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07页
第2页 / 共107页
第3页 / 共107页
第4页 / 共107页
第5页 / 共107页
第6页 / 共107页
第7页 / 共107页
第8页 / 共107页
第9页 / 共107页
第10页 / 共107页
亲,该文档总共10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经络腧穴基础知识,经络的概念,“经”,路径;“络”,网络。 经:为主干,大多直行,位置相对较深,数量少。 络:为分支,纵横交错,位置相对较浅,数量较多。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调节体内各部的特殊系统,经络系统的组成,经络系统,经脉,十二正经,奇经八脉 十二经别,络脉,十五别络,孙络,浮络,十二经筋,十二皮部,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 灵枢逆顺肥瘦,“手之三 阴从藏走手, 手之三阳从手走头, 足之三阳从头走足, 足之三阴从足走腹。”,一、腧 穴 定义: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 (一)腧穴的分类 1、十四经穴 2、经外奇穴 3、阿是穴,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食指端,足阳明胃经,鼻翼旁,足太阴脾经,心中,足大趾端,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小指端,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足小趾端,胸中,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无名指端,足少阳胆经,目外眦,足厥阴肝经,足大趾,肺中,目内眦,流注次序,(二)腧穴的治疗作用,一、近治作用 二、远治作用 三、特殊作用,近治作用:,有治疗穴位所在部位及邻近部位组织器官、脏腑病变的作用。这是所有穴位的共同点。,远治作用:,十四经穴还能治疗本经循行所过的远隔穴位所在部位的组织、器官、脏腑的病变,甚至对全身有影响。,特殊作用,双相良性调节作用 当机体功能低下时 机体功能增强 某些穴位 (同一穴位) 当机体功能亢进时 恢复正常 相对特异性如大椎退热、至阴矫正胎位、素髎升压,(三)腧穴的定位方法 1.骨度分寸法:是以体表骨节为主要标志折量全身各部的长度和宽度,定出分寸用于腧穴定位的方法。,1、前发际正中至后发际正中为12寸。 2、眉间至前发际正中为3寸 3、第七颈椎棘突下至后发际正中为3寸。 4、腋窝顶点至第11肋游离端为12寸。,1、第七颈椎棘突下至后发际正中为3寸。 2、肩胛甲骨内缘到后正中线为3寸。 3、肩峰缘至后正中线8寸。 4、肘横纹到腕掌(背)侧横纹为12寸。 5、股骨大转子到腘横纹为19寸。 6、腘横纹至外踝尖为16寸。,2.体表标志法: (1)固定标志: 背部的标志: 第七颈椎棘突为最高的棘突 肩胛岗内端平第三胸椎棘突 肩胛骨下角平第七胸椎棘突 髂嵴平第四腰椎棘突 (2)活动标志,3.手指比量法 :(手指同身寸法、指寸法),中指同身寸法:中指屈曲时,中节掌侧两端纹头之间为寸。用于四肢取穴的直寸、背部的横寸。,拇指同身寸法:拇指指关节的横度作为寸。用于四肢部取穴。,横指同身寸法:将食、中、无名、小指并拢,以中指第二节横纹处为准,四指的横度为寸。又称“一夫法”。用于下肢直寸,背部的横寸,4.简便取穴法:,简便取穴法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种简便易行的取穴法,又称“经验取穴法”。 例如: 患者两手臂自然下垂而立,于股外侧中指尖到达处就是风市穴。 两耳尖直上连线中点取百会穴。 手半握拳,以中指的指尖切压在掌心的第二横纹上取劳宫穴。,(四)十四经穴循行及常用腧穴,1.手太阴肺经 (1)循行:见图 (2)主要病侯:咳嗽、气喘、少气不足以息、咳血、伤风、胸部涨满、咽喉肿痛、缺盆部和手臂内侧前缘痛、肩背部寒冷、疼痛等症。 (3)主治概要:主治头面部、喉、胸、肺病和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 (4)本经腧穴:从胸走手,起于中府,止于少商。,尺泽,【定位】仰掌,微屈肘。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功能】清泄肺热、利咽止痛、通络镇痛,尺泽,【主治】 1咳嗽,气喘,咯血,咽喉肿痛。 2吐泻,腹痛。 3. 潮热,舌干。 4小儿急、慢惊风。 5. 肘臂挛痛,瘫痪、上肢关节麻木。,列 缺,【定位】微屈肘,侧腕掌心相对。在前臂桡侧缘,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1.5寸。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 【功能】宣肺祛风、疏经通络、利咽,列 缺,【主治】 1咳嗽气喘,咽喉肿痛。 