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5页
第2页 / 共5页
第3页 / 共5页
第4页 / 共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2期(总第241期) 对莱布尼茨的逻辑学的再解释 对罗素关于莱布尼茨的逻辑学的解释的一个批评 段 德 智 作 者 段德智,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武汉,430072。 关键词 莱布尼茨哲学 逻辑学 充足理由原则 提 要 当代著名分析哲学家罗素在其早期著作对莱布尼茨哲学的批评性解释中曾强调 指出:“莱布尼茨的哲学差不多完全源于他的逻辑学” 。这是非常深刻的,但却是非常片面的。因 为他把莱布尼茨的逻辑学,即莱布尼茨用以构建其哲学的基本思维原则简单地归结为矛盾原则,或 他所谓的“主-谓项原则” 。事实上,莱布尼茨的逻辑学除了矛盾原则之外,还另有充足理由原则 和圆满性原则。这是我们研究莱布尼茨时必须予以充分注意的。 一 对莱布尼茨哲学的批评性解释 是伯特兰罗 素(1872- 1969年)公开发表的第二部著作。它不 仅对于作为哲学史家的罗素是重要的,而且对于作 为哲学家的罗素也是至关重要的。 莱布尼茨是欧洲近代理性主义哲学的集大成 者。他的深邃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哲学思想,不 仅在他去世后不久即为他的信徒克里斯提安沃尔 夫作了系统的诠释,而且还受到了法国“百科全书 派”首领狄德罗和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黑格尔和 费尔巴哈的高度重视。即使到了现当代,他的哲学 思想依然熠熠生辉。现代西方哲学人本主义的鼻 祖叔本华就是在研究他所提出和阐释的“充足理由 律”的过程中走向意志主义的。莱布尼茨的哲学思 想也同样深刻地影响着罗素。 如果说 “走进沙漠” 是 天才思想家的普遍命运的话,那末,对于两岁丧母、 四岁丧父、自幼就意识到“我生来就不幸”的罗素 来说就更是如此了。然而,正如罗素自己所说,他 摆脱“孤寂感”的主要途径便是同“先哲”的“神 交”,而首先是同莱布尼茨的神交,并且以博得莱布 尼茨的思想地位为自己终生向往和企求的人生目 标。 我们常常说罗素是现代数理逻辑中逻辑主义分 支的主要代表和现代分析哲学的重要代表,其实,无 论如何,罗素首先是一位莱布尼茨研究者。他于 1900年出版的这部研究莱布尼茨的哲学专著,至今 还被西方哲学界公认为研究莱布尼茨的权威性著 作。而他也把莱布尼茨看作自己在所有先哲中研究 最力、研究成果超人的唯一一位哲学家;对此,他 在1947年出版的西方哲学史的“美国版序言” 和“英国版序言”中都曾申明过和强调过。 然而,莱布尼茨远不只是罗素的一个研究对象, 他事实上构成了罗素走向自己、实现自己的一座重 要桥梁,质言之,罗素是在研究莱布尼茨的过程中 走上自己的哲学道路的。我们知道,罗素最初是一 位新黑格尔主义者,是一位麦克塔加特和布拉德雷 的崇拜者。他于1897年发表的论几何学的基础 所表达的就是一种新黑格尔主义的观点。但在三年 之后出版的这部著作中,我们却看到了另外一种哲 学景象,看到了作者批判新黑格尔主义、走向新实 在论和逻辑主义的崭新立场。美国纽约市立学院哲 学系系主任菲力浦P维内教授于1940年12月 8日致罗素的信中曾高度评价了对莱布尼茨哲学 3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的批评性解释,认定这部著作的意义和价值仅次于 数学原则和数学原理(合著)。 罗素在我的 哲学发展(1959年)中曾把1899- 1900年看作他 的哲学著述活动的“一个主要的分界线”,说这两年 他哲学思想的“变化”是“一场革命”,而“其后的 改变” 则具有“演进” 的“性质” 。而罗素在 1899 1900年期间所作的一项主要工作便是写作和出版 对莱布尼茨哲学的批评性解释 。 