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1页
第2页 / 共11页
第3页 / 共11页
第4页 / 共11页
第5页 / 共11页
第6页 / 共11页
第7页 / 共11页
第8页 / 共11页
第9页 / 共11页
第10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关于语文教材动态生成过程的思考摘要:语文教材的形成应当是以教科书为底本,大量吸纳课本之外信息的一个动态生成过程。其特点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教材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教材规定性和解读丰富性的统一、教材指导性和教师自主性的统一、教材内容的有限性和兼容性的统一、教材的独立性和互动性的统一、教材的稳定性和发展性的统一。关键词:语文教材;动态生成何为语文教材?有关专家从三个层面界定它的意义:一是专指语文教科书;二是特指学校语文教学所需的教材系列;三是泛指社会的“大语文教材” ,即凡对人的语言文字修养产生影响的书面的、非书面的材料。第一种观点较为人们广泛接受;第二种观点也易于为人了解;第三种观点产生并不晚,夏丏尊在学习国文的着眼点中指出:“国文科是语言文字的学科,除了文法修辞等部分以外,并无固定的内容。只要是白纸上写有黑字的东西,当作文字来阅读、玩味的时候,什么都是国文课的材料。 ”但这种观点长期来并未受到足够的重视。近来随着人们对语文教育更多的思考和认识, “大语文”“全语文”的概念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并在语文教学的改革与实验中有所反映。2三种教材观各有道理,但笔者认为,第一、二种教材观所指的教材都是静态的。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材的实施也是动态的。用静态的观点来看待教材、使用教材显然不能满足教学的实际需要,不能体现学习的本质。第三种教材观作为一种理念,对促进语文学习的个性化、生活化,拓展语文学习的内容无疑有着积极的意义,但变动的、随机性的生活实践不能代替相对稳定的教材和规范、系统的学校教育。从教材的意义上说, “大语文”过分宽泛了,教师在教学的实践中也难以把握。教材是课程的具体体现,是完成课程计划的基本保障,体现了课程设置的目标、目的,以及课程实施的方式方法。所以教材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如果如几十年来一贯的做法,把教科书当作唯一的教材,视之为“圣经” ,当作语文学习的全部,显然也是不合适的。语文教育要实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 “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的目标,作为课程载体、教学依据的教材,就必须要有重大的发展。对现有的教材观也应该加以重新审视。针对语文学科的特点和培养目标,语文教材的形成应当是以教科书为底本,大量吸纳课本之外信息的一个动态生成过程。它体现在以下的几个特点中。3一、教材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从教材的呈现方式来说,教材具有确定性的特征。教材是以书本的方式固定下来的,有文章篇目、学习的要求,所有的内容都写在书上,一目了然。甚至教学目标、教学计划、重点难点等等,也都以教学参考等方式确定了。但同时,教材又不可能完全确定。在使用的过程中,它又有不确定的特征。所谓不确定性,是指教师在使用教材时不是完全照本宣科,一字不可更改。教师有整合教材、选择教材的权利。一是对教科书中的内容进行整合。比如,教师可以根据需要对教材进行取舍,有的精读细学,有的略读粗学。在教学方法上,可以选择单篇课文的教学,也可以选择单元教学的方式。课文的顺序也可以根据需要调整。比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 10 课 论语十则和第 25课世说新语两则 ,就可以结合在一起学习,以比较古代典籍的不同文体和风格。二是将教科书之外的材料引入语文教学。统编教材的优势在于它的经典性、权威性,但同时这也是它的缺点:一是它不可能适应所有地域的所有孩子;二是它对现实不可能敏感地表现。而学生恰恰在这两方面有着最急切的需求。所以,一部经典的教科书,尽管它有着显著的优势,但依然不可能完全适应每个人的需要。教师可以而且应该根据学生的需要和兴趣,有目的地选择学生喜欢和易于为学生接受的文章作为教材的扩展和补充。比如,4农村的孩子对描写农村生活的文章更有亲切感;中学生比较关注时事,尤其是引起社会普遍关注的时事,相关的文章、信息就可以被纳入到语文课堂中来。