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7页
第2页 / 共7页
第3页 / 共7页
第4页 / 共7页
第5页 / 共7页
第6页 / 共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国学中国传统文化系列课程提纲第十一部分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将能够了解和掌握:1.道家名称的来源以及“道德”的概念。2.先秦时期道家的主要思想以及代表人物。3.魏晋时期玄学对道家思想的发展贡献。4.汉末道教的发展及其与道家的关系。道家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我们主要是讲道家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问题。道家思想在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中应该有很深的影响,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以往我们对这个问题注意的还不够。虽然我们经常讲儒、释、道,但通常我们的脑子里面,特别是现代人的脑子里面,更多的是“儒”和“佛”,“道”相对来说看得比较轻一些。这其中原因很多,道家思想本身也确实比较复杂。这里我们先谈谈道家名称的来源。在先秦,道家的名称即道家学派的名称还没有形成,因为道不像儒那样是一个职业,它就是一种思想理论或者一个概念。到了汉代,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在总结先秦各种学术流派的时候提到先秦有阴阳、儒、墨、名、法、道德六个主要的学术流派,其中“道德”家又简称为道家,从此以后才有了“道家”这样一个名称。为什么道家被称为“道德”呢?史记中老子韩非列传里面提到老子,说老子是楚国苦县人,姓李名耳,字聃,修道德,学问以自隐无名为务。孔子还曾经去拜访过他。后来老子看到周已经衰亡了,就想往西边去,经过函谷关的时候,碰到当时守门的官吏叫尹喜的,他跟老子说,你现在就要归隐了,能不能给我留下一点文字啊?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后人就称之为道德经。老子这一派也就被称为道德家,简称道家。首先我们对“道德”这个概念稍微作一点说明。这个“道德”跟我们现代人理解的“道德”的概念有很大的差异,甚至是完全相反的。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我们现代人讲的“道德”,就是指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规范或伦理。但是先秦的时候老子讲“道德”,恰恰是为了否定这些东西。日常生活中,按照伦理关系所做出的道德行为,在老子看来只是“仁义”、“孝慈”。那老子的“道德”又是什么意思呢?它强调的恰恰是事物本然的状态,因为“仁义”、“孝慈”都是我们人为提倡的,人为地根据社会关系建立起来的。例如,要求作为父亲应该慈,作为子女就应该孝,所谓父慈子孝;君要仁,君仁臣才可以讲忠。这些东西在道家看来都是人为的,所以他们称之为仁义礼智,也就是对人本性的改造。用儒家荀子的话来讲,就叫做“化性起伪”,即改变本来的性,用人为规定的礼仪来规范,“仁义”这些东西都是属于这一类的。而道家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强调顺从人的本性才是最重要的。“道”就是属于整个天地万物的共同的自然本性。那么“德”呢?就是指每个个体从道那里得到的天然本性。道德的“德”也就是得到的“得”,德者得也。得之于哪儿呢?得之于天道。老子强调要尊重天地万物,包括人在内的一切事物自然的、天然的本性,实际上就是以此来批评,或批判儒家所倡导的仁义礼教的规范。在先秦时期,道德和仁义可以说是两个相对立的概念,可是后来道德仁义融合成了一个概念。现在人们讲道德就是讲仁义这一套,这一点我们要了解。下面我们再讲道家的道德这个概念时就心中有数了。先秦的道家我们可以称之为原始道家。原始道家到战国时已经有很大的发展。从战国中期开始,实际上就进入了一个中国学术大发展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各家学术都有一个分裂同时又互相整合的过程,形成了一个非常繁荣的学术氛围。