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22页
第2页 / 共22页
第3页 / 共22页
第4页 / 共22页
第5页 / 共22页
第6页 / 共22页
第7页 / 共22页
第8页 / 共22页
第9页 / 共22页
第1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与基本特点(下)四、中国传统文化的几个重要命题 中国传统文化非常丰富多样,可以说有着迷人的气质、丰富的内涵。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什么?它的基本特点是什么?在学术界论述的非常多,比方说张岱年先生就说,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文化发展过程中的精微的内在动力,也是指导民族文化不断前进的基本思想。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所谓的一种文化精神、基本精神,就是推动和指导人们实践的思想、世界观、人生观。那么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实际上是推动和指导几千年中国文化发展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关于这一点呢,张岱年先生是这么提的,他认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有四点,一是刚健有为,二是和与中,三是崇德利用,四是天人协调。另一位大家张岂之先生在中国人文精神中指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有七点:第一,人文化成文明之初的创造精神;第二,刚柔相济穷本探原的辩证精神;第三,究天人之际天人关系的艰苦探索的精神;第四,厚德载物人格养成的道德人文精神;五是和而不同博采众家之长的文化会通精神;六是经世致用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精神;七是生生不息中华人文精神在近代的丰富与发展。习近平同志也对中国文化的这种精神给了一个总结,在儒学大会上,习近平一口气为在座的国际友人们列出了十五种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的基本的思路、基础特点,他列出的这十五种是:第一,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第二,天下为公、大同世界;第三,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第四,以民为本、安民富民乐民;第五,为政以德、政者正也;第六,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第七,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第八,经世致用、知行合一、躬行实践;第九,集思广益,博施众利、群策群力;第十,仁者爱人、以德立人;第十一,以诚待人、讲信修睦;第十二,清廉从政、勤勉奉公;第十三,俭约自守、力戒奢华;第十四,中和、泰和、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和谐相处;第十五,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乱、居安思危。最后他总结中国优秀传统文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等可以为人民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的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的指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的启发。我们今天要讲传统文化的这15个方面肯定太多了,所以选择了今天讲五个方面的问题,这五个方面第一是刚健有为、自强不息中华民族的精神核心;第二,以人为本、以民为本的仁政思想;第三,以和为贵、贵和尚中的和合理念;第四,修身、立诚传统文化的理想人格;第五,义利之辩,先义后利的权衡之则,我们先讲这五个方面。(一)刚健有为,自强不息与中国梦 现在我们来讲第一个问题,讲中华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一个核心精神,就是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这样一种民族精神。在谈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时候,我们看到习近平也多次提到实现的路径是知行合一,叫是实干兴邦。1、最早的代表在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必须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深厚的滋养。