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2页
第2页 / 共12页
第3页 / 共12页
第4页 / 共12页
第5页 / 共12页
第6页 / 共12页
第7页 / 共12页
第8页 / 共12页
第9页 / 共12页
第10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1 学习理论的重要性:非专业人员易犯错误学习理论的重要性:非专业人员易犯错误 案例内容案例内容 据报道,上个世纪80年代,法国的香槟酒行业因为成功的营销活动而收获大 量订单,利润大涨,因此各酒庄极其高兴,一些酒庄还举行了庆典。可是其中有 一个CEO乐极生悲,悲观地警示大家:目前香槟酒价格高企,是不利于需求的, 当人们因为价格高而减少购买香槟酒时,香槟酒的冬天就来了。 华尔街日报专栏作家说,对进口服装征收关税有利于美国消费者。为什么呢? 因为关税会提高进口商品的成本,从而导致商品价格上升;在价格上升后,消费 者会减少需求,因此会导致价格下降。 案例分析案例分析 上面两个例子中的逻辑看起来怪怪的,直觉告诉我们他们错了,可是普通人 又很难弄清楚错在什么地方。这告诉我们,理论学习是有用的。理论给了我们一 个工具,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各种现象。这里的理论就是供求均衡价格理论。在 均衡价格论中, 要解释上述两个例子中的困惑, 我们需要区分“需求的变动”与“需 求量的变动”, 区分“供给的变动”与“供给量的变动”。 区分这两对概念是为了梳理 各种现象之间的逻辑关系,以更好地解释问题。 我们先梳理一下这里的供求均衡价格论的逻辑。 商品价格由供给和需求决定, 而供给和需求又取决于各种因素,其中包含价格。这样看起来就走入价格决定供 给和需求,而供给和需求又受价格影响的怪圈,这正是上述两个例子中的困惑症 结所在。事实上,如果我们把影响供给和需求的因素区分为自身价格和自身价格 以外的其他因素,就会避免困惑。由自身价格带来的供给和需求的变化在理论上 被称为“供给量的变化”和“需求量的变化”,而由其他因素带来的供给和需求的变 化在理论上被称之为“供给的变化”和“需求的变化”。基于这种理论上的梳理,我 们就会发现, 价格变化导致的是“供给量”和“需求量”的变化, 影响价格的则是“供 给的变化”和“需求的变化”,因此,价格变化后,“供给量”和“需求量”发生变化, 但是没有发生“供给的变化”和“需求的变化”,因此价格变化也就不会再返过来影 响自己。 就是说,下面的逻辑是错的: A: 营销或关税(供给变化或需求变化)价格变化B: 供给变化(或需 求变化)价格变化 正确的逻辑是: A: 营销或关税(供给变化或需求变化)价格变化;B: 供给变化(或需 求变化)价格变化 A和B两个部分是没有联系的,但是在上述两个例子中,专栏作家和CEO混淆 了“需求的变化”和“需求量的变化”,将两者混为一谈,从而将A部分与B部分联系 起来了。事实是,在A部分,价格变化已经实现了均衡。以香槟酒的价格为例, 新的价格是均衡的,是成功的营销活动促成“需求的增加”引起的。这在图中表现 为需求曲线右移,从而均衡点沿着供给曲线向右上方移动,最终新的均衡价格高 于旧的均衡价格。由于新的供给与需求重新达至平衡,因此价格不再变动,而且 “供给量”与“需求量”也不再变动。因此,在这个例子中,A的过程是不可能导致B 的过程出现的,两者是独立的。换一个角度,我们可以将这个问题分为两个步骤 来理解:最开始,当营销活动实现“需求的增加”时,在原有价格水平上,出现供 不应求的现象,这表明原来的价格不再是均衡的;于是,市场机制发生作用 供不应求促成价格上升,而随着价格的上升,“供给量”沿着供给曲线增加,“需 求量”沿着新的需求曲线减少。要知道的是,比较这两个步骤的话,首先有“需求 的增加”整个需求曲线的移动, 然后有“需求量的减少”沿着新的需求曲线 进行,后者并未抵消前者的变化。因此,最终的结果是,均衡价格上升了,均衡 状态的供给量与需求量也增加了。 问题讨论问题讨论 1. 利用上述逻辑,你是否可以尝试解释华尔街日报专栏作家的逻辑错误 呢? 2. 思考一下,为什么要区分供给量的变动与供给的变动,需求量的变动与 需求的变动? 3. 