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21页
第2页 / 共21页
第3页 / 共21页
第4页 / 共21页
第5页 / 共21页
第6页 / 共21页
第7页 / 共21页
第8页 / 共21页
第9页 / 共21页
第1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电力系统分析(高起专)习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分析简单电力系统的暂态稳定主要应用( B )A、等耗量微增率原则 B、等面积定则 C、小干扰法 D、对称分量法2、电力线路等值参数中消耗有功功率的是(A)A、电阻 B、电感 C、电纳 D、电容3、一般情况,变压器的负序电抗XT(2)与正序电抗XT(1)的大小关系为(C)A、XT(1)XT(2) B、XT(1)XT(2)4、电力系统分析中,有功功率的单位常用( B )A、VAR B、MW C、MVA D、V5、频率的一次调整是( A )A、由发电机组的调速系统完成的 B、由发电机组的调频系统完成的C、由负荷的频率特性完成的 D、由无功补偿设备完成的6、在下列各种故障类型中,属于纵向故障的是( D )A、两相短路 B、两相断线 C、单相接地短路 D、两相短路接地7、采用分裂导线的目的是( A )A、减小电抗 B、增大电抗 C、减小电纳 D、增大电阻8、下列故障形式中对称的短路故障为( C )A、单相接地短路 B、两相短路 C、三相短路 D、两相接地短路9、简单系统静态稳定判据为( A )A、0 B、0 C、=0 D、都不对10、应用等面积定则分析简单电力系统暂态稳定性,系统稳定的条件是( C )A、整步功率系数大于零 B、整步功率系数小于零C、最大减速面积大于加速面积 D、最大减速面积小于加速面积11、电力系统中用户用电设备消耗功率总和称为( B ) 。A、发电负荷 B、用电负荷 C、供电负荷 D、备用负荷12、220KV及以上电压的电网、中性点一般采用( C )接地方式。 A、不接地 B、经消弧线圈 C、直接 D、悬浮13、采用分裂导线后,与同截面的普通导线相比,其线路对地电容( A )。A、增大 B、减小 C、不变 D、不确定14、用功率和阻抗表示的电压降落纵分量的表达式为( A )A 、 B、 C、 D、 15、采用分裂导线的目的是( A )A、减小电抗 B、增大电抗 C、减小电纳 D、增大电阻16、将三个不对称相量分解为三组对称相量的方法是( B )A、小干扰法 B、对称分量法 C、牛顿-拉夫逊法 D、龙格-库塔法17、下列选项中,( D )不是中低压配电网的特点。A、电压低 B、线路短 C、输送功率小 D、线路长18、无限大功率电源供电系统发生三相短路,短路电流的非周期分量的衰减速度( A )A、ABC三相相同 B、BC两相相同 C、AB两相相同 D、AC两相相同19、35kV以上的线路要按( B )选择导线截面。A、电压损耗 B、经济电流密度 C、机械强度 D、电晕20、三相短路的短路电流只包含( A )A、正序分量 B、负序分量 C、零序分量 D、反分量21、中性点不接地系统发生单相金属性接地时,非故障相的对地电压为( A )。 A、相电压 B、1、5倍相电压 C、线电压 D、倍相电压22、输电线路单位长度的电阻,决定于导线材料和( B )。 A、对地高度 B、相间距离 C、截面积 D、电压等级23、变压器电抗计算式:,SN和UN应取的单位是( A )。 A、kVA和kV B、kW和kV C、MW和kV D、MVA和kV24、若线路末端的电压U2及功率P2+jQ2,线路阻抗为R+jX,则线路电压损耗可表示为( C )。 A、 B、 C、 D、25、高压电网中,影响有功功率流动方向的主要因素是( B )。 A、两端电压差 B、线路电压损耗 C、线路功率损耗 D、两端电压相位角26、电压中枢点是指( C )A、反映系统电压水平的主要发电厂母线B、反映系统电压水平的主要发电所母线C、A或BD、电机输出线27、同步调相机可以向系统中( D )A、发出感性无功 B、吸收感性无功C、只能发出感性无功 D、既可发出也可吸收感性无功28、消弧线圈采用全补偿,当系统发生单相接地时,可能会使系统( A )A、产生谐振 B、失去稳定 C、保护误动 D、接地电流增加29、同一型号的架空三相输电线,相间距离增大其线路对地电容( B )A、增大 B、减小 C、不变 D、无法确定30、电力系统受到小干扰时,电压会( D )A、变大 B、变小 C、不变 D、产生很小的变化31、系统备用容量中,哪种可能不需要( A )A、负荷备用 B、国民经济备用 C、事故备用 D、检修备用32、电力系统中一级负荷、二级负荷和三级负荷的划分依据是用户对供电的( A )A、可靠性要求 B、经济性要求 C、灵活性要求 D、优质性要求33、中性点不接地系统发生单相接地短路时,非故障相电压升高至( A )A、线电压 B、1.5倍相电压 C、1.5倍线电压 D、2倍相电压34、P-曲线被称为( D )A、耗量特性曲线 B、负荷曲线 C、正弦电压曲线 D、功角曲线35、顺调压是指( B )A、高峰负荷时,电压调高,低谷负荷时,电压调低B、高峰负荷时,允许电压偏低,低谷负荷时,允许电压偏高C、高峰负荷,低谷负荷,电压均调高D、高峰负荷,低谷负荷,电压均调低36、用牛拉法进行潮流迭代时,修正方程式求解的是( D )。 