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文化精神可以追溯到中国文化最早的代表尚书和诗经之中,这两部儒家的代表之中充满了勤勉、稳健、勇猛、深沉的一种向前奋进的精神,在尚书尧典里,就对先王“克明俊德,以亲九族”、“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的功业的颂扬,在尚书无逸中,对成王尽忠尽职的谆谆告诫,在诗经公刘、诗经生民中都描写了周部落在诞生之初的创业艰难。2、孔子及其后人总体上来看,儒家文化是特别关注这种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的。孔子就极力的倡导并身体力行这种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文化精神。孔子一生奔波,幻想以周礼匡扶乱世,他常常是“知其不可而为之”,结果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他对于“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人生态度投以极度的蔑视。那么他主张什么?他以为君子应当是“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也就是说在所有这一切中,对于道的追求是最高的。儒家学派的后继者们,对“有为”和“自强”的学说进一步发挥。孟子从人格修养,扩充人性中善的成分这一角度提出“吾善养吾浩然之气”;荀子则从天人关系角度提出“制天命而胜之”的著名论断。3、最高概括对于刚健有为、自强不息作出很高概括的的是易经,易经象传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个大家都知道,它以天体运行无休无止、永远向上的规律,要求中国的老百姓、中国的文人士子、中国的官员们要积极有为,勇于进取。所以呢,此后,刚健有为、自强不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精神,便一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精神激励着中华民族。尤其是在近代,1840年以后,中国经历了惨痛的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这样一个历史,这个时候我们看到,刚健尤为、自强不息的精神就一直成为了这170年来中华民族奋起、中华民族的复兴大业如何成功的重要精神力量。4、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体现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体现在各个方面,比方说体现在人民的生活中。就民族精神、民族情怀中,从民族的进步和发展而言,在民族兴旺发达、昂扬向上的昌盛时期,我们的士子们在他们的情怀中总是洋溢着一种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今天也是一样的。当年汉唐将士们积极戍边,在诗文中俯拾皆是,“匈奴未灭,何以家为”那样一种英雄气概,“海县清一,寰宇大定”那样一种宏伟的抱负,而且,“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的豪迈气势尤其是在民族危亡、外族入侵的关口,这种刚健尤为、自强不息的精神总是激励着人们顽强不屈的进行反侵略、反压迫的英勇斗争。大家熟知的岳飞、文天祥、史可法这些在中国历史上都留下了可歌可泣的英雄壮血。从个人人格的独立核人生价值的实现方面来说,刚健尤为、自强不息也表现为历史上志士仁人在强暴面前的那种英勇不屈、坚持正义、誓死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在人生遭遇到挫折的时候奋发图强,绝不灰心,坚定不移的追求自己的理想。这在历史上都是非常之多的,在易传中有“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时大矣哉”,凡是中国历史上积弊日久的时候,总会有大的改革运动,为清除积弊而变规变法。比方说王安石变法,清末的康梁维新,总是大的变革中追求一种新的境界,新的社会状况,一种刚健尤为、自强不息的精神鼓舞下的创造。当然了,我们知道,其实在中国文化中,也还存在着“主进上柔、涵虚无为”的另一种倾向,比如说道家学派就是这样,它要“致虚极,守静笃”、“不敢为天下先”这样一些主张。庄子也提出等生死,齐是非,要求人们介于有用无用之间,忘掉自身,清净无为。我们会看到这些也是作为我们刚健有为的这样一个思想的另一部分补充或者相对的另一种观念而相辅相成的,主刚与主柔,主动与主静,近趋无为的这样一种相辅相成是我们中华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精神保障。这是我们谈的刚健有为的这样一个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精神。(二)中国传统文化的以人为本、以民为本思想习近平同志对于人们群众有着深厚的感情,他在2013年3月17日担任国家主席职务后,就提出要夙夜在公,他引用了诗经采薇中的一句话叫夙夜在公,表达了他自己为民服务为国尽力的鞠躬荟萃,死而后已的精神。最近我们会看到2015年的新年贺词,他说我要为我们伟大的人民点赞。过去他提出要集思广益,博施众利,让老百姓要得到好处。在新年贺词里,他提出2014年是令人难忘的,这一年我们锐意推进改革啃下了不少硬骨头,出台了一系列的重大改革措施。特别谈到,许多改革举措同老百姓的利益密切相关,他提到12月12日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沿线40多万人移民搬迁,为这个工程做出了无私贡献,我们要向他们表示敬意,希望他们在新的家园生活幸福,这是关注人民的幸福。