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70页
第2页 / 共70页
第3页 / 共70页
第4页 / 共70页
第5页 / 共70页
第6页 / 共70页
第7页 / 共70页
第8页 / 共70页
第9页 / 共70页
第10页 / 共70页
亲,该文档总共7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必修知识点总结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分封制的目的、含义、内容和作用。(1)含义:又叫封邦建国,是周王将宗族姻亲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的制度。(2)目的:巩固周王室的统治。(3)内容周王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还分封功臣、姻亲、殷商降族。被封的诸侯必须听从周天子的命令,并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4)影响周人的势力范围扩大。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巩固了统治。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2宗法制的目的、含义、内容和影响。(1)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2)内容核心特点: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度。嫡长子为大宗,其他嫡长子的其他兄弟(次子、庶子)为小宗。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3)作用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有利于凝聚宗族,强化王权,“国”和“家”密切结合。3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神权与王权相结合。(2)等级森严的分封制以及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构成了国家的政治结构。(3)最高政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4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的背景、这一制度的基本特征及其表现、内容和影响。(1)背景:公元前221年,秦朝统一。(2)特征:权力的高度集中。首先表现为皇权至上;另一体现是“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3)内容中央官制: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地方官制废分封,置郡县(郡守和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免。县以下有乡、里等基层机构)。制订了一套选拔和考核官吏的制度。制定法律,加强皇权,巩固中央集权。(4)影响积极: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提高了行政效率,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影响后世。消极:加强了对人民的压榨,激化了阶级矛盾,导致秦朝二世而亡。5三公九卿制的职责分工及其作用。(1)职责分工: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掌管律令、图籍,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军务。(2)作用:各官员之间互相牵制和配合,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也使军国大事操纵在皇帝手中。6三省六部制的职责分工、特点和作用。(1)职权:中书省草拟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掌审议,审核政令;尚书省执行政令,尚书省下设六部。(2)特点:三省互相牵制,互相监督;分工明确。(3)影响: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皇权。7宋、元三省六部制发生了怎样的演变?如何评价三省六部制度的影响?(1)演变宋朝:二府三司制:“中书门下”行政、枢密院军事、“三司”财政。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2)影响:三省六部制的确立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发生了深刻变化,决策、审议、执行权力的分解,既明确了行政分工,又使三省互相牵制,对后世的国家体制产生了深远影响。8概括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历程。分析科举制的影响。(1)历程西周:世卿世禄制;标准:血缘世袭。战国汉初:军功爵制度;标准:军功。汉武帝:实行察举制和征辟制。(前者是让各郡国每年向国家推荐人才,后者是中央和地方官府向社会征聘人才)。标准:德才。东汉末年开始,采用九品中正制选拔人才。标准:门第。隋朝:隋炀帝时设进士科,以试策取士;唐代:科举制成为中央统一分科、定期举行的考试选官制度。科举制的选拔标准:考试成绩。(2)影响科举制的创立为不具有贵族身份的士人提供了参政机会,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把官吏的选拔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促进了官僚体制的进一步成熟。成为中华帝国长期保持繁荣的制度保障之一。明清时期的八股取士成为束缚人们思想的工具。9简述中国古代监察与谏议制度的演变历程,分析其影响。(1)历程监察对官员的监督:秦朝的御史大夫;汉武帝时设刺史;北宋设通判;明清时中央设都察院和“六科给事中”;省级机构还专门设有负责司法、监察的按察使司。谏议给皇帝提意见:隋唐时期的门下省负责谏议和封驳;宋代出现了独立的谏官机构谏院。(2)评价中国古代的监察、谏议制度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帝的无上权力,不能杜绝官僚队伍中的腐败和低效现象。但作为一种常设的政治制度,在整顿吏治,维护中央集权,谏正皇帝过失,防止决策失误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10简述汉武帝集权的背景、集权措施和作用。(1)背景:刘邦建立汉朝后,分封同姓诸侯王引发了王国问题。公元前154年,汉景帝采纳晁错的建议着手削藩,引发“七国之乱”,三个月后平定叛乱。(2)措施:实行“推恩令”,强干弱枝,监察地方。(3)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11简述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背景、措施和影响。(1)背景:宋朝结束了唐末以来的分裂割据局面,实现了相对统一。(2)措施收精兵。统兵之权归“三衙”,发兵之权归枢密院,实现了统兵权和发兵权的分离,有利于皇帝控制军权。削实权。规定州郡直属中央,文臣掌地方行政,设通判监察。制钱谷。规定州郡的财赋,除自留一小部分外,其余由中央控制掌握。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物质基础,维护了国家统一与社会的安定。(3)影响积极方面: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消极方面: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国家政治和财政危机。