 共10页
第7页 / 共10页
第8页 / 共10页
第9页 / 共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探究现代史学理论在高中历史教学设计中的适度运用南京市临江高级中学 郑涛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对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历史老师进行问卷调查,分析指出问题即当下高中历史教师对于现代史学理论运用不够。为解决这一问题,本文介绍了历史解释学、现代化理论、全球史观、心理史观和社会史观五个常用的现代史学理论。并结合相应的教学案例进一步探讨适度运用现代史学理论的五个环节以及应当注意的一些问题。关键词:现代史学理论 高中历史教学设计 适度运用一、问题背景 对本校及兄弟学校的有代表的历史教师(30名)进行高中历史教学设计问卷调查,选取了与本课题相联系的三个重要问题统计如下:1.平时教学是否对现有教材进行整合:不整合偶尔整合看情况121082.请写出你知道的现代史学理论的名称:写不出只写两个写对三个以上515103.在平时高中历史教学设计中历史唯物主义(缩写为“历”)和现代史学理论(缩写为“现”)哪些运用的多?前者(历)用的较多后者(现)用的较多2010从问卷调查的情况来看,现在多数高中历史教师对待高中历史教材的态度基本上是“用教材”教的情况比较普遍,问到一些老师为何不对教材进行整合时,大多老师的回答是嫌麻烦和不知如何去整合。结合这个回答再看问题2和问题3的统计,就不难发现一些教师不整合教材的原因即:对于现代史学理论了解的不多。因此,可以看出高中历史教师普遍比较重视教育教学理论、学习理论的运用,而史学理论的运用却常常被忽略。这一方面是由于中学历史教学长期处于“教教材”的状态,很少突破教科书的历史叙述;另一方面,不少中学历史教师常常用唯物史观代替史学理论,造成对当今史学理论的研究不甚了了,更无从运用;另一方面,一个大纲、一套教材、一种声音使得中学历史老师只需“埋头拉车”,以至于许多老师不想也不会“抬头看路”。著名课程专家钟启泉曾经说到,目前我国师范生在大学接受的教师教育,与社会发展实际至少落后50年。这其中当然包括史学观念方面,中学教师在史学观念方面的落伍是普遍的,我们应正视和面对这一问题。中学教师不关心高校学者在干什么,高校学者也缺乏有效的渠道向中学普及新的研究成果,中学历史教学表现出极大的封闭性,中学教师的史学观念严重滞后于学术研究成果。因此,我们要重视史学理论的再学习,提高转变史学观念的自觉性。 1宋启广:新课程下历史教学应关注新史观,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 2009年第8期 。适当借鉴现代史学理论不仅有利于深化教师的历史认识,对教学设计的创新也有现实意义。 不断更新史学观念,适度运用现代史学理论的成果,不仅使教学增加趣味性还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他们的思路。 例如:甲.乙.丙.丁分别主要是站在哪种史观上对孙中山作出评价的? 答案:甲说: “他是民主革命的先行者。”这强调了人类历史是通过不断的革命斗争推动社会演进的。(属于革命史观) 乙说:“他是中国现代化的光辉先驱。”这强调了人类历史是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属于现代化史观) 丙说:“他是移风易俗的倡导者。”这强调了人类历史不仅仅是政治.经济.思想.外交等大事件的历史,更是与平民百姓.芸芸众生息息相关的小事件的历史,包括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等。(属于社会史观) 丁说:“他是有世界影响的政治家和革命家。”这强调了人类历史是一个整体。(属于全球史观) 再就是,高考中考查现代史学理论的题目增多,例如2010年山东文综第11题考查了现代史观;2011年江苏高考历史卷第18题考查了全球史观,其中材料题第22题和23题考查了现代史观;2011年广东高考文综卷第16题考查了社会史观的内容等。 综上所述,有必要在教学设计中加强对现代史学理论的适度运用。二、常用的现代史学理论 1.历史解释学:“就是发现、理解、阐明和解释历史意义的技术,以便把另一个时空系统发生的历史事件的意义转换到我们的世界中”2 韩震、孟鸣歧主编:历史 理解 意义:历史诠释学,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1月第一版,第3页。历史解释学认为,历史理解的客观性既需要理解主体与历史文本之间的相互适应,也需要许多人的观点的相互碰撞和磨砺,历史往往是关于历史遗迹的某种动态的共识。3 同2,第10页。例如有老师在讲授高三复习课洋务运动一课,在讨论对洋务运动的评价时,设计呈现了人民教育出版社1956年出版中国历史(第三册)、1978年1月编写的湖北省初中试用课本中国历史(第二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11月版的初级中学课本中国历史(第三册)三个不同时期的教科书对洋务运动的不同评价,这种设计反映了典型的历史解释学思想。最后,引用了20世纪80年代吴大猷、90年代刘宗绪和21世纪初马克垚世界文明史中的新观点: “清季自强运动起于年英法联军结束,讫于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历时三十余年。这是一段非常重要的时期,因为这不仅是国人谋求对所谓中国数千年来的大变局所作有效因应求自强的开始,也是百余年来中国进行现代化所作种种努力的起步。” 吴大猷在年月召开的“清季自强运动研讨会”开幕词 清政府开始了近三十年的师夷努力,中国的近(现)代化之路终于艰难地起步了。作为清政府自上而下的改革,洋务运动虽然没有达到自强御侮的最终目的,但还是使中国迈入世界资本主义工业化潮流,尽管一切都是被动的,是被世界潮流推着走。 刘宗绪历史新知识创新能力培养 从世界文明史的视角来评价这一时期的自强运动,我们并不着重于它所提出的“求强”、“求富”的口号,也并不看重它的任务是否完成。我们看重的是,这场运动是否顺应了世界文明前进的大潮,是否代表着先进的社会生产力,是否为向现代化工业文明过渡做出了贡献。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4 何成刚等著:历史教学设计,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9年11月第一版,第94至95页。 整个设计中,通过三个不同时期对洋务运动的不同认识,反映特定时代人们的特定史观,同样也反映出了现代中国史学界从单一的阶级斗争范式,发展到现代化范式、文明史范式,对历史的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2.现代化理论。大约从16世纪起,人类社会开始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缔造出一种新的文明,即工业文明。