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7页
第2页 / 共7页
第3页 / 共7页
第4页 / 共7页
第5页 / 共7页
第6页 / 共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应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师课堂教学手段的研究实施方案一、实验背景 21 世纪的人类以惊人的速度步入信息时代。作为塑造 21 世纪最强有力的杠杆之一,信息技术已迅速成 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信息技术(IT )对社会生活和教育手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几乎已渗透到人类生活的每一个领域。在教育领域里,信息技术打破了 时空的界限,正改 变着教学 资源、教学 环境、组织方式、授课 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由信息技 术带 来的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在教学的内容手段、质量效益以及管理方面都有无法替代的优越性。在 2000 年召开的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陈至立部长说:“21 世纪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将是不可估量的。它不仅带来教育形式和学习方式的重大变化,更重要的是对教育的思想观念、模式、内容和方法产生深刻影响。为了争取在新世纪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我们必须加快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努力实现教育信息化。”这一论断深刻地揭示了教育信息化的战略意义。当代最著名的未来学家尼葛洛庞帝曾在他的数字化生存一书中叙述了一个关于时光隧道的故事,之后 谈到教育方式的改变时说:“ 我们今天的教学方式和 150 年前相比,几乎没有什么根本的变化,在技 术 手段的运用上,也差不多停留在同样的水平上。”诚然,在我们的周围,不少学校占统治地位的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的确还停滞在以教师为中心上,即主要靠教师讲、学生听的班级授课模式。这种模式的最大缺点是,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受灌输的被动地位,其主动性和积 极性难以发挥,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利于创造型人才的成 长。至于学生信息 获取、信息分析与加工的能力,由于受传统班级授课条件的限制,他们缺乏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形成结论的学习环境,并且与社会上、国际上的信息资源完全隔绝,因而他们的信息能力更是难以培养。由此可见,传统单调的课堂教学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当代社会的飞速发展。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将多媒体技术和网络环境引入教育教学已经成为一种必然!二、课题的价值课题的根本价值就在于尽可能大的提高教学效益和努力为素质教学的实现服务。信息技术作为最先进 的教学媒体, 优于任何其他教学媒体的最显著的特点是交互性,有了交互性,就能及时反馈信息,实现教 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交流,对学生整个学习过程进行个别化的实施指导,真正实现因材施。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将知识的表达多媒体化。 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知识表现形式,不 仅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兴趣,产生 浓厚的学习动机,同 时也可以提供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增加获取信息的数量,延长知识的保持时间,掌握更多的知识。利用信息技术,既可以构建个别化学习环 境,也可以 营造协作式学 习氛围,因而既可以 满足不同认知水平和认知风格的学习者, 也可以实施协作式学习策略,为学习者提供对相同问题的多种不同的观点的比较、分析和思考的条件,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深化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三、课题的理论依据1、教育思想信息时代对 技术和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技 术,还必须是教学信息的加工和生产者。学生,必须具有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能主动获取和处理各种信息,从而成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 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巴班斯基说,教学最优化的第一步,也就是第一个方法就是用综合的观点选择和决定任务。最优化的标准就是尽可能大的成效和师生耗费合理的时间内取得这些成效。 2000 年 10 月 25日,教育部主持召开了“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 议”,并在该会议上做出决定:从 2001 年起 5 到 10 年左右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努力实现基础教育跨越发展。为此,教育部提出了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的两个目标:一是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程,加快信息技术教育与其它课程的整合。2、教育原则优化原则:实验注重发挥师生双方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性作用和主体性作用的高度结合、传统手段与信息技术手段的结合、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结合,选取单位时间效率最高的途径。