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7页
第2页 / 共17页
第3页 / 共17页
第4页 / 共17页
第5页 / 共17页
第6页 / 共17页
第7页 / 共17页
第8页 / 共17页
第9页 / 共17页
第10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活性污泥法理论与技术目录第 1 章 活性污泥法概论1.1 活性污泥法的基本概念1.2 活性污泥法的发展沿革1.3 活性污泥的形态与组成1.3.1 活性污泥外观形态1.3.2 活性污泥组成1.3.3 活性污泥的性质与指标1.3.3.1 表示及控制曝气池中混合液活性污泥微生物量的指标1.3.3.2 表示活性污泥沉降与浓缩性能的指标1.3.3.3 活性污泥沉降速度与沉降性能试验1.3.3.4 评定活性污泥活性的指标1.4 活性污泥法工艺概述1.4.1 普通活性污泥法1.4.2 阶段曝气活性污泥法1.4.3 吸附再生活性污泥法1.4.4 完全混合活性污泥法1.4.5 延时曝气活性污泥法1.4.6 高负荷活性污泥法1.4.7 克劳斯(Kraus)活性污泥法1.4.8 深水曝气活性污泥法1.4.9 浅层曝气活性污泥法1.4.10 纯氧曝气活性污泥法1.4.11 投料活性污泥法1.4.12 氧化沟活性污泥法1.4.13 AB活性污泥法1.4.14 序批式活性污泥法1.4.15 序批式活性污泥法变型 1.4.15.1 ICEAS工艺1.4.15.2 CASS工艺1.4.15.3 UNITANK系统1.4.15.4 LUCAS工艺1.4.15.5 MSBR系统1.4.15.6 DAT-IAT工艺1.4.15.7 IDEA工艺1.4.15.8 AICS工艺1.4.16 OCO法1.4.17 BIOLAK法第 2 章 化学反应动力学基础2.1 反应速度2.2 生化反应速度2.3 反应级数22.4 反应级数的确定方法2.4.1 零级反应、一级反应和二级反应2.4.1.1 零级反应2.4.1.2 一级反应2.4.1.3 二级反应2.5 温度对反应速度常数的影响第 3 章 酶促反应动力学基础3.1 酶反应动力学 3.1.1 酶反应中间复合物3.1.2 酶促反应的动力学方程式3.1.2.1 米-门(Michaelis-Menten)方程3.1.2.2 Briggs-Haldane 修正公式3.1.2.3 米氏方程动力学参数的意义3.1.2.4 作图法求米氏方程中的 及mKaxv3.2 酶的抑制动力学 3.2.1 酶的抑制作用3.2.2 竞争性抑制动力学3.2.3 非竞争性抑制动力学3.2.4 反竞争性抑制动力学3.3 影响酶反应速度的因素3.3.1 pH 值的影响3.3.2 温度的影响第 4 章 反应器理论基础4 .1 物料衡算4 .2 完全混合间歇反应器4 .3 完全混合连续反应器4 .4 多级串联完全混合连续反应器4 .5 推流反应器4 .5.1 推流反应器的容积4 .5.2 推流反应器的纵向混合4 .6 反应器停留时间分布4.6.1 停留时间函数及性质4.6.2 脉冲响应法测定停留时间分布函数第 5 章 活性污泥生物学5.1 活性污泥中的细菌5.1.1 菌胶团细菌5.1.1.1 菌胶团细菌的种类35.1.1.2 菌胶团形成机理5.1.1.3 菌胶团细菌的作用5.1.2 丝状细菌5.2 活性污泥中的真菌5.3 活性污泥中的原生动物5.3.1 活性污泥中的原生动物的种类5.3.2 活性污泥中原生动物的作用5.4 活性污泥中的后生动物5.5 活性污泥中的微型藻类5.6 非生物因子对活性污泥微生物及处理效果的影响5.6.1 温度5.6.2 pH5.6.3 营养物质5.6.4 氧化还原电位5.6.5 溶解氧5.6.6 水的活度与渗透压5.6.7 有毒物质5.7 活性污泥生物相5.7.1 活性污泥絮体的形成5.7.2 活性污泥系统的食物链与活性污泥形成过程中生物相的变化5.7.3 活性污泥系统管理中的指标生物5.7.3.1 活性污泥生物相观察及原生动物的指标意义5.7.3.2 