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3页
第2页 / 共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评杜书瀛李渔美学思想研究 党圣元 杜书瀛先生的李渔美学思想研究一 书,新近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推出,就笔 者所了解的范围而言,这是迄今为止我国第 一部全面系统地研究李渔美学思想的专著。 该著对李渔美学思想的研究,虽然以闲情 偶寄为主,但对李渔的诗、文、词、史论 以及戏曲和小说中凡足资说明李渔美学思想 的有关材料,也作了细致深入的研究。在考 察李渔美学思想之时,又注意对在李渔之 前、同时及其后的一些美学家的与李渔美学 思想有关的资料加以考辨、分析,以见出李 渔美学思想之承传与影响。所以,作为专门 研究与阐述李渔美学思想的一部著作,该著 在研究范围方面可谓全面而系统,在文本解 读和内涵阐释方面堪称细致入微而别有心 得,在史料钩沉方面则用力甚勤巨细不遗, 在文献征引方面亦非常广博,在全书的体例 结构方面、如果借用李笠翁在闲情偶寄 中论戏剧结构的术语,则可以说是“主脑” 清晰,“针线”缜密。凡此种种,使得该著 在已有的李渔研究中独树一帜,具有较高的 学术品位。 该著共分三章,分论李渔的戏剧美学、 园林美学和仪容美学。其中戏剧美学和园林 美学两部分,历来的研究成果不少,人们对 李渔美学的兴趣主要就集中在这两个方面。 杜先生这部著作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将李 渔的戏曲理论析分为戏剧真实、戏剧审美特 征、戏剧结构、戏剧语言和戏剧导演五个方 面,然后围绕若干主要的概念范畴,对每一 个方面的理论内涵进系统、深入的分析与阐 释。如关于戏剧结构美学,作者便紧紧抓住 闲情偶寄卷一词曲部上“结构第一” 中的“主脑” 、 “针线” 、 “头绪” 、 “虚实”这 四个重要概念范畴,既阐述其理论内涵,又 考察这些范畴的历史演变经过,从而见出李 渔的创新之处。在考察与阐释的过程中,著 者还注意将这些概念范畴放在传统文化、美 学的背景之中,尤其是置于中国古代戏曲理 论发展史和演剧发展史的背景之中,以及放 在李渔所处之具体的社会环境之中加以分 析,借以说明李渔戏曲理论形成之历史与现 实的因缘,从而对李渔的戏剧美学思想进行 了全方位的观照,对李渔戏剧美学的理论体 系作出了既完整而又准确的描述。研究视角 的拓展,思维空间的扩大,宏观审视与微观 考索的结合,无疑有益于研究的深入和增强 理论阐释的深度。该著从范畴和体系入手, 对李渔戏曲理论所作的考辨与阐述,与过去 的那种平面式的简单描述或点评式的介绍, 在学术范式上是非常不同的。 关于李渔的园林美学,一些建筑、园林 241 学家、美学家都曾有所论述。但是,就规模 而言,应该说杜书瀛先生在本书中的研究最 为全面而系统。就方法而言,该著对李渔园 林美学的研究,亦同样坚持了研究李渔戏剧 美学思想时所用之方法。作者主要围绕“自 然” 、 “因” 、 “借” 、 “取景” 、 “借景” 、 “隔” 与“通” 、 “自出手眼”等一系列术语概念的 历史考辨和内涵阐述,对李渔园林理论中关 于造园应如何因地制宜、如何妙肖自然、如 何突出主体的审美个性,以及造园时如何实 现山石、花木和窗栏的审美效果的美学意 蕴,进行了深入的阐发。作为明代计成和文 震亨之后的又一个园林学说大家,李渔的园 林美学不仅仅停留在理论的层面,而且也是 一个造园实践家,曾创作了半亩园、伊山别 业、芥子园、层园等园林艺术品。因此,在 本书中,作者根据有关史料,对这些园林的 特征作了具体的描述,这就从理论与实践两 方面对李渔的园林美学思想作出了完整的观 照,从而有利于读者对笠翁造园理论的理解 与接受。关于传统美学、文论的研究目的, 作者强调的是“现代转换”,并认为这种 “现代转换”应以如傅伟勋所倡之“创造的 诠释学”为方法(参见杜书瀛面对传统: 继承与超越,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96 年第4期 ) , 而傅氏的所谓“创造的诠释 学”,作为一种方法论模型,包含了 “实 谓” 、 “意谓” 、 “蕴谓” 、 “当谓”和“创谓” 五个层面,大体上说,分别涉及到了校勘和 版本考证、语意诠释和传记研究、考索追问 研究对象所蕴含的潜在意旨和对此作出延伸 性的阐释,以及研究者面对这些传统思想积 淀所需采取之态度等几个方面。