系统原则:各学科的教学优化知识结构要系统,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 书本到实践,应呈螺旋上升的规律。实践原 则:对各学科的课堂教学信息技术与其它教学手段的优化组合的实践,实现动静相兼、视听结合, 协调统一。全面原则:优化课堂进行的目的是提高进行效率,这里的全面,一是指面向全体学生,每位学生都是实验 和考查对象;二是指每位教师都面向实验班学生以本学科为主,兼顾到其他学科。四、对于“信息技术”概念的论证:信息技术的定义: 联合国救科文组织对信息技术的定义是:应用在信息加工和处理中的科学、技术与工程的训练方法和管理技巧;这些方法和技巧的应用,涉及到人与计算机的相互作用,以及与之相应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等诸多事物。从上面的定义中我们可以作如下理解: (1)信息技术一般是指“一系列与计算机相关的技术” ; (2)这些技术或技术的集成能够对数量巨大的、格式变化的、分布在不同地点的各种信息进行记忆、处理、展示、发布和使用; (3)信息技术越来越多地同文本、图形、声音和视频等多种媒体格式的变换相关联。 通俗地说,信息技术是能够扩展人们的信息功能的技术。主要包括:扩展人的感觉(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等) 器官采集信息功能的感 测技术 ;扩展人们的神经系统和交换信息功能的通信技术;扩展人们的思维器官存储、分析、加工、处理信息功能的计算机技术;扩展人们的施效器官施用信息功能的控制技术。在本课题中信息技术主要指: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教师 如何应用信息技术 制作一些多媒体课件和各种现代化设备来优化课堂教学,以图文并茂、灵活多样、形象逼真 动画效果,突破教学重点与难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地参与教学,学会学习的方法与技能,从而培养学生 创新思维。五、课题的研究目标(1)通过本课题的实验研究,总结并形成信息技术优化小学语文、数学、英 语等学科教学模式;(2)通过本课题的实验研究,弄清实现信息技术优化课程所需的硬件建设、软件建设和潜件建设的基本要求;(3)通过本课题的实验研究,总结出的信息技术的应用优化学科课堂教学的理论、技 术、方法和手段;(4)通过本课题的实验研究,探索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方法; (5)通过本课题的实验研究,积累大量的教学资源。如教学课件等。(6)培养一批高质量的优质课选手。六、研究内容:1、关于应用信息技术优化学科教学过程的思想、理论、理念的研究;2、关于运用信息技术优化学科教学过程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策略的研究;3、关于实现“整合”的硬件环境建设的需求研究;4、关于实现“整合”教学的软件资源建设和需求研究;5、 关于实施“整合”教学的教学平台和资源库建设的研究;七、研究思路:在现代教育思路理论指导下,应用现代学科教学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研究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整合的理论与实践,为实现信息技术教育和学科教学的“双优”进行深层次、规律性的探索研究。(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 在研究过程中以相关的教学系统理论、教学设计理论、 现代化教育技术理 论、信息控制理 论、班级 教学新理论等相关理论为指导,开展研究与实践工作,注重实践经验的总结与积 累,将理 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优化研究工作。(2)系统性原则 课题的研究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作科学规划,有计划、有阶段、有次序地开展各项 研究工作,并适 时作有关的 调整。既要建立完善的工作制度,更要将工作落到实处 。(3)实效性原则 本课题的研究,是以教育网校为载体,开展技术、 应用、效益、素质 、方法等方面的研究,提供成功的 经验,因此必须注重实效。(4)创新性原则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当前素质教育的重点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首先要求教 师具备创新意识,能 创造性地开展空中课堂教学工作,因此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有关人员不仅要认真深入地进行研究工作,而且要讲究方法,做到工作创新、方法创新,提高研究水平。八、研究方法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以调查法、 经验总结法等。(1)行动研究法 为了在实践工作中,探索有关优化的途径,我们采用行动研究法,一方面将理论的学 习、探索与解决 实际问题 相结合,另一方面将 课题的实际操作者与课题的研究者相结合,协同工作,第三是将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实际情境下的优化状况同严格条件下的研究相结合。(2)个案研究法 为了能提供典型的实例,有目标地选择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的个体跟踪实验,进 行个案分析,探索网校教学的途径方法。(3)经验总结法 在研究过程中,不断及时总结成功与失败的经验。主要经验有:召开工作经验交流会;课题论证会等,集中反馈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参加上级组织的各种研讨会,观摩公开课,取 长补短等。(4)比较研究法 为了了解不同科目研究工作的进展,了解相关课题的研究进展,我 们采用比较法,来分析研究不同形式,不同方法和不同途征等方面的共性与个性。九、实验的步骤 本课题为成长性实验,研究主要采用实验研究的方法,周期为 3 年, 拟分三个阶段。 1.准备阶段(2006 年 3 月2006 年 5 月) 主要任务:学习理论,选 定课题,制定方案,培训骨干。 2.实验阶段(2006 年 6 月2009 年 1 月) 深入开展课题实验研究,规范实验操作程序,收集实验资料和数据,努力 实现实验目标。 3.总结阶段(2009 年 2 月2009 年 3 月) 全面检测,整理资料和数据,分析研究, 总结规律。十、实验人员及实验学科 组长:,中心校长 组员: ,信息技术教师 ,信息技术教师 ,语文教师 ,语文教师,数学教师 ,语文教师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