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5页
第2页 / 共5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7年暨南大学华文学院705语言文学基础与理论之中国文学史考研仿真模拟题一、名词解释1 韩孟诗派【答案】韩孟诗派是中唐时期与新乐府运动同时崛起的一个影响较大的诗派。其代表人物是韩愈、孟郊,以及贾岛、卢全、马异、刘叉等人。这个诗派创作的特点是通过抒写个人的不幸遭遇来揭示社会的弊病,他们主张“不平则鸣”,苦吟以抒愤,并互相切磋酬唱。他们诗风尚奇求险,韩愈奇而雄,孟郊奇而古,贾岛奇而清,卢仝奇而怪。他们具有独特的审美品味,以震荡光怪为美,以瘁索枯搞为美,以五彩斑斓为美。由于受韩愈占文运动“陈言务去”的影响,他们在艺术上力求避熟就生,标新立异,注重苦吟和锤炼功夫,力矫大历诗风的平弱纤巧。这种诗歌的新的追求与新的变化,积极推动了盛唐以后诗歌艺术境界的开拓。 2 枚马【答案】“枚马”是西汉辞赋家枚乘和司马相如的并称。出自刘勰文心雕龙诠赋:“汉初辞人,顺流而作,陆贾扣其端,贾谊振其绪,枚马同其风,王扬骋其势。”二人均为文学侍从之臣,并以工于辞赋著称。后世用作咏词臣的典故。枚乘的七发是标志着七体赋即汉大赋正式形成的第一篇作品,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则进一步确立了汉大赋的传统和体制。他们对汉赋的发展都产生过重大影响。 3 文章四友【答案】文章四友是杜审言、李峤、苏味道、崔融的合称。“四友”诗风不一,然都是五律形成的推动者。杜审言的诗歌较少雕饰,对近体诗的形成和发展有一定贡献,代表作有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李峤、苏味道、崔融都身居高官,其诗多为应制之作,内容空洞。与苏、李相较,崔融有些从军诗尚有可取。苏味道、李峤早有并称之誉。崔融、杜审言写过一些有生活实感的诗作,杜诗为佳,其五言诗格律谨严,已备近体条件,并加长了篇幅,使五言排律渐具规模。4 俗讲变文【答案】“俗讲变文”是唐代民间创作的一种新文体。其体裁有说有唱,为佛教俗讲所借用,是变文中的一种。俗讲是僧徒依经文为俗众讲佛家教义、“悦俗邀布施”的一种宗教性说唱活动。“变文”之“变”,当时指变更了佛经的本文而成为“俗讲”之意。变文的体制是散文与韵文相结合而成。散文为讲述之用,韵文用来歌唱。变文分为三类:一是演说佛经故事的宗教性作品,二是演说历史故事讲史作品,三是演说民间传说题材的作品。 5 左传【答案】左传是一部成书于战国初期的编年体史书,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旧时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左传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本书全面记载了春秋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活动,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本书的作者直书无隐,褒贬分明。本书因其记事记言,追载附载、夹叙夹议而体例完备。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6 论语【答案】论语是中国春秋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它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论语成书在战国初年,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全书共20篇、492章,每篇标题取自首章首句中的两个字,各篇之间没有时间的先后顺序,每篇内各章之间也没有共同的主题。语录体是论语文体的基本特征,它或是记录孔子的只言片语,或是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的对话,都比较短小简约,还没有构成单篇的、形式完整的篇章。论语作为孔子及门人的言行集,内容十分广泛,多半涉及人类社会生活问题,对汉民族的心理素质及道德行为起到过重大影响,是儒家学派经典之作。南宋时,朱熹将它与孟子大学中庸合为“四书”。论语的文学色彩在于表现了孔了及其弟子的形象、性格以及深刻平实、含蓄隽永的语言。论语言近旨远、词约义丰的说理,形象隽永的语言,使它成为先秦说理文主要的形态。 二、简答题7 举例说明苏轼诗如何体现出“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赵翼瓯北诗话)的特色。【答案】赵翼瓯北诗话说:“以文为诗,自昌黎始,至东坡益大放厥词,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尤其不可及者,天生健笔一枝,爽如哀梨,快为并剪,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此所以继李、杜后为一大家也,而其不如李、杜处亦在此。”