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9页
第2页 / 共9页
第3页 / 共9页
第4页 / 共9页
第5页 / 共9页
第6页 / 共9页
第7页 / 共9页
第8页 / 共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一、 问题的提出从整数到分数是“数”概念的一次扩充。分数是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对学生进一步学习具有重要作用。在教学中老师们感到相对于整数、小数的学习,学生学习分数更困难,主要表现在学生解题的错误率较高,在解决问题时存在套用固定解题模式,缺乏对数学本质的理解等。那么学生理解分数到底存在着什么困难?造成学习困难的原因是什么?怎样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分数概念?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进行了分析和尝试。面对以往的教学经验,我们只是从经验中感觉到有一些题目,学生特别容易出错,比如:把5米长的绳子平均分成7段,每段长度是这根绳子的( ),每段长( )米。我们决定研究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这时,我们及时地看到了刘加霞老师发表于小学教学(2007.9)上的文章“对分数的多维多元理解及教学建议”,该文介绍了J.Martin关于认识分数的“整体1”的6个水平:(以 为例)(1)“整体1”为1个物体,例如一个图形,平均分成5份,取其中的1份。(2)“整体1”为5物体,例如5块糖,其中1块占5块的。(3)5个以上但是5的倍数的物体, 如15 块糖, 平均分为5 份, 取其中的1 份。(4)比1 个多但比5 个少, 例如2 块巧克力作为“整体”。(5)比5 个多但不能被5 整除, 例如7 根香蕉作为“整体”。(6)一个物体的一部分的,例如1米的的对于前三种情况,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容易,很显然,我们列举的情况就是第四种情况。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我们决定以此为突破口,在五年级学生进一步认识分数时尝试解决问题。二、 分数教学的难点分析(一) 测试题及测试结果为了全面了解学生对分数的理解程度,我们对已经完成分数学习的六年级117名学生进行了测试。测试题目及结果如下:(1)已知下图面积为2平方米,用阴影表示这个长方形面积的2/5正确人数:157 正确率:88.7%(2)已知下图面积为2平方米,在这个长方形中用阴影表示2/5平方米正确人数:83 正确率:46.9%(3)把10个苹果平均分给5个人,每人得到的占苹果总数的( )正确人数:155人 87.6%(4)把3个苹果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得到的占苹果总数的( )正确率:99人 55.9%(二) 结果分析为了避免试题的相似性带来的干扰,我们采用了逐题测试的方法。我们发现(1)和(2)两道题表面上看很相似,都是在2平方米上表示一部分面积,一个是表示 ,另一个是表示平方米。正确率有较大差异,前者正确率88.7%,后者仅为46.9%。看来学生对“用分数表示量”(即对平方米)的理解远远难于“用分数表示率”。我们猜想教师在教学中对“用分数表示量”关注得不够,或者是没有找到好的教学策略来真正突破此难点。再来看看教材,翻阅了北京版、人教版、北师大版教材后,我们发现,教材中没有独立的某一课时研究用分数表示量,只是在教学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时有所体现。对比(3)和(4)都是分苹果,都把分得的结果与苹果总数比较,但正确率又出现明显的差距。当被平均分的总数与平均分的份数有倍数关系时(10个苹果平均分给5个人),学生通过把“2个苹果”与“10个苹果”比较,可以通过画图、直接想象等方法得出每人分到的为苹果总数的 ,正确率达到87.6%。而当被平均分的总数与平均分的份数没有倍数关系时(把3个苹果平均分给4个人),学生难以把“一份的量”与“总数量”进行比较,正确率降低到55.9%。显然,后者是教学的难点。北京版、人教版、北师大版教材三套教材都涉及到“被平均分的总数与平均分的份数有倍数关系时,怎样用分数表示”,而且三套教材都是通过把3个苹果平均分成4份,但例题的落脚点要么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上,要么在认识假分数上,而没有落在对分数的深入理解上。三、 教学对策及效果分析基于上述问题及分析,我们在教学实践层面作了一些尝试。研究的对象为四年级学生(教材中,这部分内容安排在五年级,由于进度原因五年级学生刚刚学完这部分知识。就“分数”知识而言,四年级学生与五年级学生有相同的知识基础,所以我们选择四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一) 课前调研为了了解学生认识分数的现状,找准真正的教学起点,摸清他们学习分数时存在的问题及困难,我们对四年级的41名学生进行了问卷。(1)把10个苹果平均分给5个人,每人得到的占苹果总数的( )请简单说明或画图表示思考过程正确人数:37,正确率:90.2%。其中2人答案为1/5,35人为2/10数据表明,学生已初步认识了分数,能初步体验到分数的相对性,只不过多数学生还习惯于具体数量与具体数量之间的比较,不太习惯“几份”与“几份”相比较。(2)把3个苹果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得到的相当于1个苹果的( )。请简单说明或画图表示思考过程正确人数:14人,正确率:34.1%。他们中有10人通过画图、语言描述,十分清楚是3份与4份在比较,表示4份中的3份,用3/4。其他同学,22人不会分,2人画图分对了,但由于不清楚是几份与几份在比较,结果错了!3人没做。数据表明,造成学生错误的主要原因是“不会分”,对于此学习难点,要给学生一些可操作的纸片,让学生亲自动手分一分,教师可以适当的指导学生如何分,会分了,才有可能会表示。(3)把3个苹果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得到的占苹果总数的( )正确人数:13人,正确率:31.7%。