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3页
第2页 / 共13页
第3页 / 共13页
第4页 / 共13页
第5页 / 共13页
第6页 / 共13页
第7页 / 共13页
第8页 / 共13页
第9页 / 共13页
第10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 期末考试一、名词解释: 1.青少年答:青少年在英文中是“adolescence”,其含义是“成长为成年人”(grow up intoadulthood)。青少年期是人生发展的过渡期,是指11-20年龄段或11-22年龄段。青少年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青少年早期(11-14岁),初中阶段,即少年期阶段;青少年中期(15-18岁),高中阶段,即青年初期。青少年晚期(19-22岁),大学阶段,即青年中期。因此青少年时期包括从初中阶段到高中到大学阶段的时期。这里讲的青少年是指初中与高中阶段的时期,即初中生与高中生。 2.身体意向答:是指一个人心目中对自己身体的美学。所有时代的人类社会对人体美学寄予了很大的价值,但一个人对自己身体的认知可能不符合社会的标准。身体意象的概念应用在许多学科,包括心理学、医学、精神病学、精神分析学、哲学、文化和女性主义研究。这个词虽然经常在媒体出现,但相关的学科和媒体也没有对定义达成共识。在心理学中,它往往包括一个人对自己身体的看法、信念和情感态度,这个概念是用来讨论各种疾病和障碍,如神经性厌食症、其他饮食失调、身体变形症(BDD)、身体完整认知失调(BIID)和各种中风后的状态。身体意象问题也在精神病如精神分裂症和虚无妄想综合征(Cotard delusion)中显现出来。身体意象经常与身体图式(Body schema)混淆,后者涉及控制姿势和动作。 3.认知发展答:认知发展是指儿童青少年的注意、观察、记忆、想象、思维与学习等方面的成长与进步;语言发展则指儿童青少年习得语言系统,并达到比较高的水平。人格与社会性的发展是指儿童青少年的性格、道德品质、自我意识、社会行为的成长与转变。4.假想观众答:青少年的自我中心主义实际上是指青少年高度自我意识的结果,这种高度的自我意识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青少年认为别人都像他们自己一样关注他们;另一方面,他们过分强调个体独特感或者“个人神话”。换句话说,他们把自己想象为“独特的自我”,把周围人视为“假想观众”,似乎这些假想的观众随时随地都在关注、观察着自己这一独特的自我。他们常常主观地把自己的自我欣赏、自感不足等都投射到周围人身上。例如,当一个女青少年走进教室的时候,她会想所有的人都在注意她的表情和打扮。又如一个男孩在卧室里像摇滚歌星那样跳舞,想象周围坐满了崇拜他的歌迷,等等。这种过分夸大自己感受和体验的现象是带有强烈主观色彩的自我中心倾向。 5.情感素质答:情感素质是指个体在遗传和环境共同作用下,在生活实践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积极的情感特征与品质。情感素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道德情感。是指青少年根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评价自己和他人行为时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如爱国感、同情感、正义感、责任感等。(2)理智情感。是指青少年对认识活动的成就进行评价时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如追求真理感、乐学感、探究感、自信感、好奇感、成就感等。(3)审美情感。是指青少年对物质或精神美进行评价时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如自然美感、艺术美感、科学美感、自我美感。(4)生活情感。生活情感是指青少年对自己和他人的生命、生活进行评价时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如热爱生活、珍爱生命、自强、幸福、感恩、快乐、平静、希望、乐观等。(5)人际情感。人际情感是指青少年对自己与他人相处、交往活动时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如乐群感、亲密感、归属感、宽容感、合作感、信任感等。 