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6页
第2页 / 共6页
第3页 / 共6页
第4页 / 共6页
第5页 / 共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谈编辑如何提高自身素质出版物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出版物品种和数量大幅增加,但是选题重复、作品平庸、针对性差、重复引进、原创稀少等现象也越来越突出。出版物的平均质量呈现出下滑的趋势,甚至出现品位低下、差错充斥、语言失范、逻辑混乱的不合格产品。因此,我们有必要重新提起关于编辑素质的话题。 出版物中出现质量问题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有作者原因,有技术原因,也有出版社和编辑的原因。编辑人员处于出版工作的第一线,是出版物的全程责任者和开发主体,编辑人员的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出版物的质量和出版工作的效益。因此,解决出版物质量下降的问题,首先要解决编辑人员的能力素质问题。 那么,编辑人员应当如何与时俱进地提升自身的素质呢?这里,笔者提出以下探讨意见,与业内同仁共勉。 一、在继承传统中提高编辑质量 编辑劳动的历史是悠久的,从最初有据可查的孔子作春秋的编著性劳动,发展到形成编辑的六艺选题、组稿、审稿、编辑加工、整理成形、校对;从最初的个体化劳动性质,发展到现代的社会化劳动形式,编辑工作积淀下许多优良传统。这些优良传统,有的是成文的,有的是不成文的,但都是从实践中得来的经验和教训的总结概括。这些优良传统是做好编辑工作必须严格遵守的最基本原则、制度、规律等,是长期管用的东西,不因时间变化而失效;做好编辑工作的前提,是创新的基础,离开它们,一切都无从谈起。 编辑工作的优良传统很丰富,例如“编辑工作具有政治性、思想性、科学性、创作性的特点,而作为一种社会专门职业,编辑工作的专业性则体现为选择性、加工性和中介性等。”编辑工作从来执行的都不是编辑个人的意志,而是群体的意志,因此形成了我国实行了几十年的稿件三审制和严把三关政治关、知识关、文字关的传统,并且以国家规定的形式固定了下来。每一本书稿都有一名责任编辑,书稿都要由责任编辑初审、室主任复审、总编辑终审。 “三审环节中,任何两个环节的工作不能同时由一个人担任。在三审过程中,始终注意政治性和政策性问题,同时切实检查稿件的科学性、艺术性和知识性问题”。近些年来这一优良传统在某些地方被忽视了。出现了三审工作由两个人做。责任编辑只是标标字体字号就发稿。有的编辑甚至连字体字号等基础业务知识还不太清楚就开始加工稿件,复审和终审浏览一下就签署意见、有时甚至不浏览就放行等现象。图书质量下滑。 又如编辑人员因其在文化生产中的组织作用、文化传播中的选择与导向作用和文化创造中的优化作用,所以应当博学通识,这已经成了一个不成文的优良传统。一个合格的编辑。应该具备“杂家”型的知识体系,要拥有学科知识、社会知识和专业知识。要有意识地培养起自己对不同学科的兴趣,随时注意收集各种自然科学信息和社会科学信息,充实并刷新自己的知识储备。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积淀起较厚实的百科知识,从而提高自己对稿件的判断力和对不同作者的鉴别力。有这样一桩轶闻:有一次爱因斯坦作关于相对论的演讲,讲稿中一个数学公式演算错了,不少记者不懂这个深奥的数学公式,照样子报道出去了。而纽约时报记者安德经过认真演算,发现这个数学公式错了,于是他就 去找爱因斯坦进行核对。爱因斯坦经过一番演算,真诚地说:“您是对的,我抄错了”。这个例子从一个角度告诉我们,如果编辑弄不懂自己编辑的文稿,即使文稿存在问题,也发现不了。 拥有较高的文字水平,行文优美,用词规范,也是编辑工作的优秀传统之一。优美就是要讲究语言的音乐性,讲究抑扬顿挫,讲究平衡、对称、排比、对仗,讲究平仄和语调。规范就是要熟悉国家有关出版物语言文字的文件,像中华人民共和国通用语言文字法、简化汉字总表、标点符号用法等,并按文件来审查稿件。根据国家科技定名核对科学名词,不随意搭配词语,不滥用外来词,按照汉语语法来 正确造句,注意维护汉语的纯洁性和规范性。外语编辑则应该了解相关语种的最新发展,了解相关语种常用的格式、体例、标点等,尤其要注意研究外语和汉语混排状态下的标点使用规则和版式设计上的问题,因为这些是在国内出版的外文书和中外文混排的图书中最容易出现质量问题的地方。 