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25页
第2页 / 共125页
第3页 / 共125页
第4页 / 共125页
第5页 / 共125页
第6页 / 共125页
第7页 / 共125页
第8页 / 共125页
第9页 / 共125页
第10页 / 共125页
亲,该文档总共1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目 录,第1章 概 述 第2章 智能传感器系统中经典传感技术基础 第3章 不同集成度智能传感器系统介绍 第4章 智能传感器的集成技术 第5章 智能传感器系统智能化功能的实现方法 第6章 通信功能与总线接口 第7章 智能技术在传感器系统中的应用 第8章 智能传感器系统的设计与应用 第9章 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概述,第5章 智能化功能的实现方法,要 点: 非线性自校正技术; 自校零与自校准技术; 噪声抑制技术; 自补偿技术; 信息融合技术; 量程自动更换及自检测、自诊断技术; 图象处理技术。,1、用软件来进行非线性校正,一般来说它对测量系统没有太高的要求,但必须要保证:它的输入输出特性具有好的重复性,因为它校正的依据是它在标准输入输出特性曲线的基础上进行的。 进行非线性校正可以达到两个目的: a)有利于读数; b)有利于分析处理测量结果,减少测量误差; 2、在智能化软件程序的导引下实时进行自动校零和实时自动校准/标定,其测量精度决定于作为标准量的基准精度,而对系统本身的精度、重复性、稳定性要求不高。 通过实时自校零和自校准,它可以: a)消除系统误差; b)降低外界干扰因素的影响; c) 提高系统的精度与稳定性。,3、噪声抑制技术主要是将有用信息从混有噪声的信号中提取出来。 a)方法:数字滤波、相关分析、统计平均处理; b)目的:消除偶然误差或随机误差,排除干扰,提高信噪比和分辨率。 4、通过自补偿技术可以改善传感器系统动态特性以及温漂性能。 5、通过信息融合技术来消除交叉灵敏度、时漂等因素所产生的干扰量的影响。 6、实现自动选择更换量程、自检测、自诊断等功能,可以进一步提高传感器系统的测量范围、安全性和可靠性。,5.1 非线性校正技术,非线性校正的目的就是达到使输入输出特性是一条直线,在介绍 用软件实现非线性校正之前我们先回顾一下非线性校正的过程。 5.1.1 非线性校正的一些概念 1、 具有典型非线性输出的传感器 1)测温元件:热电偶、铂电阻、热敏电阻,输出电信号被测温度。 2)半导体气敏元件: ,传感器电导与水蒸气分压呈对数关系 2、 非线性的类型: 常见的有两类:指数型曲线;有理代数函数型曲线。 a)如热敏电阻: ,一般式: b:常数(与电阻特性有关), :预定的基准温度(K)。,b)如铂电阻: , :0时的电阻值。 一般式: 3、 在测量仪表中用硬件进行非线性补偿的原理 1)开环式非线性补偿 a)计算法: , ,要求: ,则: ,即希望建立的线性化的输入输出特性。 b)图解法 下图是一种经典的仪表线性化图解法的简图。,I象限: 传感器 象限: 放大器 象限: ,线性化器。 象限: ,希望的输出 特性线。 2)闭环式非线性补偿 主要是求解反馈网络的非线性特性。,a)计算法 , ,要求: 建立的非线性反馈网络的输入输出特性: 希望: ,则: b)图解法 I象限: ,传感器; 象限: ,反馈网络。 象限:因 ,所以将 之间的关系也放在第二象限; 象限: ,希望的输出直线。,3)增益控制式非线性补偿 针对被动式传感器而言,亦即传感器的输出受激励源激励的调制。 在这里增益控制电路是具有非线性特性的校正电路。 希望: ; , ,表明传感器输出受激励源调制。 增益控制电路的非线性表达式: 4、 线性化工程上的实现方法 1)采用模拟电路;如二极管阵列式开方器,各种对数、指数、三角,函数等运算放大器,实现高精度补偿的难度太大。 