教材从其呈现方式来说,是确定的;但使用教材时,却不应囿于其确定性,而要根据现实生活及学生的实际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二、教材的规定性和解读的丰富性学习了一篇文章,希望学生从中明白什么道理、掌握怎样的知识,教材的编写者都是有目的的。然而,教材表面所呈现的内容和它实际所蕴含的可能性之间有巨大的差异。对于同样的教材,同一篇文章,无论是从知识的掌握还是心灵的感悟上,每个学生的学习结果都是不同的。比如,一篇规定为阅读理解的文章,学生可能从中悟出了一种文体的写法,可能是明白了某种修辞手法的使用,也可能是被某种情感所打动。我们不可能也不该将学生的思维框定在我们的“规定”与要求中,相反,应该鼓励和引导学生突破“规定” ,进行富有个性的学习和解读。从学习知识的角度来说,任何一篇文章都包含了语言的所有要素,从中学什么原本没有必然的规定性。每个人在各自的生活经验中,5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认知图式,在接纳新信息时,会表现出自主选择性。学生的语文知识、语文能力结构也各有其特点,在接受语文信息时,不可能完全根据教学的规定和要求,而必然有其个性和独特性。学习是一种内在的思维过程,是整个生命的投入,具有不可确知的特点。不可能通过外显的、预设的程序输入,就必然获得一个预设的、精确的结果。教材本身是一个客体,但教材在学生的使用过程中,通过学生的阅读、感知、品味,部分地内化为学生主观的东西。阅读不是作者原意的再现,而是客体与主体的互动,所有的阅读与理解,都不同于作者的原意,学生从中所得到的东西也各不相同。这种“个性化”的学习并不会影响对知识的全面掌握,只是掌握的时间和方法有所不同而已。而且, “个性化”学习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都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不但应该认识到学生学习的个性特点,还应该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一个自由的空间,并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认知结构,在一个相对较长的时间范围内使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发展个性。三、教材的指导性与教师的自主性6教材的作用不可替代,它为不系统的语文学习提供了一个相对系统的教学依据,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具有指导意义。但是,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教师又不能完全依赖教材,甚至把教材当作教学的唯一依据:教材上有什么,教师就教什么;教材怎么要求,教师就怎么教;凡教材上没有的或者没要求的,教师就不教或者不闻不问。教材提供的是一个范本、一个思路和一种参考。语文学科的特殊性决定了如果学生的学习仅限于教材上的内容是远远不够的。同时,教材上的内容又未必是非学不可,或者非在这个阶段学习不可的。所以,教师须根据学生的现实情况和当前的社会状况对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再设计。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的自主性不但不可避免,而且非常必要。教什么,是由课程目标规定了的,教材直接反映课程目标,是课程的载体。但怎么教,却是无法限定的。在这个领域,可以充分展示教师的个性。其根本在于给教师一个自主的空间,发挥教师的积极性、自主性、创造性。一个有创造性的教师,才能创设和谐、快乐、充满生命力和探究精神的课堂。教师的自主性首先体现为处理教材内容的自主,即教师有责任也有权利在教材的指导下,在不脱离语文学习目标的前提下,结合当前的社会实际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进行取舍和改造。7其次体现为实施教材方式的自主,这反映了教师的个人魅力和个人的执教风格。教师职业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一名语文教师,最重要的作用不在于给学生传授了多少知识,而是将世界展现在学生面前,同时也将自己作为一个生命个体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引导学生自主地、积极地去探究世界、了解社会、认识人自身,完成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转化。不同生活环境中的学生是不一样的,即使同样生活环境中的学生其个性也不一样。