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21页
第2页 / 共21页
第3页 / 共21页
第4页 / 共21页
第5页 / 共21页
第6页 / 共21页
第7页 / 共21页
第8页 / 共21页
第9页 / 共21页
第1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北京市属医学科研院所“十二五”公益性科技发展规划(2011-2015年)一、背景(一)发展回顾北京市市属医学科研院所(以下简称医学科研院所)现有16家,涉及心血管、脑血管、呼吸、肿瘤、儿童、老年疾病等领域,大多数成立于上世纪50年代末和70年代。长期以来,16家医学科研院所一直紧紧围绕危害人民健康的重大疾病开展研究,承担着重要的国家级、省部级重点项目及国际合作项目,并在心脑血管病、肿瘤、呼吸系统疾病、传染病的防治以及儿童保健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突破,获得了一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为首都乃至全国防病、治病提供了一批高水平的实用技术和新方法,对提高疾病的治愈率、降低病死率起到了重要的科技支撑作用。目前有7家还承担着世界卫生组织(WHO)在中国合作中心的任务,为推进发展中国家的预防保健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得到了WHO的好评。同时,医学科研院所与医院(中心)相互依存、相互发展,培养了一大批博士、硕士研究生,不仅为医院(中心)提供了人才和技术的保障,而且为首都卫生队伍的发展储备了科技人才。“十一五”期间,16家市属医学科研院所共承担各级课题583项,项目经费达45113.63万元,其中国家级项目(包括863项目、973项目、国家科技支撑(攻关)项目、国家重大专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270项,占项目总数的46.3%,市级项目(包括市自然基金项目、市科委项目、首发基金、局级项目)228项,占总数的39.1%,国际合作性项目85项,占总数的14.6%。获得各种科技奖励30项,其中国家级奖项8项,市级奖项12项,社会力量奖项4项。获得专利44项,其中发明专利32项,占72.7%,实用新型专利11项,占25.0%,外观设计1项,有1项专利已经转让。发表论文2434篇,出版论著或译著118部。共有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16位,市级突出贡献专家17位。有136人在554个学术组织任职,其中国内学术组织任职者占87.4%,国外学术组织任职者占12.6%。共培养了744名学生,其中硕士研究生454人,占总数的61.0%,博士研究生毕业237人,占总数的31.9%,53人博士后出站,占总数的7.1%。在读学生980人,其中硕士占47.1%,博士及博士后各占26.5%。(二)“十二五”发展形势与需求“十二五”期间,北京市将全面推动落实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继续面临城市发展与全面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对保障市民健康权益、发展卫生事业特别是公共卫生事业、促进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建立健全社会医疗保障体系等方面提出的要求;面临建设世界城市和城市整体发展规划提出的“既要实现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也要实现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还要实现卫生事业内部的协调发展”的要求;面临城市化、人口老龄化、疾病谱和居民健康需求的变化以及社会人群收入的分化等对医疗卫生保健服务提出的更高需求。首都居民健康水平的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提高是卫生科技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卫生事业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和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以及严重影响首都市民健康的重大疾病防治工作中的关键技术、核心方法等都需要通过科学、系统、全面地研究作为支撑,才能更好地协调解决和创新发展。市属医学科研院所属于公益事业领域专门的研究机构,是北京卫生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卫生科技研发的重要力量。