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3页
第2页 / 共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一作者简介:王日为,男,1966 年 1 月生,湖南宁乡人,理学学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应用化学专业主任。研究方向:天然产物化学、化学教育学。发挥生命科学特色,构建新型应用化学人才培养体系王日为 周杰 路福绥 姜林 蓝孝征 汪建民 贾寿华 (山东农业大学,山东 泰安,271018)摘要:介绍了一个以农业与生命科学为背景的应用化学人才培养方案。提出了“通才教育+精英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通识课+专业课+模块课”的理论课程教学体系,建立了以专业基础实验、实验课程设计、中级化学实验为基本实践环节,课程教学实习、专业方向实习、毕业综合实习、创新研究项目、毕业论文为综合实践环节的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全面保障了应用化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关键词:人才培养;应用化学;专业实践;生命科学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全国部分农业院校为了适应农业现代化及化学与化工产业发展,同时为了促进农林院校化学学科水平的提高,相继依托原基础化学教学平台及部分化学教学资源开办了应用化学理科专业。2000 年,我校成功申报应用化学专业并于 2001 年开始招收本科生,2003 年又成功申报了应用化学硕士点,2005 年成功申报了分析化学硕士点。多年来,我们结合学校的定位以及化学与化工行业的发展趋势进行专业建设,对应用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两次大的修订。新版人才培养方案在指导思想、培养目标、体系构建、课程设置等方面更符合当今大众化教育的特点,同时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提出了“通才教育+精英教育”的本科人才培养新模式。现对我校应用化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作一介绍。一、专业建设指导思想与特色应用化学专业是介于化学与化工之间的应用型理科专业,其目标是培养理工结合型的“用”化学的人才,在知识结构的组成上与纯化学的所谓“做”化学的人才显然应该有不同的要求。应用化学专业培养的应该是在化学基础研究人员与化学工程技术人员之间起桥梁作用的应用型通用人才,其知识结构不仅应该有比较扎实的化学基础知识与基础理论,同时还必须具有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产实际中去的技能与本领,应该充分体现出:理工结合、文理兼顾、基础厚实、技能突出、适用面广的原则 1,2。同时我校又是一所以农业科学为优势、以生命科学为特色的多科性农业大学,应用化学专业的设置必须考虑到自身的生存与发展背景,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与课程设置上应该自觉地走与农业生命科学有机结合的道路,走出纯化学,主动与相关专业进行对接,为拓宽专业发展途径、扩大学生就业面创造条件。二、人才培养模式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型,高等教育规模逐年扩大,大部分原有化学、化工专业的学校扩大了招生规模,而且还有很多学校创造条件开办了应用化学或化学化工方面的专业,虽然化学化工行业的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增加,但是对人才的培养标准与培养质量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经过广泛调研与论证,我们提出了“通才教育+精英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这是一种“量身定做式”的模式。所谓“通才教育”就是面对那些本科毕业之后不准备继续深造而打算就业的学生而确定的培养模式,这种模式是“通识教育+专业基础+专业方向模块+实践教学环节+辅修其它专业”的主辅修相结合的模式,学生通过四年的学习,必须掌握化学化工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并具有某些专业与技能特长,根据用人单位的需要在第八学期还可以结合毕业综合实习与毕业论文进行相关第一作者简介:王日为,男,1966 年 1 月生,湖南宁乡人,理学学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应用化学专业主任。研究方向:天然产物化学、化学教育学。技能的强化训练,如 2005 年 3 月在学校的人才交流会上有 10 名毕业生签约本省制药与农药企业,这些企业对学生的有机化学与有机合成、分析化学理论与分析技术要求较高,在安排这些学生进行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时,我们有意识地安排学生进行相关的理论与技能的强化训练,这部分学生进入用人单位后普遍感到适应较快,用人单位对这些学生的业务技能表现比较满意。所谓“精英教育”是针对部分毕业之后将继续深造的学生建立的培养模式,这种模式是“通识教育+专业基础+专业方向模块+实践教学环节+专业进阶”的主修与提高相结合的模式,在第七学期设立了四大化学提高课程及高等数学进阶等课程,同时还开设了生物化学选修课,为学生报考本校农业与生命科学类相关专业的研究生打基础,而在第八学期则根据学生的考研情况安排毕业教学环节,学生一旦考上,如果是本校本专业则优先安排其在导师的课题组进行本科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工作,尽快熟悉科研工作的各项程序甚至提前进入硕士论文的前期工作,如果考取了外校的研究生,则根据所考专业尽量安排其从事与今后研究方向相关的课题,重点培养这部分学生的科研素质与科研能力。 “通才教育+精英教育”培养模式的构建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及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收到了良好的培养效果,2005 届 59 名毕业生,有 17 人考上研究生,其中有 9 人所考专业是应用化学,至当年 6 月 30 日,签约 38 人,一次性就业率达 93%,居全校第一。2006 届 49 名毕业生,有 21 人考上研究生,至 2006 级 4 月底已有 10 余名学生签约,取得了考研与就业双丰收。三、专业方向与课程体系(一) 、专业方向的设置根据我校的办学定位与办学特色,同时根据山东省化学化工行业的特点,我校应用化学专业设立了精细化工和化学分离与分析两个专业方向。