所以,教师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式,使用怎样的手段,是不可能统一的。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缄默知识、教育的态度和理念、情感、意志既影响着他对教材的处理,也影响着学生的人格成长。也就是说,每个老师都会在自己个性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教师的自主,既来源于学生的自主,又是学生自主的条件。没有教师的自主就没有学生的自主。四、教材内容的有限性和兼容性作为教学蓝本的教材,不可能穷尽人类所有的文字遗产,无论它设计得如何全面、科学,也不可能涵盖所有的语文学习素材。相对8于可供语文学习的资料来说,教材上的内容极其有限。至于哪些材料能被选进教材,并不具有必然性,因为这里有教材编者的主观能动性;也不能说被选进教材的就是最好的,因为能否入选教材,除了文章本身质量因素外,还要受到学生身心发展和认知规律等综合因素的制约。语文学习不只是学习语言、掌握语言;更核心的是学习文化。了解、认识、感受本民族的以及全人类的文化,并形成自己的思想和精神品质,才是语文学科更为重要的目标。而思想与精神品质的形成,只有依赖学生的大量阅读。而语文能力的提高和语文素养的养成,同样依靠大量的阅读。既然人类的文化遗产如此丰富,既然所有的文字材料都可以作为语文学习的资源,那就没有理由把语文学习局限在语文教材中,而应该将视野拓展到教材之外。那么,教材在其中起着怎样的作用呢?既然我们的阅读可以无限扩展,那为什么还需要教材呢?教材是一个例子,它提供了一个话题或者说线索,以此来指导学生的阅读。比如,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教材中选了李白的渡荆门送别 ,便是提供一个线索,引导学生了解李白及其创作,阅读和背诵李白其他的诗。甚至更进一步,若是学生有兴趣,不妨对古代诗歌进行多方面的了解、阅读与背诵。9再比如,语文版七年级上册选用了朱自清的春和老舍的济南的冬天 。朱自清和老舍的好文章自然不仅仅这两篇,但由这两篇文章引发开去,学生可以去阅读朱自清和老舍的其他著作,对他们做一个全面的了解,甚至去阅读他们同时代的作家作品。所以说教材是有限的,但它更具有广阔的兼容性。除了由课文引申出来的内容之外,其兼容性还表现为对生活内容的兼容。生活中时时处处都有语文的因素,都可以作为语文课学习的内容。经典固然是我们学习的对象,但既然所有的文字材料都包含了语言的要素,从学习语言的角度来说,所有内容都可以成为语文学习的资源。语文的重要目的之一是文化涵养,而我们生活的世界,无一不是文化要素。时政、新闻也一样是语文学习的材料,可以纳入到学科教学中来。五、教材的独立性与互动性当教材未被使用时,它是一个独立、静态、确定的存在。但是,当教材被使用,它就成了一个动态的系统,一个具有无限可能性的存在,它处于与教师、学生的互动中。传统教学中,教材处于中心的地位,教师“吃透教材” ,学生掌握10教材几乎成为教学的全部要求。教材也是学习的唯一来源。在教师、学生、教材这样一个系统中,其相互之间的关系是单向的。教材的动态也就是它的静态,因为在动态的使用过程中,是以它的静态存在为唯一标准的。随着新课程理念的深入,教师、学生、教材三者的关系也悄然发生了改变。教材固然是教学的一个依据,但是,教材不再是静态的、孤立的,也不再是教学的唯一来源。不但教师可以整合教材,学生也在主动地构建和生成教材,形成一个学生、教师与教材之间互动的格局。教材为教师提供教学的依据和材料的一部分,但教师对教材有选择和整合的权利。学生学习教材也是开放的。每个学生都可以根据个人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生活经验,选择、组织自己的学习内容。教材是为学习服务的,这就决定了教材必须处于不断的变动中。这种变动不是说教材的存在方式要时刻地变,而是在使用过程中的灵活变通。六、教材的稳定性与发展性教材的稳定性是指教材一旦以书本这样物化的方式呈现,在一定时期内就相对固定,不可能有变化或很大变化。教材的发展性是指教材随生活的变化而变化,随社会的变化而变11化。现实生活时刻在变化,时代在不断发展变化,教材也要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即使教材不变,经教师整合过的实施过程中的教材也是变化了的。教材由于其固定的形态,不可能及时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其必然有落后于时代的特征。比如,今天我们宣扬环保,可教材中还有赞颂伐木工人或者狩猎英雄的。这就明显和时代脱节。同时,社会生活每天都在产生新的话题,每天都会有新的文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