我们看韩非子,他是战国末年的人,曾给秦始皇统一天下出过很多主意,但是最后被李斯-他的同门师兄给杀掉了。韩非写过显学篇,他认为先秦时的显学主要指两家,一个是儒家,一个是墨家。而儒家又分为八个不同的学派,这从荀子的书里也可以看到,有君子儒,有小人儒,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等等。韩非子显学篇里没有提到道家。但是,我们可以从另外一部文献-收录在庄子里的天下篇中了解许多当时道家的情况。天下篇叙述了先秦各种不同思想和学术发展的情况,提到道家时已经把它分成三个派别,哪三个派别呢?一派就是彭蒙、田骈和慎到,他们都是先秦非常重要的思想家。以前有人把他们归到道家学派里,有的则把他们放到名家学派里。天下篇里讲这一派的主张是“齐万物以为首”,“弃知去己”,“莫之是,莫之非”。这确实是道家的一个特色。庄子里面就讲了国之难治,就是因为老百姓的智慧太开放了,所以一定要去其智才可以治理好国家。老子也有“绝圣弃智”这样的说法,意思与“弃知去己”差不多。而“莫之是,莫之非”也是道家相对主义的一种说法。庄子里有一篇文章叫齐物论,就专门探讨了这个问题,强调是非很难定论。什么叫是?什么叫非?站在我的立场上看这个是是,那个是非,而站在你的立场上看,可能恰巧相反,这无论找谁来评判都是没有办法解决的。如果你找一个同意你意见的人来评判,那么这个人的是非观不就是你的是非观吗?如果你找一个同意他的意见的人来评判,那这个人所持的又是他的是非观了。如果你找一个既不同意你也不认可他的观点的人来评判,那这个人又该怎么判断呢?对他而言,你们两个都不对,所以根本没法判断。天下篇里提到的道家第二派就是关尹、老聃。老聃就是刚才讲的,司马迁提到的李耳。他出函谷关的时候,就是关尹要求他留下文字的,所以就把这两人算做一派了。天下篇称这一派的主张是“以濡弱谦下为表,以空虚不毁万物为实”。老子非常强调谦卑,让人们学习水的品格,因为水都是从高处往下流的。还让人们学习无为、无名,即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别的事物,去改变它们的本性。这跟我们现在看到的老子里面的观点是相吻合的,所以天下篇这样说是有根据的。第三派就提到庄周了,庄周就是庄子。天下篇说他“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这个说法跟前面的“莫之是,莫之非”有相通的地方。“莫之是,莫之非”,就是没法定论是非。“不谴是非”就是根本不谈论是非的问题。这在庄子的思想里是很突出的。庄子曾讲到,有些东西你讨论它干什么呢?所谓“六合之内,论而不议”。六合就是天地东南西北,对于六合之内的事情论而不议,就是说你知道它是这样的或那样的就完了,而不要议论为什么它是这个样子,又怎么会变成那个样子。六合之外呢?就是存而不论,你不要论它,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也无需议论,所以也可以说是“不谴是非”这种精神的表现。“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就是庄子逍遥的思想。无所待,因为任何东西都是有待的,逍遥游一开始就讲到大鸟看起来飞在天上很逍遥,但其实它飞翔是靠翅膀挥动引起的空气振动而来的,不是真的逍遥。只有精神可以四处翱翔,能够真正逍遥。“与俗世处”就是做普通人。庄子里面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庄子喜欢独来独往,自由逍遥。有一次楚王要请他出来做官,他就坚决不去,说,你让我做官,不是让我当一个祭祀品吗?表面上很好地供养在那儿,可实际上一点自由都没有。所以庄子宁愿做闲云野鹤,也不愿意去做官。从天下篇的描述里,我们可以看到先秦道家的情况已经变得很复杂了,不是统一的,还可以看到老庄的思想也不是完全一样的。我们以前常常讲道家其实就是老庄思想,但是老庄思想虽然同为道家,但还是有很大差异的。这是道家早期的三个派别。到了战国中期,已经酝酿出道家的另外一种发展趋势,就是把道家的思想跟传说中的黄帝的思想结合起来。黄帝是个中国传说中的人物在整个中国文化的发展中起了非常大的作用,所以后世造了黄帝陵纪念他。黄帝的思想先是跟墨家的思想结合在一起,后来又跟道家的思想结合在一起,然后又跟中医的思想结合在一起,产生了中国最重要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黄帝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其中跟道家结合是最重要、最有特色的。