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7页
第2页 / 共7页
第3页 / 共7页
第4页 / 共7页
第5页 / 共7页
第6页 / 共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传统美德论文中华民族经过几千年的延续和发展,积淀了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构成了优秀的民族品质、民族精神、民族气节、民族情感、民族礼仪等传统美德,这些文化精华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关系的基本价值,反映着个人自我道德修养的基本要求,是我们民族宝贵的精神遗产,是我们永不枯竭的教育资源。承接和发扬这些传统美德,对学生基本人格和情感的形成、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正如温家宝总理在哈佛大学演讲时所说:“从孔夫子到孙中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许多珍品,有许多具有人民性和民族性的好东西。比如强调仁爱,强调群体,强调和而不同,强调天下为公,这些传统美德对家庭、对国家、对社会起到了巨大的维系和调解作用。”然而,在科技文明日益发达的今天,物质文化正以其无所不在的工具性精神冲击着传统美德,使人们日益冷漠了对人的精神世界和传统美德的维护,也使学校对承接传统美德与全面提高学生道德素养的巨大落差常常感到迷茫和失落。这给学校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敲响了警钟,也证明了传统美德在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的失误。传统美德教育是一项润泽心灵、点悟人生的“劝业工程”,时间长、见效慢,很多学校在教育过程中渐渐就成了没有文化根基的“断了线的风筝”,主要表现在:重物轻人,缺少灵性,丢失精神;因循照搬,缺乏个性,迷失生命;贪功浮躁,忽视过程,丧失积淀。新形势下,学校及教育工作者应如何充分发挥中华传统美德在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作用呢?一、以诵读文化经典为导向,增强传统美德理论渗透中华文化经典,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国人修身经世之本,其价值永恒不朽,历久而弥新,是学校道德教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源泉。开发和利用文化经典,对提升在校学生的道德素质具有事半功倍的作用。一是开发地方教材。南溪素有“万里长江第一县”之美誉,学校应充分利用校本优势,组织学校师生巧妙地把“长江文化”引入地方教材,并广泛开展“赞长江”、“诵长江”、“悟长江”活动。二是编写校本教材。把三字经、弟子规、百家姓、千字文、论语、中庸、大学、诗经、孝经以及唐诗、宋词等文化经典列入校本教材,进入课堂。从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视角,将经典诵读贯穿教育的全过程,按照学生的年龄特征、不同学习阶段加以设计而实施:小学重在“背诵”,初中侧重“读讲”,高中着眼“读悟”。三是加强诵读指导。为更好地加强学生对经典文化的诵读和理解,学校应针对不同年龄学生的特点,分别布置经典诵读内容,使学生从对传统经典的好奇,到对内容的初步理解,到彼此间的相互传诵。学生每天利用晨读或道德课时间,饱览古今传统经典,理解内容深邃含义,注重理论实践结合,阐述表达现实意义,从“学而知”到“知而行”,逐步达到“行更知”的道德教育途径。二、以校园环境建设为基础,营造传统美德教育氛围学生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校园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思想道德的好坏和健康成长。胡锦涛总书记精辟地指出:要为我们的下一代生产更好的文化产品,要给下一代提供一个好的文化环境,要为孩子提供优良的文化服务。因此,要使传统美德在学生中广为传诵,并发挥其在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作用,校园环境建设尤为重要。一是开放图书资源。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学习中华传统美德的系列内容,学校不仅在理论上给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教材及图书,还应广泛开放图书资源,如建立经典文化走廊、班级图书角等,让学生始终“与经典为伴,与圣贤为友”。同时,充分利用闭路电视、广播系统等媒介,课间十分钟在校园内播放诵读碟片、歌曲,让学生时刻呼吸书香浓郁的空气,在中华经典文化优雅和谐的旋律中陶冶心灵。二是建设书香校园。为了让传统文化随时随处感染学生,学校要积极为学生构建一个“德馨满校,书香满楼”的人文环境,让先贤在校会聚、古韵在园悠扬。学校根据不同楼段、不同楼层及年级特色,开设传统美德教育的联动车:从名人雕塑到圣哲嘉言,从书香摆设到经典传闻,展示传统美德的做人之道;从浅显语句到卡通造型,从学生简短体悟到稚嫩诗画,渗透学生对传统美德的理解,成为校园里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使学校的每一个角落都在发挥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三是挖掘教材资源。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把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与学校教育教学全面融合。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教材,特别是语文、历史、政治、地理、艺术类等课程,要善于发现并利用课程教材中的传统美德教育素材进行有效的教育,使其与当代学生的理解能力相适应。