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8页
第2页 / 共18页
第3页 / 共18页
第4页 / 共18页
第5页 / 共18页
第6页 / 共18页
第7页 / 共18页
第8页 / 共18页
第9页 / 共18页
第10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固定资产加速折旧优惠政策讲解,大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国家税务局,政策总括,加速折旧政策之缩短折旧年限或采取加速折旧的方法,加速折旧政策之一次性扣除,政策要点,1、“新购进”中的“新”字,只是区别于原已购进的固定资产,不是规定非要购进全新的固定资产,即包括企业2014年以后购进的已使用过的固定资产。企业固定资产的取得包括包括外购、自行建造、投资者投入、融资租入、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等多种方式。但64号公告明确的 “购进”是指:以货币购进的固定资产和自行建造的固定资产。(考虑到自行建造固定资产所使用的材料实际也是购入的,因此把自行建造的固定资产也看作是“购进”的)除此之外,企业以其他方式取得的固定资产,诸如投资者投入、融资租入、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等方式取得的均不属于“购进”的概念。,政策要点,2、新购进的固定资产,是指2014年1月1日以后购买,并且在此后投入使用。设备购置时间应以设备发票开具时间为准。采取分期付款或赊销方式取得设备的,以设备到货时间为准。 企业自行建造的固定资产,其购置时间点原则上应以建造工程竣工决算的时间点为准。 3、企业会计处理上是否采取加速折旧方法,不影响企业享受加速折旧税收优惠政策,企业在享受加速折旧税收优惠政策时,不需要会计上也同时采取与税收上相同的折旧方法。,政策要点,4、企业专门用于研发活动的仪器、设备已享受加速折旧政策的,在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时,应按照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的有关文件,就已经进行会计处理的折旧、费用等金额进行加计扣除。因此,对于开展研发活动的企业来说,意味着在会计上按照公告规定进行加速折旧处理的折旧、费用,若符合加计扣除条件的话,仍可以进行加计扣除,享受双重的优惠。 小型微利企业研发和生产经营共用的仪器、设备所发生的折旧、费用等金额,不能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政策要点,5、新政策规定对所有企业持有的单位价值不超过5000元的固定资产,允许一次性计入当期成本费用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不再分年度计算折旧。这里的“5000元”是指企业固定资产的原始成本,不是折余价值。这里的“持有”,既包括2014年1月1日前已经购进,也包括2014年1月1日后新购进的单位价值不超过5000元的固定资产。本着有利于企业的原则,对于企业在2013年12月31日前持有的单位价值不超过5000元的固定资产,税收上已经作为固定资产进行处理的,其折余价值部分可在2014年1月1日以后一次性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季度、年度申报,一、季度申报 1、企业在预缴时就可以享受加速折旧政策。企业在预缴申报时,由于无法取得主营业务收入占收入总额的比重数据,可以由企业合理预估,先行享受。到年底时如果不符合规定比例,则在汇算清缴时一并进行纳税调整。 2、企业固定资产采取一次性税前扣除、缩短折旧年限或加速折旧方法的,预缴申报时,须同时报送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扣除)预缴情况统计表。 登陆网络申报系统,点击网上申报季度所得税企业所得税月(季)度预缴纳税申报表(A)类(附表)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扣除)预缴情况统计表。 如果企业上门申报,需将纸质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扣除)预缴情况统计表报送办税服务厅,征期结束后,办税服务厅将企业报送的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扣除)预缴情况统计表传递税政科。 3、企业季度申报时,需将税收上加速折旧额减除会计上计提折旧额的差额填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月(季)度预缴纳税申报表(A)类第8行“减征、免征应纳税所得额”栏次。,季度、年度申报,例:甲企业所属行业为专用设备制造业,该企业2015年5月份购进生产用工具A一台,当月投入使用,入账价值4800元,5月份取得发票,预计净残值为0,企业会计按照4年计提折旧;另外企业10月份购置生产设备B一台,当月投入使用,该设备入账价值为80万元,预计净残值率为10%,10月份取得发票,企业会计上按照年数总和法计提折旧. 1、生产工具A: 会计上计提折旧:每月计提折旧额=4800412=100元 二季度会计上累计计提折旧100元(6月份1个月) 正常折旧额:按照税法规定与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工具最低折旧年限为5年,按照如果按照5年计提折旧,每月折旧额4800512=80元 按照64号规定,税收上在二季度一次性计入当期成本费用4800元在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 2015年二季度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扣除)预缴情况统计表填写,季度、年度申报,同时,二季度生产工具A税收扣除金额减除会计上计提折旧额即4800-100=4700元,需填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月(季)度预缴纳税申报表(A)类第8行“减征、免征应纳税所得额”本期金额和累计金额栏次。 