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75页
第2页 / 共75页
第3页 / 共75页
第4页 / 共75页
第5页 / 共75页
第6页 / 共75页
第7页 / 共75页
第8页 / 共75页
第9页 / 共75页
第10页 / 共75页
亲,该文档总共7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三章 药物效应动力学基础 Pharmacodynamics,目的要求,1、掌握药物的治疗作用和不良反应;,2、掌握药物的量效关系;,3、了解药物的作用机制及受体理论和 信号转导,第一节:药物作用的基本规律 第二节:药物剂量与效应关系 第三节:药物的构效关系(药物化学) 第四节:药物的作用机制,第一节 药物作用的基本规律,药物作用的性质和方式,药物作用drug action :指药物与机体组织间的初始作用,药物对机体生理功能和细胞代谢的影响;是动因 药物效应 drug effect :药物作用于机体后,机体器官原有功能水平的变化,是结果,药物作用的基本表现,功能水平变化有:,兴奋excitation 能使机体生理生化功能加 强的药物作用 引起兴奋的药物叫兴奋药 抑制inhibition 能使机体生理生化功能减 弱的药物作用 引起抑制的药物叫抑制药,(一)兴奋作用(excitation),功能提高兴奋,功能正常,功能降低,(二)抑制作用(inhibition),功能降低抑制,功能正常,功能亢进,化疗:chemotherapy 应用化疗 药物抑制或杀灭病原体 及肿瘤细胞 补充:supplement therapy维生素和激素 可补充机体的不足,药物的作用方式,按作用部位 局部作用:指无需药物吸收而在用药部位发挥的直接作用。 全身作用:指药物吸收入血液循环后分布到机 体各组织器官而发挥的作用,一、药物作用的选择性(selectivity) 定义:药物对某些组织器官有作用或作用强,而对另外一些组织器官无作用或作用弱称为选择性。,1. 选择性的特点: 选择性是相对的,与剂量有关。如咖啡因在小剂量时主要兴奋大脑皮层,剂量加大可兴奋延脑呼吸中枢,使呼吸加深加快。 选择性高的药物活性高、针对性强,作用单纯;选择性低的药物作用广泛,针对性差,副作用多。,(一)选择性,选择性:组织器官对药物的敏感性或亲和力 敏感性高,亲和力高选择性高 特异性高作用面窄 敏感性低,亲和力低选择性低 特异性低作用面广,2选择性的意义,是药物进行分类的依据; 临床指导选药和拟订治疗剂量的依据。,(二) 药物作用的差异性,高敏性 耐受性,二、药物作用的两面性,两重(面)性:好治疗作用(therapeutic effect) (效果) 不好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 ; 如阿托品:解痉治疗腹痛(治疗) 抑制腺体分泌口干(不良反应),(一)治疗作用:,符合用药目的,达到防治疾病的作用,(1)对因治疗 etiological treatment :,消除病因,大叶性肺炎肺奈瑟菌感染(致病因子)青霉素杀死肺奈瑟菌;,(2)对症治疗symptomatic treatment :改善症状,风湿性关节炎关节红、肿、热、痛布洛芬消除症状 (3)补充治疗:维生素和激素可补充机体的不足,(二)不良反应 adverse drug reaction,ADR ;,定义: 不符合用药目的,与治疗作用无关,对病人不利,1、副反应(副作用),2、毒性反应,3、变态反应,5、停药反应,7、特异质反应,4、后遗效应,6、依耐性,1、副反应(副作用) side reaction :,定义:在治疗量下,,与治疗目的无关的反应,可预知,难避免,随用药目的而发生改变 。 产生原因:选择性低,副作用与治疗作用,治疗肠绞痛 治疗作用,可相互转化,如阿托品,1)松弛平滑肌,2)抑制汗腺分泌,口干、皮腺干燥 副作用,伴有腹胀、便秘 副作用,治疗盗汗时 治疗作用,小结:副作用的特点,可知性:是药物固有的药理作用,可预知。 