2)采用数字电路;如数字控制分段校正,非线性A/D转换等,能获得 较高的精度。 3) 利用微处理器运算功能,亦即采用软件的方法来实现。 下面我们介绍几种用软件来实现非线性校正的方法。 5.1.2 查表法 1、 实现方法 1)首先确定反非线性曲线。可采用先测出输入输出特性曲线,然 后根据线性化特性的要求,建立反非线性曲线。 2)根据精度要求对反非线性曲线分段,将折点座标值存入数据表。 3)测量时明确对应输入被测量 在哪一段。 4)根据该段折线的斜率进行线性插值,确定对应的 的输出值。,5)表达式: 2、 折线与折点的确定 1)近似法 折点在误差界上,书中表达不确切。 2)截线近似法 折点在曲线上且误差最小,最大误差在折线段中部。 前面曾经介绍的拟合直线的方法有:理论线性度、最小二乘法线性 度、平均选点线性度、端基线性度。 5.1.3 曲线拟合法 用n次多项式来逼近反非线性曲线。 1、 列出逼近反非线性曲线的多项式方程 1)对整个测量系统进行静态实验标定 对应输入: ;输出为:,曲线的折线逼近 (a)近似法; (b)截线近似法,2)反非线性曲线的拟合方程 在实际使用中,一般根据测量精度要求来选定拟合项数。 3)求解待定常数 求解方法:根据最小二乘法原则。 对函数F分别求导并令其为零,则通过解联立方程的形式即可求出各 常数的值。 从书中推导的公式来看,当N3时,其计算量已经比较大了。 2、 将求得的常系数 存入内存 在实际使用中,根据u值计算 时可按计算式 ,,进行循环运算,亦即第一次将 赋值给b, ,而第二次 , :书中所述噪声对矩阵计算的影响的解释: 所以有些信号需先作平滑和滤波处理,后面讲述。 5.1.4 函数链神经网络法 1、 传感器及其调理电路的实验标定 输入: ;输出: 2、 列出反非线性特性拟合方程 3、 神经网络的处理方法是基于分布式处理方式,而不像传统的计算机系 统基于多个计算步骤串行处理方式。基于串行处理方式,中间任何一个环 节出现问题,结果会引起灾难性的失败。,主要工作是计算出权值: 根据: ,估计误差: 来调节权值。 权值调节公式为: , :学习因子。 当估计误差值满足精度要求时,所得的权值:,即为多项式待定常数: , 权值初始值的确定: 与 为同一数量级; 比 低一个数量 级以上, 比 低更多。 4、 应用举例: 书中讲的是一个测量浓度传感器系统的例子,该传感器系统的输出是 频率信号,当浓度增加时,输出频率减小。 该例子说明: 1)学习因子影响迭代收敛的速度和稳定性,在实际使用中可根据 情况进行调整; 2)学习的次数越多,拟合的精度越高; 3)精度约为1左右。,作业7 某一传感器的输出-输入关系为: 输出量程范围为:05V,试采用查表法对其进行非线性校 正,校正的精度要求为1% 。,5.2 自校零与自校准技术,理想传感器系统的输出y输入x特性为: ,但实际使用 的传感器系统,因温度等一些环境因素的影响,仍存在零位漂移和灵敏度 漂移,亦即上式为: ; :称为零位误差, :称为测量误差。 智能传感器系统的自校零与自校准技术是基于实时校准。 5.2.1 方法一 采用第二章第3节:提高传感器性能的技术途径之三:多信号测量法 中的三点测量法。 1、 系统构成 1)不含传感器的自校 a)系统提供一标准信号发生器,它包括零点标准值和测量标准值, 该值应与传感器的输出信号具有相同的量纲(或相同属性);,智能传感器系统实现自校准功能原理框图 (a)不含传感器自校; (b)含传感器自校,b)包含一多路转换器,有电动、气动、液压; c)传感器测量系统; d)微处理器系统。 2)含传感器的自校 系统构成基本相同,且标准信号发生器的输出信号与传感器的被测对 象具有相同的属性。如测压力的,提供标准的压力信号。 