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7页
第2页 / 共7页
第3页 / 共7页
第4页 / 共7页
第5页 / 共7页
第6页 / 共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谈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及对策鲁一仙 内容摘要:文化产业有着广阔的外延和深刻的内涵, 主要包括以各地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构成的物质文化; 以独特的组织管理形式构成的制度文化;以独特的审美观念、思维方式、风俗习惯、情感志趣、心理素质等构成的精神文化。除此之外, 传统文化产业低资金投入、低能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和小型、分散、灵活易行等特点, 起到了有利于充分保护传统文化资源、发挥地域优势、增加就业机会、遏止大规模人口流动、丰富产业和产品形态、促进生态经济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的作用, 这些优势决定了传统文化产业对于发展农村经济的适宜性和可行性。农村传统文化产业的开发, 对于促进农村的发展、解决“三农”问题具有积极重要的意义。为此, 本文从发展农村文化产业的视角出发, 指出了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所具有的积极作用, 探讨了促进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关键词:农村 文化产业 意义 问题 对策农村文化产业的开发对于加快农村的发展, 推动农村的城市化进程有着重要的作用。当前,中国出现的传统文化与市场经济相嫁接、相结合的趋势, 是一种双向的需要。市场经济需要传统文化,传统文化需要在市场经济中找到实现其存续和发展的新契机。 围绕增加农民收入这个中心, 切实解决好“三农”问题, 就要重视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 不断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政府的工作思路应充分体现发展文化产业, 尤其是传统文化产业对整合与提升农村经济的重要性。一、农村文化产业开发的意义(一)发展文化产业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需要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物质需求、衣食住行需要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后,消费倾向必然向精神、文化方面转移。过去我们往往习惯于把文化艺术仅仅作为单纯的宣传教育和公益性事业看待,而对其所具有的商品属性和服务功能认识不足、重视不够。随着形势的发展,我们逐步认识到,文化不仅具有意识形态属性,而且具有经济属性和商品属性:不仅具有公益事业的属性,而且具有服务业生产经营的特征。加强文化建设不仅要符合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而且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规律的要求。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推进,人民群众对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精神需求大大增加,自主选择性大大增强,而文化产品品种的增多,文化传播渠道的拓宽,消费水准的多样化更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二)发展文化产业是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走向深入的内在要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在总结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基础上制定的,对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作了全面部署。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关键是创新体制机制。中央文件强调,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形成科学有效的宏观文化管理体制,形成富有效率的文化生产和服务的微观运行机制,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形成完善的文化创新体系,形成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文化开放格局。这既是文化体制改革的宏伟目标,又是体制机制创新的重要任务。我们要深刻认识到,只有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为动力,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把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统一起来,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统一起来,把健全宏观管理和搞活微观主体统一起来,不断革除制约文化发展的体制性障碍,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繁荣的体制保障才能不断得到完善。(三)发展文化产业是增强我国文化竞争力的需要文化产业作为高科技、高品位文化相结合的知识经济中的新型产业形态,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代表着先进生产力,承担着民族文化的创新功能,是应对现实展示文化活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发达国家都积极主动地把高科技应用于文化产业,以其通过科技在文化产业的应用进一步推动文化产业和带动国民经济发展。再加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引起世界各种思想文化之间的相互激荡,使总体上处于弱势地位的广大发展中国家,既面临经济发展上的严峻挑战,也面临文化发展上的严峻挑战。我国文化产业不仅总量偏小,市场化、集约化程度偏低,且大多停留于传统技术或传统文化工业,科技含量和文化含量都较低。在国外文化产品、文化集团和外资逐步进入我国允诺开放的文化领域及其市场,以及对民营企业和民间资本降低门槛和放开限制的当下,文化政策的制定和调整就不能仅局限于国内和当前,文化体制改革就要有全球性战略眼光,文化产业战略就不仅关乎国内和文化领域,还要关乎整个世界文化发展走向和文化秩序重组。当前,中国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完全成熟,文化市场规则滞后于市场化运作,市场化运作又滞后于思想观念。在文化市场化并不充分、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不能充分发挥的前提下,政府就要通过政策、经济、法律等杠杆积极引导,来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四)发展文化产业是转变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需要我国取得的巨大经济成就举世瞩目,不容质疑。但是我们应该看到,我们的经济增长很大程度上是依靠“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的粗放增长方式。 正因为如此,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强调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推动建立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有效体制机制。