从这个意义上,我 们可以说,不了解罗素的对莱布尼茨哲学的批评 性解释,就不了解罗素,至少不可能历史地和全面 地了解罗素的哲学思想。 二 然而,事情“蹊跷”得很。不是别人,正是麦 克塔加特本人在1899年给罗素提供了借以系统表 达他叛离麦克塔加特哲学立场的机会。按照罗素本 人的说法,他早年是在麦克塔加特的直接影响下成 为一个黑格尔主义者的。然而,后来在新实在论哲 学家摩尔的影响下,他逐步从“德国的唯心论”即 布拉德雷的或黑格尔的绝对唯心论的浸渍中超拔出 来,转到新实在论和逻辑原子论的立场上来,转到 洛克、贝克莱和休谟的经验主义立场上来。而他的 这种哲学立场的“革命性”转变最初就是由对莱 布尼茨哲学的批评性解释表达出来的。可是,罗 素研究莱布尼茨却是很偶然的。当时剑桥大学要麦 克塔加特开莱布尼茨的课,麦克塔加特却打算到新 西兰走亲戚,于是请罗素代他讲授莱布尼茨哲学。 而 罗素也充分地运用了麦克塔加特给他的这个机会, 对新黑格尔主义作了一次认真的清算。 罗素认为,“哲学史”作为一项“学术研究”可 以设置两种“目标”,其中一种主要是“历史”的, 而另一种则主要是“哲学”的。 “历史”的研究目标 有一个重大缺陷,这就是“过分地偏重”诸哲学之 间的“关系”而“忽视”对“哲学”本身的研究。而 后一种研究则要求对先前哲学家采取一种比较“纯 粹”的哲学态度;在这种态度下,我们虽然也要具 体地甚至历史地考察一个哲学家的实际观点,但这 位哲学家毕竟是作为某项哲学真理的载体而受到考 察的。简言之,这种探求要求我们把精力首先集中 到“哲学的真假”上,而非“历史的事实”上,因 而是一种“大可一试”的方法。况且,在莱布尼茨 研究方面,历史的任务已经为其他人、为一些知名 学者令人称叹地完成了。鉴此,罗素宣布,对于莱 布尼茨,他所“尽力承担”的是“后面一项”任务, 即“哲学性质更为鲜明”的任务,而非“较为严格 的历史的任务” 。 在对莱布尼茨哲学进行系统的“哲学”研究方 面,罗素高于前人的地方在于他采用了一种特殊的 方法,即他所谓“分析的方法”,即“从结果开始, 然后及于前提”的方法,也即他所谓“奥卡姆剃 刀”的方法。关于他的这个方法,英国学者艾兰 乌德有个绝妙的比喻,说罗素以为一个哲学家的任 务正象“侦探故事中的侦探”一样,这个侦探不能 不从“结局”开始,借着分析证物,逆着进行。罗 素认为,先前的莱布尼茨研究的一项基本缺陷就是 它基本上是就莱布尼茨哲学的某些具体意见来审视 莱布尼茨、研究莱布尼茨,而不注意追究这些意见 的“终极根据” 。例如,人们只是武断地宣布:单子 之间不能相互作用,有所谓“不可辨别者的同一 性”,有所谓“充足理由原则”等等,但并未对莱布 尼茨的这些“意见”作进一步的考察,并未对这些 “意见”进一步问一个“为什么” 。因此,罗素给自 己提出的首要任务就是去探究莱布尼茨诸多哲学意 见的“根据”,寻求莱布尼茨哲学的理论基础。 为完成这一任务,罗素认真地研读了莱布尼茨 的形而上学论和致阿尔诺的信。在研读中,罗 素极其兴奋地看到了“一束强烈的光线”突然照射 进了“莱布尼茨哲学大厦”的“最幽深处”,看到了 它的“基础”是“如何奠定”的,它的“上层基 础”又是“如何拔地而起”的;从而形成了一个非 常基本的思想,这就是:“莱布尼茨哲学差不多完全 源于他的逻辑学” 。这在当时是一个崭新的思想。 按照当时人们的流行看法,在大陆理性主义哲学家 当中,斯宾诺莎的哲学是最适宜于由定义和公理出 发的几何学演绎法的。但是,罗素却令人震惊地宣 布:莱布尼茨的哲学比斯宾诺莎的哲学“更加适宜 于由定义和公理出发的几何学演绎” 。在罗素看来, 莱布尼茨的哲学体系完全能够从一些非常简单的 “前提” 推演出来,而他的这部著作的根本任务就是 找到这些“前提”,并且进而表明莱布尼茨哲学的所 有原理差不多都是从这些前提推演出来的。这从本 书第一章的标题“莱布尼茨的哲学前提”就可以看 出来。罗素开宗明义地宣布:“莱布尼茨的哲学,虽 然从来不曾作为一个系统的整体呈现于世人,然而, 正如细心考察所表明的,却是一个异乎寻常地完整 的和连贯的体系” 。