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7页
第2页 / 共7页
第3页 / 共7页
第4页 / 共7页
第5页 / 共7页
第6页 / 共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托尔斯泰,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细读课文 分析课文结构,开端:帕霍姆为改善生活而欲买地。 发展:两次买地。 高潮:帕霍姆用脚尽力丈量大片土地贪得无厌。 结局:帕霍姆悲惨死去。 尾声:仅得埋葬之地六英尺的土地。,1.主人公的欲望是怎样一步步膨胀起来的?请结合文句回答。,主人公的欲望是通过三个阶段一步步膨胀起来的。第一阶段他经常想。第二阶段主人公心中充满了渴望。第三阶段“如果这些土地都属于我,该有多好啊。”这个想法显然是太贪婪了,令人唾弃,是可耻了,也是不可能现实的,大大超出人们的意料,所以悲剧是注定要发生了。,合作探究,2、开头部分帕霍姆两次买地的故事,有没有必要写?为什么,有必要。因为前两次买地为最后一次得到土地却丧了命作铺垫。帕霍姆过分的的贪心是逐步发展来的,也是前面过于顺利造成的。第一次买地可说是为了摆脱贫困,但进展顺利造成了他后面欲望膨胀的基础。第二次自称是为了不受穷,其实至少应是为了日子越过越好,结果更为顺利,生活强了十倍,这就大大激发了他的欲望,他希望眼前所有的土地都属于他,他的贪欲大大膨胀了。这才有后面买大批土地的决定和表现出的过分贪心。这样的情节才是故事不显得生硬和突然。直接从巴什基尔人的买地游戏说起,虽一样可以揭示主题、寓意,但可能较为离奇,教化味较重,而采用民间寓言故事或传统小说的叙事风格,生活味较浓,且娓娓道来,似拉家常,效果当然好。,合作探究,3.你有没有想到主人公帕霍姆最后的结局?这样的结局你认为是不是最好的?为什么要特地点名“六英尺?,结局出人意料,却又合乎情理。因为他想追求最大值(得到了),结果超越了身体极限(人死了)。这样的结局当然是最好的,因为它把许多相反的东西,尖锐的矛盾集中到了一起,引起读者更多的思考。如果换成算计得恰好,即获得了可能限度内的最多土地,人又完好无损的喜剧结果,或者眼看无望,干脆放弃,至多就损失一千卢布的结局,则寓意、主题就很欠缺。,合作探究,主 题 探 究,小说通过对帕霍姆为拥有更多土地而累死的叙述,批判、嘲讽了贪得无厌的人,揭露了社会的黑暗现象。文章先写帕霍姆的贫穷状况,又叙述他的贪得无厌的事情,最后对这种人进行了批判和嘲讽。,为什么我们对文章所描述的人物的贪婪不感到厌烦?,文章两次写到帕霍姆买地,一次写他用脚“圈地”,均是为了表现主人公的贪婪,但我们不觉厌烦。这是因为作者总是采取不同方式,从不同角度对主人公的贪婪进行刻画。,深入探究,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