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40页
第2页 / 共40页
第3页 / 共40页
第4页 / 共40页
第5页 / 共40页
第6页 / 共40页
第7页 / 共40页
第8页 / 共40页
第9页 / 共40页
第10页 / 共40页
亲,该文档总共4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教材:组 织 行 为 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组 织 行 为 学,组 织 行 为 学 目 录,绪论 第一篇 个体心理与行为 个性与个体行为分析 个体心理与行为 第二篇 群体行为与管理 群体行为基础 沟通 团队 冲突与冲突管理,第三篇 组织行为 组织结构与组织变革 组织文化 组织学习与学习型组织 第四篇 领导行为 领导及领导理论的发展 激励,第一篇 个体心理与行为,本篇的主要内容包括: 第一章 个性与个体行为分析 第二章 个体心理与行为,第二章 个体心理与行为,本章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需要、动机与行为 二、价值观、态度与行为 三、知觉与行为 四、个性与行为,第一节 需要、动机与行为,一、需要、动机及行为规律 二、需要与动机 三、动机与行为,第一节 需要、动机与行为,一、需要、动机及行为规律(图2-1、图2-2) 人的行为是由动机决定的,动机又是由需要支配的。 二、需要与动机 需要的特点:1.指向性;2.多样性;3.层次性;4.潜在性;5.可变性;6.社会制约性。,第一节 需要、动机与行为,一、需要、动机及行为规律(图2-1、图2-2) 人的行为是由动机决定的,动机又是由需要支配的。 二、需要与动机 (一)需要 需要的特点:1.指向性;2.多样性;3.层次性;4.潜在性;5.可变性;6.社会制约性。,第一节 需要、动机与行为,(二)动机 1.定义:是指激励人们去行动,以达到一定目标的内在动因。 2.需要与动机的关系 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它形成经过 1.需要的程度在某种水平以上,才能成为动机并引发活动。2.随着需要不断增强,人们就能明确知道,是什么事情使自己感到不安,并意识到可通过什么手段满足需要。人的心理进入愿望阶段后,在一定外界条件下才可能成为活动的动机并导致活动。,第一节 需要、动机与行为,三、动机与行为 (一)动机的三种机能:始发机能;选择机能;强化机能。 (二)动机与行为的关系: 1.同一动机可以引起种种不同的行为。 2.同一行为,可以出自不同动机。 3.一种行为可能由多种动机引发。 4.合理的动机可能引起不合理甚至错误的行为。 5.错误的动机有时被外表积极的行为所掩盖。,第二节 价值观、态度与行为,一、价值观 (一)含义:价值观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包括人、物、事)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是一个人的基本的信念和判断。 (二)属性: 内容属性指某种行为模式或存在状态是否重要; 强度属性界定的是某种行为模式或存在存在状态的重要程度。,第二节 价值观、态度与行为,一、价值观 (三)价值观的形成 一个人的价值观是从出生开始,在家庭和社会的影响下,逐步形成的。一个人所处的社会生产方式及其所处的经济地位,对其价值观的形成有决定性的影响。价值观既有时代属性和社会属性。,第二节 价值观、态度与行为,一、价值观 (四)价值观的作用 1.是研究各个成员对组织认同程度的核心衡量指标; 2.是了解组织成员的态度及动机的基础; 3.会使个体对那些不被其所在群体或组织接受的信仰、态度、行为进行合理化,以解决内心的冲突,进而提高个体的道德感和自我效能感,以便在组织中保持和维护自己的尊严。 4.会影响企业领导人的决策行为。,第二节 价值观、态度与行为,二、态度 (一)态度的概念:是指个体对某一对象所持有的评价和行为趋向。是一种带有评价性与感情倾向性的主观感受与意识状态。 态度由三种成分构成,合称态度的ABC模型: 其一,知觉成分,指主体对客体的理解和价值评价。 其二,情感成分,指主体对态度对象的情感体验。 其三,行为意向成分,指主体作用于态度对象的行为准备状态。态度并非行为,而行为以态度为内在的心理动力。