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3页
第2页 / 共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谈数学中的学生创新教育邱隘实验小学 王爱波早在20世纪20年代,陶行知先生就曾提出并实施过“创造教育”。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很多专家学者都提出过创造力培养的问题,若干地区也开展过不同层次的“创造教育”实验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积累了一定的成功经验。但我国“创造教育”迄今尚处于起步阶段。 近年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在有关文件与重要讲话中把“创新”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江泽民总书记在北大百年校庆、全国技术创新大会等多种场合,精辟论述了“创新”对于民族和国命运的重要性。他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家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要应届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知识经济迅速兴起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技术的发展,知识的创新,越来越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进程”。创新教育也已成为当今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和实验的一个重要课题。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就学校教育而言,数学教育是教育创新的主阵地之一,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的实验具有重要意义。一、重视学生自身的创新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摆脱“应试”教育,推行素质教育?专家们都指出:绝对不能低估学生自身德创新能力,教会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的能力才是推行素质教育、培养创新精神的关键所在。学生有强烈的创新愿望,具有潜在的创新才能,需要老师引导开发,把这种内在的潜能转化为现实中的创造力。创新能力不是教出来的,它是一种综合能力,是知识、能力、人格的有机融合,是各种因素碰撞厚灵感在实践中的体现,有时会表现为“随意”性和“偶然”性,只有让学生勇于时间,主动探索,用心体验和思索,大胆发表见解,允许他们率性而为,允许他们失败,甚至允许他们犯错误,给他们创设创新的机会,营造创新的氛围和宽松的环境,才能使他们跨越模仿,走上创新之路。近两年全国上下正在大力推行新课程标准也正是为了体现创新这一目的,它的出现是对新的教育体制的冲击,我们要努力打破传统应试教育对学生思想的压迫,所以,新课程是一种全新的体验,它的探索有助于培养学生归纳探究的能力。单纯告诉学生一个知识点,然后让他们模仿解题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取而代之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校的能力和探索的能力。而作为老师,是要做到启发引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而非简单授予知识点,要让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还要“知其为什么所以然”,把教学的中心转移到学生自己探索学习上去。不能轻易地否定学生地任何一个结论,相反要给予鼓励,再给予恰如其分的评析,尤其是对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应特别鼓励,这对学生的一生都是受益匪浅的。同时,从教育创新的根本目的来看,是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为核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造就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自主活动为基础的新型教学过程,大力推进教学活动由教向学的转变,使教学活动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主动探索的基础上,进而形成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的教学环境和新的教学体系。另外,学生的成功体验也可以促进其创新的意识。成就动机是学生求新创造的动力源泉。教室在教学中应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好奇心,鼓励学生有成就感,有进取心,从学习的成就中体验到快乐。罗杰斯指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里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教室的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话语,都会对学生成就动机的形成产生巨大的影响。如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多说“你能行”,“你真棒”等鼓励行的话,作业批改上多写“有进步”,“有提高”的评语,课堂回答问题时,哪怕他没有说对,也要表扬他举手的勇气。教室要对学生的每一个回答,每一次作业,每一回学习成绩的去得都给予积极的评价,让学生体验到自身的价值,增强他们成功的自信,使他们最大限度地活跃起来。二、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一) 创设良好的创新氛围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小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的前提条件。