12简述明代加强皇权的背景、措施、影响。(1)背景:吸取元朝中后期宰相权势过重的教训。(2)措施明太祖废除丞相,由皇帝掌管六部;后设立殿阁大学士。明成祖:设立内阁,地位逐渐上升,逐渐取得了“票拟”权。最后再由皇帝用朱笔批示、裁定,称为“批红”。(性质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3)影响:专制皇权发展到了新高度。13军机处的设立者、设立目的、职权特点、影响。(1)目的:最初是为了用兵西北,后辅助皇帝处理政务。(2)时间:雍正时期。(3)职权特点:军机大臣最初只参与处理军务,后来可以参与处理机要政务;军机大臣本身品级不高;受皇帝召见,只能跪奏笔录。(4)影响:军机处简化了处理政务的手续,提高了行政效率;使军国大事皆由皇帝一人裁决,标志着专制皇权的高度发展。14概括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1)以君权为中心,权力高度集中,且皇位世袭。(2)人治高于法治。(3)政权与神权相结合,儒家经典是其君主专制制度的理论基础。(4)中央集权和专制皇权不断加强。15分析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1)积极影响: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2)消极影响经济上,束缚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政治上,专制统治的空前强化,剥夺了人民的政治权利和言论自由,民主思想和行动受到压制和打击。思想文化上,专制统治使知识分子脱离实际,阻碍了科技创新和文化的进步。总之,减缓了社会发展的步伐,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二、古代中国的经济16夏商西周、春秋战国、三国曹魏、唐朝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改进;春秋战国、西汉时期水利设施完善的原因和表现。(1)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改进夏商西周:耒耜和石器,出现少量的青铜器。春秋战国: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与推广。三国曹魏:发明灌溉工具翻车。唐朝时期:改良灌溉工具筒车;长江下游出现曲辕犁,又名江东犁,标志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2)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原因:农业发展的需要;社会生产力尤其是铁制工具的发展和推动。表现:春秋战国:芍陂(淮河流域)、都江堰(成都平原)、郑国渠(关中地区)。汉代:关中地区:漕渠、白渠;西域:坎儿井;治黄:王景治黄。17中国古代的主要耕作方式、土地制度、土地经营方式。(1)耕作方式原始社会:刀耕火种。奴隶社会:(石器锄耕)千耦其耘(大规模简单协作)。封建社会:(铁犁牛耕)个体农耕。(2)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奴隶社会:井田制(春秋时期瓦解)。封建社会:多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战国时期以变法的形式确立)。主要有君主私有土地、地主私有土地和自耕农私有土地。(3)中国古代土地经营方式:自耕农式经营、租佃制经营、庄园式经营。18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明清时期农业发展的表现;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原因。(1)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以种植业为主、畜牧业为辅;借用牛力耕田和不断改良生产工具,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不断发展;“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以农立国”。(2)明清时期农业的发展:扩种双季稻;引进玉米、番薯、烟草、马铃薯等农作物;耕地面积扩大。(3)古代农业发展的原因:生产工具的改进;水利设施的兴修;农作物品种的推广;生产关系的调整;统治者的重视并采取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19我国古代小农经济产生的时间、原因、特点并给予评价。(1)产生时间:春秋。(2)产生原因: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私有土地出现。(3)特点: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脆弱性: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自然灾害和统治者过度的剥削压迫容易导致自耕农破产。(4)评价积极方面:生产生活比较稳定,有利于提高小农的生产积极性。消极方面:小农经济的狭小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成为近代以后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之一。20什么是租佃关系?简述其发展历程、特点并评价。(1)含义:地主把土地出租给别人耕种,收取地租作为收益,称为租佃土地经营方式。地主与佃农之间形成了租佃关系。(2)发展历程:战国产生宋代租佃经营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明清普及全国,成为农村经济中主要形式。(3)特点:佃农向地主缴纳地租;佃农与地主订立契约。(4)评价:佃农遭受较重的地租剥削;佃农对地主和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佃农生产积极性提高,有利于农业的稳步发展。21列举中国古代手工业的主要成就。(1)金属冶炼技术的进步青铜时代:从二里头文化到春秋末期,约15个世纪,商周时期是其成熟时期。铁器时代:春秋时期开始。(2)冶铁燃料:汉代开始用煤冶铁,北宋普遍使用;南宋末年使用焦炭,明朝流行开来。(2)衣被天下(纺织业的发展)丝织技术:相传上古时代的黄帝时期发明了养蚕缫丝;西周以后,丝织工艺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汉代丝绸远销欧洲,使中国获得了“丝国”的称号;唐代出现缂丝技艺,使丝织品更加具有艺术神韵。棉纺技术:宋末元初以来,边疆地区种植的棉花迅速向内地传播;元代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捍、弹、纺、织”技术,并发明脚踏三锭纺车,推动了棉纺织业的发展;江苏的松江在元明时期迅速崛起,成为全国的棉纺织业中心;明代后期,棉布已取代丝、麻、毛,成为主要衣料。(3)从烧陶到制瓷陶器:新石器时代发明陶器,有彩陶、黑陶、白陶等类型。唐代的“唐三彩”是陶器的典型代表。瓷器东汉晚期,人们已烧出了成熟的青瓷。南北朝时成功烧制出白瓷,是制瓷技术上的重大突破。隋唐时期,白瓷进入了成熟期,制瓷业成为一个独立的生产部门,瓷器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日常生活用品。宋代,景德镇成为“瓷都”,全国出现了各具特色的地方瓷窑体系。元代,开始进入彩瓷生产时期。明清时期瓷器与丝绸一起成为对外出口的大宗产品。著有粉彩、珐琅彩。22中国古代手工业有哪几种经营形式?分析各自发展情况、产品特点及其影响。分析中国古代手工业由官营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