现代化的特点主要表现为:政治方面是民主化和法制化;经济方面是工业化、市场化和专业化;思想文化方面为科学化、理性化和经济主义;社会方面表现为城市化、福利化和流动化;个人方面则表现为开放、参与、独立和平等的特点。 运用现代化理论分析近代史,可以发现西方近代社会的各个方面,包括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变化等,无一不在“现代化”这个主题下进行。欧美国家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形成与发展,构成了政治上的民主化与法制化的历史进程(人教版必修一,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值得确立和发展);新航路的开辟、殖民侵略和两次工业革命(人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构成了经济上的市场化和工业化的发展进程;人文精神和近代以来的科学技术的发展(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和第四单元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则是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和理性化的基本内容。 对于高三复习课的教学设计上,可以以中国现代化进程为专题,在政治、经济、思想上让学生系统梳理。使学生清楚中国近代史既是反侵略反封建的革命史,也是一部现代化进程的历史。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作为中国近代社会现代化的前提,同时也开启了政治上的民主化大门;洋务运动开中国近代之先河,民族工业在欧风美雨中成长,同时也启动了中国近代的工业化进程;维新思想、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不仅是西学东渐,也是中国人思想解放的过程与成果。现代化理论对近代史学习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必须以生产力发展为标准进行历史评价。不能以伦理道德为标准,也不能以当时劳动群众的要求是否得到满足为尺度。有利于生产力发展则以肯定为主,反之则以否定为主。诸如圈地运动、海外掠夺和殖民扩张等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就充满了令人发指的暴行,但它瓦解了封建制度,催化了资本主义的诞生,其进步作用无疑是主要的方面。二是加强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当前,我国正在进行现代化建设,需要从历史中获取经验与教训。近代史的学习,要注意运用联系和比较的方法获得经验与教训。在考察英、法、美、德、日等国的现代化进程中,注意揭示各国现代化的共同规律,发现可供借鉴的经验。在考察我国近代史上的现代化进程中,注意揭示其影响因素,进而对我国的国情有更深刻的认识。5 浙江义乌教研室:关注史学理论 引领历史教学,引自http:/www.ywhs.net/yhhs/shixuelilun/2009/0807/1417.html,2012年5月4日引用。 3.全球史观。这一观点最早来自于美国当代历史学家L.S.斯塔夫里阿诺斯的著作全球通史,书中将整个世界看作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的统一体,从全球的角度而不是从某一国家或某一地区的角度来考察世界各地区人类文明的产生和发展,把研究重点放在对人类历史进程有重大影响的历史运动、历史事件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联和相互影响上,努力反映局部与整体的对抗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全球史观试图以世界由分散到整体的一体化发展为主线去解释世界历史运动轨迹。1500年左右是人类历史的分水岭,从此人类开始走向融合,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欧、亚、美大陆文明实现了全球性交汇,引发了全球一体化的历史进程。随着一次次科技革命的出现,现代交通工具和通讯手段的普及运用,一体化进程的步伐越来越迅速。 人教版必修一和必修二中近代史相关专题的组建基本依据就是现代化理论和全球史观。全球史观对学生近代史的学习有一定的帮助。主要表现为:可以进一步帮助中学生树立全球视野,增进他们对不同地区和国家的历史与文化的了解,自觉地从中吸取有益的营养;可以使学生更深刻地了解不同地区历史和文化的交流、影响和碰撞及其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有益于学生从人类社会的发展大势,去体会历史进程中的艰难曲折和光明进步的前途;有利于学生把中国历史作为世界历史的一部分来掌握,并能充分认识中国在世界历史发展中的地位,以及对世界历史的伟大贡献。说到底,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避免思想的片面性和主观性,增强学生的全球意识和国际主义精神。6 车华玲:“全球史观”与中学历史教材的编写,历史教学2004年第6期。 4.心理史学,就是运用心理学方法研究历史。心理史学认为历史不是僵死的事实的简单堆积,而是由活生生的人创造的,因此在历史研究中考察人的内心活动十分重要。心理史学包括社会心理和个人心理,个人心理史学重视人物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并认为历史研究首要的任务是分析历史“人物”的动机与行为。如果恰当地运用心理史学的方法,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神入历史,从而有利于学生把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放在具体的背景下,历史主义地分析问题。例如笔者在讲授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中,研究了一位虚拟人物门德罗夫的心理状态,通过笔记和照片的形式再现人物当时的心理,例如在讲到赫鲁晓夫改革时,是这样设计的: 门德罗夫谈到他的青年时期的感受时,有伤感,有震惊,有喜悦,有激情,同样也有失望。记者在翻阅了门德罗夫的当年的一些日记,摘要如下:A(1953)“早上电台传来噩耗,伟大的领袖斯大林永远的离开了我们,伤感啊!我真不敢相信,以后怎么过啊?坚决跟着赫鲁晓夫同志走!”B(1956)“震惊!二十大说斯大林同志是错误的,要给以严厉批判!”C(1957)“今天很高兴,我爷爷原来的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