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任何创新与发现,都是从对新知识产生强烈的欲望,在情感上燃烧起对新知识追根究底的浓厚学习兴趣时开始的。学习兴趣和情感在培养创新能力中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采取各种手段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情感的产生。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认为:“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时民主,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并且使最大多数人之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应和谐、平等,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成为教学的主体,教师主动组织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即使学生的回答看上去有些“傻”,教师也不能直接否认学生的答案,而应欣赏学生的这些“傻”问题,因为在“傻”的背后闪烁着学生智慧的光芒。曾看到过这样一篇报导,教师在上找规律一课时,老师出了这样一道题:国庆节街头挂了一排彩灯,有红的也有黄的,一位小朋友数着数着,一辆骑车把一部分彩灯给遮住了,你知道汽车后面有几盏红灯,几盏黄灯吗?老师的用意在于让学生根据排列的规律找到答案。可这时有一位学生站起来说:“老师,这还不简单,把汽车开走就行了。”老师一听,显得很不耐烦,并生气地对那位学生说:“坐下,别胡思乱想。”学生无奈,红着脸低着头,还不时地东张西望,下半节课这位学生一次手都没举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积极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民主、平等地教学环境,让学生想说,敢说,会说。教师不能把学生当作一直接受器,而应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用自己地眼睛去观察,用自己地头脑去思考,用自己地嘴巴去表达,用自己地双手去操作,以创造主人翁精神参与教学活动。(二) 培养学生勇于质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则诱发探索。通过探索去发现真理。科学发明与创造往往是从质疑开始,从解疑入手的。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许多创新性的行为都是从产生疑问开始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积极争辩,陈述矛盾,各抒己见,敢于向老师质疑,敢于对课本提出疑问,逐步使学生做到敢于提问,善于提问,乐于提问。不管学生的提问质量如何,教师都应及时表扬,应学会欣赏学生的“傻”问题,偏爱会提问的学生,保护他们的创新意识,为他们走向创新之路架设“桥梁”。著名创作学家奥斯本提出:“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学生对学生的意见、看法和观点不当即作出分析判断,鼓励学生产生的想法、观点越多越好,以数量求质量。” 如在教学除数是两位数除法时,在例题120024教学后有学生提问:“如果题目是125624那该怎么办呢?”他提问的目的在于如何解决除后还有余数的问题。在集体讨论解答后,又有学生提问:“是不是所有的两位数除四位数的除法的商都是两位数?(因为这两道题都是两位数除四位数而商是两位数的。)老师没有直接否认学生的想法,而是启发学生,你能找到一道商不是两位数的除法算式吗?两位数除四位数的商最多是几位数?在什么情况下商是两位数,在什么情况下商是三位数?这几个问题激起了学生好奇心理,学生通过相互争辩,不仅掌握了知识,更增添了提问的积极性。(三) 启发学生大胆猜想 牛顿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小学生天真活泼,富有幻想,敢说敢做,教师要把学生的这种品质落实到教学中,以猜想为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分数化为有限小数”这堂课的教学,曾看到过有位教师是这样设计教学过程的:先给学生提供一组分数,让学生试算观察后猜想:一个最简分数能不能化成有限小数,与这个分数的哪些部分有关?学生互相讨论,有的说可能与这个分数的分母有关,也有的说可能与这个分数的分子有关。在讨论弄清与分母有关后,又让学生猜想:与分母有怎样的关系?有的说可能与分母试奇数还是偶数有关,有的说可能与分母是合数还是质数有关,也有的说可能与分母所含质因数有关。学生经过一番谈论后,最后形成共识。(四) 引导学生善于合作21世纪向教育者提出了新的任务:让学生学会合作。能够处理好与他人的协作关系,集众人之智慧取长补短,是跨世纪优秀人才必备的基本素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以较多讨论、分析的机会,使学生在知识方面相互补充,在学习方法上相互借鉴,善于合作,集智取长。如共同解决知识疑难,友好协作做实验,热烈谈论辩是非,学习借鉴他人巧妙的解法等,为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提供有利的条件。如在教学统计的初步认识时,先让学生观看动画(大象、松鼠、小熊在统计长跑运动员)然后让学生说说他们时怎样统计的?在小组中你准备怎样分工?有的说:“我们组有四个人,一人划正字,一人拿玩具,一人报小动物的名称,一人监督。”等学生合理分工后,小组合作统计出各种玩具的总数。在愉快的合作中使学生体会到个体在集体中的重要作用。创新使一个永恒的话题,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使长期而艰巨的过程。教师要不断更新观念,改革教学方法,把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有机地贯穿于课堂教学地始终,持之以恒,才能使每个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断地得到发展和提高。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