“十二五”期间,如何明确定位,进一步发挥科技骨干和引领作用,更多地承担基础、应用基础、转化医学和卫生管理等方面的公益性研究任务,为解决重大疾病和公共卫生的关键问题、满足首都市民的健康需求、进行卫生决策等提供科学的依据,是市属医学科研院所发展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二、指导思想、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北京市卫生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科技北京行动计划”、“首都十大疾病科技攻关与管理实施方案”为指导,不断强化卫生科研机构的公益性质,深化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改革,加强重点学科和创新平台建设,推动医学科研院所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推动首都卫生科技的发展起到重要的引领作用。(二)发展目标1.总体目标“十二五”期间,市属医学科研院所的综合科研能力达到国内领先或先进水平,部分优势学科达到或保持国际先进水平;更好地发挥技术引领作用,为推动北京市卫生事业的发展和卫生科技发展、满足社会对医疗卫生事业提出的健康需求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2.具体目标“十二五”期间,建立起较完善的市属医学科研院所创新研究平台,各医学科研院所年均承担政府性公益性项目达到5项以上;政府性公益性项目转化率达到80%;政府及相关部门满意度达到80%。三、主要任务根据北京市疾病谱现状、居民健康需求、公共卫生服务需求和国内外发展趋势,积极推动院所机制改革,加强重点学科和研究平台建设,加大科研人才培养力度,发挥重点学科的特色和优势,开展相关领域的研究活动,努力创造一流的学术成果,为推动北京医疗卫生科技的创新与发展、医疗服务水平的提升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一)加强研究平台建设,促进重点学科发展1. 建立和完善市属医学科研院所研究平台(1)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监测、防治研究平台围绕危害北京市居民健康的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呼吸系统疾病、慢性肾病、精神疾病以及消化系统疾病等主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建立较完善的北京市主要非传染性疾病监测系统,开展相关疾病的早期预防、早期识别和诊断适宜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开展治疗标准和规范以及社区管理和康复技术等研究和推广,降低人群危险因素暴露水平,降低主要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提高居民生活质量。(2)常见恶性肿瘤综合防治研究平台针对目前肿瘤诊疗中的突出问题及相关需求,加强对北京地区乳腺癌、肺癌、胃癌、宫颈癌、肝癌、食管癌、结直肠癌等常见恶性肿瘤的监测及相关数据的正确收集和分析。重点开展肺癌、胃癌、乳腺癌、宫颈癌等常见肿瘤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研究,加强对常见肿瘤的多学科综合规范治疗、合理的个体化治疗和疗效、预后预测的应用与应用基础研究。(3)老年性疾病防治研究平台重点围绕对老年人生存质量影响较大的常见疾病及老年退行性疾病的诊断、防治开展研究,开展老年健康综合评估研究,探讨和建立老年保健体系、老年药学服务体系、老年健康服务及管理模式等,着重进行老年退行性疾病早期诊断和治疗、老年常见神经疾病防治药物研究、老年人合理用药研究以及老龄化健康促进策略研究等工作。(4)儿科疾病研究平台重点加强出生缺陷控制、儿童感染性疾病耐药及流行病学监测与防治、儿童营养健康及生长发育(儿童生长发育、儿童成长评估、儿童营养、慢性代谢性疾病等)、儿童呼吸道过敏性疾病、儿科抗生素合理应用、儿童遗传代谢病及免疫缺陷病、儿童常见病与多发病等儿科疾病的学科建设,进行病因、病原、诊断方法、早期筛查技术、治疗新技术及管理体系的研究。(5)眼耳鼻咽喉学研究平台加强眼科与其他相关学科的交叉研究平台建设,面向农村、社区,创新医疗模式,结合慢病防治,建立远程眼科和防盲体系,加强防盲技术普及与推广。针对耳聋患者众多、生活质量下降、治疗费用增大的现状,加强聋病检测、早期干预、康复治疗的系统研究及成熟技术推广,以北京为基点,建立变应性鼻炎防治网络等,探索符合我国自身特点的过敏性鼻炎防治策略,提高其技术推广和公益服务能力。(6)创伤骨科研究平台加强骨科临床和基础领域的交叉学科建设,针对北京市常见、多发、对劳动力损害较大、易致残致瘫的骨科疾病,开展预防和治疗新技术的研究。重点围绕脊柱退行性疾病及脊柱创伤、骨创伤、运动性损伤、骨肿瘤的防治,组织进行新技术新材料应用研究、骨组织工程临床前期研究、骨组织再生技术的发展规划研究等,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活动。(7)传染病监测、预警及诊治研究平台重点加强和培育肝炎、艾滋病、结核病、新发突发传染病等重大传染病的学科建设。