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03页
第2页 / 共103页
第3页 / 共103页
第4页 / 共103页
第5页 / 共103页
第6页 / 共103页
第7页 / 共103页
第8页 / 共103页
第9页 / 共103页
第10页 / 共103页
亲,该文档总共10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一章 药理学总论 1 一、什么是药物 用于防病用于防病、 治病和诊断治病和诊断 疾病的物质疾病的物质 药物的含义药物的含义 中药中药、西药西药 、疫苗疫苗、血血 清清、诊断试诊断试 剂等剂等。 药物 3 中药中药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 本草纲目本草纲目(1596) 化学药化学药植物中分离植物中分离、提取活性成分提取活性成分 罂粟罂粟 吗啡吗啡 马钱子马钱子 士的宁士的宁 麻黄麻黄 麻黄碱麻黄碱 化学合成化学合成、全合成全合成、半人工合成半人工合成 生物制品生物制品 药物药物、食物食物、毒物的关系毒物的关系 4 5 毛地黄毛地黄 ( foxglove )颠茄颠茄 ( deadly nightshade ) 地高辛地高辛 ( digoxin )阿托品阿托品 ( atropine ) 中国药科大学中药药理教研室中国药科大学中药药理教研室 药理学(Pharmacology) 药物效应动力学 Pharmacodynamics 作用,作用原理 (不良反应, 适应症) 药物代谢动力学 Pharmacokinetics 体内过程(吸收、分布、代谢、排泄) 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过程 6 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规律 药物机体 7 药物效应动力学药物效应动力学 (Pharmacodynamics) 药物代谢动力学药物代谢动力学 (Pharmacokinetics) 作用作用、作用机制作用机制 吸收吸收、分布分布、代谢代谢、排泄排泄 药理学的发展史药理学的发展史 远古时代人们为了生存从 生活经验中得知某些天然 物质可以治疗疾病与伤痛, 这是药物的源始。这些实 践经验有不少流传至今, 例如饮酒止痛、大黄导泻、 楝实祛虫、柳皮退热等。 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 (1596)在药物发展史上 有巨大贡献,是我国传统 医学的经典著作。 英国解剖学家W.Harvey (1578-1657) 发现了血液循环,开创了实验药理实验药理 学学新纪元。意大利生理学家 F.Fontana (1720-1805)通过动物实 验对千余种药物进行了毒性测试, 得出了天然药物都有其活性成分, 选择作用于机体某个部位而引起典 型反应的客观结论。这一结论以后 为德国化学家F.W.Serturner(1783- 1841)首先从罂粟中分离提纯吗啡所 证实。 药理学的发展史药理学的发展史 18世纪后期英国工业革命开始, 不仅促进了工业生产也带动了 自然科学的发展。其中有机化 学的发展为药理学提供了物质 基础,从植物药中不断提纯其 活性成分,得到纯度较高的药 物,如依米丁、奎宁、士的宁、 可卡因等。以后还开始了人工 合成新药,如德国微生物学家 P.Ehrlich从近千种有机砷化合 物中筛选出治疗梅毒有效的新 胂凡纳明(914)。 药理学作为独立的学科应从德 国R.Buchheim(1820-1879)算起, 他建立了第一个药理实验室, 写出第一本药理教科书,也是 世界上第一位药理学教授。其 学生O.Schmiedeberg(1838- 1921)继续发展了实验药理学, 开始研究药物的作用部位,被 称为器官药理学。 中国药科大学中药药理教研室中国药科大学中药药理教研室 受体受体原是英国生理学家J.N.Langley(1852-1925)提出的药物作用 学说,现已被证实是许多特异性药物作用的关键机制。