A、节点电压新值 B、节点注入功率 C、节点注入电流 D、节点电压修正值37、无功功率充足的系统中,最经济的调压手段是利用( C )调压。 A、改变发电机励磁 B、改变变压器分接头 C、并联无功补偿 D、串联电容补偿38、发电机的纵轴次暂态电势可看作是次暂态电抗后的虚拟电势( A )上的投影。 A、在q轴 B、在d轴 C、在q轴 D、在d轴39、同步发电机供电回路三相短路,在到达稳态时,其稳态短路电流为( D )。 A、 B、 C、 D、40、如果,则应为( C )。 A、 B、 C、 D、41、可通过( C )减小输电线路有功损耗。A、增大线路有功功率 B、增大线路无功功率C、提高线路两端电压 D、增大输电线路电阻42、双绕组变压器,型等值电路中的导纳为( C )A、GT+jBT B、-GT-jBT C、GT-jBT D、-GT+jBT43、某元件导纳的有名值为Y=G+jB(S),当基准值取功率为SB,电压为UB,则电纳的标么值为( D )A、 B、 C、 D、 44、额定电压等级为110kV系统的平均额定电压是( B )。A、112kV B、115kV C、142kV D、121kV45、当线路流过容性无功功率,输电线路始端电压( B )末端电压。A、高于 B、低于 C、等于 D、无法判断46、利用PQ分解法和牛顿拉夫逊法进行潮流计算,二者的收敛速度是( C )A、PQ分解法高于牛顿拉夫逊法 B、无法比较C、牛顿拉夫逊法高于PQ分解法 D、两种方法一样47、电力系统的综合供电负荷加上厂用电之和,称为( A )A、发电负荷 B、供电负荷 C、用电负荷 D、工业负荷48、构成电力网的主要设备有( B )A、变压器,用户 B、变压器,电力线路 C、电缆,架空线 D、电阻,电容49、系统发生两相接地短路故障时,复合序网的连接方式为( A )A、正序、负序、零序并联 B、正序、负序并联、零序网开路C、正序、零序并联、负序开路 D、零序、负序并联,正序开路50、系统发生两相短路故障时,复合序网的连接方式为( B )A、正序、负序、零序并联 B、正序、负序并联、零序网开路C、正序、零序并联、负序开路 D、零序、负序并联,正序开路51、高峰负荷时,允许中枢点的电压偏低,低谷负荷时,允许中枢点的电压偏高,这种中枢点调压方式为( D )。A、逆调压 B、恒调压 C、常调压 D、顺调压52、同步发电机供电时,三相短路电流中的二倍频分量是由( A )分量引起的。A、定子中直流 B、定子中交流 C、转子中直流 D、短路电流周期53、调压措施中,串联补偿电容可以改变网络参数( C ),从而减小电压损耗。A、电阻R B、功率P C、电抗X D、电导G54、正序等效定则中,Ia1可用一个附加电抗后的短路故障计算,则两相短路时的X为( A )。A、X2 B、X2+ X0 C、X2X0 D、055、系统振荡时,应迅速减小原动机功率,并且要( B )。A、减小励磁电流 B、增大励磁电流 C、保持励磁电流不变 D、断开励磁电流56、频率的一次调整是( A )。A、由发电机组的调速系统完成的 B、由发电机组的调频系统完成的C、由负荷的频率特性完成的 D、由无功补偿设备完成的57、既可以提高系统静态稳定性,又可以提高系统暂态稳定性的措施是( D )。A、快速切除故障 B、重合闸 C、增大原动机功率PT D、增大发电机励磁58、当负序电流流过网络时,一定会在网络中产生( B )电压降。A、正序 B、负序 C、零序 D、三序59、自动调节励磁装置可以( A ),因而可以提高系统的稳定性。A、提高发电机电势 B、稳定发电机电势 C、降低发电机电势 D、减少原动机功率PT60、可通过( C )减小输电线路有功损耗。A、增大线路有功功率 B、增大线路无功功率C、提高线路两端电压 D、增大输电线路电阻61、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系统中一般采用( B )A、欠补偿形式 B、过补偿形式 C、全补偿形式 D、补偿形式不变62、在标么制中,只需选定两个基准,常选的是( B )A、电压、电流 B、电压、功率 C、电压、电路 D、电流、阻抗63、电力系统分析中,阻抗指的是( A )A、一相等值阻抗 B、三相阻抗 C、两相阻抗 D、三相不等值阻抗64、潮流方程是( C )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