6.自律道德答:康德的“自律”原则的提出,在西方伦理学史上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道德底形上学之基础中,康德指出:“自律原则是唯一的道德原则”,“道德底原则必然是一项定言令式”。(康德,1991年,第67页)在实践理性批判中,他指出:“意志自律是一切道德律和与之相符合的义务的唯一原则;反之,任意的一切他律不仅根本不建立任何责任,而且反倒与责任的原则和意志的德性相对立。?道德律仅仅表达了纯粹实践理性的自律,亦即自由的自律,而这种自律本身是一切准则的形式条件,只有在这条件之下一切准则才能与最高的实践法则相一致。”(康德,2003年,第43-44页)所谓意志自律,是指意志自己给自己以法则。自由意志和服从道德规律的意志,完全是一个东西。在康德那里,通过“定言令式”,把他在纯粹理性批判中逻辑可能性的“自由”概念与“自律”联系了起来,从而在实践的意义上赋予了“自由”概念以客观实在性。牟先生在心体与性体、圆善论等中,以“自律”这个道德的最高原则,即道德主体的自我立法,来诠释孔子“仁”说、先秦儒家“践仁尽性”之教、孟子“仁义内在”,乃至一些宋明理学家的道德哲学。我们当然可以不用“道德理性”、“道德主体”、“自律”这样一些概念来谈儒家哲学,但我们很清楚,牟先生考虑的是中西哲学的互通性、对话性。在哲学的从业员主要接受的是西方训练的背景下,使用这些范畴、名相也未尝不可,关键是要有相应性。 7.同伴关系答:青少年的同伴关系对其自尊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亲密的同伴关系有利于青少年建立同伴间的依恋关系并获得社会支持,从而有助于缓解社会生活压力对青少年的消极影响;第二,由于青少年大多选择社会背景和个性特征相似的个体作为自己的同伴,这有利于青少年建立与同伴较为一致的价值观,促进自尊的稳定性;第三,同伴的接纳能够强化青少年的自我效能感和归属感,有利于保持青少年自尊的稳定性。 8. 教养方式答:父母教养方式(parenting style)是父母的教养态度、行为和非语言表达的集合,反映了亲子互动的性质,具有跨情境与跨时间的一致性。 9.学习方式答:学习方式是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时基本的行为和认知的取向,它不是指具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而是学生在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方面的基本特征。1.主动性,2.独立性,3.独特性,4.体验性,5.问题性,6.交互性,7.生成性。10.同一性延缓答:同一性延缓是指青少年正处于危机之中,但是没有给予他们责任或义务,或者对他们的责任只是进行了模糊的定义。二、选择填空 1. 随着青春期的到来,青少年的消极情绪体验( B)。A.减少 B.增多 C.不变 D.与积极情绪体验达到均衡2.青春发育期的生理发育在很大程度上受体内(D)水平变化的影响,其变化影响到青少年身体外形的变化、内部机能的增强以及第二性征的出现和性成熟。A.儿茶酚胺 B.胆固醇 C.五羟色胺 D.激素 3.进入( C)以后,个体的抽象逻辑思维由经验型向理论型的转化初步完成,标志着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趋向成熟。 A.童年期 B.少年期 C.青年初期 D.成年期 4. 10-12岁儿童青少年的观点采择处于( C )阶段。 A. 社会信息的观点采择 B. 自我反省的观点采择 C.相互的观点采择 D.社会与习俗的观点采择。5.自我意识发展有两个飞跃期,第一个是婴儿期,第二个是( B )。A.幼儿期 B.青春期 C.儿童期 D.青年期 三、填空1.青少年是人生的一个过渡时期,这种过渡性主要表现在生物性过渡、_认知过渡_和_社会性过渡_三个方面。2. 初二时期是_机械识记_向_理解识记_过渡的转折时期。 3. 青少年自我中心的解除,必须具备两个条件:_意识到自我是主体,并把主体与客体区别开来 和 把自己的观点和他人的观点协调来,而不把自己的观点当做绝对真理。4. 进入青少年期,由于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青少年对抽象概念的理解能力增强,开始能够理解 亲密 和_忠诚_等词语的含义,友谊的质量发生变化。5.埃里克森认为,_同一性对同一性的扩散_是青少年期所要解决的主要心理社会任务。