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8页
第2页 / 共8页
第3页 / 共8页
第4页 / 共8页
第5页 / 共8页
第6页 / 共8页
第7页 / 共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关于语文教材与教学改革的若干思考一、共性与个性语文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材、教法的改革必须紧紧围绕学校教育的整体目标,遵循教育、教学的一般规律。这是语文教材、教法改革的一个基本立足点,忘记了这一点,就会背离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语文教学服务于学校教育的整体目标是通过语文学科的特点体现的,因为“共性寓于个性”是一条具有普遍性的规律。然而,多年来,我们总是过多地强调了共性,在某些方面,甚至完全用从其他学科中抽象出来的共性取代语文学科的个性,从而使语文教学严重违背了语文学科特有的教学规律,导致了教学效率的低下。比如, “知识是能力形成的基础”这个命题,对其他学科而言,也许具有普遍意义,可对语文学科来说,却未必完全适用。如果把“识字、写字、积累词语、背熟若干句子和段篇”等视为语文知识,还可以说,语文知识是语文能力形成的基础;因为没有上述基础,读写就无从谈起。但事实上,在大多数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心目中,语文知识主要是指文字学、词汇学、语法学、修辞学、逻辑学、文章学等学科所讲的知识,而这些知识,仅对语言实践具有一定的指2导作用,并不是语文能力形成的必备基础。因为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是:没有学过语法修辞知识的人,完全可以凭着正确的语感使用母语阅读、说话和写作。然而,由于我们把“知识是形成能力的基础”奉为语文教学的规律,又把语文知识仅仅理解为语修逻文等静态的知识,于是,我们把大量对中小学生学习语言(不是研究语言)基本无用或用处不大的语文知识灌输给中小学生,结果是费时甚多,收效甚微。再如, “反对死记硬背”这个口号,对其他学科,特别是数理学科来说,无疑是正确的。因为“死记硬背”一大堆公式、定理,却并不理解,也不会应用,可以说毫无意义。然而,就语文学习而言,需要的恰恰是“死记硬背” 。背诵,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重要方法。一篇文章,背熟以后,它的语汇、句式就可以化为读者自己的语言储备,一旦需要用的时候,就可以自然地倾泻于笔端,成章于口头。不少青年看见老一辈随口引经据典,如数家珍,常常感到惊奇羡慕,说破了其实也没有什么,就是因为他们在记忆力旺盛的时候,下过一番熟读和背诵的功夫。我们的学生笔下生涩,词汇贫乏,文理不通,原因主要在于读得太少,背得太少,头脑里没有储备下足够的文章。事实证明,不背会数百篇典范的文章,要想在说话和写作时做到辞顺义畅、左右逢源、吞吐自如是不可能的。然而,不少语文教师在“反对死记硬背”口号的影响下,把大量的时间用在了课文内容的分析讲解上,留给学生读书的时间十分有限,更谈不到熟读、3背诵了。长此下去,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岂非一句空话?也许有人会说:你把“反对死记硬背”这个口号的含义理解错了,我们反对的是在学生根本不理解的情况下让学生死记硬背,并不是一概反对背诵。我的回答是:以小学生为例,他学习的课文,只要能读下来,有多少不理解的呢?何况,从小学生学习语言的角度讲,对一些典范的作品,只要牢牢地记住即可,不可能也不需要让他透彻地理解。一味地追求理解深透就可能导致繁琐的分析或倾盆大雨式的讲解。二、语文教学与语文课堂教学 在语文教材教法的改革中,如果对语文教学和语文课堂教学的关系缺乏清醒认识,要达到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目的,恐怕也是不可能的。语文教学以课堂教学为主,但语文教学不等于语文课堂教学。如果我们把语文教学看做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而指导学生进行的理解语言、积累语言和运用语言的所有活动,那么,就应当承认,语文教学的范围要比语文课堂教学的范围大得多。首先,课外活动是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这里所说的“课外活动”主要包括课外阅读、课外练笔、兴趣小组活动和其他语文课4外活动。实践证明,语文课外活动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一条必不可少的途径。语文能力的提高,是以一定数量的语言材料积累和反复多次的语言实践为基础的。而课内的阅读和作文,则很难满足语言实践需要。早在 50 多年前,叶圣陶先生在 略谈学习国文中就曾说过:“国文教本为了要供学生试去理解,试去揣摩,分量就不能太多,篇幅也不能太长 但是要养成一种习惯,必须经过反复的历练。单凭一部国文教本,是够不上说反复的历练的。所以必须在国文教本以外再看其他的书,越多越好。 ”“学校里的定期作文,因为须估计教师批改的时间和精力,不能把次数规定得太多。每星期作文一次算是最多了;就学生历练方面说,还嫌不够。为养成写作的习惯,非多作不可;同时为适应生活的需要,也非多作不可。 ”可见,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和课外练笔,是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其次,扩展开来说,语文的学习既不限于语文课堂,也不限于一般意义上的课外阅读和课外练笔。美国教育家华特B科勒斯涅克说过:“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这也就是说,生活的范围有多大,语文学习的范围就有多大。因此,语文教材、教法的改革要以“大语文教育观”为指导,破除那种把语文教学跟语文课堂教学等同起来的观念,构建一个以课堂教学为主体,以语文课外活动和良好的语文环境为两翼的新的语5文教学体系。