精细化工方向主要培养能在化学与生物制药、农药合成与制剂、各类精细化学品、天然产物的综合开发与应用等领域的专门人才;化学分离与分析方向主要培养化工分离与分析、商品检验的专门人才。为了拓宽学生的专业面并充分利用农业院校的办学资源,适应生命科学对化学人才的需要,还鼓励学生辅修生物技术、制药工程、环境工程等学校的品牌或特色专业的主要课程。(二) 、课程体系的构建1、理论课教学体系构建了一个“通识课+专业基础课” (必修)+“专业模块选修课+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 (选修)的理论教学体系,共 121 学分。必修课为 84 学分,占 69.4%,选修课为 37学分,占 30.7%,其中四大化学、仪器分析、现代化学导论(双语) 、化学工程基础占必修课的 36.3%。模块选修课中每一模块设五门课,要求一经选定某一模块,则必须选足本模块的 8 学分及以上课程,专业选修课共设 9 门课,要求学生选该类课程及另一模块课程不少于 8 学分。公共选修课为面向全校开设的课程,要求全程选足 21 学分且人文社科课程不少于 6 学分,体育课不少于 3 学分。这一系列规定充分保证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及人文科学素质的全面提高。2、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了一个“专业基础实验+实验课程设计+课程教学实习+专业方向实习+毕业论文与毕业设计+大学生创新研究训练计划(SRT) ”的多层次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共 56.5 学分。专业基础实验与各门专业必修基础课对应,但又独立于理论课之外单独设课,其教学内容在注重与理论课程相联系的前提下重点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注重基本操作、基本技能、思维方法的训练,有计划、有目的、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引入综合性与设计性实验,让学生学会如何做课题研究并从每一次实验中体会到做科学研究的乐趣,本部分实验共 22.5 学分,占实践环节学分的 39.8%。实验课程设计为一个 4 选 2 的教学环节,即在四大化学实验中的每一门实验基本结束时,安排一周左右的时间,学生结合本门实验内容选定一个小课题,课题可以由教师提供,也可以由学生自己选定,要求学生从查阅资料、拟定实验方案、准备实验仪器与试剂、完成实验并按学院规定的格式撰写研究报告,四年内至少完成两门实验课程设计,共 2 学分。课程教学实习与专业方向实习分别在校外教学基地与化学实验中心完成,包括专业认知实习、化工基础教学实习、专业模块实习共 16 学分。毕业论文与毕业实习环节共 7 学分,根据学生考研与就业意向安排课题,严格做到一人一题。在指导教师的安排与课题选择上实行双向选择,首先安排教师与学生申报课题,要求所报课题多于本届毕业生总数,然后进行双选、再由院毕业生工作指导小组进行适当调整,保证了毕业论文的指导质量,涌现出了一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个别论文达到了在高水平专业期刊上发表的水平。另外还安排了 3 个创新学分鼓励学生进行课外研究活动,2003 年学校启动了“大学生创新研究训练计划(SRT) ”,每年拿出一定数额的经费支持本科生进行科学研究,2001-2003 级应用化学专业共申请 24 项,每个项目的资助力度为 800-1000 元,学生在指导教师的安排下,在教师科研室或院开放实验室进行一年左右的课题研究,然后撰写研究报告或研究论文,学生根据自己所做工作情况申请、由院教学指导委员会审核给出一定创新学分。(三) 、教学内容的优化与更新教学内容是课程的灵魂。本着“加强基础,强调应用,系统整合,避免重复”的原则对各层面的专业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了更新与优化,尽量做到不重复、不脱节,使教学内容在课程之内与课程之间融会贯通、紧密配合、有机联系 3,4 。在教学基本内容的框架内合理设置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中既尊重教材但又不纯粹地拘泥于教材,鼓励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时根据化学学科的研究重点与发展趋势及时调整、充实教学内容,如在讲授化学键、分子间的作用力与氢键内容后,穿插介绍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质)的一级结构与高级结构,进而介绍结构与功能一致性原理,同时结合课堂讨论介绍超分子化学这一化学研究热点。根据课程内容适时介绍化学的科学思维与研究方法,如在讲授分子结构理论时介绍每一个理论的提出背景、每一理论的应用优势与不足。强调化学大学科内及其与相关学科的交叉与渗透,如在无机化学中讲授杂化轨道理论时适当联系有机化学课程中烷烃、烯烃、炔烃的分子结构,使相关内容在课程中的分配更合理、衔接更科学,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想与创新意识。历经近六年的研究与实践,我校应用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实践中逐步完善,取得了良好的人才培养效果。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专业培养方案必须与时俱进,我们将在充分借鉴国内外化学化工专业建设的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充实与完善这一方案。参考文献:1 魏子栋,魏锡文,黎学明等.应用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9(6):169-170.2 郭灿城,蔡炳新,陈贻文等.理工融合的基础化学教学新体系的完善与实践R.长沙:湖南大学,20013 史济斌,荣国斌,胡军等.在实践中深化理科应用化学专业(本科)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J. 化工高等教育,2002.(1):27-30.4 姚天扬,高盘良.面向 21 世纪化学专业及应用化学教学内容和课程结构改革的一些建议J.大学化学 ,1998.13(2):12-15个人信息:王日为,42 岁, 男 ,汉族,湖南 长沙,山东农业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应用化学专业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化学教育与天然产物化学 ,联系电话:0538-8241570(办),电子信箱:wjfxsdau.edu.cn。发表信息:本文原载河南工业大学学报2006 年第 2 卷,增刊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