此后药 理学得到飞跃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出现了许多前所未 有的药理新领域及新药,如抗生素、抗癌药、抗精神病药、抗 高血压药、抗组胺药、抗肾上腺素药等。 近年来药动学的发展使临床用药从单凭经验发展为科学计算, 并促进了生物药学(biopharmaceutics)的发展。药效学方面逐渐 向微观世界深入,阐明了许多药物作用的分子机制也促进了分 子生物学本身的发展。 展望今后,药理学将针对疾病的根本原因,发展病因特异性药 物治疗,那时将能进一步收到药到病除的效果。 10 药理学的发展史药理学的发展史 药理学的分支学科 临床药理学临床药理学 分子药理学分子药理学 神经药理学神经药理学 细胞药理学细胞药理学 生理药理学生理药理学 遗传药理学遗传药理学 。 药理学药理学 中国药科大学中药药理教研室中国药科大学中药药理教研室 药理学学科性质与目的 学习学习 目的目的 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理论依据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理论依据 药理学为桥梁学科药理学为桥梁学科、基础学科基础学科 学科学科 性质性质 中国药科大学中药药理教研室中国药科大学中药药理教研室 提高疗效提高疗效,减少毒副作用减少毒副作用2 2 探索细胞生理探索细胞生理、生化生化、病理过程病理过程4 4 阐明药物作用阐明药物作用、作用机制作用机制3 3 1 1 新药新药的开发研制的开发研制,发现药物新用途发现药物新用途3 3 3 3 药理学学科任务 中国药科大学中药药理教研室中国药科大学中药药理教研室 什么是新药 未在我国上市销售过的药品,包括化学药、 中药和生物药品。 14 临床前 研究 临床研究 上市后 监测 药理学在新药研发过程中的作用 1 药学研究药学研究: 工艺路线工艺路线、 理化性质理化性质、 质量标准质量标准、 稳定性稳定性 2 药效学研究药效学研究 3 毒理学研究毒理学研究: 一般药理一般药理、 急毒急毒、 长毒长毒 临 床 前 研 究 临 床 前 研 究 中国药科大学中药药理教研室中国药科大学中药药理教研室 临床试验 期临床试验:初步的临床药理学及人体安全性评价 试验,在20-30例正常成年志愿受试者身上观察人体 对新药的耐受程度和动力学,为制定给药方案提供依 据; 期临床:采用随机双盲法,对新药的有效性及安全 性作出初步评价,并提出临床推荐用量,此期病例不 少于100例; 期临床:为扩大临床试验,进一步评价新药的有效 性、安全性,病例一般不少于300例; 期临床(售后调研):在通过前三期临床试验后, 新药被批准生产、上市后的监测,在广泛、长期使用 的条件下观察新药的疗效和不良反应。 16 中国药科大学中药药理教研室中国药科大学中药药理教研室 第二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 (Pharmacokinetics) 研究内容: 药物体内过程机体对药物的处置 (disposition) 吸收(absorption) 分布 (distribution) 代谢(metabolism) 排泄 (excretion) 体内药物浓度(血药浓度)动力学规律 17 中国药科大学中药药理教研室中国药科大学中药药理教研室 第一节第一节 药物的转运药物的转运 药物的转运:药物在体内通过各种生物膜 的运动 药物转运的分类: 1、被动转运: (1)简单扩散(2)滤过 2、特殊转运: (1)主动转运(2)易化扩散 (3) 内吞 19 20 中国药科大学中药药理教研室中国药科大学中药药理教研室 又称为下山转运,即药物从浓度高的一侧向 浓度低的一侧扩散(如Va,巴比妥类等脂溶性药物) 特点: 不消耗能量不需载体 不受饱和限速与竞争性抑制的影响 受药物分子大小、脂溶性、极性等因素的 影响。当细胞膜两侧药物浓度达到平衡状 态时就停止转运。 21 被动转运被动转运 简单扩散简单扩散 中国药科大学中药药理教研室中国药科大学中药药理教研室 是分子量较小的水溶性、极性或非极性药 物借助膜两侧的流体静压和渗透压差通过 膜孔,被水带到低压侧的过程。如药物从 肾小球的滤过。