由这个例子思考,一项理论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理论提示理论提示 1. 任何一个学科都是由各种理论构成, 掌握了理论有助于避免犯低级错误。 2. 均衡价格论; 3. 均衡的变动, 供给的变动与供给量的变动, 需求的变动与需求量的变动。 2.2 农产品缺乏弹性的后果:谷贱伤农农产品缺乏弹性的后果:谷贱伤农 案例内容案例内容 那些戴旧毡帽的大清早摇船出来,到了埠头,气也不透一口,便来到柜台前 面占卜他们的命运。“糙米五块,谷三块,”米行里的先生有气没力地回答他们。 “什么!”旧毡帽朋友几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美满的希望突然一沉,一会儿 大家都呆了。 “在六月里,你们不是卖十三块么?” “十五块也卖过,不要说十三块。” “哪里有跌得这样利害的!” “现在是什么时候,你们不知道么?各处的米象潮水一般涌来,过几天还要 跌呢!” 刚才出力摇船犹如赛龙船似的一股劲儿, 现在在每个人的身体里松懈下来了。 今年天照应,雨水调匀,小虫子也不来作梗,一亩田多收这么三五斗,谁都以为 该得透一透气了。 哪里知道临到最后的占卜,却得到比往年更坏的课兆! 这段文字出自叶圣陶的多收了三五斗 ,描绘的是20世纪30年代旧中国江 南一群农民忍痛亏本粜米,在丰年反而遭到比往年更悲惨的厄运,它所反映出来 的实际上就是人们平素所说的“谷贱伤农”。 案例分析案例分析 “谷贱伤农”出自汉书 食货志上 :“籴甚贵,伤民;甚贱,伤农。民伤则离 散,农伤则国贫。”是由来已久的古训。 2004年,广东的荔枝出现了大丰收,全省荔枝产量创历史最高纪录,达到了 将近100万吨。然而,伴随着大量荔枝的上市,价格越来越低,价格最低时甚至 一公斤不到一元钱,果农因此大受伤害,甚至不再采摘荔枝进行销售,任其烂在 田间地头;2009年江南几省橘子大丰收,可每公斤价格仅0.4元;2011年北京、 河北、山东等地蔬菜迎来了大丰收,但随之而来的却是蔬菜价格的一路狂跌,山 东省的大白菜价格狂跌至6分钱一斤, 而2010年大白菜收购价为每公斤0.7-0.8元; 山西省吕梁市岚县的土豆往年的收购价能达到2.3元,而2011年每公斤0.8元都乏 人问津,很多农民种菜的成本几乎都收不回来,大量农户陷入困境。 为什么农民在丰年反而会遭受损失?经济学用弹性的概念对这个问题作出 了解释。 弹性衡量的是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供给量和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敏 感程度,人们对粮食的生理需求决定了粮食是一种必需品,其可替代性很低,因 而粮食的需求价格弹性很小。从历史上来看,无论是哪个国家其粮食生产都经历 了丰年与灾年,粮价也都有涨有落,但人均粮食的消费量均未出现大起大落。这 说明了一个问题, 作为生活必需品的粮食, 人们对其的需求通常不受价格的影响, 也就是说粮食的需求量对价格的变化不是很敏感, 需求曲线非常陡峭, 缺乏弹性。 农民的收入取决于农产品的产量和价格。由于粮食的需求曲线缺乏弹性,粮 价变动时,对粮食的需求会相应变动,但变动得不多。当遇上丰年,农产品的丰 收使得供给曲线向右平移,与需求曲线形成新的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由于需求 曲线缺乏弹性,粮食均衡价格的下降幅度往往大于粮食的均衡产量增加的幅度, 使农民会面临增产不增收的窘境。 问题讨论问题讨论 1. 什么是需求价格弹性? 2. 什么是供给价格弹性? 3. 用供求曲线图表示“谷贱伤农”。 理论提示理论提示 1. 弹性原理; 2. 各种商品的弹性,如必需品、替代品等; 3. 供给的价格弹性,需求的价格弹性,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 2.3 弹性用来确定竞争程度:杜邦公司与反垄断弹性用来确定竞争程度:杜邦公司与反垄断 案例内容案例内容 杜邦公司是我们所熟悉的企业,它的很多产品都在市场上享有垄断地位。在 上个世纪80年代,杜邦公司生产的玻璃纸占据了市场约70%的份额。如果从这点 来看, 其是垄断无疑, 虽然不是完全垄断, 但是具有很高的市场影响力量 (market power) 。 