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5页
第2页 / 共5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6年天津外国语大学新闻与传播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专硕之传播学教程考研必备复习题库一、名词解释1 大众传播【答案】大众传播是指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大众传播的特点包括:大众传播的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 大众传播是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的活动; 大众传播的对象不是特定阶层或群体,而是社会上不定量多数的一般大众; 大众传播的信息既具有商品属性,又具有文化属性; 大众传播的过程具有很强的单向性:大众传播是一种制度化的社会传播。2 索绪尔(FerdinanddeSaussure )【答案】索绪尔(FerdinanddeSaussure )是瑞士语言学家,现代语言学的奠基者,结构主义学说的开创者,其符号理论促进了符号学科的建立。索绪尔1857年生于日内瓦,1878年发表了论印欧系语言元音的原则系统。1881年他到法国巴黎,在整整十年间他培养了梅耶、格拉蒙等语言学家,建成了法兰西学派。1907年起,他开始讲授普通语言学。索绪尔去世后,他的学生根据同学们的笔记和索绪尔的一些手稿及其它材料编辑整理成普通语言学教程一书,于1916年在法国巴黎出版。此书曾多次再版,并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其影响遍及全世界。3 哈钦斯委员会【答案】哈钦斯委员会即“新闻自由委员会”,是20世纪著名的学术团体。该委员会成立于1944年初,由美国芝加哥大学校长罗伯特哈钦斯领导组成。委员会用两年多的时间,对美国新闻自由现状进行了调查,前后听取了多家报纸、杂志、广播电台以及多位电影界人士的证词和意见,在1947年发表了第一期报告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也称哈钦斯报告)。这份报告先明确了大众传播责任的原则,从根本上奠定了社会责任学说的理论基础,确立了人众传播社会责任思想的问世,也宣告了一个相较于传统自由主义传播理论更成熟的新闻自由观的诞生。4 知情权/知晓权【答案】从广义上看,知晓权是指社会成员获得有关自身所处的环境及其变化的信息、保障社会生活所需的各种有用信息的权利,从这个意义上看,它也是人的生存权的基本内容之一。从狭义上看,知晓权是指公民对国家的立法、司法和行政等公共权力机构的活动所拥有的知情或知察的权利,这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政治权利,也意味着公共权力机构对公民负有信息公开的责任和义务。二、简答题5 什么是数字鸿沟? 其可能的社会后果是什么?【答案】(1)数字鸿沟的定义数字鸿沟是指由于信息和通信技术的全球发展和应用,造成或拉大的国与国之间以及国家内部群体之间的差距。已的产生,从世界范围看,就是由于发达国家经济水平及信息化程度与发展中国家之间所形成的信息不对称; 从发展中国家看,就是由于地区、行业、所有制以及企业规模等差异,存在着的信息不对称。(2)数字鸿沟的社会后果在信息资源已经成为国家经济实力和国际竟争力的核心战略资源的今天,国家或地区之间由于因特网基础设施建设和操作技术普及水平等差异,造成了信息资源获取能力的巨大差距,进而影响了弱势国家的经济实力与国际竞争力; 不同人群之间因为收入、受教育水平、所处地域及种族等方面的差异而造成了对因特网技术掌握和运用等的差异,进而导致了不同群体在社会中面临的机遇、待遇不等,出现了“信息落差”、“知识分隔”和“贫富分化”等问题。数字鸿沟己不只是国家间或国家内部在信息基础设施、数字技术的使用、电子化服务方面差别的问题,它牵扯到整个社会的贫富差距、信息资源多寡和资金、文化、就业、生活质量等问题,牵扯到国家或地区科技参与能力的强弱、经济的增长方式等更深层次方面的社会问题。6 简述传播学理论从被动受众(passiveaudience )到主动受众(activeaudience )的发展。【答案】受众是指一对多的传播活动的对象或受传者。在大众传播时代,最引人瞩目的受众是大众传播的受众。在大众传播中,受众与传媒构成了社会传播过程的两极,这两者之间既相互依存又相互矛盾和冲突。(1)19世纪下半叶,新的媒介技术被发明并得到推广,媒介观也随之涌现。工业化、城市化、资产阶级革命和大众传播技术的发展是整个社会发展的大背景。随着社会的变迁,产生了众多新的社会问题。这个阶段,学者们普遍认为大众传播媒介具有不可抗拒的强大威力,能够迅速改变人们的信念,甚至支配人们的行动。作为孤立、分散、原子似的大众,他们对媒介完全没有抵抗力,思想完全被媒介传播的思想支配。认为受众是完全被动地接受着大众媒介强加的思想。(2)20世纪50年代,在拉扎斯菲尔德和霍夫兰的带领下,经验方法在传播学研究中被广泛使用。推翻了大众社会理论中完全被动的受众观。拉扎斯菲尔德在伊里县调查中发现选民并没有被大众传播的宣传所左右。