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4页
第2页 / 共14页
第3页 / 共14页
第4页 / 共14页
第5页 / 共14页
第6页 / 共14页
第7页 / 共14页
第8页 / 共14页
第9页 / 共14页
第10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读考点一、填空1、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的最主要阵地是新青年,。2、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了重要文章文学改良刍议,提出以“白话文学”为“中国文学之正宗”的主张。3、陈独秀于1917年2月在新青年发表了文学革命论,更为鲜明、坚定地提出了文学革命的主张。4、五四以后,文学社团风起云涌,当时重要的社团有文学研究会,新月社,创造社,语丝社,湖畔诗社。5、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产生有其深远的、社会的、历史的根源及是在新的政治、新的经济,新的文化的背景下产生的。6、1918年,新青年的编辑部扩大,李大钊鲁迅钱玄同刘半农胡适沈尹默高一涵周作人等人参与编辑工作曾一度实行轮流编辑的办法。7、五四前期较早尝试写长诗的诗人有:胡适、周作人、郭沫若、刘半农二、名词解释1、文学研究会文学研究会是新文学运动中成立最早、影响和贡献最大的文学社团之一。它于1921年1月4日在北京中山公园来今雨轩成立,由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郭绍虞、朱希祖、瞿世瑛、蒋百里、孙伏园、耿济之、王统照、叶绍钧、许地山等十二人发起,会员先后有170多人。其宗旨是“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文学研究会的小说创作占有重要比例,曾有沈雁冰、郑振铎先后主编了小说月报。2、诗体大解放诗体大解放“是胡适在其尝试集的自序中提出的理论主张,他认为若要做真正的白话诗,若要充分采用白话的字,白话的文法,和白话的自然音节,非做长短不一的白话诗不可。诗体大解放就是把从前一切束缚自由的枷锁镣铐,全都打破。有什么话,说什么话;话怎么说,就怎么说。这样方才可有真正白话诗,方才可以表现白话的文学可能性。胡适这一主张的核心,旨在打破中国传统诗歌”五七言句法“的约束,提倡所谓白话文的自然文法,彻底放弃诗歌的形式要求。这种要求符合当时的五四破旧立新的语境,但是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新诗后来的”散文化“、”缺乏诗味“。3、双簧戏新青年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发起了一场意义深远的文学革命运动。支持与反对者展开论辩钱玄同、刘半农赞同陈独秀“以白话文为文学之正宗”的主张,多次给反对文学革命的言论亦有力的回击,其中一次是以“双簧戏”的形式进行的。1918年3月15日,新青年第4卷第3号在文学革命之反响的总标题下发飙了著名的新旧文学论战的两封信。一封是钱玄同把社会上的各种反对意见归纳起来,化名“王敬轩”写给新青年编者一封信,以反对文学革命。一封是刘半农写答信对王敬轩的信逐条予以批驳,两信同时发表,借以扩大文学革命的影响。4、问题小说(概念、意义一般来说,凡是明确地接触某一社会现实或是人生现象,有意识地提出问题、甚至试图解答问题的小说,都可谓之“问题小说”。它与问题剧一样,都是“五四”时期开始出现的文学现象。当时以民主主义、社会主义两大思潮的传播为背景,形成了文学必须接触现实人生问题的启蒙主义主张。问题小说在“五四”时期的流行,主要反映了大批知识青年的觉醒。它是当时思想启蒙运动的一种需要,又是当时思想启蒙运动的一种结果。后来,问题小说也体现著作家密切关心现实这一优良的传统。5、新月派(代表、主张新月派:现代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受泰戈尔新月集影响.该诗派大体上以1927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自1926年春始,以北京的晨报副刊诗镌为阵地,主要成员有闻一多、徐志摩、朱湘、等,次年又创办新月月刊,新月派的主要活动转移到上海,这是后期新月派,新加入成员有陈梦家、方玮德、卞之琳等。前期主张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与诗的形式格律化,尝试首先是客观抒情诗的创作,即变“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为主观情愫的客观对象化。