可变性:随着治疗目的不同而改变 可复性 :停药后多可以自行恢复,(2)毒性反应toxic reaction :,定义:剂量过大或使用时间过长,对机体组织器官产生严重的损害,可以预知和应该避免的,控制用药量及使用时间,急性:发生快且多个器官功能的损害。,慢性:发生慢,肝、肾、骨髓、内分泌功能损害。,如异烟肼:损害肝脏;磺胺肾功能。,如安定:中毒死亡;,包括致癌、致畸、致突变;(1953,酞胺哌啶酸,“沙立度胺” 反应停 海豹婴儿),药物的“三致作用” 致癌(carcinogenesis):导致肿瘤发生 致畸胎(teratogenesis):影响胚胎的正常发育 致突变(mutagenesis):使DNA分子中的碱基对排列顺序发生改变(基因突变).,停药后,血药浓度下降到最低有效浓度以下时,对机体产生的药理效应,(3)后遗效应residual effect :,如:安定头痛、困乏;,(4)变态反应allergic reaction :,原因:抗原或半抗原药物本身、药物的代谢产物或药剂中的杂质过敏,不正常的免疫反应,也称过敏反应,轻:皮疹、药热停药后可消失 青霉素、磺胺;,重:过敏性休克青霉素 AD+GCS抢救皮试;,过敏体质病人多见,特点:反应性质与药物原有效应无关,用 药理拮抗药解救无效; 反应严重度差异很大; 与剂量无关(青霉素的例子)可能只有一种症状,也可能多种症状同时出现 过敏反应不易预知,(5)停药反应withdrawal reaction :,某药治疗某病达到了很好的疗效,突然停药原有的病症加剧。,(也叫反跳),高血压可乐定降压突然停药血压上升;,6、依耐性 反复用药后,停药出现不适,使患者强烈要求继续使用。(精神、躯体依耐),(7)特异质反应idiosyncrasy :,有的病人对某些药物的反应特别敏感,用了这种药物出现与正常人不一样的反应,原因:遗传所致,蚕豆病(溶血性贫血)先天性6-G-PD缺乏蚕豆、磺胺类药物,(8)继发反应(治疗矛盾): 药物治疗作用所引起的不良后果。,例:二重感染 如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后继发 的葡萄球菌性肠炎。,第二节、药物剂量与效应关系 Dose-effect relationship,概念:在一定的剂量范围内,药物量与效应成正比关系,称为量效关系。 用量效曲线dose-effect curve表示,剂量(Dose),效应(Effect),最小有效量(阈剂量):刚能引起效应的剂量或浓度; 最小中毒量:出现中毒反应的最小剂量; 治疗量:大于最小有效量而小于极量(最小中毒量)的剂量范围; 常用量:临床上常用的治疗量; 极量:出现疗效的最大剂量,临床上允许使用的最大治疗量(药典规定),最小有效量,最小中毒量,治疗量,常用量,最小致死量,极量,量反应与质反应,1、量反应:药理效应的高低可以用数量的分级来表示,高低或多少,称为量反应。,如心率,血压,尿量等值,剂量(D),效应(E),量反应的量效曲线,量反应的量效曲线,E:效应强度(E/Emax);C:药物浓度,(2)、强度(效价) potency :,反映药物产生同一效应(1/2Emax) 时所需要的剂量大小。 剂量越小、浓度越低,强度或效价越大,(3)、效能:药物产生最大效应的能力,称效能efficacy(Emax) 增加药物的剂量不再引起效应的增加,例:最大效能:呋塞米氢氯噻嗪 =环戊噻嗪=氯噻嗪;,效价:环戊噻嗪 氢氯噻嗪 呋噻米 氯噻嗪,剂量(D),效应(E),Emax,2、质反应:药理效应用有或无、阳性或阴性表示,称为质反应。,如死亡、睡眠、麻醉等出现或不出现。,质反应的量效曲线,3、几个概念,(1)半数有效量50% effective dose :能够引起量反应中50%最大效应的剂量(浓度)或半数实验动物出现阳性反应的药物剂量(ED50、EC50) (2)半数致死量50% lethal dose :引起一半动物死亡的药物剂量 (浓度),LD50,(3)、治疗指数( therapeutic index,TI ):药物作用安全性 LD50 ED50,治疗指数越大,药物越安全,(4) 安全范围:,ED95-TD5之间的距离,,距离越大越安全;,两个药物的治疗指数一样,安全范围可能不同;,LD5,(LD1-ED99),ED95,ED99,第三节 药物的构效关系 结构相似的化合物,其作用相似或相反。 