态度的这三种因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协调,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统一体。,第二节 价值观、态度与行为,二、态度 (二)态度在工作中的功能 1.调整功能; 2.自我保护功能; 3.价值表现功能;个体能够借用其所持有的态度来表现自己所推崇的价值观。 4.知识功能;在个体所能知觉到的外部世界寻求一种稳定的、一致的可预测的行为倾向。,第二节 价值观、态度与行为,二、态度 (三)态度对行为的影响 1.态度影响认知和判断; 2.态度影响行为效果; 3.态度影响忍耐力; 4.态度影响相容性。,第二节 价值观、态度与行为,三、工作满意度 (一)概述:是指人们体验到一种愉悦或积极的情绪状态,这种情绪状态是人们通过对自己的工作或工作经验进行评价而产生的。 (二)主要影响因素 1.挑战性的工作; 2.公平的报酬; 3.支持性的工作环境; 4.和睦融洽的同事关系。,第三节 知觉与行为,一、知觉和社会知觉的内涵与特征 (一)内涵与特征 1.内涵:是指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 的整体属性在人脑的反映。 2.知觉的种类: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错觉。 3.知觉的特征: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恒常性。,第三节 知觉与行为,一、知觉和社会知觉的内涵与特征 (二)社会知觉的内涵与特征 1.内涵:在知觉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心理过程,是社会生活中的客观事物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 2.社会知觉的特征: 独特性:社会知觉的对象一般是有意识的人、复杂的社会环境和人际关系。 双向作用性:社会知觉的主体和客体可以理解个体行为对双方利害关系的影响,所以知觉者和被知觉者都能有意识地操控和利用对方。 信息加工过程的特殊性:社会知觉的认知过程需要对知觉对象的各种信息进行分析和分类。,第三节 知觉与行为,二、知觉过程 一般可以分为五个阶段:观察、选择、组织、解释及反应。,第三节 知觉与行为,三、影响知觉的因素分析 (一)主观因素 1.兴趣和爱好 2.需要和动机 3.知识和经验 4.个性特征,第三节 知觉与行为,三、影响知觉的因素分析 (二)知觉对象的特征 1.接近律:在时间、空间上接近对象,有被知觉与同类的倾向。 2.相似律:有相似性的对象往往容易被知觉为一组; 3.闭锁律:人们能够把分散但是具有一定联系的知觉对象的反映综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 4.连续律:在空间和时间上有联系的对象往往容易被视为一个整体。 (三)知觉环境 1.物理环境:一个事物能否被知觉,取决于它的显著性。 2.社会环境:个体所在的社会环境不同,对相同事物的知觉不同。,第三节 知觉与行为,四、知觉偏差 (一)首因效应(成见)。首因效应(成见)是一种先入为主的思想方法。要正确地观察事物,就必须注意使自己不停留在第一个印象上,但同时又不忽视第一印象。 (二)近因效应 (三)晕轮效应。这是一种以点概面的思想方法。它以事物的某一个特性为依据,而忽视事物的其他特性就对整个事物全面评价,结果产生了错觉。 (四)投射效应。投射就是以己度人的思想方法。将自身想法用于推测别人的态度。 (五)心理定势:是指人们在认识特定对象时心理上的准备状态。 (六)对比效应:指在两个或以上的对象进行知觉时,人们不自觉地进行比较,而不考虑客观的标准。 (七)刻板效应:指对某一类事物或人产生的一种较为固定的、具有概括性的、笼统的印象。,第三节 知觉与行为,五、归因理论与倾向 (一)归因的内涵:指人们利用相关信息资源,对自己或他人的举止进行分析、判断并推论其原理的过程。 (二)归因理论 .海德的恒常原则归因理论:海德是归因理论的创始人,年,在人际关系心理学中提出。外部归因;内部归因。 .凯利的三要素理论:特殊性;共同性;一贯性。 .罗特的控制源理论 内控者:认为自己有能力控制事件的发生。 外控者:认为事件的发生与自己无关,是外部因素造成的。 控制源的影响。,第三节 知觉与行为,五、归因理论与倾向 (二)归因理论 .韦纳的成就归因理论:() 从成功与失败这两个角度对归因问题进行研究。 能力、努力、任务难度、运气是人们在解释成功与失败时知觉到的四种原因,他将这四种主要的原因划分为控制点、稳定性和可控性三大维度。