然后再用想象来装成那模糊影像的轮廓,把主观情绪化为具体形象,反对滥情主义和诗的散文化倾向。后期新月派提出了健康、尊严的原则,坚持的仍是超功利的、自我表现的、贵族化的纯诗的立场,讲求本质的醇正、技巧的周密和格律的谨严,但诗的艺术表现、抒情方式与现代派趋近。、6、创造社(内涵921年7月中旬由留学日本归来的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张资平等人在日本东京成立。前期的创造社反对封建文化、复古思想,崇尚天才,主张自我表现和个性解放,强调文学应该忠实于自己“内心的要求”,是其文艺思想的核心命题,表现出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的倾向。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创造社主要成员大部分倾向革命或从事革命实际工作。随后,表现出“转换方向”的态势,并有新从日本回国的李初梨、冯乃超、彭康、朱镜我等思想激进的年轻一代参加,遂发展而为后期创造社。后期创造社与太阳社一起大力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7、新感觉派中国的新感觉派小说是在日本新感觉派的影响下,在30年代步其后尘发展起来的。它的产生,既是世界性的现代主义思潮对中国新文学冲击的一种反馈,又是30年代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的阶级矛盾和民族危机空前激化的结果。“新感觉派”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创作的一个组成部分。“新感觉派”小说的根本特点是特别强调作家的主观感觉而不太注重对客观生活的真切描写。新感觉派小说是中国现代小说倾向的一种,其小说内容多表现半殖民地社会都市生活的种种病态和畸形现象。8、新青年(概念、内涵新青年是综合性的文化月刊,新文化运动、文学革命的主要阵地。1915年9月上海创刊,第一卷名青年杂志月刊,第二卷更名为新青年。陈独秀主编。1917年冬编辑部迁往北京,参与编辑和撰稿的有李大钊、鲁迅,沈尹默,刘半农,钱玄同,胡适,高一涵,周作人等,早期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自第四卷起改组为同人刊物,1920年秋又迂回上海,1923年6月成为中共中央期刊。9、彷徨(原因彷徨是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集,写作于“五四”运动后新文化阵营分化的时期。原来参加过新文化运动的人,“有的退隐,有的高升,有的前进”,鲁迅当时象布不成阵的游勇那样“孤独”和“彷徨”。彷徨表现了他在这一时期在革命征途上探索的心情。后来在题彷徨一诗中说:“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这便是题名彷徨的来由。彷徨是先生目击了“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们”的“分化”,一方面披露了妥协性,又一方面正在“转变”,社会的力量需要有人领导!然而曾被“新文化运动的”所唤醒的青年知识分子则又如何呢?在这样的追问下,产生了彷徨。10、乡土小说它是中国现代小说创作的一个重要流派,是农村题材小说,它多取材于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和浓厚地域风俗的农村,指靠回忆重组来描写故乡农村的生活带有浓厚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的小说,这批作家有冯文炳(废名、王鲁彦、台静农、许杰等。乡土小说的主要特征,首先是作家以批判的眼光审视故乡风习,对愚昧、落后进行尖锐的讽刺与批判。其次,乡土小说作家往往怀着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复杂情绪描绘生活与苦难中而又麻木、愚昧的故乡人,同情与批判,讽刺与哀怜相互交织,形成乡土小说喜剧与悲剧相交融的美学风格。第三,在批判和描绘故乡愚昧习俗、麻木人性、凄凉人生时,乡土小说作家仍然抑住不住对故乡的眷恋,而这眷恋又往往与某种失落感相交织,因而小说大都具有抑郁的抒情调子。11、三大主义(内涵1917年二月,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更为激烈的文学革命论,真正高涨文学革命军大旗,明确提出三大主义。