综上所述,编辑工作的优良传统应该是编辑素质的一部分,不仅年轻的编辑要认真学习,并在实践中坚持下去,即使经验丰富的老编辑也要活到老学到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笔者认为,这是降低差错率、提高出版物质量的治本之策。 二、在市场转型中提升编辑素质 强调继承和发扬编辑工作的优良传统,并不意味着可以墨守陈规。 在我国实行计划经济时期,编辑的职责主要是组稿、审稿、编稿、校稿,编辑工作主要体现在案头加工方面,工作模式基本是来什么稿就看什么稿。而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后。出版物市场已逐渐进入买方市场。竞争变得日趋激烈。出版物作为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们生产、生活化的文化产品,除少量公益性产品外,其他的图书等出版物必须遵循一般商品的营销规律。才能取得相应的经济效益。基于这种市场形势,编辑人员也必须贴近市场需求,从选题策划到市场营销,每个流程环节都需要参与。在发达国家,出版产业的社会分工很细,纯粹意义上的编辑工作已经基本上社会化了,出版机构内的编辑职责更多地体现在组织、管理、市场策划上。在我国,尽管图书选题的确立和图书营销的制 度还在变革和完善之中,但是编辑职能的创新调整,已成为出版单位内部改革的中心环节。正如美国资深编辑理查德柯蒂斯(Richard Curtis)所指出的那样:今天的编辑“几乎必须十八般武艺样样俱全,既要精通书籍制作、行销、谈判、促销、广告、新闻发布、会计、销售、心理学、政治、外交等等。还必须有绝佳的编辑技巧”。 出版产业状态下的编辑作用、编辑工作方式和编辑职能的转变,要求编辑必须提高自己的素质。编辑素质的提高首先应该是思想认识上的提高,应该熟悉和了解国家有关政策、法规,从出版产业发展的高度,保持敏锐的政治嗅觉,本着对社会负责、对历史负责的态度严格把关,决不容许图书内容中有违背国家出版管理条例的内容。其次要坚守良好的职业道德,正确处理数量与质量的关系,自觉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在提高质量的前提下,努力提高数量。再次是在思维方式上要变被动思维为主动思维,变眼观局部为眼观全局,从以作者为中一心转变为以市场为中心,勇于在保证图书社会效益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追求经济效益。还有是要提高综合业务能力,要勇于在市场经济的海洋里经风雨,见世面,学知识,长本领,在实践中逐步培养起较强的调研市场信息的能力、开发出版资源的能力、选题策划的创造力、书稿编写的组织能力、审稿工作的把关能力和市场营销的决策力。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提高自己的气魄、眼光、学力、能力等综合素质,应该是编辑终生的任务。 当然,除了上述基本素养以外,现代编辑还有许多需要提高的素质。比如计算机技术已普遍运用于出版业,使得出版物的编排印制质量有了质的飞跃,但同时也给编辑人员带来了新的技术要求,如要具备上网阅读和查找资料的能力,因为,如果不具备上网查阅信息资料的能力,必然不能利用网络信息量大、即时与高效的优势,从而影响编辑的视野和对信息的占有量,进而影响对稿件信息的鉴别力。比如要学习和了解电脑排版的基本知识。虽说电脑排版是比较专业的工作,普通编辑人员没必要深人了解和熟练应用,但了解电脑排版的一般常识还是需要的,因为这有助于做好图书封面、版式等的策划工作和稿件内容等的加工整理。例如采用五笔字型录入法,很容易将“计算机”错成“许可”:而 采用拼音录入法,“声明”也容易错成“生命”,“边际”容易错成“编辑”等。掌握了这些知识,对提高编排质量,提升图书的整体质量将大有裨益。 总之,不同的历史时期会为编辑素质注入一些新的内涵,但是编辑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事业心却是永远不变的内核:编辑的素质问题不仅影响到每一个编辑个体能否成为合格的编辑,而且影响到整个编辑队伍的建设和出版物的质量:编辑自身素质的提高不仅决定着编辑个人的职业发展,更关系到出版业改革和发展的速度。