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38页
第2页 / 共38页
第3页 / 共38页
第4页 / 共38页
第5页 / 共38页
第6页 / 共38页
第7页 / 共38页
第8页 / 共38页
第9页 / 共38页
第10页 / 共38页
亲,该文档总共3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小麦春季管理技术,河北省小麦专家顾问组秘书长 李月华,小麦春季管理是小麦一生管理中的关键时期,春季管理是协调小麦群体与个体、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光温与水肥、高产与倒伏等一系列矛盾的关键时期,是奠定高产基础的关键时期。,一、春季管理的理论基础,春季是小麦穗分化的主要时期,冬小麦一般返青期开始(或越冬期)进入穗分化伸长期,各个时期对应的穗分化时期为:,1,药隔期,返青期,起身期,拔节期,挑旗期,伸长期,护颖原基形成期,四分体形成期,单棱期,二棱期,小花原基形成期、雌雄蕊原基形成期,穗 分 化 过 程,生 育 期,至此,穗部各器官分化完备,形成花粉粒,再进入扬花授粉形成籽粒阶段。,因此,春季是决定穗子大小、小穗数多少、花粉粒多少,最终影响粒数的关键时期。,分蘖分冬前分蘖和春后分蘖。,春季是第二次分蘖高峰期,起身后期达到分蘖高峰期,拔节后开始两极分化。,A,春分蘖(含越冬潜伏蘖)一般可达710万/亩,在冬前分蘖少、群体小的情况下,春分蘖可达20万以上。,B,在冬前分蘖较少,群体不足的情况下,春季长出的潜伏蘖仍可成穗。,D,C,2,冬前分蘖,春后分蘖,A.近根叶(基叶)生长在分蘖节,分冬前出生和春后出生。 B.茎生叶 出生在春季,一般45片,是春后特别是拔节后的功能叶,是春后干物质形成的主要功能叶。,春季是形成产量叶片的主要时期,叶片一般分为两类,3,近根叶,茎生叶,叶面积的大小直接影响干物质的积累(最大叶面积系数56最好,主要是旗叶、穗下节间、倒二叶、绿穗的光合作用),是形成产量的基础;上下叶片的大小直接影响株型结构(纺锤形最好),进而影响光合作用。因此,春季管理的好坏、对叶面积和株型结构的影响,直接导致最后产量的高低。,A.初生根 一般35条,多的达78条, 初生根一般在种子萌发开始长出,到第一叶出土时数量确定,在小麦拔节前起主导作用,拔节后其功能逐渐减低,但一直到抽穗期仍有功能作用(大约占10)。,春季是根、茎生长最旺盛时期,B.次生根 伴随着分蘖长出的节根,一般每个分蘖节可以长出13条;次生根从分蘖发生时开始长出,到拔节期基本结束,从返青到拔节是次生根生长的高峰期,一般610条。次生根在小麦拔节后开始其主导作用,是形成产量的主要根系。,4,初生根,次生根,C.茎杆 茎杆分为地下和地上两部分,地下部分就是分蘖节,地上部分伸长形成通常所说的茎杆,地上部分伸长主要是从拔节期开始,到抽穗其结束。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节间长短和株高高低,进而影响倒伏和产量。,从上述可以看出,春季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根、茎、叶、穗,通常所说的根深、杆壮、叶茂、穗大主要在春季管理。,分蘖节,地中茎,春季是小麦生长发育各种矛盾交织的主要时期,促、控管理的关键是协调各种矛盾,达到理想的结果。主要矛盾有:,二、春季管理需要协调的主要矛盾,群体和个体的矛盾,1,温度和水分、养分的矛盾,2,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地上和地下的矛盾,3,群体和个体的矛盾是春季管理矛盾中的重中之重,小麦产量是由亩穗数、穗粒数、千粒重三因素组成的,其亩穗数与播种量、冬前群体有直接关系,但调控决定最终亩成穗多少的关键在春季促、控措施。如果促的过早、促的过大,容易造成大小蘖一起长、田间郁闭、群体过大,倒伏威胁加大、个体质量较差,穗粒数、千粒重不够理想,反而产量降低。但如果控的过大,中小蘖死亡,群体不足,也要造成产量降低。需要明确的是,我们区域从目前的生态条件、品种资源来看,适宜走主茎成穗与分蘖成穗并重适当多穗的路子。