这个新的体系要求在着力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同时,强化语文活动,优化语文环境,沟通语文课堂教学同课外活动的联系,沟通语文教学同其他学科和各项教育活动的联系,沟通语文教学同生活的联系,从而变封闭的语文教学为开放的语文教学。三、工具性与思想性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学科,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指导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掌握语文这个工具,其标志为学生具有听说读写的能力。有人承认语文是工具,但否认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是工具性。理由是:语文课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一篇篇作品,而作品或表达一种思想,或阐释一个道理,是无法用工具性来概括的。事物的性质,指的是该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本质属性。语文学科的性质指的是语文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本质属性。语文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本质属性是什么呢?不妨从一些最平常最简单的事例谈起。 益虫和害虫是小学自然课本中的一篇课文,有没有人会把它编入数学课本、社会课本呢?大概不会有这样的人。 买东西的学问是小学社会课本中的一篇课文,有没有人会把它编入自然课本、数学课本中呢?恐怕也不会有这样的人。同样的道理,作为数学教材的多位数的读法和写法 ,如果有人把它编入自然课本或社6会课本,那一定会传为笑谈。但是,请注意,作为自然教材的益虫和害虫完全可以编入语文课本,作为社会教材的买东西的学问也完全可以编入语文课本,甚至作为数学教材的多位数的读法和写法也有编入语文课本的资格。事实上,确曾有一些语文教师,把数理教材的某些章节拿到语文课上教,结果提高了学生自学数理教材的能力,效果很好。可以这样讲,凡是语言规范的文字材料,不管它是属于哪一门学科的内容,都可入选语文教材,而其他任何一门学科,都不具备这样的特点。这是什么原因呢?原因就在于除语文之外的其他学科,教学的着眼点是语言文字所表述的内容;而语文学科正好相反,它的着眼点不是语言文字所表述的内容,而是表述某些内容的语言文字形式。一个注重的是内容,一个注重的是形式;一个着眼于表述的对象,一个着眼于表述本身,这就是其他学科与语文学科区别的根本点,这也正是我们认定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是工具性的主要理由。工具性是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但不是语文学科惟一的性质。语文学科还有许多性质,其中最重要的是它的思想性(近年有人提出“人文性”这个概念,笔者认为“人文性”比“思想性”的概念外延更为宽泛,似更为全面。但考虑到对“人文性”这个概念的理解上尚有分歧,故仍用“思想性”这个概念) 。语文学科的思想性是由两个相互关联的因素决定的。第一,语文是交流思想的工具。这个工具不用便罢,只要一用它,就必然要流露使用者的倾向或感情。7“文章不是无情物” ,说话、写文章都是在借助语言这个工具表达思想感情。既然语言文字这个工具的运用不能脱离思想而独立存在,而语文学科就是训练学生使用这个工具的,所以,语文学科也就必然具有思想性。第二,不管教材按什么样的体例编写,典范的作品都应该是语文教材的主体。指导学生阅读这些作品,着眼点固然应该放在让学生掌握语文这个工具上,但根据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原理,谁也不可能脱离文章的思想内容理解文章的语言形式,因为形式的好坏,归根结底要看它是否恰如其分地表达了内容。综上所述,工具性是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语文学科的基本任务是指导学生掌握语文这个工具;思想性是语文学科的重要性质,语文学科在训练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过程中,要根据学科的特点,进行思想教育。思想教育应融于听说读写训练之中,而不应该是空洞的说教或穿靴戴帽。四、学习语文和研究语文把学习语文和研究语文区别开来,是对语文教学理论和实践的一大贡献。就笔者涉猎的范围而言,最早明确提出语文课的任务是组织引导学生学习语文而不是研究语文的,是湖北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洪镇涛先生。遗憾的是,洪先生的这一观点并未引起语文教学界的足够重视,也未得到广泛的传播,因此,笔者不揣冒昧,想在这8里重提这一观点。如果我们认定语文教学的目标就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而不是培养语言学家、文学评论家,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就应该指导学生学习语文,而不是组织学生去研究语文。固然, “学习”和“研究”并不是两个完全对立的概念, “学习”的过程中难免需研究,“研究”的过程中也难免要学习,但它们毕竟有着质的区别。 “学习语文”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和提高实际运用语文的能力,即听说读写能力;而“研究语文”的目的在于从理性上揭示语文的规律。 “学习语文”的基本途径是语文实践,即听说读写的实践;而“研究语文”的基本方法是对语文现象进行分析、归纳、抽象、概括。 “学习语文”的结果是,学生不一定掌握多少理论知识,但能在实践中纯熟地运用语文这个工具;“研究语文”的结果是,可能掌握不少理论知识,也可能对某些语文现象作出正确分析,但运用语文的能力却并无明显的提高。当前语文课堂教学的一大弊病,是用“研究语文”取代了“学习语文” 。这也是语文教学效率低下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语文教材、教法的改革恐怕须从这里入手。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