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9页
第2页 / 共19页
第3页 / 共19页
第4页 / 共19页
第5页 / 共19页
第6页 / 共19页
第7页 / 共19页
第8页 / 共19页
第9页 / 共19页
第10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整合城乡基层党建资源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问题研究一、基层服务型党组织是党的宗旨认识不断演进的结果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从本质说就是始终忠实地代表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历史,伴随党的成长壮大,我们党提出了为人民服务、领导就是服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服务型执政党建设、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等一系列植根人民群众、服务人民群众的思想。这一过程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一)萌芽阶段(十月革命至中国共产党成立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孕育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了共产党人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为公社里的人民服务”的思想。十月革命一声炮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迅速传播。1919年,李大钊先后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再论问题与主义等文章,结合群众现实需求,宣传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1920年11月,在陈独秀主持下,上海共产主义小组起草中国共产党宣言,提出“要组织一个革命的无产阶级的政党共产党。并要将这政权放在工人和农人的手里”这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理论基础,并明确了方向。(二)形成阶段(党成立初期至新中国成立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确立1921年,中共一大将我们的党定名为“中国共产党”。1922年,中共二大提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无产阶级政党,为工人和贫农的目前利益计。”明确了党同人民群众的利益相戚关系。1929年,古田会议决议再次明确:红军必须树立为人民打仗、为人民建立革命政权的无产阶级思想。1935年,毛泽东在陕北瓦窑堡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的报告中指出:我们党“不但代表了工农的利益,同时也代表了民族的利益”。1939年2月,在给张闻天的信中,最早提出“为人民服务”概念。1945年4月,毛泽东在七大政治报告论联合政府中指出:“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七大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写进党章,标志着服务人民的思想成熟和在全党的确立。(三)发展阶段(建国初期至1978年)党的宗旨与群众路线的全面结合1956年,邓小平在八大作的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中指出,党的全部任务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服务”。1957年,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第十一次(扩大)会议上的讲话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明确,我们的国家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1962 年,针对党内存在的脱离群众的状况,邓小平告诫党员干部,当人民的勤务员,要以普通劳动者的面貌出现,要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这一阶段,中国共产党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处处体现了为人民服务的要求。(四)发展新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宗旨在党的群众路线上的升华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同志在1985年5月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曾讲:“领导就是服务。”在视察南方重要谈话中,提出著名的“三个有利于”标准,强调人民利益至上。站在世纪交替的历史高度,江泽民在广东省考察时第一次向全党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十六大通过的新党章将“一个代表”修改为“三个代表”,扩大了党的宗旨所服务的主体。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习近平在与记者见面会上谈到:“人民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以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为主要任务,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这既是植根人民、践行宗旨的现实路径,也是新形势下满足群众期盼的根本要求。二、基层服务型党组织的探索和概念界定目前,虽然服务型党组织的内涵还没有一个权威的界定,但国内外在联系服务群众方式、服务内容等方面都进行了一些有效探索。如,新加坡人民行动党每月遍访选区每个家庭,为辖区群众解决具体问题;古巴共产党点对点、面对面地联系服务群众,为群众谋利益;贵州遵义以服务基层、服务群众、服务发展为主题,开展了创建活动;浙江省以服务型基层党组织作为创先争优活动的主要内容,组织引导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服务发展、服务社会、服务群众、服务党员。与此同时,XXX也进行了一些探索与尝试。1.构建便捷化的服务组织体系。在专业合作组织、种养基地等新兴领域,加大“支部+协会”、“合作社+党组织”等党组织设置力度,建立161个产业型、互补型党组织。在全区“两新”党组织实施以“打造五红支部,建设五星企业”的“双五”工程,通过单独建、挂靠建等方式,建立“两新”组织党组织252个。推进网格化服务,各镇街以村(居)、社区为单位,以聚居点、楼宇小区为单元,以党员户为中心,分层次、按区域划分网格,分别牵头各自区域内的服务工作,健全党组织服务功能。2.培养高素质的服务干部队伍。以“学政策、转观念、强服务”为主题,通过专题讲座、座谈交流、情景模拟、学员论坛等形式,每年至少一次全覆盖培训基层干部,提升工作能力。推行基层干部任职资格考试,组织1218名村级“四职干部”和后备干部,围绕政策法规、生活常识等内容进行考试,考试成绩不合格或未参加任职资格考试的村级干部,在换届时原则上不再提名为新一届村级干部候选人。出台岗位目标责任制,明确基层干部抓好阵地建设、落实惠民政策、化解矛盾纠纷、加强民主管理等方面共性目标,并将生活补贴的20%纳入年终绩效考核,调动工作积极性。3.开展特色化的主题服务活动。在农村以“筑牢坚强堡垒、推动农村发展”为主题,通过党员干部事务代办、设岗定责等形式,提高村级组织服务水平和群众满意度。在社区以“争创社区先锋、共建和谐家园”为主题,开展党员到社区报到、接待走访群众、解决群众问题的“一到两访三个一”活动。