,群体和个体的矛盾,1,高产超高产麦田的产量结构要求,春季管理的主要任务是促小麦早返青、早生长、调蘖保穗、力争杆壮穗大,所以尽快的提高地温是前提;但是,如果特殊干旱缺水,水分一旦成为限制小麦正常生长的主要因素时,就不考虑浇水降低地温的影响,先浇救命水;,温度和水分、养分的矛盾,2,如果底肥不足,早春小麦严重脱肥,养分成为限制小麦正常生长的主要因素,就先追肥浇水。这些矛盾都是我们生产中常常出现的现象,特别是温度和水分的矛盾是常见现象,春季管理就是要抓住主要矛盾,兼顾次要矛盾,协调群体和个体向理想方向发展。,春季促的措施大,就会造成地上和营养生长过快,消弱生殖生长的进程;如果控的措施过大,就会造成地下和生殖生长加快,消弱营养生长的量;而营养生长是生殖生长的基础,生殖生长是营养生长的目的,两者是相辅相称的。协调好这些矛盾,才能控无效小蘖,促大蘖成穗,才能既奠定了营养生长基础,又保证生殖生长合理发展,才能实现根系发达、群体合理、个体健壮。,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地上和地下的矛盾),3,(一)水分管理,“底足”即足墒下种,足墒越冬,保证苗齐、苗全、苗壮。 “前控”即早春控水,推迟春一水,以水调肥,协调群个体结构,防止倒伏。,“中促”即起身到孕穗,这是小麦需水的高峰期,是奠定生物产量基础,实现经济产量高产的关键时期。因此,必须保证水费供应。 “后保”即保证扬花和灌浆水,延长绿叶功能期,提高灌浆强度,增加粒数和粒重。,三、小麦春季管理的重点,小麦一生大约需水260-400方/亩左右,约为400-600。从播种到越冬,各生育阶段占全生育需水百分比见下表;其中,拔节到抽穗(扬花)是需水高峰期占总耗水36.7%,抽穗期为需水临界期。 小麦生育期内(10月至翌年6月上旬)降雨强度小、降水量少,多年(15年)平均仅为148.9mm,是小麦需水量的1/4左右,少的年份不足1/5,因此小麦需水大部分需要人为补充(见下表)。,冬小麦不同生育阶段需水量与降水量对比表,小麦一生需水与降水规律,A,在小麦季随时间呈递减趋势,在玉米季随时间呈递增趋势(见左图)。,小麦、玉米周年轮作2m土体储水量变化图,小麦玉米2m土体周年呈“V”字变化,B,在全年小麦平均灌溉3水130-140m3,玉米平均灌溉1.5水70m3的情况下,小麦播种前2m土体储水量为339.6m3/亩,到小麦收获时2m土体储水量为265.1m3/亩,减少74.6m3/亩(见下表)。从土壤水分周年变化分析得出,土壤水在小麦季属于利用消耗期。,玉米播种前2m土体储水量为265.1m3/亩,到玉米收获时达到339.6m3/亩,2m土体储水量增加74.6m3/亩(见下表)。从土壤水分周年变化分析得出,夏玉米生长季属于蓄水增墒期。,小麦不同生育期2m土体储水量变化 (单位:m3),玉米不同生育期2m土体储水量变化 (单位:m3),2m土体储水量变化,C,在小麦季大部分季节100-200深层土壤含水量保持在16-17%,即使到小麦收获后150-200土壤含水量仍保持在16%以上,说明小麦对土壤水的利用还不充分,尤其是对深层土壤水的利用率比较低。如果把萎蔫系数(10%)以上的水分作为土壤有效储水量,到小麦收获时2m土体仍有60-98m3/亩的水分可利用(见下表)。,小麦不同生育期不同土层含水量变化 (单位:%),小麦不同生育期不同土层含水量,D,小麦成熟期根系,全生育期只浇底墒水状况,播种时根据墒情确定是否抢墒,越冬水在冀中南整地质量高、播后镇压情况下可以免浇。 主要是春季浇水:平水年2水,旱年3水,丰水年1水。,浇水次数,E,(二)养分管理,主要是氮素的应用 根据近年土壤氮素的动态变化情况,总体用量上要 “控”,在使用方法上要坚持“底足、后移”,并根据底肥追肥总量考虑的思路确定追肥量。,碱解氮在小麦玉米养分周年循环中的变化规律,a、碱解氮周年循环呈“M”型变化趋势(见右图)。从小麦播种至小麦拔节期土壤碱解氮含量升高,然后下降至小麦收获;从玉米播种至玉米大喇叭口期土壤碱解氮含量又上升,然后下降至玉米收获,峰值分别出现在小麦拔节期和玉米大喇叭口期,碱解氮含量最低值出现在玉米播前,这与轮作季氮肥施用和作物吸收呈显著相关性。,2m土体碱解氮含量周年变化图,b、碱解氮周年变化幅度因土层加深而减小。