就本书中对 李渔园林美学思想从背景考察、文献梳理、 理论文本解读、园林作品分析、概念范畴阐 释、纵横两向的比较,以及对笠翁造园观念 的现代体认等而言,应该说著者在这一研究 中实现了自己所心仪的“创造的诠释学” 。 至于李渔的仪容美学,尽管李渔曾对人 的容貌、形体、仪态和风度等的美丑雅俗, 以及人在修饰打扮、首饰佩戴和衣帽穿着等 方面的追求选择发表过大量的言谈,其中包 含着丰富而极有特色的美学思想。然而,在 以往的李渔研究中,它们却差不多被完全忽 略掉了,鲜有人对此进行过研究。杜书瀛先 生充分地注意到了这一点,他认为李渔这些 言谈不外乎是在讲人在追求仪表、容貌方面 的美的效果时所体现出来的一些美学规律, 它们在整个李渔美学思想体系中占有相当的 份量,是其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 并以“仪容美学”为目,在书中以近三分之 一的篇幅作了梳理、研究,由此而填补了李 渔美学研究中长期存在的一个学术空白。该 著对李渔仪容美学的研究之价值非同小可, 它对于整个中国传统文艺美学研究的观念和 方法都有启发。我们知道,中国传统美学在 价值取向上主要以重伦理道德之“善”和追 求形而上之本体“虚象”为特色,围绕着这 两个方面的问题的讨论便成了历代美学的主 流话语,而如李渔在谈仪容美学时所津津乐 道的人体之美、人的修容之美、首饰之美以 及服饰之美等等,着眼于女人的肌肤、眉 眼、手足、盥栉、薰陶、点染、首饰、衣 衫、鞋袜等等,目的是说明女性如何才能以 “态度” 、 “颜色”在“美”与“媚”统一的 情况下“感人” 、 “移人”,再加上他在言谈 中所流露出的那种浓重的市井气和轻薄劲, 对于一个遵循“文统”规范自律精神较强的 文士而言,恐怕是难以启齿的。这带来了两 个方面的结果,首先,决定了李渔的这些虽 然精彩但对于别人来说又深为忌讳的文字不 能进入传统美学的主流渠道;其次,反过来 又成就了李渔,使其成为他的一家之言,并 成为他自负得意的资本之一。中国的文人, 历来在自己的生活行为、日常言谈与书面文 字之间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因为在他们看 341 评杜书瀛李渔美学思想研究 来,日常生活与言谈往往属于过眼烟云,而 书面文字则势必要进入历史。所以,尽管他 们在生活中可能也要以女性取乐和谈论女人 的长长短短作为调剂品,但对这种意中所 欲、言中有之的东西是轻易不会形诸文字 的,以显出既对历史也对自己负责。而李渔 却不然,他敢于将这些他人所欲言而不能言 之者或只言而不写的内容文本化了,这对于 在一生操觚中喜欢创异标新、别开生面的笠 翁而言,并不难理解。李渔的这些谈论女性 仪容美的文字基本属于男性中心主义的话语 系统,充满了赏玩的意味,而且也有一些表 现封建文人变态的审美趣味的内容,如对 “金莲”之赏和往往从色情的角度来看待女 性仪容的雅俗美丑,这自然体现了李渔的妇 女观中落后、不健康之一面,某种程度上使 得他的这些文字成为消费、享受女性的指 南。这些畸形的审美意识,有的是历史赋予 他的,有的是他本人的个性和生活经历使 然。客观而言,李渔所提出的那些衡量女性 仪容之美的尺度,尽管难免程度不等地渗透 着经长期历史积淀而来之封建男性的那些在 女性审美方面的恶劣意识,但是在剔除其封 建糟粕的前提下,大部分还是符合美的规律 的,体现了典型的东方古典审美标准,即使 在现代社会里仍被大多数人所认同。对此, 在该书第三章第一节中,作者进行了细致透 彻的分析评说,具有充分的学理性。 该著还注意将李渔的戏曲和园林美学思 想与西方的戏剧美学和建筑思想进行平行比 较研究,如在论述李渔关于戏剧结构的美学 观点时,即分别与亚里士多德诗学 、狄 德罗论戏剧诗 、哈密尔敦戏剧论中 的有关论点加以比较,以见出彼此之间之异 同来。遗憾的是作者并没有将这样的比较方 法贯彻到对于李渔仪容美学的研究之中,否 则定将使该著更加生色。该著在所引文献的 著录方面,个别在版本或出处等方面有著录 不完整情况,虽说因疏忽所致,然终属微 疵。 由于作者对李渔能作到“知人论世”, 所以书中的新见是经得起推敲的,但个别的 也未必没有进一步商讨之余地,如第79页 页下注中关于中国叙事艺术理论发展的问 题,惜乎由于篇幅的问题不能在此展开,否 则以杜书瀛先生惯有之雅量,一定会非常欢 迎我在这里与他讨论一番的。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责任编辑:贺照田 441 文学评论 1999年第4期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