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4页
第2页 / 共4页
第3页 / 共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限时综合训练二(时间:35分钟分值:32分)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登鹿门山孟浩然清晓因兴来,乘流越江岘。沙禽近初识,浦树遥莫辨。渐到鹿门山,山明翠微浅。岩潭多屈曲,舟楫屡回转。昔闻庞德公,采药遂不返。金涧养芝术,石床卧苔藓。纷吾感耆旧,结缆事攀践。隐迹今尚存,高风邈已远。白云何时去,丹桂空偃蹇。探讨意未穷,回艇夕阳晚。注庞德公:汉名士,建安中,携妻子登鹿门山,隐居在此,鹿门山因而谓之“圣山”。偃蹇:此处解作妖娆美好的样子。1此诗为怀古诗,诗中抒发了对_的缅怀之情。(请用诗中的词语回答)(2分)答案庞德公或耆旧2孟浩然的诗清淡自然,请从艺术手法的角度赏析本诗“自然”的特点。(6分)答:_答案寓情于叙事、写景之中:如描述庞德公故迹及探访之事,“回艇夕阳晚”等句,或叙事或写景,自然地流露出作者的情感。顺叙手法:按时间先后行文,写从早到晚的活动,脉络清楚,结构自然。由实及虚,虚实相生:由眼前的事、景,自然地引出曾栖居此处的庞德公,流露缅怀之情。因事写景,转换自然:由乘流越岘引出江景,由到鹿门山引出山景,叙事写景融合无间。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送田少府贬苍梧高适沉吟对迁客,惆怅西南天。昔为一官未得意,今向万里令人怜。念兹斗酒成暌间,停舟叹君日将晏。远树应怜北地春,行人却羡南归雁。丈夫穷达未可知,看君不合长数奇。江山到处堪乘兴,杨柳青青那足悲。注苍梧:今属广西梧州。暌:离别。数奇:时运不好。数,命数。奇,不吉。3这首诗表达了送别时诗人_的心情,还表达了对遭贬友人_之情。(2分)答案惜别惆怅宽慰勉励4有论者曰:“行人句诗家能道,远树句无人能道。”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理解。(6分)答:_答案“行人”句写田氏遭贬远行,羡慕南归雁春天又能北返,表明田氏北返无期。诗人采用虚写的手法,通过想象田氏被贬后的境况,落笔对方却表现自己对朋友的关切。“远树”句落笔为苍梧的树,树尚且思念北地的春,更何况被贬到远在西南边陲苍梧的朋友呢?此句巧妙含蓄,借树写人,想象朋友的情状,表达了诗人的情感。三、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代赠二首(其一)唐李商隐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如钩。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芭蕉清郑板桥芭蕉叶叶为多情,一叶才舒一叶生。自是相思抽不尽,却教风雨怨秋声。5李商隐的诗是一首赠人之诗,全诗以_的口吻,写不能与情人相会的愁绪;郑板桥的诗是一首_诗,借芭蕉表达诗人内心的愁绪。(2分)答案女子(或“女主人公”)咏物6两首诗都选择了“芭蕉”这一意象,它们有着相同的意蕴,但表现手法并不相同,试结合诗句加以赏析。(6分)答:_答案“芭蕉”在这两首诗中均是具有“愁苦心情”的意象。李诗借物喻人,以“芭蕉”喻情人,以芭蕉的蕉心还未舒展,比喻情人固结不解之愁绪。郑诗借物抒情,借芭蕉一片叶子才舒展开另一片叶子又长出来,连绵不绝,抒发绵绵不断的相思之情。四、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念奴娇瓢泉酒酣,和东坡韵辛弃疾倘来轩冕,问还是、今古人间何物?旧日重城愁万里,风月而今坚壁。药笼功名,酒垆身世,可惜蒙头雪。浩歌一曲,坐中人物之杰。休叹黄菊凋零,孤标应也有,梅花争发。醉里重揩西望眼,惟有孤鸿明灭。万事从教,浮云来去,枉了冲冠发。故人何在?长庚应伴残月。注作于绍熙元年(1190),时辛弃疾赋闲于带湖,和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韵而自抒怀抱。轩冕:出自庄子“轩冕在身,非性命也,物之傥来,寄者也”。7辛弃疾这首词也以健笔写豪情,风格上极力追步东坡。但是比较之下不难发现两者之间有一些区别。同是抒发_的情怀,同为豪放的风格,苏词之豪放表现为超逸放旷,辛词则表现为_。(2分)答案政治失意(壮志难酬、怀才不遇、报国无门也可)深沉悲凉(悲壮激昂、悲壮激越)8整首词中作者的情感是复杂的,请结合艺术手法作简要分析。(6分)答:_答案(1)用典。借用庄子“轩冕在身,非性命也,物之傥来,寄者也”的典故,表明自己在政治失意之后对功名事业感到难以捉摸。借用司马相如当垆卖酒的典故,意为说明自己是像司马相如一样的人才,求取功名是分内之事,不料遭遇坎坷埋没民间。借用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的典故,表现了壮志难酬的愤慨。(2)比喻。“休叹黄菊凋零,孤标应也有,梅花争发。”以自然气候喻社会环境,以花喻人,表现爱国志士前赴后继之意。特别是以梅花自喻,表明自己壮志不衰,自我磨砺,不忘北伐。(3)以景结情。“长庚应伴残月。”以残月孤星的夜色映衬自己和友人们凄凉悲怆的心境,给读者留下回味和思考的余地。(4)直抒胸臆。“愁万里”“蒙头雪”“醉里重揩西望眼”“冲冠发”等直接表现了作者内心的痛苦,展现了一个失意英雄的尴尬处境和悲愤心情。4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