在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以“深化结构调整,推动企业转型升级”为主题,开展“亮标准、亮身份、亮承诺”,“比技能、比作风、比业绩”活动,设立党员责任区、党员先锋岗,团结带领职工群众加快企业转型升级。4.打造规范化的服务载体平台。依托村、社区公共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投入资金1700余万元,为243个公共服务中心标准化配置包括便民商店、办事大厅、文化展览室、群众工作室、计生卫生室、图书室、多功能活动室和办公室的“一店一厅六个室”,为群众提供“一站式服务”和开展常态化活动。近年来,累计解决群众困难、诉求2714件,培训提升3.6万余人次。开展文艺演出、楹联大赛及各种球赛活动5300余场次,播放电影814场次,受众15.6万人次。5.健全常态化的服务制度机制。建立机关、企业、村级党组织连线共建的“三百工程”,实施组织机构联建、组织生活联过、脱贫致富联帮、劳务技能联训、产业发展联手、服务群众联动,促进以城带乡、资源共享。建立了大学生村官信访代办员制度,并拓宽代办群体至基层党员干部,为群众提供“家门口式”服务。建立“百名干部进百企解百难促发展”机制,经常性深入企业上门走访、交流座谈、现场办公,进行“零距离”服务。根据国内外经验、XXX实践和调研总结,我们对基层服务型党组织作出初步的概念界定:基层服务型党组织,是指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南,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轨迹,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为核心,以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为主要任务,以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为目的的一种系统、稳定、长效的基层组织形态和运行模式。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包含人民性、服务型、群众性、系统性四个方面特征。人民性是本质要求,党的性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决定了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必须植根人民、造福人民。服务性是核心,基层党组织与群众直接面对面、距离最近,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必须依赖基层党组织来凝聚民心、汇聚民力,这就决定了基层党组织要把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作为自己的重要政治任务,用实际行动服务发展、服务民生、服务社会。群众性是基本要求,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不是党组织对群众、党员对群众的单向服务,更应该是党组织与党组织之间、党组织与党员群众之间、群众与群众之间的多向互动。系统性是重要特征,在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中,主要体现在“服务型”上,是指以服务为核心形成的制度体系、工作机制以及人财物保障的完整链条。三、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面临的新挑战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新形势下,党面临着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和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以及工业化、城镇化推进中引发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变化,这些复杂多变的形势,给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也让基层党组织存在的问题更加突出。(一)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面临的新挑战一是社会转型快。随着现代化进程,改变传统二元结构社会与积极推进统筹城乡发展,工业化、城镇化、城乡一体化成为不可阻挡的社会潮流。与此同时,人口流动也呈现出新的态势,由单向流动正向城乡之间、东中西之间的双向乃至多向流动。人们的职业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单位人”向“社会人”变动,原有的地缘、业缘、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人际关系已经非常脆弱,传统的思想观念、利益格局以及维系手段被打破,而适应新形势的工作机制和工作方式尚未有效建立。二是群体多样性。随着社会转型变迁,社会利益主体也在不断分化,社会阶层呈现多样化的趋势。原来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商人已难以涵盖和界定现有人群,农民工、白领、蓝领、个体私营业主等新的利益群体出现,并随着差异化群体心理、文化需要以及利益诉求,同一企业、同一小区的人群也呈现较大的差异性。就农村而言,绝大部分青壮年外出务工,留在农村的则以老人和儿童占主体,这些无疑对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提出新要求。三是利益差异化。不同利益主体的存在,产生不同的利益诉求。以XX区为例,从群众需求调查情况来看,农村居民有的需要修路、饮水等服务,有的需要技术指导、娱乐文化、行使民主权利等服务;社区居民有的需要介绍钟点工、维修水电等服务,有的需要营养保健、应急救护服务;企业员工有的需要岗位技能培训、就业指导服务,有的需要法律咨询等服务。四是问题凸显期。新形势下,多种利益主体并存,社会利益关系的不同步性和不均衡性日益明显,内部矛盾越来越多地集中在一些与群众的直接利益相关联的问题上,再加上一些干部为政不廉、执法不公、方法不当等,往往容易形成心理冲动和对立情绪,使小问题演变为大事件。近年来,集体上访、聚众阻塞交通、冲击党政机关等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使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难度也在不断增加。直面这些新挑战,客观要求基层党组织拓展服务领域,创新服务形式,用多元化的服务满足群众多层次的需求,通过服务最大限度地凝聚社会共识,从源头上化解矛盾、维护稳定、促进和谐。(二)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从调查情况看,当前基层党组织总体是好的,广大群众对基层党组织较为满意。回收的调查问卷中,认为身边党组织“好”和“较好”的占到87.6%,“差”的仅占3.5%(图1)。 但面对新形势新要求,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问题,主要有五个方面:1.组织职能结构固化,服务难覆盖。调查统计显示,57.63%的人认为基层党员干部主动联系服务群众少,22.7%的人没有直接得到过党组织服务。一方面,随着农业税、“两工”的取消,基层组织“催粮催款”职能取消,承担的社会保障、群众文化等公共服务职能不断强化,而基层组织在职能设置上,强调审批、办证等传统管理内容较多,涉及人性化服务、民生服务等现代服务职能尤为欠缺。机关、两新、事业单位等基层党组织的服务职能设置雷同,缺少个性化要求。另一方面,一些城乡结合部、城中村、工矿企业所在地、新建住宅区、流动人口聚居区、规模较小的“两新”组织仍然存在党组织组建“盲点”。2.基层服务意识淡化,角色难转变。调查问卷中,51.34%的人认为基层党员干部服务意识不强,31.45%的人认为部分基层党员干部形象不好,37.8%的人认为部分基层党组织班子弱,影响凝聚力和服务力(图2)。走访中,少数基层干部仍习惯以“人治”“指令性”来管理社会事务,方法简单粗暴。部分党组织书记主业意识不强,班子内耗,工作被动应付,凝聚力服务力不强。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