同时学校要把中华传统美德作为一门学科纳入教学、教研计划,每周安排适量的课时完成各年级规定的传统美德教学内容,使所有学科课程都能结合自身特点,有机渗透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三、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内化传统美德教育内涵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试。校园文化活动是促进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的根本动力,是检验学生品德素质高低的标准。在传统美德教育实践中,要始终坚持把忠、孝、诚、信、礼、义、廉、耻德目与德育内容、现实生活、时代精神相结合,形成班级、学校、社区实践三个层面的活动:主题班会增加认识,修身明理;学校专题教育、活动比赛内化认识,明德导行;社会活动情景体验,明志践行。一是结合德育内容,大力开展序列主题活动。中华传统美德的内容非常宽泛,学校在教育过程中应本着“古代存在,现代需要”的原则,结合学校实际确定教育德目,选准切入点,将传统美德的教育内容根据不同年龄层次学生接受能力的高低进行分类,开展有针对性的主题活动。如“忠孝”教育,是学生首要学习的,但要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年年都应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并以队、团等活动为主线,遵循“小一点、近一点、实一点”的德育原则,开展“读、讲、赛、评”等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序列活动,使学生在灵活多样的教育活动中自然而然地感知、体悟、探究、思考和积累,使道德要求内化为学生自身的道德需要。二是结合现实生活,深入开展节日庆祝活动。“生活即教育”,对传统美德的学习,不能仅停留于讲古人、学古人的层面,要赋予传统美德的时代内容,因此我们不能不重视精神生活中的重要节目节日。尊重自己的传统节日及民俗文化,是尊重和热爱自己民族的表现。利用春节、清明节、端午节、教师节、中秋节、国庆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创新庆祝、纪念活动形式,使传统美德教育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如母亲节开展感恩教育,让学生懂得“知恩、报恩、施恩”,对学生的精神和心理将产生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三是结合时代精神,广泛开展社会服务活动。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必须坚持知行合一,通过社会服务活动检验教育效果,在社会服务活动中训育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把认知付诸行动,内化为品质。结合体现时代精神的典型事例,有机地引导学生参与社会服务活动是传统美德教育由“内涵式”向“外延式”的一个重大转变。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社会宣传、调查、访谈、帮扶、救助等社会公益服务活动,使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在活动中真正体验到传统美德的崇高,并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四、以家庭和社区为阵地,推进传统美德教育进程家庭和社区是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基石和阵地,充分发挥传统美德教育在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作用,必须与重视家庭教育的优良传统和社区配合教育相结合,使每个现代家庭和社区都承接中华传统美德,重视家庭教育,关心孩子的健康成长,同时让学生懂得父母长辈对自己有养育之恩,社区对自己有恩赐之恩,要以行动来孝敬父母,回报社会。一是以家庭为基础,延伸传统美德教育。家庭教育在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培养形成过程中,以一种长期潜移默化的形式发挥着特殊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教育途径。学校要建立“传统美德教育家长委员会工作机制”,建立班级、年级、学校三级传统美德家长委员会机构。通过开办家长学校,举行家长开放日、学校开放日、家长指导日、家校互访活动,制作家校联系卡,制订家庭教育咨询制度、评选优秀家长等多种措施和形式来密切同家长的联系,强化家长参与意识和教育作用。通过这些活动,提高家长素质,同时家校统一规范要求学生,以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和思想品德修养。二是以社会为依托,联动传统美德教育。社会是一个具有广阔教育空间的舞台,社区为传统美德教育提供的教育阵地,不但可以检验学校、家庭的传统美德教育成果,而且有助于学生形成传统美德,固化美德成果。学校要注重发挥社区的教育作用,构建社区教育体系,增强德育教育合力。争取校外各单位的参与,如与武警、巡警大队、驻地部队建立军民共建网络,与学生居住集中的居委会共建文明小区。通过营造良好的区域风气、协调的人际关系,达到人与人、人与集体、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在新时期,中华传统美德对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有着极大的作用和教育意义,也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和职责,只要我们的老师、家长和社会正确引导学生学习、谨记,传统美德一定能在学生中发扬光大。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