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3页
第2页 / 共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听第 23 号钢琴奏鸣曲有感听第一遍的时候,对第 23 号钢琴奏鸣曲的创作背景及创作时期完全不了解,可是通过认真倾听钢琴家精彩的演绎,我还是对这首曲子产生了深深的共鸣,我可以感受到这首曲子所包含的激情与希望,热烈与欢畅,可以感受到这首曲子所要表达的部分情感,甚至由此曲联想到好多有趣的场景或风景,当然,这只是最浅显的感受,最表面的感受。听了一遍之后查了一下贝多芬先生创作这首曲子的背景,发现零零碎碎的,整理了一下大概是这样的。第 23 号钢琴奏鸣曲是 F 小调钢琴奏鸣曲,OP.57,约于 1804 至 1806 年创作,1807 年 2 月发表,因充满无限激情和高昂的斗志,被人们昵称为热情 。这首乐曲是贝多芬中期创作的众多钢琴曲杰作之一,也是贝多芬所有作品中最富有激情的一部,而贝多芬自己则认为本曲达到了他钢琴奏鸣曲创作的巅峰。据称这首曲子是呈献给布伦斯威克伯爵的,伯爵的女儿泰丽莎与约瑟芬,都曾是贝多芬的爱恋对象。这一奏鸣曲,充满斗志的“热情”像巨浪一样澎湃起伏,它所表达出来的热情奔放、具有英雄气概的中心思想是符合贝多芬先生的一贯表达的。之后又听了几遍,发现这部作品很明显地分为三个乐章,演奏时间大概 26分钟。以下详细分析。首先,是第一乐章。这一乐章大致可以分为两个主题。第一主题开始的时候,音乐特别缓慢,音拖得特别长,音调也很低沉,好像在酝酿什么似的,之后恢复正常,很快的节奏,很优雅肃穆的旋律,稍显低沉的音调,这一主题表达的是一种特别庄严肃穆,特别宁静无声的感觉。听这一段音乐,感觉整个人都笼罩在一种特别庄重的氛围之中,让人想到了伟大的英雄的默哀仪式,抑或是某个庄严肃穆的场景,全场处于一种安静但不会感到悲伤的状态。渐渐地,音乐的节奏越发的加快,声音越发清脆,好像一下子从本来庄严肃穆的环境中过渡到了一种格外清新优美的意境中去了,这就进入了第二主题。特别喜欢这一主题的旋律,感觉特别悠扬、婉转、悠美,给人以无限的希望,和自由的向往。我个人的感觉是好像从本来庄严的仪式带给人的那种稍微压抑稍微低沉的状态进入到了那种特别美好、充满阳光与希望、鲜花和草地、自由与嬉戏的场景中去了。那悠扬的旋律代表着美好与希望,就像贝多芬先生一直期盼着的光明与自由,就像那些英雄奋不顾身终身为之奋斗去争取的和平与安宁,就像冬日里的一缕阳光。其实我觉得这一乐章的最后一部分算是第二主题的一个小高潮,这时候的音乐特别的活泼欢快、特别的激情四射,音调高昂,节奏感强。就好像作者心中无限的热情、满怀的斗志像大海里面的波浪一样澎湃翻滚,永不停息。这一乐章音乐的变化也很多,时而清扬,时而浑浊,时而快,时而缓,时而特别激情澎湃,时而又特别抒情优美,但是这种变换又不会让人厌烦,让人感到突兀,反而感到一种新奇感,一种变化之美。其次,是第二乐章。这一乐章整个听完都感觉很平静很美好的样子,没有太大的波动起伏的感觉,整个的表达的都是一种很宁静优美的意境,传达的都是一种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表现的都是作者满怀的斗志。这一乐章的旋律我也很喜欢,给人优美、轻盈的感觉,让人不由自主就联想起与之相关的事物。当音乐稍微缓慢低沉时,浮现在脑海中的是一个美好的轻盈的梦境,或许就是一个田园生活的梦境,也或许是某个我们内心深处的渴望,梦境的美好而又触不可及,轻盈而又真真实实,都在优美的旋律中展现。当音乐节奏加快,音调清脆时,脑海中又浮现另外一幅景象,是真真切切的田园生活,悠美的音符像叮咚的泉水,像碧绿的树木,像清新的草地,像悠闲惬意的生活状态。乐章的结尾,我觉得也有一个小高潮,有那种“风雨欲来”的趋势,表达了一种斗志昂扬的精神状态。这里,有一个小故事,发生在贝多芬创作这首乐曲的时候,是贝多芬的门徒菲德南多.里斯叙述过的。那个时候,贝多芬患有严重的耳疾的事情,尚未被人们所发觉。一个夏天的早晨,里斯去访问贝多芬,贝多芬罕见地很快活,立刻和里斯一同出去散步。