苏轼作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其诗歌有着鲜明的特点:(1)说理中显趣味,以理趣取胜宋代诗歌的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说理,而苏轼却是一说理大家。理趣大体上就是诗中所含之理富于生机与灵气,即宇宙、社会、人生的哲理。“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生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诗人眺望庐山,看到山岭连绵,峰峦环列,高低巍峨的景象,横看、侧看、远看、近看,视觉不同,看到的情况各不相同。于是作者想到,人们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就因为身在庐山之中,只看见庐山的一个局部,或被某种现象所迷惑。这告诉人们:凡是主观片面,各执一端,都不能认识事物的本来面目; 想见到真相,需要走出自身局限,进行全面洞察。全诗融景物、感情、哲理于一体,是一首不朽的哲理诗。苏轼诗的理不是直截了当的说出来,而是通过形象表现出来,让读者通过作品的形象去感受、联想,然后悟出一些新颖而深邃的哲理。又如他的和子由渑池相会:“人生到处知何似? 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骞驴嘶。”这首诗表达对人生来去无定的怅惘和往事旧迹的深情眷念。前四句比喻生动奇妙,单行入律,一气呵成,后四句再以所闻所见所忆的情景深化“雪泥鸿爪”的感触,使前后两部分紧密相连、虚实相生。全篇带有普遍性的人生体验,蕴涵深邃的人生哲理,故能动人深情又发人深思。(2)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苏轼的诗既具有杜甫诗的现实主义精神,又具有李白诗豪放不羁的浪漫主义风格,其现实主义精神首先表现在他对民间疾苦的关心和对穷奢极欲的统治者的不满。他的李氏园揭露了官僚贵族兼并土地的罪行,他们为了建筑“美园圃”不惜“夺民田”,“破千家”。苏轼的荔支叹揭露了官僚为了“宫中美人一破颜”,不惜造成“惊尘溅血流千载”的丑态与罪行。其次苏轼的现实主义精神表现在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心上。苏轼主张抗击辽和西夏,在他的诗中,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圣朝若用西凉薄,白羽犹能效一挥。”(祭常山回小猎)“臂弓腰箭何时去,直上阴山去可汗。”(答陈季常惠一揞巾)表现了他愿意效命疆场的豪情壮志。苏轼时常关心边事,因此,每当他得知边境告捷,常常表现出由衷的高兴。如:“汉家将军一丈佛,诏赐天池八尺龙。似闻指挥筑上郡,己觉谈笑无西戎。牧臣不见天颜喜,但惊草木放(一作皆)春容。”(闻姚西捷报)写熙宁五年(1072)洮西大捷。又如元祐二年(1087),擒获吐蕃首领鬼章,苏轼写诗称颂道:“坚垒千兵破,连航一炬烧。擒奸从窟穴,奏捷上烟霄。”但他也清醒地告诫说:“羌情防报复,军胜忌矜骄。慎重关西将,奇功勿再要。”(获鬼章二十韵)苏轼一向认为,山水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他时时想着要做大自然的欣赏者,他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倾注在大自然身上; 他从大自然中获得了乐趣,浪迹山水禅寺,寻求美的享受,领略人生的哲理,表现出一种达观的浪漫主义精神。他在应试的答卷咏怪石中写道:“谁知兹石本灵怪,忽从梦中至吾前”,“骇然觉坐想其语,勉书此诗席之端。”写怪石向苏轼托梦为自己辨解,实际上是苏轼借怪石之口热烈歌颂怪石的高贵品质。这表明苏轼从青年时一代就具有豪放不羁的浪漫主义精神,也可见他高燃的理想火炬。(3)豪放风格与婉约风格相结合北宋时期,诗词以婉约而著称,而苏轼则开创了豪放派诗词,因而他的诗,以清雄旷放的豪放风格为主,同时又兼有婉约等多种姿态。正如刘克庄所评:“有汗漫者,有典丽者,有丽褥者,有简淡者,翕张开阖,千变万态。”(后村诗话)看苏轼诗吉祥寺赏牡丹:“人老簪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醉归扶路人应笑,十里珠帘半上钩。”诗中前两句翻用刘禹锡看牡丹诗“只愁花有语,不为老人开。”最后一句翻用杜牧赠别诗“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语意。描绘杭州百姓观赏牡丹的欢乐氛围以及笑看其带醉而归的情形。诗中描写出自己白发簪花的情态,赏花醉归,十里花街,珠帘半卷,佳人仕女,纷纷探头观看。诗中“人”“花”“老”“羞”四子有意重复,使音节回环往复,带有很强的婉约情调。又如他的诗月夜与客饮杏花下,词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记梦等,更是婉约细密,幽微深远。“空肠得酒芒角出,肝肺槎牙生竹石。森然欲作不可回,吐向君家雪色壁。平生好诗仍好画,书墙婉壁长遭骂。不嗔不骂喜有余,世间一、名词解释Yseno搜考试作业资料考研试题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