6. _同伴关系_是满足青少年社会交往需要、安全感、亲密感的重要源泉。四、判断正误1.格赛尔的双生子爬梯实验说明心理发展会受到学习的影响。(错 )2.高中阶段,个体的抽象记忆已占绝对优势,具体记忆则完全消退。(错)3.青少年时期,青少年与父母的亲密关系下降,与同伴的亲密关系提高。(正确)4.道德教育应该依据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顺序而展开。( 正确)5.在平等互惠的同伴关系中,个体才得以检验自己的思想、体验冲突、协商不同的社会观点。这些同伴互动经历使得儿童青少年社会认知能力得以发展。(正确) 五、简答1. 青春期生理变化对青少年的心理与行为会产生哪些影响? 答:青少年期自我同一性的变化包含了个体自我感觉的第一次实质性的重新组织和重新建构。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在这一时期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青少年期社会角色的变化使青少年需要面临一系列以前没有涉及过的新选择和新决定。埃里克森指出,个体的生理特征、独特的心理需要、兴趣和防御以及个体所处的文化环境是影响自我同一性形成的三种因素并且他进一步指出了这三种因素的交互作用对自我发展的重要性。青少年期个体在生理、心理以及社会角色等方面所发生的变化,以及这些因素的交互作用使得青少年期的内我表现出了一定的独特性。青少年由对外部世界的注意转向了内部世界,开始将注意力集中到发现自我、关心自我的存在上来。这是青少年期自我发展的最主要的特色。青少年自我的分化。在青少年期,随着个体认知水平的提高、社会经验的增多以及等于自己注意的增加,儿童期那种稳定、笼统的“我”被打破,分裂成两个“我”:一个是主体的我(I),即作为观察者的我;另一个是客体的我(Me),即作为被观察者的我。主体我和客体我的分化使青少年了解到了以前从未注意到的“我”的许多方面和细节。青少年的自我存在矛盾性。青少年的自我的分化的同时其内部也出现了矛盾性。首先,理想我和现实我的区分可能会使青少年产生矛盾和困惑。其次,个体我和社会我的区分也使青少年的自我出现了矛盾。青少年的心理与行为之间的关系是许多研究者都非常关注的一个问题,但是所得的结果却很不一致。一般来说,对于这一领域的研究基本上采取了两种思路:一种思路是直接测量青少年的自我概念各维度与学业成就的相关;另一种思路是考察学业不良的学生与一般学生或优秀学生在自我概念上的差异。 2. 简述青少年思维发展的特点。答:思维是人脑对现实的概括的反映。它是借助于词实现的。它同人的实践活动,同人对客观世界的感性认识密切联系。人为了更广泛、更正确、更深刻地认识世界,仅仅依靠感知和表象是不够的。因为感知和表象所能达到和认识的领域有限,而思维的领域却是无限广阔的。比如,仅凭表象不能把握每秒钟30万公里的运动,而凭借思维就能把握。又比如,仅凭感知和表象只能认识事物的外部特征,不能抓住事物的本质,而凭借思维,不仅能抓住事物的本质,还可以把握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人在实践活动中,正是凭借高度发展的思维能力,创造了人类社会的文明。人的思维发展经历了一条漫长的道路,从儿童到青少年,其总的发展趋势是:从具体到抽象,从不完善到完善,从低级到高级。小学低年级学生掌握的概念,大部分是具体的、可以直接感知的,其抽象程度较小。比如,各种东西的名称,人的名字等。抽象程度大的概念,他们还难以理解和掌握。这是因为他们的知识经验比较贫乏,抽象概括能力还很低的缘故。从小学中年起,特别是从四年级起,儿童掌握的抽象程度较大的概念,逐年增多。比如,数学、历史课中的许多概念。但就整个小学时期看,儿童要掌握抽象程度很大的概念(如物质、意识、阶级、社会关系等)仍有困难。这一类概念是在中学学习的过程中,逐步掌握的。 学生掌握概念的水平和其抽象概括能力的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一般认为,在整个小学时期内,学生概括的水平,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1、直观形象水平。低年级儿童所能概括的常常是事物的直观的、形象的、外部的特征或属性,他们更多注意的是事物的外观和实际意义。比如,“鸟是会飞的”、“工人是做工的”、“解放军是打敌人的”等。2、形象抽象水平。中年级儿童的概括处于从形象水平向抽象水平过渡的状态。他们的概括中,直观的、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