贝多芬一边走一边大气地哼唱,里斯默默地跟着他,以为这位大师常常这样心中充满新的乐思,他不想打扰他。这样走了差不多一个小时,他俩坐在草地上小憩,这时从远处传来特别悠扬的笛声。里斯在宁静的树林中被那笛声所感染,他对贝多芬说:“有人在吹笛子” , 贝多芬立刻耸耳静听,但是,显然他什么也没听见。里斯看出贝多芬已患了严重的耳疾,深深地对他表示同情。一会儿,他俩站起来,踏上归途。贝多芬仍然大气哼唱着。他们很晚才回到家里,贝多芬来不及摘下帽子就坐在琴旁, “我现在给你弹奏一支新曲” 。贝多芬饱含激情,痛快淋漓地弹奏一曲,那就是热情 。所以通过这一乐章我也看到了贝多芬先生当时创作的一种环境,夏日的清晨,翠绿的草地,宁静的树林,悠扬的笛声,美好的生活,恰是音乐所传达的。而结尾的那一段小高潮,即是贝多芬先生即使耳聋也仍不放弃创作、仍然坚持斗争的精神写照。第二乐章和第三乐章之间没有明显的停顿,是连接着的,恰恰很好地表达了那样一种激情的永不熄灭。最后,是第三乐章。这一乐章也可以大致分为两个主题。第一主题描述的应该是一个非常宏大、非常壮观的场面,音乐节奏很快,音调很高,气势高昂,大有势如破竹之势。让人想到一个气势恢宏的战争场面,就像贝多芬先生经常写的那样,表现出一种英雄气概,一种挥之不去的热情,一种为国家为自由而战的精神。又或许是一场史无前例的革命,为自由为生存而战的革命,总之,音乐如气贯长虹,气势磅礴。第二主题更侧重描写一种不屈不挠、顽强斗争、坚毅挺拔的高尚精神与品格,同样的,音乐旋律气势磅礴,充满英雄气概,恰好的表达了这种主题。让人想起了伟大的贝多芬先生。贝多芬是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出身于平民家庭,很早就显露了音乐才能,八岁即开始登台演出。然而天妒英才,贝多芬一生坎坷,没有建立家庭,二十六岁开始耳聋,晚年失聪,对于一个音乐家来说,再也听不到动听的旋律无疑是最大的打击。然而生活的艰辛命运的不公没有使他失去信心、一蹶不振,他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坚持创作,通过音乐,向世人传达他的心声,通过音乐,为共和理想呐喊。我觉得“热情”奏鸣曲恰是对他的一生的写照,对他的身残志坚的写照,对他的虽命运坎坷仍不屈不挠、顽强拼搏。与命运作斗争的写照。这里还有一个小故事,也表现了贝多芬先生那种宁死不屈的精神。1806 年夏,贝多芬去玛顿帕舍访问了布伦斯威克伯爵。秋天,又去格列茨(捷克的哈拉第茨)访问了李希诺夫斯基侯爵。两者都和贝多芬关系密切。布伦斯威克伯爵是曾被提名为“永久情人”的特莱塞和苔姆夫人的兄长;李希诺夫斯基侯爵曾在贝多芬来维也纳之后无私地加以关照,是他的恩人。在李希诺夫斯基的宅邸里,除了贝多芬之外还有几位法国军官。李希诺夫斯基侯爵为了应酬客人,要求贝多芬演奏他新写的奏鸣曲。贝多芬是一位热情的爱国者,他非常不愿在那种情况下为法国人演奏,他断然拒绝了。而且,尽管已经夜深,他却拿起自己的行李,走出宅邸、跳上马车回维也纳去了。贝多芬回家以后怒气未消,一气之下把摆在室内的李希诺夫斯基侯爵的石膏像,摔个粉碎。李希诺夫斯基侯爵是贝多芬的最大的赞助人,他一直付给贝多芬年金,发生了这次的冲突,当然他们的关系就断了。为了不违悖自己的意志竟然不顾舍弃经济上的保障,这正是贝多芬固执的性格。贝多芬先生热爱自己的祖国,让他为法国人演奏显然是不可能的。可是如果违背李希诺夫斯基侯爵的意志,他将失去最大的经济支持。尽管这样了,贝多芬先生还是选择了果断拒绝,他坚持自己的原则,不为金钱利益所诱,在任何事物面前不屈不挠, 热情奏鸣曲正是对这种精神的一种写照。这一乐章的结尾好似一个感情的大爆发,就好像所有的感情,那种不屈的斗争精神、充满斗志的热情与激情、那种磅礡的气势、那种英雄的气概,又或者那种热烈活泼、那种激情四射、那种光明与希望、那种乐观与向上,等等等等,像暴风雨一样,全部爆发出来,让听者有酣畅淋漓、意犹未尽之感。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