0-20cm土层碱解氮周年变化幅度最大,20-40次之,以此类推,到100cm以下基本趋于稳定(见右表) 碱解氮的纵向移动性较强,水是碱解氮向下迁移的载体,施肥和灌溉(降水)、温度等因素共同影响土壤碱解氮的迁移和累积。,2m土体碱解氮相对含量垂直变化表 (单位:%),藁城、赵县20块地连续两年观测数据,c、小麦-玉米周年碱解氮呈盈余状态。以小麦拔节期2m土体碱解氮累积盈余量最高,较小麦播前盈余44.3kg/亩;玉米大喇叭口期次之,为42.9kg/亩。碱解氮周年循环呈盈余状态,小麦收获后2m土体碱解氮盈余12.3kg/亩,至玉米收获后碱解氮周年盈余5.3kg/亩,小麦季碱解氮盈余高于玉米季,与肥料投入、玉米需氮多和生长期高温高雨造成氮素损失大有关。小麦-玉米周年氮素盈余说明当前施肥习惯已造成土壤氮素累积,使得土壤碱解氮含量呈逐年增加趋势(藁城、赵县20块地连续两年观测数据)。,不同时期调查地氮素含量变化表,小麦春季管理的主攻方向是:以增温早发为重点,以肥水巧管为中心,促控结合、协调矛盾,实现产量结构三因素协调高产。,三、小麦春季管理技术措施,今年小麦苗情墒情特点,1.小麦苗情均衡一致。由于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小麦播期集中,春季苗情各区域表现相对均衡一致,全市主体麦田以4叶1心至5叶1心为主,总体苗情为:一类苗减少、二类苗增加,三类苗略增,其中一、二苗占到92.69%左右,仍是近年来较好的年份,有利于采取统一管理措施。 2.群体个体状况正常略差。去秋降温早,积温少,但温度指标接近形成冬前壮苗。群体适中偏少,全市平均亩茎数72.6万,比常年偏少5.5万,但仍属于接近正常苗情年份。个体偏小,单株分蘖2.83个,次生根3.74条,个体发育略低于上年同期,旺苗基本没有,群个体接近正常,有利于促控管理。 3.基本带绿越冬。虽然去冬极端温度低,但由于雨雪过程多,土壤含水量大,护麦安全越冬,主体麦田少量干尖,为基本带绿越冬,除个别地块、个别品种有点片冻害死苗外,主体麦田无冻害死苗,总体越冬状况属于差于近两年,好于常年,有利于早转化、早升级。,4.土壤墒情历史较好。今年全市大部分麦区越冬期间降水量达2040mm,局部达40mm以上,比历史同期偏多56成,为1980年以来的第7个高值。由于越冬期间雨雪过程多,降水量大,特别是返青前全市大范围降雪,补充了土壤墒情,目前麦田土壤墒情表现无论壤土地、沙土地均较好,据我市10个县(市、区)2月2225日76点测定,麦田耕层土壤相对含水量为81.25%88.56%,土壤含水量是多年来同期最好的一年,有利于协调春季苗情与水肥的矛盾,实现春管主动。 5.小麦返青期正常偏早。由于2月上中旬温度偏高,但由于土壤湿度大,地温回升慢,小麦返青晚于去年接近或早于常年。目前小麦已经返青,比常年早23天,有利于小麦提早穗分化,形成大穗。,主要问题: 一是部分麦田群体不足,个体素质差 。由于去冬降温早、积温少,加之部分麦田播种偏晚,造成群体偏小,部分麦田没有冬前分蘖,进而造成群体不足,不利于争取足够亩穗数;与此同时,光照不足,养分积累少,次生根偏少,分蘖节不饱满。 二是春草和根部病害威胁较大。由于去秋11月上旬雾霾天气和低温影响,秋草除治面积小,加之越冬和目前土壤墒情好,麦田杂草的威胁加大;另外由于土壤墒情好,含水量高,对小麦根部病害的侵染发生有利,潜在威胁加大。,在墒情充足的情况下,影响小麦早返青早生长的主要因素是温度,搂麦锄划可以提高15低温12,相当于把早春季节提早35天,小麦春季分蘖时期延长、分蘖量增加。同时锄划还可以: (1)改善土壤通气状况,促进根系发达。 (2)减少土壤水分蒸发,保持土壤墒情。 (3)促进土壤微生物活动,加速有效养分的分解和转化。 (4)消除杂草,利于小麦生长。 特别是在今年越冬期间土壤墒情较好,群体较小的情况下,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温度,更不应在早春管理上急于追肥浇水,而应该提倡浅锄细划,但应错过大风天气;对干枯叶较多的麦田,要耧麦清垄。即使不进行锄划,也不应过早追肥浇水。,镇压锄划增温保墒、促小麦早返青早生长,1,A.对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