既然此产品具有很高的垄断力, 那么就应该置于政府反垄断法的管制之 下。要知道,现代市场经济与政府关系的一个要则是,如果市场是竞争的,那么 一切事情由市场主导;如果一个企业对市场有垄断力,就需要政府介入对其进行 限制、引导。于是美国司法部开始介入调查。 问题是,任何一个公司都不愿意受到政府的限制,都想自行其是。杜邦公司 也是如此。面临美国司法部的调查,杜邦公司声称其所生产的玻璃纸没有太大的 市场影响力。它确认在玻璃纸市场上占有很大的份额,但是玻璃纸作为一种包装 材料,受到很多其他包装材料如牛皮纸等的竞争,因此,美国司法部应该考虑的 是整个包装材料市场上的竞争状况,而不仅仅考虑其中的一种包装材料。看来杜 邦公司的抗辩也有道理。 案例分析案例分析 在这个案例中到底应该听谁的呢?这时弹性概念就派上用场了。 它们争论的焦点是玻璃纸是否具有市场影响力,是否面临很大的竞争,至于 这个竞争是来自其他厂家的玻璃纸还是牛皮纸,都没有关系。因此,问题就在于 如何测度竞争。很简单,用弹性来测算。 第一,需求的(自)价格弹性可以完成这一任务,价格弹性越大,表明市场 影响力越小,垄断程度越小。即使只有一家公司,如果消费者对其产品并不过于 依赖,则这种百分百的市场“垄断”对厂家而言并无意义。其实这也暗含着另外的 可能, 消费者可以购买一种看起来不同的产品来替代它。如果只有一家粮商供给 大米和面粉,价格太贵的话,消费者可以购买土豆或玉米来抗衡。如果有多家公 司供给同一种产品,消费者的选择就更大,该商品的价格弹性也就更大:提价会 将更多的消费者赶向对手。 第二,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更有用,弹性越大,表明两种商品之间的竞争程 度越大。如果杜邦公司提高玻璃纸的价格,导致牛皮纸的需求量大涨,则表明杜 邦公司的玻璃纸和其他公司的牛皮纸之间竞争程度很高。 正是利用上述原理, 杜邦公司测算了玻璃纸需求的自价格弹性和交叉价格弹 性, 结果表明弹性很大,高于司法部设定的用来决定是否进行反垄断调查的弹性 标准。 这一个例子表明,理论有其用处,在实践中可以化身为一个具有可操作性的 机制,如利用弹性系数来判断垄断程度大小。 此类例子不胜枚举。不妨再看一下美国文具超市巨头合并的例子。在20世纪 90年代,美国的专业文具超市有三家连锁公司OfficeMax、Office Depot和 Staples分别占据市场46%、30%和24%的份额。1996年前后,OfficeMax和 Office Depot商议合并,并向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FTC)反垄断法的执行机 构提出申请。联邦贸易委员会认为,无论是46%还是30%的市场份额都已经 够大了;再合并的话,就达到76%的份额,那就更不能容忍了。可是拟合并的两 家公司声称, 在专业文具超市市场上, 两家份额固然分别达到46%和30%的高度; 但是文具销售的竞争是广泛的,不应局限于文具超市,还应该考虑文具超市来自 其他大型综合超市如Wal-Mart的竞争,如果从整个销售卖场来看,OfficeMax和 Office Depot的市场份额是很低的。那么,到底是应该在专业文具超市的范围内 考虑竞争与否, 还是在大型综合超市的角度来考虑呢?这取决于各个超市无 论是专业的还是综合的是否真的存在着竞争, 而测度的方式只能是需求的交 叉价格弹性: 专业文具超市的提价是否会导致大量消费者转向综合性超市?这一 次, 测算的结果对OfficeMax和Office Depot不利: 弹性非常小, 表明竞争不成立。 根据这个测算,FTC驳回了它们的合并申请。 这些例子还阐释了经济学与管理学之间的界限。经济学将问题解释清楚,解释其 内在的规律,解释其原因与后果;管理学则要解决这些问题。经济学提出各种各 样的原理,管理学将这些原理运用于实践。经济学提出原则性的思路,管理学据 此设计具有可操作性可以付诸实施的方案。正像马克思的一句名言所说: “哲学 家总是以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弄清楚弹性与垄断程度 的关系是“哲学家”的事情,而反垄断则是管理学的事情。 问题讨论问题讨论 1. 为什么价格弹性可以测度垄断程度?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