开展结核病流行病学、多耐药结核病的治疗、监测新技术、新方法等研究。开展病毒性肝炎发病机制、疾病进展、临床监测、优化抗病毒治疗、病毒耐药机制、肝炎诊断试剂盒以及重型肝炎中药的干预作用等研究。开展新发、突发传染病的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和综合防控及应急处置研究。(8)食品安全研究平台加强食品卫生等公共卫生学科建设,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与处置能力。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有害物质、食源性寄生虫病的鉴定快速筛选方法学研究。开展食源性疾病的监测、食品安全法律体系、食品安全检测技术、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制售假冒伪劣食品的惩罚机制、食品安全监管网络和监管机制等研究。 (9)中医、中西医结合疾病防治与康复研究平台加强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慢性呼吸系统疾病、肾病、病毒性肝炎、重症感染、儿科疾病、心理疾病等疾病的中医及中西医学科建设,开展相关疾病的中医药防治和康复研究,在社区、农村应用并推广中医临床适宜技术。(10)卫生管理研究平台加强市属医学科研院所的组织领导工作,重点培育和加强卫生管理学科建设,积极开展北京市医学科研院所改革与发展、公共卫生机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公立医院改革与发展的管理体制、补偿机制及运行机制等政策研究与评价,承担国内外相关科学技术领域最新进展综述、报告和权威发布任务,开展学科平台建设、专业人才队伍培训模式与运行机制研究等。(11)重大疾病研究成果转化平台建设北京市重大疾病的成果研究与转化工作平台,加快科研成果转化,促进首都的医疗服务水平与经济建设。2.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医学科研院所的人才队伍包括管理人才、学科带头人、科技人员以及博士后、研究生等。根据各类人才个人特长和实际本领,通过改革用人机制、建立人才专项资金,实行政策引导,坚持培养与引进人才相结合,坚持以创新项目凝聚人才,造就在医学科学前沿开展创新研究的中坚力量,实施首席专家责任制,建立各层次完善的人才梯队,为医学科研院所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每个研究平台原则上设置一个首席专家岗位和若干功能研究室,每个功能研究室设立一个研究室主任和若干个研究岗位。首席专家人选由相关科研院所共同遴选确定,负责全面掌握研究平台建设的思路、框架和运行管理机制;负责组织实施研究平台建设发展规划和分年度计划中的相关任务;负责组织开展相关科技活动,指导、协调和监督各功能研究室的业务活动;负责研究平台的人员组织,全面调查征集本研究平台相关组织提出的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组织讨论提出未来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针对产业发展中的重要问题,负责向相关部门(单位)提出支持立项建议。研究室主任由首席专家和研究所领导共同遴选确定,各研究岗位人员由研究室主任和研究所领导共同商议后组成。3加强基础条件建设根据市属医学科研院所的学科和创新研究平台建设的需要,有效整合资源,合理配置必备的仪器、设备、设施,建立健全管理制度,满足“开放、流动、联合、竞争”运行机制改革的管理需求,做到统一管理,盘活资源,实现科技资源使用效益最大化,提高科研院所的科技服务能力。(二)完善运行管理机制1建立科研队伍激励机制建立健全针对不同层次的科研、技术及管理人员的激励制度和切实可行的绩效考核制度,实行“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管理机制。形成政府对科研院所、科研院所对科研人员的有效考核机制,实行绩效工资制度,调动各类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建立一支高水平、可持续发展的研究队伍。2完善重大科技项目的管理机制建立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多学科交叉、“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重大科技联合攻关管理机制,以解决北京地区医疗卫生领域急需解决的问题,如重大慢性疾病的早期诊断和规范化治疗等问题。建立课题准入制度、退出制度、考核评估制度以及激励制度等,制定切实、可行、有效的项目考核指标,加强对项目的定期检查、评估等过程管理,避免“重立项、轻实施、疏管理”的现象。必要时,在项目的过程管理中引入社会性机构,如CRO机构(合同研究机构),加强项目的监管,保证公益性研究项目科学、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