活性污泥中原生动物的形态、生理观察及数量分析5.7.3.3 原生动物的指示作用5.7.3.4 生物评价指数第 6 章 活性污泥净化有机污染物反应机理6.1 废水水质有机污染的指标6.1.1 概述6.1.2 理论需氧量6.1.3 化学需氧量6.1.4 生物化学需氧量6.1.5 总需氧量6.1.6 理论有机碳6.1.7 总有机碳6.2 有机污染物的可生物降解性6.2.1 有机物生物降解性鉴定的途径和影响因素6.2.2 有机物好氧生物降解性的鉴定方法6.2.2.1 测定有机物去除效果的方法6.2.2.2 测定有机物降解时消耗氧量的方法6.2.2.3 测定降解产物的方法6.2.2.4 根据微生物生理生化特征指标的方法6.2.2.5 根据有机物的分子结构和物理化学参数来预测它的生物降解性。46.2.3 共代谢作用与难降解有机物的好氧生物降解性6.3 活性污泥微生物增殖规律6.4 活性污泥增长动力学6.4.1 间歇培养6.4.2 无回流充分混合模式的连续培养6.4.3 有回流完全混合活性污泥系统中的连续培养6.5 活性污泥净化过程与机理第 7 章 经典活性污泥法动力学7.1 引言7.2 基本术语与概念7.2.1 污泥负荷7.2.2 微生物的比增长速率7.2.3 微生物的产率7.2.4 底物利用速率7.3 微生物的生长与 Monod 方程7.3.1 微生物的生长特性7.3.2 Monod 方程7.4 Eckenfelder 模型7.4.1 Eckenfelder 模型7.4.2 Eckenfelder 模型的应用7.4.2.1 无污泥回流的完全混合活性污泥系统7.4.2.2 有污泥回流的完全混合活性污泥系统7.4.2.3 有污泥回流的推流式活性污泥系统7.4.3 图解法求解 Eckenfelder 模型中减速增长速度常数 2K7.4.4 Eckenfelder 模型中有机物降解与生物量增长关系7.4.5 Eckenfelder 模型中有机物降解与需氧量关系7.5 Grau 模型7.6 Lawrence-McCarty 模型7.6.1 生物固体停留时间(泥龄)7.6.2 Lawrence-McCarty 模型的基本方程式7.6.3 Lawrence-McCarty 模型基本方程式的导出方程式7.6.4 Lawrence-McCarty 模型中的参数7.6.5 Lawrence-McCarty 模型在无污泥回流的完全混合系统中的应用7.6.6 Lawrence-McCarty 模型在推流系统中的应用7.6.7 Lawrence-McCarty 模型中废弃污泥量的计算7.6.8 Lawrence-McCarty 模型中需氧量的计算7.6.9 废水生物处理中营养需求量的计算7.6.10 关于生物固体停留时间(泥龄)的讨论7.6.10.1 最小生物固体停留时间(泥龄)和设计生物固体停留时间(泥龄)7.6.10.2 出水中溶解性有机物浓度与生物固体停留时间的关系7.6.11 生物处理出水中非溶解性有机物浓度7.7 Mckinney 模型7.7.1 Mckinney 模型的基本理论57.7.1.1 Mckinney 模型的基本公式7.7.1.2 Mckinney 模型中有氧代谢过程中的数量关系7.7.1.3 Mckinney 模型中的产率7.7.1.4 Mckinney 模型中的内源呼吸速率常数7.7.2 Mckinney 模型的设计计算公式7.7.2.1 无回流完全混合活性污泥系统7.7.2.2 有回流完全混合活性污泥系统7.7.2.3 推流活性污泥系统7.7.2.4 活性生物体的计量7.7.2.4 温度对模型中常数的影响7.7.2.5 双参数设计计算方法第 8 章 ASM 系列活性污泥数学模型8.1 引言8.2 活性污泥1号模型(ASM1)8.2.1 建模的基本假定8.2.2 模型的矩阵表达形式8.2.3 废水水质特性及曝气池中组分的划分8.2.3.1 废水水质特性8.2.3.2 活性污泥中的有机固体8.2.4 模型的反应过程8.2.5 模型的参数8.2.5.1 化学计量系数8.2.5.2 动力学参数8.2.6 模型的缺欠与使用限制8.3 