立体构象相似的药物其作用可能相似。 药物的结构式相同,但光学活性不同而成为光学异构体,它们的药理作用既可表现有量(作用强度)的差异,也可发生质(作用性质)的变化。,第四节 药物的作用机制,药物作用机制 (一)、非特异性药物作用 改变细胞周围的理化条件 如渗透压、pH等 脂溶性 络合作用 补充机体所缺乏的物质,(二)、特异性药物作用 对受体的激动或拮抗 影响递质释放或激素分泌 影响自身活性物质 影响酶活性 如激活酶或抑制酶的药物 影响离子通道 如Na+通道K+或Ca2+通道等,一、概念,1、受体:,是一种存在于生物膜上的大分子蛋白质,,能识别体内或外来的化学物质并与之结合,,并通过中介的信号转导与放大系统,,触发产生一系列生理或药理反应。,2、受体理论的起源和发展:,(1)1878年Langly最早提出受体假设阿 托品和毛果香碱对唾液分泌的增加和抑 制作用体内有“接受物质”; (2)1913年Ehrich认为受体与药物的结合具 有特异性,即“锁与钥匙”的关系; (3)1933年Clark阐明了受体与药物的构效关 系,并于1937年提出了占领学说; (4)由于放射性自显影技术的发展,以及电 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对受体的分子结 构、立体结构、亚型、分布、功能有了 比较明确的认识。,二、特点,1、体内存在着天然的配基(配体,ligand); 2、饱和性:受体数目一定,同类配体竞争 3、特异性:配体-受体 4、可逆性:与配体的复合物可解离,5、高亲和力(灵敏性):1mg组织一般只含10fmol(1fmol=10-15mol)左右受体分子,含量极微。 6、多样性: 7、可调节性:,(一)占领学说(20世纪30年代):,(三)速率学说:,(二)修正的受体占领学说(50年代) -(备用受体学说),(四)变构学说和能动学说,三、受体学说:,解释药物的作用、机制、以及药物的构效关系。,药物的效应与药物占领受体的数量 成正比,药物与受体的相互作用是 可逆的,药物占领受体的数量与受 体周围药物的浓度、单位面积或单 位容积内受体的总数有关。,(一)占领学说:,(二)修正的受体占领学说(备用受体学说),受体学说曾经解决了很多问题,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占领学说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而且还遇到了一些不能解决的问题,如1、完全激动剂只需要少量就能发挥最大药效;发挥最大效应时,95%-99%受体未被占领.2、药物的效应与占领受体的数目不成比例;故有人提出了修正的受体学说。,(三)速率学说:,1961年由Paton 提出:药物的作用并 不与被占领受体数量成正比,而是 与单位时间内药物的结合速率常数 K1和解离速率常数K2有关 激动剂:K2大,结合后迅速解离; 拮抗剂:K2小,结合后不能立即解 离,阻断激动剂的作用,故表现为 拮抗。,(四)变构学说和能动学说,变构学说:二态学说,即受体有两种构象,无活性的静息态(R)和有活性的活化态(R*) 激动剂:与R*结合产生效应; 拮抗剂:与R结合不产生效应; 部分激动剂:与R和R*均能结合; 能动学说:受体与药物结合不能直接产生效应,必须通过一系列能动过程,如受体的运动、偶联、传递和介导。,四、作用于受体的药物 (一)激动剂和部分激动剂 1.激动剂也称完全激动剂,有很大的亲和力和内在活性,能与受体结合产生效应(E) 2.部分激动剂 具有一定的亲和力,但内在活性低 (二)竞争性拮抗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