特别是在新年祝词中他也谈到,他说我们也经历一些令人悲伤的时刻,马航MH370航班的失踪,150多名同胞下落不明,我们没有忘记他们,我们一定要持续努力,想方设法找到他们,特别是他关注到了我们这一年中发生的一些问题,他说我国这一年发生了重大的自然灾害和安全事故,不少同胞不幸离开了我们,云南鲁甸地震就造成了600多人遇难,我们年他们,祝愿他们的亲人都安好。习近平的平民情怀,热爱人民的这样一种深厚感情是一以贯之的。文艺座谈会上,习近平同志地区,他用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这样一个句式,他要求我们的文艺工作者必须自觉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要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忧患着人民的忧患,做人民的孺子牛。他提出,对人民要爱得真挚,爱得彻底,爱得持久,就要深深对得人民是历史创造的道理,深入群众、深入生活,诚心诚意的做人民的小学生。他提出的“中国梦”,说到底是人民梦、老百姓的梦,是每一个中国们自己的幸福的梦,具有着重视我们每一个普通个体、普惠于民这样一种基本思路,所以我们说习近平提出的“中国梦”是人民梦,是百姓梦,是每一个个体、每一个家庭都要关注的,“中国梦”就是这些人的幸福梦、自由梦、富裕梦、安全梦和权利梦,当然它也是公平梦、成功梦,还是我们实现小康的小康梦。1、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生精神我们回过头来看看中国传统文化这样一种关注民生的精神,是一以贯之的。中国传统文化在人与神之间是坚持以人为本的,他重视现世的人文生活,他是原鬼神,宗教和鬼神的这种信仰是放在后面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神本主义的这样一种西方的东西始终没有进入到主流地,或者不具有主导地位。我们中国文化是一种民本文化,西方古典文化是一种神本文化,它有着一种十分强烈的突出的宗教精神,要抵达彼岸世界,要实现人们精神的最高寄托是在彼岸。人们行为的准则、生活的目标都来自于西方那种神韵,来自于万能的主的这种启悟。儒家文化不同,儒家为主体的中国古代思想家总是把目光投注于现世的人的生活、人的生命,反对以鬼神为本。论语中早就有了“子不语怪力乱神”的记载,孔子的弟子们就问孔子,怎么样侍奉鬼神呢?孔子回答说,未能侍人,焉能侍鬼?这是他非常清楚的,就是我人都许多搞定,我还要去侍奉鬼神吗?学生们又问,那人死以后的情况怎么样?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孔子虽然在总体上是所谓承认天命的,但是他这个天命是指个人所无法左右的那个天道之常,对鬼神一直是心存疑虑的。所以他病重的时候呢,他的弟子们请求为他祷告,他月“丘之祷久矣。”意思就是你不必了,我早就祷告了很久了。在这里,视人之生,就是关怀现实的人,关注此事的人的生命和生活。2、“民为贵”的民本主义精神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这种人本主义关注百姓、关注人民的这样一种精神特别体现为民为贵的这样一种民本主义的精神。在尚书中就有“重我民,为民之诚,失时德与民”这样一些记述,在左传、国语等典籍中也多处显示了以民为本的观念。左传中就说,“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左传中还说,“国将兴,听于民,国将亡,听于神。”国家如果兴旺发达,怎么办?听老百姓的。在国语中也有民和而后神降之福的说法。在老子的六十六章里,他特别提出来,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这里呢,老子的思想写的很清楚。当然,儒家学说中更集中的凸显了民为邦本的思想。孔子历来都是主张重民、富民、教民,他说在民、食、丧、祭这些世间的大事中把民列为首位。你看,吃饭的事儿很重要吧,死人的事儿很重要吧,祭祀的事儿很重要吧,所有这些事儿都比不上老百姓(民)重要。孟子提出来影响中国几千年的这样几句话:“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著名观点,成为历代开明统治者维护统治的座右铭。孟子的功劳是大的,他提出社稷放在民之下,君还要次之。所以历代的皇帝们都很清楚,很知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个思路从孟子这里开始,“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这个思路就由孟子这里得出。孟子说,“桀和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概括起来就是我们熟悉的那句话,概括起来就叫做“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后来这个思路就变成了孟子的“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所以孟子从为政之道出发,强调政治统治一定要得民心、合民意,否则你就可能身危国削,你的身可能会遇到危机,你的国家会被削弱、出问题。所以说孟子之后的荀子也是主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