这个结合从战国中期就已经开始萌芽了,其结果是使道家的思想里面有了一个黄老之学。这个时候出现了一批以黄帝的名义撰写的作品。一开始我们并不知道这些作品具体写的是什么,但随着考古的发现,这些文献开始慢慢为人所知。1973年,湖南马王堆出土了一批帛书,在帛书里面有两个版本的老子,我们称之为甲本、乙本。后面又附有一些文献,经过学者们考证,虽然称呼不太相同,但都是以黄帝的口气来谈论的,所以有人称它们为黄帝四经,或者十大经。马王堆出土的这批文献经过考证,大概就是战国初期一直到汉代出现的道家思想的总汇。到了汉代,黄老之学可以说是非常明确的一个学派的名称了,司马谈就是讲黄老之学的,汉初都讲黄老之学。我们知道汉初有一个吕后,她也信奉黄老之学。可见,黄老之学是汉初最主流的一个学派,有人说它就是道家的政治学。实际上,对于道家的思想,它是有所发展的,它把无为和有为的思想结合起来,使无为变成一种非常积极的、向上的、进取的思想;另外,它把道家许多养生的思想跟治国的思想也结合了起来。这个时期的黄老之学的主要代表作品有这样一些:首先是河上公的老子注。传说河上公是一个得道的高人,他的这本书在汉代是非常流行的,可以说是流传到现在的最经典的老子注本之一。河上公认为,要用清静的方法来养生,同时他也强调,养生跟治国的方法是完全相通的。如果你用这个方法使自己的身体健康了,那么,你也可以用这个方法来治国,使国家健康,也就是说治身的道理完全可以运用到治国当中去。这种思想实际上跟这一时期出现的黄帝内经有很多相似之处,所以在中国一直流传着这样的说法-治国的人实际上是一个医生,与给普通人治病的医生所扮演的角色是一样的,正所谓“上医治国,中医治人,下医治病”。除了老子注之外,还有一本值得注意的书就是淮南子。淮南子成书于汉武帝时。汉武帝有一个兄弟叫刘安,被封为淮南王。淮南王网罗了大量的人才,门客如云。这些门客写了很多文章,发表自己的看法,最后集合起来就变成了这部淮南子。准南子是一部很混杂的书,有各种不同的观点,但是,它的主流还是黄老之学。它也对道家的自然无为的思想进行了诠释,使之成为一种积极有为的思想,而不只是消极等待的思想。另外,那时有一个叫严尊的人写了一部书叫做道德指归,或者叫道德经指归,更多地从政治思想的角度来阐发老子的思想。可惜这部书只留下了一半,道德经有上下两篇,它只留下了德经这部分,没有道经。还有王充,王充是东汉时的一个思想家。在他所处的那个历史时期,儒家思想应该说已经占据了主导地位。从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汉代基本上是按照儒家的理念在治国。但王充却非常强调自然的思想,反对儒家老讲天命。因为那个时候儒家的天命思想已经开始走向绝对化,有一种向必然论、顺命论变化的趋势,王充就想用道家自然的思想来冲淡儒家必然的思想。当时很多人表示不同意,批判他不遵守儒家的教导。于是王充在他的论衡里明确声明,认为自己的这些说法虽然不符合儒家的说法,但是是符合道家自然之说的。王充发展了道家自然的思想,强调天地万物是一种气的结合,所以他说“天地合气,物偶自生”。天地之气相结合,物就自然产生出来了,这就像“夫妻合气,子自生矣”一样,是自然而然的,没有什么神秘的东西在里面。但是,王充的这个思想其实也蕴涵着危险性,把偶然性强调到了极点的话,其结果同样会陷入一种宿命论。如果说什么都是偶然的,那么人们实际上还是没法掌握自己的命运,那不是和听天命一样吗?王充的思想到后来南北朝佛教传入以后还有很大影响。那时,佛教因果报应的理论,在社会上引起很大争论,因为因果报应的理论如果片面理解的话,就很容易被看成是宿命论。当时一些反对佛教因果报应思想的思想家就利用王充的偶然论来进行批判。比较著名的人物是裴颁,他代表魏晋玄学里面主张“崇有”的一派,认为万物都是自生的。后来我们在思想史里常常把他强调成唯物主义思想家。还有一个思想家叫范缜,他批判佛教因果报应的思想的时候也是用王充的偶然论,也就是自生的思想。他认为根本没有什么因果,人的命运完全是偶然的。有的人现在富贵,有的人现在贫贱,全是偶然。为什么呢?就像树上开了很多的花,忽然来了一阵风,就把这些花都刮起来了。有的花被刮到了铺着非常漂亮的褥子的床上去了,有的花就被吹到茅坑里去了。被吹到床褥上的就是富贵的人,而被吹到茅坑里的就是贫贱的人,就是这样偶然,没有什么道理可讲。这一思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