所谓三大主义就是: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讲文学与人们的关系;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讲文学与现实的关系;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讲文学与社会的关系;12、八事主张1916年10月新青年发表胡适的通讯寄陈独秀,初步提出文学革命需从八事入手,八事:不摹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从形式方面进行改革,接着胡适在陈独秀的建议下,又于1917年1月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系统的阐述了文学革命的八事主张,明确提倡新文学,“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提倡白话文,认为之今新文学应以白话之正宗。13、新潮新潮是新青年之后的新文化运动,文学革命的又一阵地。北大学生领袖傅斯年,罗家伦等在北大人文学科长陈独秀和胡适的支持下,于1918年11月19日正式成立起新潮社。成立初期还有汪敬熙,潘家洵等,皆是北大学生,后陆续加入者有俞平伯朱自清等三十多人,由傅斯年任新潮主任编辑,罗家伦任编辑,杨振声任书记。1919年元旦,新潮创刊,对文学革命斗争中起过一定积极作用,但是其对中国民族文化遗产采取全盘否定的态度,1920年八月十五日改组为新潮学社。三、简答题3、鲁迅为什么取名为呐喊,伤逝?1、呐喊的缘由是青年时代的许多“梦”。是指鲁迅在青年时代对革命思想的追求对社会前进道路的探求,对光明富强的中国的憧憬,而这些都像梦幻一样未能实现。回首往事,固然可因未荒废时光,内心无愧而“欢欣”,却也难免因无人理解而“寂寞”。但是,不管怎样,那救国救民的愿望在作者心中萦绕,那“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壮志使作者心潮难平。当反帝反封建的战斗号角吹响的时候,那长期埋藏在心底的理想和积累起来的丰富经验,就成为投入新的战斗的动力,为“希望”而写起了小说,并且为感染教育读者而结成了集子。又因为写小说是为了要唤醒沉睡的人们,并是为前驱者添威助阵的,所以命名为呐喊。2、世说新语中有伤逝篇,东晋重臣庚亮死,向扬州临葬云:埋玉树著土中,使人情何能己己!伤逝中犹具悼惜美之幻灭的意思。在这里主要是指涓生伤痛的追念已经逝去的人和事,也有悼惜美和爱幻灭的意思。伤逝写于1925年10月,收在彷徨中,鲁迅在探索改造国民性的问题上,热切的希望中国出现“精神界的战士”,并把希望寄托在新型的知识分子身上,后来,随着新文化运动阵营内部的分化,鲁迅清楚的看到,较早觉悟的知识分子虽然有着现代社会思想意识的新质,但缺乏斗争精神,更缺乏集体斗争威势,在旧势力的强大压力下,他们的追求总是有始无终以失败而告终,1924到1925年,她一连写下孤独者,伤逝等知识分子题材的小说,一方面揭示出种种社会问题,批判知识分子的弱点,一方面探索知识分子前进的道路。4、结合作品分析作品凤凰涅槃的艺术特色?凤凰涅槃中对自由解放、光明新生的热切追求与赞美,对创造理想的乐观的坚定的内容,决定了该诗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特色。1.诗篇以火山爆发式的激情和狂飙突进的气势,抒写了凤凰自焚追求新生命的全过程,基调高昂而悲壮。想象丰富、色彩瑰丽。2.充满了英雄主义的基调和传奇色彩。诗篇借古代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的英雄抒发现世的理想,把宇宙的新生、世界的新生、中国的新生和诗人自我的新生融为一体,通过凤凰的新生一体多能地表现出来。3.在诗歌形式上,诗人主张“绝对自由”,他说,“我要打破一些诗的形式来写自己够味的东西”。作品正是他诗歌主张的体现。诗歌长达三百多行,采用诗剧的形式,诗的气氛随着故事和发展,全诗富有很强的音乐性和舞蹈性,节奏明快而悠扬,句法多变而活泼,完全适于思想感情的流泻,不拘一格,随心所欲,这种自由诗具有开创性的重大意义及深远影响。三、论述题1、结合作品伤逝,分析里面的人物涓生与子君的形象?并结合实际谈谈从人物身上得到的启示。子君的人物形象:子君和涓生都是在五四新思潮影响下成长起来的具有资产阶极民主主义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他们有个性解放,男女平等,恋爱和婚姻自主的新思想。作者充分地肯定了子君英勇无畏的反抗精神。为了争取恋爱和婚姻自由,敢于同旧势力进行较量,勇敢地背叛封建礼教和封建专制家庭,高傲地宣称: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力。这是子君反封建专制的战斗宣言。她和涓生同居,表现了她对封建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