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3页
第2页 / 共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 0 -岭北的人文历史及生态旅游岭北原为瑞安义翔乡属地,建县后编入东偶,清代编入一都。民国 24 年(1935 年)设岭北乡,属第一区。民国 35 年并归罗阳镇。建国初又设岭北乡。1952 年分设岭北、岭南两乡,隶属罗阳区。1956 年两乡合并仍称岭北乡,为县直属。1958 年 11 月,称岭北生产大队, 1959 年 2 月,改称管理区,属罗阳人民公社。1962 年 1 月改为公社,属罗阳区。1984 年 5 月复称乡。2011 年,行政区划调整后,并入罗阳镇,成立了罗阳镇岭北便民办事处。今年 4 月,改称罗阳镇岭北农村新社区,辖 5 个行政村。(村尾村:以驻地村尾得名。村处上垟坑和北坑的尾部,故称村尾。1958 年称村民尾大队,1984年 5 月该称村尾村。2004 年村规模调整中合并原村尾、陈家垟、关漈后 3 个村,辖 16 个村民小组。板场村:以驻地板场得名。古名桥头,后因滑坡,民房被毁,人称崩场,“崩 ”与“ 板” 方言同音,故称板场。2004 年村规模调整中合并原板场、半岭、西山 3 个村,辖 20个村民小组。 道均垟村:以驻地道均垟得名。传说古时有农民起义军首领在此地招兵买马,训练军队,称陶军阳,后以谐音称道均垟。1958 年称道均洋大队,1984 年 5 月改称道均垟村。2004 年村规模调整中合并原道均垟、翁溪 2 个村,辖 10 个村民小组。北峰村:以驻地北峰得名。村处乡境正北小坑边,故原名北坑。1958 年称北坑大队, 1981 年 10 月更名北峰大队,1984 年 5 月改称北峰村。辖 4个村民小组。 上垟村:以驻地上垟得名。沿溪两岸是较平坦的田垟,村居小溪上游山岙地,故称上垟。1958 年称上洋大队,1984 年 5月改称上垟村。 辖 7 个村民小组。)据家谱记载,宋崇宁三年(1104),原籍平阳的张义存徙居岭北村尾,成为岭北一带张氏的始祖。张氏在岭北至今已有 900 年,- 1 -即使不考虑张氏之前其他家族在岭北居住的时间,岭北的人文史也有近千年的时光。岭北的大姓潘氏,始祖潘世衍(原籍不详),初居洪口,其子潘弥光见地窄水近,不利久居,明永乐廿一年(1423 年),徙居翁溪(属今岭北),又于明宣德三年(1428 年)转徙岭北道均垟。岭北四面环山、森林茂密、竹海茫茫,溪流穿村而过。岭北,从廊桥起步,在“ 古” 字中挖掘深意,做 “活” 文章,形成古廊 桥、千年古道、古民居、古树名木、古朴民俗的“ 五古旅游” ,让千年古村的魅力绽放出夺目光彩。这“五古” ,既是 “五谷丰登”的谐音,更是岭北人将本地资源进行整合之后,打出的一张旅游“金名片” 。8 公里的千年古道从县城直达村尾村,古道两旁有 1000 多株红豆杉、香樟、继木等古树名木;村里有 4 处总计 50 多幢明清古民居;还有传统的对歌、闹花灯等民俗。岭北有古 廊 桥 2 座 ,村头还坐落着“新廊桥”“ 同乐廊桥” ,形体舒展充满宫 殿式的大气,象画龙点睛一样使整个村庄醒目有神,整个村庄都笼罩在古色古香之中。清澈的泉水哺育了世世代代的岭北人,既增添了秀美村庄的灵性,也造就了纯朴的民风。岭 北 早 在 2006 年 就 被 命 名 为 浙 江 省 级 生 态 乡 ,村 尾 村 被命 名 为 省 级 生 态 示 范 村 、省 级 整 治 示 范 村 和 省 级 全 面 小 康 建 设示 范 村 ,同 时 入 选 为 首 届 温 州 市 十 佳 魅 力 乡 村 、温 州 市 十 大 农家 乐 旅 游 示 范 村 ,板 场 和 上 垟 两 个 村 被 命 名 为 温 州 市 级 整 治 示范 村 和 县 级 生 态 村 。现 今 的 岭 北 正 以 科 学 发 展 观 为 指 导 ,坚 定 走 生 态 发 展 道路,把旅游业作为经济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来培育,以生态休闲为方向,以旅游创强为抓手,打响“五古旅游 ”这一品牌,开创岭北社- 2 -会经济发展新局面。在党的 91 年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进程中,岭北涌现了一大批忠于人民、服务人民、造福人民的优秀共产党员,他们有为革命事业英勇捐躯的 10 位革命烈士、有省劳动模范潘郑荣、有各个时期奋战在各条战线的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希望我们在座的党员干部继承岭北党员前辈们的革命精神,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团结和带领岭北人民,以更加饱满的政治热情,更加良好的精神状态,更加务实的工作作风,为建设一个生态更加优美、生产更加发展、生活更加幸福的新岭北而努力奋斗!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