其中有3人答案为1/4,其余10人3/12。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同样是“不会分”。(二) 教学建议基于对学生的调研情况,我们认为应“拉长”分数意义的教学,并对教学内容进行了重组。为此我们设计了两个层面学习分数的意义。分数意义1:研究“每份数”与“总数”比,怎样用分数表示。不仅安排了被平均分的总数与平均分的份数有倍数关系,还增加了被平均分的总数与平均分的份数没有倍数关系的情况。活动一:瓶内的口香糖总数是4的倍数,把瓶内的口香糖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得到的具体数量不同,但都是总数的1/4。设计此活动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在亲自分一分、交流中感受到,被平均分的总数在变化(单位“”在变化),每份数也在随之变化,但每份数与总数相比较,每份数都是总数的1/4,学生从“变”中抓住“不变”,并深入分析,体会分数的意义。活动二:瓶内的口香糖不是的倍数,甚至不知道总个数,平均分给个人,每人得到的仍是总数的1/4。以往在教学分数意义时,一般是停留在活动一(有倍数关系的),是造成五、六年级的测试中,同样是与总数比较,但正确率却相差很大的重要原因之一!而此活动的设计,可以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分数的意义,同时分散了“被平均分的总数与平均分的份数没有倍数关系”这个教学难点。教学片断(执教:中关村三小 王丽娜)师:老师这也有一瓶口香糖,如果把它平均分给这个组的4个人,每人该分得这瓶口香糖的几分之几呢?生:四分之一。师:谁过来分一下?(1名学生在实物投影上把5块糖平均分成4份,一份是一块,还多出一块)生:每人分得四分之一还余下一块。师:糖分完了吗,你有解决办法吗?生:把这块口香糖再平均分成4份。师:好,那你来分一下。(学生把这一块口香糖平均分成4份,这样每份是1块多一点)师:谁能说说这次我们分糖的结果?生:我觉得每人分到的还是总数的四分之一,糖的总数是5块,每人分到一块半。(有学生小声说,够半吗?不够,不够一块半。)师:够一块半吗?好了,那我们可以说每人分到一块多一点。那这一块多一点为什么还是总数的四分之一呀?生:因为每人得到的还是总份里的一份。师:总份是几份?生:5份。师:好,那我们来数数吧!生:哦,不对,是4份(这个学生还没有数,改口说道。其他学生表示同意)。每人得到的是4份中的一份,所以每人得到的数量还是总数的1/4。师:还有问题吗?好的,如果老师这只有3块口香糖,还想平均分给4个人,那每人该分多少呢?生1:我觉得每人应该分到3/12。生2:每人应还分到1/4。师:好了,那我们就来分分看吧!你想怎么分?生:把3块口香糖每块都平均分成4份(师同时课件演示),每人得到的就是1/4。师:还有其他分法吗?师:不管怎么分,每人得到的都是多少?为什么每人还得到总数的四分之一呢?(几秒的沉寂)生:因为还是有四个人,所以每人得到的是四份中的一份,是四分之一。师笑:这一份是多少块?够一块吗?我们可以说是一块少一点。连一块都不到,怎么也是总数的四分之一?生1:因为每人分到的同样多。生2:因为是平均分成4份,每人得到这3块口香糖的四分之一。生3:因为是平均分成4份,每人得到其中的1份,所以每人得到总数的四分之一。师:我还准备了一瓶口香糖,里面有15块,如果把它平均分给这个组的4个人,那么每人分到总数的几分之几呢?生:每人分到15块口香糖的四分之一。(其他学生表示同意)师:那好,老师再往这瓶里倒入一些口香糖,还平均分给这4个人,每人分到这些口香糖的几分之几呢?生齐:四分之一。师:我把这几瓶口香糖放在一起,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得到?生1:还是四分之一。生2:是这些口香糖总数的四分之一。师:你们知道总数是多少吗?不知道总数,你怎么知道每人分到总数的四分之一呢?生1:因为有4个人,每人得到的是4份中的1份,所以是四分之一。生2:不管总数是多少,分给4个人,每人总得到4份中的1份。师:你们思考问题能抓住关键,非常好。这次,如果把这些口香糖平均分给这一排的6个人,每人分到总数的几分之几?生齐:六分之一。师:如果平均分给这一列的8个人呢?生:是八分之一,每人分到是这些口香糖总数的八分之一。师:平均分给我们班的46人呢?生:每人得到总数的四十六分之一。师:刚才都是平均分这些口香糖,为什么每人得到总数的几分之几却不同?分数的意义2:在学习分数意义的基础上,这节课主要是研究被平均分的总数与平均分的份数没有倍数关系时,每份数相当于一个的几分之几,继而学习用分数表示“量”。其实,教材中是通过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获得“怎样用分数表示量的”,我们认为,应拉长这个过程,即通过一定量的操作,学会用分数表示量,下节课再自然的由此得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这样不仅可以更深刻的理解分数的相对性,同时学生对用分数表示“量”这个难点会体会得更加充分、深刻。活动一:平均分“正方形”平均分“面积”此活动分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当“平均分的总数与平均分的份数没有倍数关系”时,引导学生会分,因为对前测的分析发现,“不会分”是造成学生错误的最主要原因所以首先是指导学生会分。第二个层次,把每个人得到的与一个正方形相比较,会用分数表示,继而初步认识了用分数可以表示“量”。这个活动的目的有二:一是在动手平均分的过程中,再一次体会分数的相对性(第一节课是把每人分到的与总数相比较,这节课是与一个相比较,同样是每个人得到的,由于不同的单位“1”,用分数表示的结果就不同);目的二是初步学习用分数可以表示量,明确1平方分米的3/4就是3/4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的3/5就是3/5平方分米,引导学生感受到几分之几平方分米,这些“量”是建立在1平方分米的基础之上的。活动二:平均分“绳子”平均分“长度”“分数的相对性”与“用分数表示量”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在活动一的基础上设计活动2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