2、 测量方法: 在每一个测量周期内,由微处理器控制多路转换器执行三步测量方法: 1)校零:输入零点标准值,输出: ; 2)标定:输入标准值 ,输出: ; 3)测量:输入传感器输出 ,输出: 。 由第1)、2)步可求得:,这种方法对于系统响应频率不是很高,而且零点和灵敏度变化比较大 的使用场合较适用,而对于系统信号变化很快或零点和灵敏度变化不是很 快的场合倒没有必要采用该种方法。 3、 宽量程多档多增益系统的标定(方法二) 实际上是测出系统的增益或者说灵敏度。 1)方法:斜率比动态校准法 , :输入信号从4.5V4.5V的时间 间隔; :输出信号从4.5V4.5V的时间间隔; 2)影响校准精度的因素 a)阈值电压比较器的分辨率, b)微处理器采样系统中A/D的量化误差, c)标准信号频率, d)微处理器系统的时钟频率。,斜率比动态校准法 (a)标准信号UR波形; (b)输出波形; (c)原理框图,上述因素之间是相互关联的,标准信号频率低可提高精度,但增大了 量化误差的影响。 5.2.2 方法三 上述方法仅适用于输出输入特性呈线性关系的场合,而实际传感器 由于非目标参量交叉灵敏度的影响,它的输出输入特性是不稳定的,即 在一定条件下呈非线性的关系。因此也就不能按前述方法进行校准,而要 采取测量前的在线实时三点标定法。 1、 标准信号发生器提供三个标准值信号,按实际测量的需要接好系统回 路。通过微机系统的控制,依次输入三个标准值: , , ;测得 相应输出值 , , 。 2、 按照第一节所述的非线性校正的曲线拟合法,求出反非线性特性拟合 方程式中系数值,即: 中的 , , 。,3、 通过控制将智能传感器系统的转换开关转向测量状态,将测量值代入 上式中,则 值即代表系统测出的输入待测目标参量x。 实现条件:传感器系统在实时标定与测量期间,输出输入特性保持 不变。 测量精度:决定于实时标定的精度。 效果示例:总误差: 1,标准值精度: 0.02,短时精度: 0.1 下图给出了一个压力自校准系统的例子,它的标准测量周期,完全取 决于压力达到稳定状态的时间;周期越短,对提高测量精度越有利。,压力自校准系统原理框图,5.3 噪声抑制技术,有关噪声的抑制技术实际上在有关的课程里都讲过,一般有滤波、相 关技术、平均技术等。 5.3.1 滤波 用途:信号频谱与噪声频谱不重合时。 滤波器的分类:模拟滤波器由硬件组成,属于连续时间系统。 数字滤波器由软件实现,属于离散时间系统。 1、 数字滤波器中的Z变换 传递函数的特性,广义地说就是滤波器的特性。 在介绍数字滤波器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Z变换的概念;对于连续时间系统,一般采用拉氏变换,而对于离散时间系统则采用Z变换。,Z变换定义式: 其中: ,或 傅立叶变换的离散形式。 1)典型函数的Z变换 a)单位阶跃函数的Z变换 b)单位斜坡函数x(t)的Z变换 c)指数函数的Z变换,d)余弦函数的Z变换 2)求s域的Z变换 将 Z变换。 3)Z反变换 a)查表法 b)直接除法幂级数展开法 将x(z)的关系式展开成: 的形式。 c)留数法(积分反演法),在z0处无极点,分母中无z项 )单极点留数: )m阶重极点留数:,d)部分分式展开法 将X(z)展开成简单的一阶或二阶项之和,再利用查表法求出各项的Z 反变换。说明:x(t)的Z变换是X(z),但X(z)的反变换不一定就是 x(t)。 4)Z变换的基本性质和定理 a)线性特性并联连接关系 , ,则: b)延迟性质 ,则: ;,2、 模拟滤波器相关知识 1)滤波器的特征频带与分类 通带、阻带、过渡带。 (a)低通滤波器;(b)高通滤波器;(c)带通滤波器;(d)带阻滤波器,2)巴特沃斯滤波器与切比雪夫滤波器 低通滤波器传递函数的一般表达式: 在很多逼近准则中,巴特沃斯(Butterworth)和切比雪夫Chebyshe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