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4页
第2页 / 共4页
第3页 / 共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四时田园杂兴 振兴小学 龚岫云【教学目标】1用随文识字的方法认识本课的生字新词。2正确、流利、有板有眼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运用字理、想象说话、创设情景、课外拓展等方法,理解“闲人少,才了又,昼出耘田夜绩麻”等重点词句:体会课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祖国诗词的热爱之情。【教学重难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把握前两首诗之间的内在联系。一、直接导入,揭示课题:1师:在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了,在诗人翁卷的眼中,四月的乡村不但景美,人也勤劳。那么在诗人范成大的笔下,四月的乡村又是怎样的呢?今天就让跟随范成大,一同走进四月的乡村吧。2师:齐读课题。杂兴,就是有感而发,究竟诗人范成大是因为看到了怎样的景象,有感而发写下了这一首诗呢?二、初读诗文,正音:1师:请大家把书翻到109页。借助拼音把这两首诗读两遍。要求读得正确,流利,字正腔圆。生:(学生自由朗读)2检查读书情况:师:谁来读诗?你觉得那些字的读音要提醒大家注意?在这首诗里也有一个多音字,他能注意了,真了不起,我们来看一下,(幻灯片 “供”), 这个字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当意思是从事时。应该读第四声。全班把这个多音字读一读。(生读多音字)一起把这句诗齐读一遍。(幻灯片出示: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谁再来读?全班齐读。三:再读,读出音韵美。 师:通过刚才的检查,看来大家都把生字词的读音掌握好了。现在请大家再读古诗,这次要求读出诗的韵味,读出诗的节奏美。(指名读)生读。(师相机点评)师范读。师:谁来读?(师评:你会读,你注意了每一行的第四个字稍作停顿;后三个字稍微拖长读音。)师:全班来一遍,把诗读得有板有眼。师:在你们有滋有味的朗读中,诗的韵味全体现出来了。四、品诗,体会诗中人勤。A找农事:1师:俗话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我们不知不觉把这首诗读了几遍下来后,你眼前出现了怎么的画面?(生:人们在种田织布。生:人们很忙。)2师:请大家快速的再次默读这首诗,用笔找出人们都在忙些什么事情?(生:耘田、绩麻、耕织、种瓜)B字理品词: 师:(“耕耘”的字理)我们来看耘,耕这两字都有一个共同的偏旁。左边耒字旁是个象形字,甲骨文的耒字像什么?“耒”是一种翻土农具,所以我们可以联想到耒字旁的字都跟与原始农具或耕作有关。耘的本义是田间除草,所以诗中耘田的意思就是?(生:除去田里的杂草。) 师:耕是个会意字,我们看它的右边像什么?(生:“井”。) 师:画“田”,再联想一下,这个井字用来表示什么?(生:田地) 师:古人造字时就用这个形符来代表纵横交错的田地,这个字又慢慢演变成现在这个样子。所以耕的本义就是“耕田”播种。(课件出示:春耕夏耘)根据刚才我们对这两个字的认识,说说你对这个词语的解释?(生:春天播下了种子,夏天就要为它除去田里的杂草。) 师:由此可见,咱们中国的汉字就是博大精深。每一个偏旁都有他们自己的含义。 师:我们继续来认识偏旁,甲骨文的绞丝旁,像什么?(生:像丝线)。所以我们可以知道,绞丝旁的字跟丝线有关。(幻灯片:绩麻)“绩”为什么是绞丝旁?绩麻,什么意思?(生:把麻搓成线。)所以绩是绞丝旁。师:把这首诗齐读一遍,体会农活的繁多,人们的劳累。师:在范成大这一首诗中除了说农活多,能够反映人们忙以外,还可以从哪个词看出人们的忙?(生:昼出耘田夜绩麻。昼、夜)(板书:昼,夜)师:(幻灯片:昼的甲骨文)看到这个字,你联想到了什么?(生:太阳。)对了,这个古字的下半部件就是日的古文字,上半的两个部件,其实是太阳升起和下山的两个指代符号,由此我们就可以知道,这个古字就是指太阳升起到太阳落山的这段时间,也就是白天。而这个古字经过时代的变迁,演变成了今天的“昼”,所以,昼就是指?(生:白天)师:再看这个古字,(夜的甲骨文)你又联想到了什么?(生:月亮。)这个字所指的时间,就是晚上,它就是夜的古文字。师:所以昼夜是一对时间上的反义词,根据这两个字的字形,你又联想到了四月的农家人怎样?(生:非常忙。)结合诗句,说说你的理解。(生:太阳出来的时候,农家人忙着耕地耘田,月亮出来的时候,他们又忙着绩麻了。)师:白天出去工作了,晚上回到家还得做。用一个词来形容(昼夜不停、夜以继日、日夜劳作、早出晚归)师:像这样昼夜不停地做事,各有各的忙,那就是:(生: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师:这“昼”这“夜”,分明让我们从时间上体会到了农家人劳作的艰辛,这样的辛劳,这样的忙碌,谁来读?(生读)师评:他特意把昼夜读了重音,体现出了人们的很劳累。