,第四节 个性与行为,一、个性概述 (一)概念:个性是个体拥有的,并带有倾向性的,经常的,本质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品质的总和,存在于个体的生理素质基础上,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 (二)个性的特征 .差异性 .倾向性 .稳定性 .整体性 .社会性,第四节 个性与行为,二、气质与行为 (一)气质:是人们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是人天生的,表现在心理活动动力方面的个性心理特征。,第四节 个性与行为,二、气质与行为 (二)气质的类型 1.胆汁质(兴奋型)。胆汁质的神经过程强,不均衡,不灵活,主要行为特征是:精力充沛,胆量较大,好猛干,但往往粗枝大叶;兴奋性行为反应敏捷而迅速,但要把兴奋性行为转变为抑制性行为较不灵活;易表现暴发性情绪;外倾性明显;对兴奋性行为的改造较不容易。 2.多血质(活泼型):多血质的神经过程强,均衡,灵活。主要行为特征是:精力充沛,行为反应灵活而敏捷,情绪易表现和变换,行为的外倾明显;对行为的改造较容易。 3.粘液质(安静型)。神经过程强,均衡或均衡,不灵活。主要行为特性是:有精力,但沉着平稳;行为反应迟缓,不灵活,不敏捷;情绪易受抑制,不易表露,行为的内倾性明显;对兴奋性行为的改造较容易。 4.抑郁型(抑制型)。神经过程弱,不均衡,不灵活。对事物的感受性很强,体验深刻、有力、持久,特别敏感多疑,精力较不足,忍耐力较差,胆量较小;行为反应中细心谨慎;但迟疑缓慢,带有刻板性;情绪易波动且持久;行为的内倾性严重;对行为的改造较难。,第四节 个性与行为,三、能力与行为 (一)能力:是指一个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而在主观方面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特征。 (二)分类 一般能力:也称智力,包括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及想象能力。 特殊能力:指特殊活动领域发生作用的能力,如节奏感、色彩鉴别能力等。 (三)能力展的影响因素 .自然素质 .社会实践 .个性因素,第四节 个性与行为,四、性格与行为 性格是个性中最为最为重要、最为显著的心理特征,在个性中起着核心作用。 (一)性格:是一个人对现实的态度,以及在习惯化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较为稳定的心理特征。 (二)分类 .依据心理活动的优势性分:理智型;情绪性;意志型。 .依据个体对现实的态度分:外倾型;内倾型。 .依据个体独立性分:独立型;顺从型。 .五种性格特征。外向与内向;情绪适应性;易相处性;谨慎程度;接受新经验的开放度。,第四节 个性与行为,四、性格与行为 (三)性格的培养 .建立正确的个性倾向系统。 .培养坚强的意志。 .形成自我教育能力。,第四节 个性与行为,五、情绪与行为 (一)情绪的概念:是个体受到某种刺激后所产生的一种身心激动的状态。 (二)情绪的特征: 1.非自发性; 2.短暂性; 3.是一种主观意识体验; 4.会产生生理唤醒。,第四节 个性与行为,五、情绪与行为 (三)情绪的维度 1.情绪各类多样化:有悲伤、愤怒、害怕等,以可以分为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六种基本情绪:厌恶、愤怒、悲伤、害怕、惊奇、快乐。 2.情绪强度存在差异:不同的人在情绪表达的内在能力上存在差异。 3.情绪的频率和持久性:不同的工作岗位,对情绪的频率和持久性的要求是不同的。,第四节 个性与行为,五、情绪与行为 (四)工作中的情绪管理 1.情绪劳动:指员工在工作中表现出令组织满意的情绪状态。 2.情绪智力 萨罗威和梅伊尔于1990年正式提出了情绪智力这一概念。情绪智力表现为: 自我意识:体会自我情感的能力。 自我管理:管理自己情绪和冲动的能力。 自我激励:面对挫折的失败坚持不懈的能力。 感同身受:体会他人情感的能力。 社会技能:处理他人情绪的能力。,第四节 个性与行为,五、情绪与行为 (五)情绪在组织行为中的应用 1.选聘员工 2.决策 3.创造力 4.激励 5.领导力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