活性污泥2号模型(ASM2)8.3.1 模型中组分的划分8.3.1.1 可溶性物质8.3.1.2 颗粒性物质8.3.2 模型的矩阵表达形式8.3.3 模型的反应过程8.3.3.1 生物反应过程8.3.3.2 化学过程8.3.4 模型的参数8.3.3.1 化学计量系数8.3.3.2 动力学参数8.3.5 模型与城市污水水质特性8.3.4.1 城市污水的有机组分8.3.4.2 城市污水氮组分8.3.6 模型的缺欠与使用限制8.4 活性污泥2d号模型(ASM2d)8.4.1 模型中组分的划分8.4.1.1 可溶性物质8.4.1.2 颗粒性物质8.4.2 模型的矩阵表达形式8.4.3 模型的反应过程68.4.3.1 生物反应过程8.4.3.2 化学过程8.4.4 模型的参数8.4.4.1 化学计量系数8.4.4.2 动力学参数8.4.5 模型的使用限制8.5 活性污泥3号模型(ASM3)8.5.1 模型中组分的划分8.5.1.1 可溶性物质8.5.1.2 颗粒性物质8.5.2 模型的矩阵表达形式8.5.3 模型的反应过程8.5.4 模型的参数8.5.4.1 化学计量系数8.5.4.2 动力学参数8.5.5 模型的缺欠与使用限制8.6 ASM系列活性污泥数学模型的研究与应用8.6.1 ASM系列模型应用过程中的几个问题8.6.2 基于ASM系列的软件开发第 9 章 活性污泥法生物脱氮9.1 氮磷污染与水体的富营养化9.1.1 水体富营养化现象及成因9.1.2 富营养化水体的生态结构特征9.1.3 水体富营养化的危害9.1.4 氮对水环境质量的其它危害9.2 水环境与污水中氮的来源和循环9.3 污水生物处理中氮的转化和去除9.3.1 污水生物处理中氮的转化9.3.2 生物合成和排除废弃污泥对氮的去除9.4 生物硝化过程与动力学9.4.1 生物硝化过程9.4.2 生物硝化动力学9.4.3 环境因素对生物硝化过程的影响9.4.3.1 温度 9.4.3.2 溶解氧9.4.3.3 pH9.4.3.4 有毒物质9.4.3.5 C/N 比9.5 生物反硝化过程与动力学9.5.1 生物反硝化过程9.5.2 生物反硝化动力学9.5.3 环境因素对生物硝化过程的影响9.5.3.1 温度9.5.3.2 pH9.5.3.3 溶解氧79.5.3.4 碳源有机物9.5.3.5 有毒物质9.5.3.6 C/N 比9.5.3.7 微量金属元素9.6 活性污泥法生物脱氮技术概述9.7 活性污泥法生物硝化工艺9.7.1 引言9.7.2 生物硝化的前处理9.7.3 生物硝化的设计计算9.7.3.1 设计理论及方法9.7.3.2 完全混合活性污泥法硝化工艺设计计算9.7.3.3 普通推流式活性污泥法硝化工艺设计计算9.7.3.4 延时曝气活性污泥法与氧化沟工艺9.7.3.5 吸附再生活性污泥法9.7.3.6 阶段曝气、渐减曝气和污泥再曝气系统9.7.3.7 高纯氧活性污泥法9.7.3.8 粉状活性炭活性污泥法9.7.3.9 序批式活性污泥法9.7.3.10 生物硝化设计的其它考虑要点9.7.3.11 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膜法合并或组合硝化工艺9.8 活性污泥法反硝化及生物脱氮工艺9.8.1 引言9.8.2 甲醇为碳源活性污泥法反硝化9.8.2.1 概述9.8.2.2 反硝化速率 9.8.2.3 完全混合活性污泥反硝化反应器的动力学设计方法9.8.2.4 推流式活性污泥反硝化反应器的动力学设计方法9.8.3 单一缺氧池活性污泥脱氮系统9.8.3.1 历史沿革与工艺概述9.8.3.2 工艺与设备设计通则9.8.3.3 运行控制9.8.4 双缺氧池和三缺氧池活性污泥脱氮系统9.8.4.1 工艺概述9.8.4.2 工艺与设备设计通则9.8.4.3 脱氮效率分析9.8.5 多缺氧池活性污泥脱氮系统9.8.6 氧化沟脱氮工艺9.8.6.1 工艺概述9.8.6.2 常用的几种生物脱氮氧化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