师:是的,四月春耕的忙,乡村里到处是农家人起早贪黑的身影,读(生: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他们昼夜不停地忙碌着,人人都安守自己的本分为这四时田园奉献着自己的汗水,读(生: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四月的农家人,真是一刻也不能闲着啊!读(生: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师小结:四时的田园儿女,没有一个闲着,大家都忙着自己的农活,真又何尝不是乡村特有的一种勤劳美吗?(板书:人勤)C 品诗,对比中体会孩童也忙。 师:范成大这首四时田园杂兴,让我们从时间上也能够看出人们忙,还可以从哪儿看出人们忙?再读读这首诗。(生:“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师:你还从孩童的身上,看到了农家人的繁忙,很会读书。童孙,多大的人儿?想一想!(生:3岁左右。生:比我们还小。)是啊,一个汉字就是一个故事,一处风景就是一首诗篇。“孙”这个字已经告诉了我们,这是一群小子啊!他们此时正在干嘛?(生:供耕织,学种瓜!)(板书:供 学)师:他们在哪里学种瓜?(生:桑阴下。)师:桑,有多少个“又”字?我们来看看桑的古文字(幻灯片)它是个会意字,上面三个形符,象什么?(桑叶)三个这样的型符,就带边有很多(桑叶)。我们再来看这个型符的甲骨文,像什么?其实这“又”是手的变写。三个又,表示众多的手在采摘桑叶,所以,又字旁的字与手有关。譬如我们学过的“发,取,受”等字。因此桑的本义是采桑,后又引申为桑树,桑叶。本诗中的桑阴,指的就是?(生:桑树底下。)师:瞧,这个古文字,又想什么?(挂在藤蔓上的大瓜。)你估计在哪才能种出这样营养充足个头又大的瓜呢?(阳光充足的地方。)是啊,在桑阴下,估计瓜是很难长成这样,我想,作为农家人的孩童们,是知道的,但他们依然在桑阴下学种瓜,你看到的是怎么的一群孩童呢?(天真。懂事。)为什么说他们懂事?(生:他们是在学习而已,学好了,就去帮妈妈爸爸的忙。)师:同学们,按常理,这些孩子应该趁这大好春色做些什么?(指名说)(课件出示)师:我们来看,在诗人高鼎的笔下,孩子们的快乐是 在诗人胡令能的笔下,孩子们的快乐是 在诗人杨万里的笔下,孩子们的快乐是师:总而言之,这些孩子应该在玩耍!但是此时此刻,他们却(齐读幻灯片的句子)。师:这真是一群懂事的孩子们,读。(生再齐读)(板书:懂事)师小结:是啊,四时的田园,人是勤劳的,就连孩童也是懂事的,D角色转换,品读诗文。 师:就让我们放慢脚步,漫步在这乡间的小路上,寻找那些忙碌的身影吧,此时此刻,你们就是乡村的农家人。(读诗句时应引全班读)师:这位大叔,你忙个昼夜不停,到底在忙些什么啊?(生:忙耕地,插秧。)也就是昼出(生:昼出耘田夜绩麻。)这么辛苦,为的是什么啊?师:这位老大爷,看您头发都白了,您就歇一歇吧。(生:不能歇啊。我有我的活要忙啊。)师:您这是村庄儿女(各当家)师:这位小姑娘,你在干嘛呢?(生: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不去玩啊? (生:我要帮着干活,明年等着大丰收啊) 师:这位大姐,你忙得开心吗?你开心是不是因为你看到?(生:田里的庄稼长得很好。)你开心,还因为你想到了?(生:今年的丰收啊) 师小结:是呀,心里怀着希望,那就是最好的动力。正所谓 “一年之计在于春”,要不是四时田园人勤早,哪来稻花香里说丰年?此时的农家人真是忙中有乐,忙得开怀啊。原来范成大就是看见这一切有感而发写下了四时田园杂兴,谁能带着忙中有乐的感觉,来读一读这首诗。生1:(学生试读)师:脸带微笑,我听出了他内心的快乐。更能听出了她把诗的音韵美给读出来了。生2:(学生试读)师:我听出了你心中充满着对丰收的期盼。这样愉悦的事情,咱们配上音乐也来朗诵一遍吧。(全班齐读)。E主题升华:师:一千多年过去了,四时的田园,仍旧着它那浓浓的诗情画意,虽然许多汉字的字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它们依然保存着原始的图画性,看着字就想起图画。(幻灯片:昼 夜 耘 绩)这些字组成的画面,让我们体会到了四月农家的一片繁忙。(生读: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幻灯片:供耕织 桑阴 学种瓜)这些词语组成的画面,又让我们感受到了四月农家孩童的纯朴和懂事。(生读: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这些字,这些词,已经被范成大嵌入到古诗四时田园杂兴(指课题)中,抒写着田园的诗情,更传达着田园的画意。五、感情升华,再次情感朗读两首诗。1师:古人诗云:“千树万树梨花开”,四月的乡村,盛开的何止是花朵,更有人们的希望,它们晾晒在春阳下,孕育在泥土中,绽放在人们的笑脸上。“言之不足,故咏之”让我们看着图片,和着音乐声,来尽情地赞美着这迷人的田园诗情吧!(音乐课件)六、推荐读物。同学们,今天,我们在范成大的带领下,领略了农家人的淳朴以及劳作愉悦,其中,我国还有很多著名的文人墨客,无限热爱和向往美好幸福的田园生活,而留下了许多这方面脍炙人口的诗篇,希望同学们能够随着这些诗文,走进乡下人家,贴近农人的脉搏,感受田园的诗情。板书: 四时田园杂兴 昼 夜 供 学 人勤 懂事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