因此,编辑人员必须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同时与时俱进,不断地对自己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提高自身的素质,以使自己成为富有创新精神的编辑。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工作需要,也才能减少和消灭差错,“确保编辑产品质量,奉献优质精神食粮”。 参考文献 1.蔡克难:合格编辑是这样打造的,编辑学刊,20066 2.全国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办公室编:出版专业理论与实务,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 3.李春成:论编辑的营销行为,大学出版,2003,3 4.中国出版年鉴社编:编辑出版法规手册,新华出版社,1998 5.蒋广学著:编辑通论,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版关于编辑工作中的职能与分工论文关键词:图书编辑业务 职能分工论文摘要:本文表述作者对图书编辑业务流程各环节的内容定义,并从各个层面上简析图书编辑业务体制中按学科分工确定岗位的种种弊病。在此基础上,提出职能编辑的概念,提出按编辑个人所长、所好为主构建的职能分工的业务体制方案。并提出了可操作的实施方案。本文最初于1986年左右在科学出版社成稿。是较早提出组稿编辑进而策划编辑理念的文章之一。 一多年来,国内相当一部分出版社(特别是自然科技类出版社)实行按学科分工确定岗位的编辑业务体制。以学科划分编辑室,在编辑室中往往再划分学科组,按人头再细分各人分管的分支学科,责任编辑负责自选题至发稿全过程的业务。在这样的运行体制下,为了“多出书”,不少出版社仍然以年发稿字数、附加品种数等作为对编辑人员个人的主要业务考核指标。组稿、审稿作为编辑加工的“编前工作”,难以与发稿字数平行地计算工作量,客观上淡化了策划、组稿、审稿的意义。显然,这不利于出版社的整体发展。而且,编辑人员受学科分工的限制,为了完成发稿任务,即使有意愿、有热情,也不太可能主动进入相邻学科,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开展策划、组稿业务。在图书出版业日益激烈、跨学科全方位的竞争面前,尽管有着明显的竞争优势,却缺乏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造成潜在的策划效能浪费和市场效益缺失。在这样的运行体制下,图书编辑室组什么稿、出什么样的书,书稿质量的评价,加工质量的控制几乎都完全取决于责任编辑个人,很难从整体上导入市场竞争意识进行有效的营销管理和指导性干预。“责任编辑”的意义从出版社内部来看,以不仅仅是某一部书的特定责编,而是出版社该学科的责任编辑了。换句话说,出版社某一学科图书出版状况,其整体规划上的独创性、系统性,其学术水平,其编辑构想,其稿件加工质量等等,无不取决于分管该学科的责任编辑的个人业务素养,而往往并不都准确地体现出版社的整体素质。例如,让一个具有多年工作经验且有进取心的编辑甲,或者让一个才工作不久、又对编辑工作缺乏全面认识和热情的编辑乙来分别掌管同一学科的编辑出版业务,两者的工作所反映出的、被读者认为是代表出版社水准的面貌会相差很远;或者是当主管A学科的责编的素质才干明显强于主管相邻的B学科的责编乙时,出版社A学科和B学科图书的选题质量、出版物质量就会出现明显差异。读者自然因此会认为:该出版社的A学科的图书质量高,B学科的则不行,造成出版社整体品牌形象的缺损。再者,“编辑工作既是一门艺术,又是一种工艺”。仅仅于此还不够,我们说编辑工作是一种创造性工作,它的创造性体现在编辑人员构成用于指导完成选题、组稿和审稿的、带有独创性的选题构思、组稿构思和审稿构思(统称为编辑构思)上;编辑工作又是一种技术性工作,它的技术性体现在编辑加工、版式处理过程中严格维护出版社特有的格式、体例和整体质量水平,从而体现出版社出版物的整体个性即品牌特色上。谈到编辑构思,一部书的作者在写作伊始,要先构思书的结构、取材和叙述方法,那么,编辑在编书之前,是否也有必要先完成一个构思呢?“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乎无算乎。”虽然选题还未列选,编辑人员的包括该学科出书规划、该书对应于特定读者对象的策划及其内容的编排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