有限效果论发现了一些制约传播效果的因素和条件,比如社会关系、群体背景、个性差异等。这个阶段把更多关注点放在了受众身上,把受众看成是处在众多社会联系中的有个性差异的个人,这种受众观不再是绝对被动的受众观。(3)20世纪70年代,随着“使用与满足”理论的提出和进一步发展,对受众观有了很大的进步。该理论认为受众是为了满足自我的某种“需要”来接触或“使用”大众传播媒介的,强调受众的能动性,否定了受众被动论。“使用与满足”理论开创了从受众角度来研究传播效果的先河,使传播学研究开始耳目一新。由于新兴传播技术的发展,学者们开始重新思考人们如何使用媒介(和如何被媒介使用)的假说。新的研究视角开始支持适中媒介效果的观点,包括传播科学、社会符号学理论和媒介素养等运动。适中效果认为,重要的媒介效果可以作为观众或读者的意愿的直接后果而长期存在。人们可以利用媒介达到特定目的,如利用媒介获取信息以及获得有意义的经验。综上所述,从被动的受众观发展到主动的受众观伴随着传播学理论的整个发展,使传播学研究不断深入。三、论述题7 论述我国社会主义传播制度和规范的发展状况。【答案】我国社会主义传播制度和规范是在探索中发展的。(1)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54年,我国颁布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其中第87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国家供给必需的物质上的便利,以保证公民享受这些自由。这意味着,在社会主义新中国,言论出版自由作为公民的基本权利得到了国家根本大法的保证。(2)新中国的传播制度是伴随着各项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而形成的。1949年11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新闻总署成立,成为领导和管理全国新闻出版事业的政府机构。建国初期,我国的新闻传播事业为推动对旧制度的社会主义改造、恢复国民经济的发展和贯彻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作出了重大的贡献,新闻传播事业本身也成为蓬勃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3)社会主义中国的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也并不是一叽风顺的。1957年“反右”运动以后,随着左倾思想在党内占据主导地位,新闻传播事业的各种复杂的社会功能开始为单一的“阶级斗争下具”的功能所取代。在“文化大革命”中,新闻传播媒介曾一度蜕化成了林彪和“四人帮”反革命集团操纵舆论、煽动动乱、迫害异己、进行封建法西斯专政的重要工具。(4)1976年粉碎“四人帮”和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使我国的社会主义传播事业的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经过拨乱反正,被“四人帮”践踏多年的党的新闻工作基本准则和优良传统得到恢复。随着党的工作重心向经济建设的转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发展,新闻传播事业开始在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执行更加全面的职能。(5)我国目前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首要任务。新闻传播是一定社会经济基础的反映,因此,我国目前的传播制度及其基本规范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我国的新闻传播事业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这是防止私人和资本垄断、保障传播媒介和传播资源掌握在全体人民手中的根本制度,也是实行社会主义新闻自由的重要基础。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事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事业,必须坚持党性原则。人民的利益是党的最高利益,因此,坚持党性原则与服务于人民的根本利益一致。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事业执行报道新闻、传递信息、引导舆论、提供娱乐等多方面的社会职能。与此同时,社会主义传播媒介还应该是丰富多彩的文化和娱乐活动的提供者,满足广大社会成员精神生活的各种需求。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事业具有重要的经济功能。这种功能包括两个方面:a. 新闻传播事业通过一、名词解释Yseno搜考试作业资料考研试题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