而这个哲学的“前提”主要是5 个。这就是:(1)每个命题都有一个主项和一个谓 项。(2)一个主项可以具有若干个关于存在于不同 4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9年第2期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时间的性质的谓项。(这样的主项被称为实体。) (3)不断言处于特定时间的存在的真命题是必然的 和分析的,而那些断言处于特定时间的存在的命题 则是偶然的和综合的。后者依赖于终极因。(4)自 我是一个实体。(5)知觉产生关于外部世界即关于 除了我自己以及我的状态之外的存在物的知识。而 这部著作的第2- 5章着重讨论这些前提的前4个, 并且表明它们将导致莱布尼茨哲学体系的全部必然 命题,或近乎全部的必然命题。这些是莱布尼茨哲 学体系中最具个殊性和独创性的内容。本书第6- 11章讨论莱布尼茨单子主义的证明和描述;而其余 各章将继续讨论这些内容,并且将讨论灵魂与躯体、 上帝学说和伦理学。后面这些部分虽然占了很大的 篇幅,但是它们并不构成莱布尼茨哲学的本质内容, 只不过是改头换面的斯宾诺莎主义。于是,正如我 们后来在他的数学原则和数学原理中所看 到的,罗素在其中所谈论的与其说是一般的数学问 题,毋宁说是数学的逻辑基础,我们在对莱布尼 茨哲学的批评性解释中所看到的也与其说是莱布 尼茨的哲学体系,毋宁说是莱布尼茨哲学的逻辑基 础或逻辑前提。这不仅对于我们历史地理解罗素的 “逻辑分析” 方法是重要的,而且对于我们历史地理 解罗素的数理逻辑中的和哲学中的逻辑主义也是十 分必要的。因为,正是在这部著作中,我们已经相 当强烈地感受到了罗素后来明确表述出来的“逻辑 是哲学的本质”的重要思想。 然而,该书对罗素哲学发展的重大影响还远不 只如此。因为罗素虽然对莱布尼茨哲学的逻辑主义 作了系统的解释,但是他也对莱布尼茨的逻辑主义 作了积极的批评,从而为他提出一种崭新的逻辑主 义作了必要的铺垫。在罗素看来,莱布尼茨的逻辑 主义的缺陷最根本的就在于它的唯实体主义。我们 知道,莱布尼茨本人不只一次地强调实体概念的重 要性,认为对实体概念的考察是哲学中最为重要又 最富于成效的一点,最基本的真理,甚至那些关于 上帝、灵魂和躯体(物体)的真理,都是从他的实 体概念推证出来的。罗素由此断言,“实体概念支配 着笛卡尔的哲学,而在莱布尼茨哲学中的重要性一 点也不次于前者。 ” 与笛卡尔主义者不同, 莱布尼 茨不是把实体定义为其存在仅仅需要上帝协助的东 西,而是坚持用谓项来定义实体,断言所谓实体即 是“可以具有若干个关于存在于不同时间的性质的 谓项”的“主项” 。但是,这样一来,莱布尼茨便犯 了把实体同有关谓项的总和混淆在一起的错误。这 是因为,在人们赋予实体这个术语的意义中,除主 项的逻辑概念外,一般说来,还存在着另外一个要 素,这就是在变化中持续存留这个要素。 实际上,持 续存留作为纯粹生成的对立面就包含在变化的概念 中。 而变化总意味着某件事物在变化;也就是说,它 总是意味着一个主项在变化其性质的同时又保留着 它本身。由此看来,实体便不是一个观念,一个谓 项,也不是诸多谓项的集合,而是谓项存在于其中 的“基质” 。 然而,在罗素看来,莱布尼茨的实体概念的弊 端不仅在于无端酿成了上述自相矛盾或“悖论”,而 且还在于它是一种完全排拒“关系” 实在性的学说。 莱布尼茨相当重视“关系”问题,不止一次地讨论 了“关系”问题。但是,为了主张主项-谓项学说, 莱布尼茨最后还是采用了为后来康德所主张的理 论,认为关系虽说是确实的,但却是心灵的产物,是 一种“纯粹观念性的东西” 。 罗素严厉地批评了莱 布尼茨的“关系”理论,昭示了它的“荒谬性”,并 进而论证了它的实在性。不难看出,在罗素对莱布 尼茨逻辑学说和实体学说的批评中,已经酝酿了他 以后很久才完成的“从具有属性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