(如水、尿素、乙醇、甘油、乳酸 等水溶性小分子药物) 22 被动转运被动转运 滤过滤过 23 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孔道约40,除 蛋白质外,血浆中的溶质均能通过 主动转运主动转运 又称上山转运,即逆浓度梯度转运(从低浓度向 高浓度侧转运)。 转运过程转运过程: 药物分子和载体在膜一侧结合形成复合物转运 到膜的对侧复合物解离释放出药物载体再 返回重新结合药物。(NaK泵) 特点特点: 需载体、耗能 饱和性 选择性 竞争抑制现象 24 特殊转运特殊转运 易化扩散易化扩散 兼有主动转运(如需载体,有饱和性、竞争 抑制现象)和被动转运(如顺浓度梯度, 不耗能)的特点。如葡萄糖进入红细胞, 甲氨蝶呤进入白细胞,维生素B12从肠道吸 收 。 内吞 类似白细胞对异物的吞噬作用。一些不能 通过扩散转运的大分子物质如蛋白质多肽 或维生素靠这种方式吸收。 25 特殊转运特殊转运 红细胞依靠葡萄糖转运蛋白glucose transporters(GLUT)吸收葡萄糖 红细胞葡萄糖转运蛋白是相对分子量45kD的内在膜蛋 白,以-螺旋跨膜12次,形成一个中间圆孔,葡萄糖 借助此蛋白的构象变化穿越这个圆孔。 26 胞外胞外 胞内胞内 葡萄糖葡萄糖 葡萄糖转运蛋白葡萄糖转运蛋白 葡萄糖结合葡萄糖结合 转运蛋白发转运蛋白发 生构象变化生构象变化 葡萄糖扩散葡萄糖扩散 到胞质溶胶到胞质溶胶 转运蛋白转运蛋白 构象恢复构象恢复 质膜质膜 中国药科大学中药药理教研室中国药科大学中药药理教研室 内吞 27 中国药科大学中药药理教研室中国药科大学中药药理教研室 第二节 药物的体内过程 吸收:是指药物从给药部位到达血 液循环的过程。 28 中国药科大学中药药理教研室中国药科大学中药药理教研室 局部局部 用药用药 口服口服 吸入吸入 舌下舌下 给药给药 注射注射 给药给药 Cycle name Add Your Text 常见给药途径 30 31 中国药科大学中药药理教研室中国药科大学中药药理教研室 胃肠道给药:口服po 最常见,给药简便,安全,经济。经胃肠粘 膜吸收,从门脉进入肝脏,被肝脏处理后, 才可进入血液循环,分布至机体。 对药物的要求:脂溶性大,又有一定水溶性, 药物在胃肠液中能够溶解,才能经扩散吸 收。 最主要问题:肝脏对口服药物的首过代谢 刺激性药物、易被消化道破坏的药不宜用, 昏迷病人不宜用。 还需注意有些药物存在肝肠循环。 32 33 首关效应 有些药物在进入体循环之前首先在胃肠道、肠黏 膜细胞和肝脏灭活代谢一部分(主要在肝脏), 导致进入体循环的实际药量减少,这种现象称首 过消除(first-pass elimination)。 口服药物胃肠道吸收肠道毛细血管肝门静脉进入肝脏。 肝内药物的两个去向: .进入肝细胞,代谢失活。经两相代谢,形成葡萄糖醛酸结 合物,后者极性大,可排入胆管进入肠道或经肾脏排泄。 .不进入肝细胞和未经代谢失活的药物,流入中心静脉和肝 静脉,进入血液循环。只有此部分药物才能到达靶组织和靶器官, 发挥药效。 如硝酸甘油的首过效应可灭活约90,因此口服疗效差,需舌下给 药。氯丙嗪、乙酰水杨酸、哌替啶、异丙肾上腺素、普萘洛尔、 可乐定。利多卡因等都有明显的首过效应. 也有极少数药物经首过效应可能被活化。 34 中国药科大学中药药理教研室中国药科大学中药药理教研室 肝肠循环 有些药物在肝脏转化后可由胆汁排出进入 肠道,在肠道细菌作用下,使结合型药物 水解成游离药物。这些游离药物可再吸收 入肠道的毛细血管中,然后经门静脉进入 肝脏。 35 36 中国药科大学中药药理教研室中国药科大学中药药理教研室 .舌下sublingual 舌下有丰富的毛细血管,药物吸收后直接进入 血液循环,无首过效应(如硝酸甘油、异丙肾上腺素)。 .直肠给药rectal 直肠吸收的药物多数不经过肝脏,因此首过 效应不明显。 37 胃肠道给药的其他途径 中国药科大学中药药理教研室中国药科大学中药药理教研室 38 . .静脉注射静脉注射intravenous injection,intravenous injection,iv iv 最常见的注射方式最常见的注射方式。药效快而强药效快而强,免去了免去了 吸收过程吸收过程,剂量准确剂量准确,过量易中毒过量易中毒。适用于适用于: 起效快起效快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