要大力推进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文化产业正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文化产业在我国既有潜力很大的市场空间,又有众多的消费群体,同时,基本属于“无污染、低消耗、高效益”的无烟产业、朝阳产业。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已经告诉我们,文化产业完全可以成为支撑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我国许多知名文化企业的成长发展也充分证明了文化产业对国家经济发展的贡献丝毫不逊于第一、第二产业。二、发展文化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一)体制机制不适应文化产业包含“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具有产业关联性强、依存度高的显著特点,这六大要素都依赖于城乡基础设施、交通、食宿、文体娱乐、社会治安、生态环境等方面条件的改善,必须建立“政府主导、市场运作、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体制机制。从当前来看,文化、旅游二个部门各自为政、单打独斗,其他部门不管不问、各行其事,尚未形成各级领导齐抓共管、相关部门积极参与的整体合力,严重制约了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在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上存着机制不活、效益不佳的问题,许多的地区都是事业单位经营模式,缺乏市场竞争意识和营销动力,宣传促销主动性不强,坐门等客现象严重。(二)文化特色不明显。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没有文化就没有旅游。发展旅游业是传承和弘扬历史文化的有效形式和重要载体,保护和利用优秀文化产品是发展旅游业的基本要求,挖掘旅游文化内涵、提高旅游文化品位是旅游业兴盛的源泉。旅游发达地区旅游业的收益越来越不依靠人数的增加,而来自于多元文化含量的旅游产品和特色旅游服务,旅游与文化交融结合程度愈高,旅游文化因素越多,旅游经济越发达。而农村多数旅游产品仍处于原始状态型或文物资源型,缺乏文化品位和文化内涵,度假、娱乐、体验性产品不多,让游客欣赏、回味、留恋的东西更少,对很多景点都是看了就走,留不住客人,大多数都属于单纯的旅游观光景点。(三)资金投入无保障。文化产业,需要大投入。要实现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必须建立和形成政府、企业、社会及招商引资等多元化的投入机制。近年来国家对农村文化产业的投入虽然不断增加,但大都是项目性投资和阶段性投资。对文化产业的发展,目前,基本上还没有制订出台相应配套的吸引民间资金、社会资金和外地客商投资的倾斜优惠政策,致使对文化业的投入严重不足,导致文化产业服务不配套,难以进行实质性、深层次的开发,严重制约了文化产品的上档升级,不能将丰富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四)基础设施不完善。完善的基础设施、优美的生态环境和健全的服务网络是发展文化产业的基本条件。从目前大多数农村来讲,不论是旅游交通建设,还是文体娱乐设施,以及环境质量都极不适应文化产业的发展。主要表现是:公路弯道较多、等级较低,难以形成旅游循环线路,制约了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特别是与文化产业发展相配套的文化、体育、娱乐等活动场所严重不足;景区、景点内的绿化、硬化、美化、香化等基础建设也不完善、不配套。以上问题都需要我们很好地加以研究和解决。 三、发展农村文化产业的对策建议 我国广大农村都是文化的发源地,悠久的历史孕育了灿烂的文化,丰富的自然景观、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众多的历史文物是无与伦比的文化资源。文化资源越挖越多,可以永续利用。我们要放手发展文化产业,充分发挥本地优势,下大气力、花大功夫改变目前文化产业发展缓慢的现状。(一)加快改革,进一步理顺文化产业管理的体制机制一是对性质一致的重要文化产业项目探索成立统一的管理机构,统一领导,统一运作,统一开发,统一促销,统一协调,促进文化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二是对隶属文物(林业或文化)、旅游双重管理的景区,应该首先由双方共同设立接受双重管理职能的景区管委会,涉及开发建设等重大问题要联席办公,适宜下放到块的文化项目尽量下放,更好地明确责任,强化管理。三是借鉴外地文化产业发达地区的成功经验,建立现代企业的管理运行模式,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从而有效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四是在各景区建立合法的投融资主体和科学的投融资机制,为招商引资提供便利条件。 (二)合理布局,进一步抓好文化产业的规划落实以市场为导向,以本地资源为基础,尽快制定出高起点、高品位、科学合理、可持续发展的文化产业总体发展规划。总体上形成以文化资源为核心,重点景区景点规划为基础,专项规划相配套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体系。规划确定之后,要严格执行,形成合理的文化产业开发布局。(三)政府主导,进一步拓宽旅游开发融资渠道一是实行“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公司经营”模式,进一步强化政府主导作用。政府必须加大基础建设性投入。投入要抓住重点,制造示范和轰动效应,着力造环境、造声势,积极引导其它投入。二是政府要加大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的投入比例。要做好专项资金的投放、使用和监管,使有限的资金落到实处,发挥最大效益。三是大胆探索各种有效的融资渠道,通过市场机制招商引资、多方筹资,形成多元化的筹资体制。要充分发挥农村丰富的自然景观、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众多的历史文物等雄厚的优势,制定出台优惠政策,采取谁投资、谁受益的办法,鼓励和吸引社会各类投资主体投资开发旅游景区景点,加快文化产业资源开发进程。 (四)齐抓共管,进一步抓好文化产业配套设施建设。一是实施畅通工程,加快通往景区道路的提级改造。重点解决主干公路到旅游景区之间的交通瓶颈和基础设施薄弱问题。二是加大重点旅游城镇建设。城市建筑物的色彩风格,要与当地旅游景色和推出的文化旅游品牌相协调,要将象征性的文化元素符号注入到建筑中去,体现民族特色,从而提升城镇旅游文化内涵和品位。三是注重建设吃、住、行、游、购、娱等设施,突出新、奇、特等旅游要素特征。积极引进和培养旅游管理人才,切实加强饭店、交通、购物、娱乐、旅行社等旅游服务要素建设和管理,逐步规范纳入旅游管理体系,使其与景点建设规模相适应。(五)注重宣传,进一步扩大文化旅游产品的影响力。一是积极参加各类文化产品促销活动,宣传推荐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使区域旅游资源的知名度得到提高。二是邀请新闻媒体到景区采风并进行宣传报道,常年为新闻媒体提供服务,从而吸引更多媒体主动投入到文化产品产品的宣传中来。拍摄制作有关专集和专题片,带动当地群众参与,形成当地群众积极参与宣传的良好氛围。三是编印宣传材料。组织编写农村景区景点的导游词,创办旅游专刊等旅游宣传材料,创作旅游歌曲,录制旅游光盘,同时建设好旅游信息网站,加大宣传的效果。实践证明,要发展文化产业,关键在于培育文化市场。要切实加强农村文化市场建设,加快市场发育,培育市场体系,打造文化产业链。通过现代流通手段帮助农民把农村文化资源与城市市场紧密联系起来,提高农村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