2015年二季度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月(季)度预缴纳税申报表(A)类填写 由于生产工具A2015年二季度税收上已经一次性扣除,因此,自2015年三季度开始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扣除)预缴情况统计表 上不再填报该固定资产情况。2015年三季度企业也没有其他仍在享受64号公告规定加速折旧优惠固定资产,因此企业2015年三季度无需申报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扣除)预缴情况统计表。对于生产工具A企业三季度会计上仍然计提折旧,三季度会计上计提折旧1003=300元,而税收上该生产工具已在二季度一次性扣除,因此三季度该固定资产税收扣除金额为0,三季度该固定资产税收金额与会计差额0-300=-300元填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月(季)度,季度、年度申报,预缴纳税申报表(A)类第8行“减征、免征应纳税所得额”“本期金额”栏次。截止三季度,生产工具A会计上累计计提折旧100+300=400元,税收上一次性扣除4800元,截止三季度累计,企业固定资产税收扣除额与会计扣除额差额4800-400=4400元填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月(季)度预缴纳税申报表(A)类第8行“减征、免征应纳税所得额”“累计金额”栏次。 2015年三季度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月(季)度预缴纳税申报表(A)类填写 2、生产设备B: 年折旧率尚可使用年限预计使用寿命的年数总和100% 月折旧率年折旧率12 月折旧额(固定资产原值-预计净残值)月折旧率,季度、年度申报,生产设备B会计上计提折旧额: 生产设备B2015年年折旧率=10 55=18.18% 生产设备B2015年月折旧率=18.18% 12=1.52% 生产设备B2015年月折旧额=(80-8010%)1.52%=1.09万元 生产设备B2015年累计计提折旧=1.09万元2=2.18万元 生产设备B2015年四季度累计计提折旧=2.18万元 假如企业税收上也按照64号公告采用年数总和法计算折旧。 正常折旧额:按照税法规定与生产设备最低折旧年限为10年,按照如果按照10年计提折旧,每月折旧额(800000-800000 10%) 10 12=6000元,四季度正常折旧额6000 2=12000元。 2015年四季度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扣除)预缴情况统计表填写,季度、年度申报,2015年四季度企业会计上计提折旧1003+21800=22100,而税收上加速折旧额21800元,税收扣除金额与会计这就差额-300元(21800-22100)填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月(季)度预缴纳税申报表(A)类第8行“减征、免征应纳税所得额”“本期金额”栏次。截止四季度,2015年企业累计会计上计提折旧=1007+21800=22500元,2015年税收上加速折旧金额=4800+21800=26600元,税收扣除额与会计折旧额差额4100元(26600-22500)填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月(季)度预缴纳税申报表(A)类第8行“减征、免征应纳税所得额” “累计金额”栏次。 2015年四季度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月(季)度预缴纳税申报表(A)类填写,季度、年度申报,假如例题所列业务发生在2014年,由于该政策自2014年1月1日起实施,而政策2014年四季度方才出台,企业前三个季度并未享受到此项优惠政策,因此允许企业2014年度购进或持有(5000元以下)所有的符合64号公告的规定的固定资产,全部在四季度申报享受。因此,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扣除)预缴情况统计表中本期金额和累计金额均填报2014年全部符合64号公告固定资产享受优惠情况,两者数据一致。 2014年四季度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扣除)预缴情况统计表填报 2014年该企业固定资产会计上计提折旧金额=1007+21800=22500元,季度、年度申报,2014年税收上加速折旧金额=4800+21800=26600元,税收扣除额与会计折旧额差额4100元(26600-22500)分别填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月(季)度预缴纳税申报表(A)类第8行“减征、免征应纳税所得额”“本期金额”和“累计金额”栏次。 2014年四季度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月(季)度预缴纳税申报表(A)类填写,季度、年度申报,二、年度申报 1、企业享受此项加速折旧企业所得税优惠不需要税务机关审批,而是年度申报时实行事后备案管理,并按要求报送相关资料 。总、分机构汇总纳税的企业对所属分支机构享受加速折旧政策的,由其总机构向其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备案。 企业应将购进固定资产的发票、记账凭证等有关凭证、凭据(购入已使用过的固定资产,应提供已使用年限的相关说明)等资料留存备查,并应建立台账,准确核算税法与会计差异情况。 年报报表A105081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扣除明细表,谢谢!,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