2掌中热,上肢不遂。腕部病证。 3偏正头痛,项强(“四总穴歌”载:“头项寻列缺”)。 4惊痫,牙痛。 5. 小便热,阴茎痛。,2手阳明大肠,(1)循行:(如图) (2)主治概要:本经腧穴主治头面、五官、咽喉病,热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3)本经腧穴:从头走手,起于商阳,止于迎香,共二十穴。,合谷,【定位取穴】侧腕对掌,自然半握拳。在手背,第一、二掌骨间,第二掌骨桡侧缘的中点处。 【功能】清热散风、安神定惊、调肠降逆、催产下胎,合谷,【主治】 1.头面一切疾患,如头痛,下齿痛,口眼歪斜,鼻衄,鼻渊,耳聋,痄腮,失喑,目赤肿痛。 2.胃肠病主要配穴之一,如胃脘痛,腹痛,便秘,痢疾。 3.外感病:发热恶寒,无汗多汗,咳嗽,疟疾。,合谷,4.半身不遂,小儿惊风,狂躁证。 5. 疔疮,疥疮,瘾疹等皮肤外科病证。 6.痛经,经闭,滞产,胎盘不下等产科病证。,曲池(腑证要穴、皮肤病要穴、降压、清热要穴),【定位】侧腕,屈肘。在肘横纹外侧端,屈肘(90度),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功能】疏风解表、调和气血,【主治】 1热病,丹毒,疮,疥,瘾疹,瘰疬,疟疾。 2咽喉肿痛,牙齿痛,目赤肿痛。 3上肢不遂,肘臂无力。 4腹痛,呕吐,泄泻,痢疾。 5癫狂,善惊,高血压。 6月经不调。,曲池,肩髃,【定位】肩部三角肌上,臂外展或向前平伸时,肩峰前下方凹陷中。 【功能】通经活络、利节止痛 【主治】肩周炎、上肢麻痹、咯血、风热瘾疹。,3足阳明胃经,(一)经脉循行:如图 (二)主要病侯 肠鸣腹胀,水肿;胃痛,呕吐,消谷善饥,口渴;咽喉肿痛;鼻衄,口 ,口唇生疮;颈肿,齿痛;热病,发狂以及足阳明胃经循行线的肿痛、麻木、厥冷等。 (三)主治概要 本经腧穴主治胃肠病,头面、目、鼻、口、齿痛,神志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四)本经腧穴:从头走足,起于承泣,止于厉兑,共四十五穴。,天枢,【定位】脐中旁开2寸。 【功能】调中和胃、理气健脾 【主治】月经不调、痛经、小儿腹泻、急性阑尾炎、肠麻痹,足三里(强壮保健要穴、降压降糖要穴),【定位】仰卧伸下肢,或正坐屈膝。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穴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 【功能】健脾和胃、扶正培元、调和气血,足三里,【主治】 1. 全身强壮要穴,四大补穴之一,常用艾灸能强身健体。 2. 胃肠病之主穴,如胃痛,呕吐,腹胀,泄泻,便秘,疳疾等消化系病证。 3. 咳嗽多痰,癫狂,妄笑,痫证。 4. 心悸气短,产后血晕,晕厥。 5. 膝胫痠痛,下肢不遂,脚气。 6. 乳痈,水肿。,4足太阴脾经,本经腧穴:从足走胸,起于隐白,止于大包,共二十一穴。,三阴交(孕妇敏感穴、皮肤病、降压要穴),【定位】正坐或仰卧。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功能】健脾化湿、舒肝益肾、理血调经,三阴交,【主治】 1脾胃虚弱,肠鸣腹胀,飧泄,饮食不化。 2月经不调,赤白带下,经闭,崩漏,产后血晕,恶露不行,痛经。 3小便不利,遗尿,水肿,失眠。 4梦遗,遗精,阳痿,阴茎痛,阴挺,难产,滞产,疝气,缩阴症。,阴陵泉(化湿要穴),【定位】正坐或仰卧。在小腿内侧,当胫骨内髁后下方凹陷处。 【功能】健脾化湿、利尿消肿,阴陵泉,【主治】 1腹胀,暴泄,黄疸。 2小便不利,失禁,水肿,喘逆。 3妇人阴痛,阴茎痛,遗精。 4膝痛。,5手少阴心经,极泉,【定位】在腋窝顶点,腋动脉搏动处。 【功能】通络止痛,宽胸宁心。 【主治】上肢瘫痪,心痛,胸闷,胁肋疼痛,瘰疬,肩臂疼痛,咽干烦渴。,神门,【定位】正坐,仰掌。在腕部,腕掌侧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 【功能】安神定志,宁心清热,神门,【主治】 1心痛,心烦,健忘失眠,惊悸怔忡,痴呆悲哭,癫狂,痫证,失音。 2呕血,吐血,便血。 3掌中热。,6手太阳小肠经,(一)经脉循行:如图 (二)主要病侯:少腹痛、腰脊痛引睾丸、 耳聋、目黄、颊肿、咽喉肿痛、肩臂外侧后缘痛等症。 (三)主治概要:本经腧穴主治头、项、耳、目、咽喉病和热病、神志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 (四)本经腧穴:从手走头,起于少泽,止于听宫,共十九穴。,7足太阳膀胱经,(一)经脉循行:如图 (二)主要病侯:小便不通、遗尿、尿赤;痔;癫狂;疟疾;目痛,见风流 泪,鼻塞多涕,头痛;项、背、腰、臀和膝后面至足等足太阳膀胱经循行线的肿痛、麻痹、厥冷等。 (三)主治概要:本经腧穴主治头、项、目、背、腰、下肢部病证以及神志 病,背部第一侧线的背俞穴及第二侧线相平的腧穴主治与其相关的脏腑病证和有关的组织器官病证。 (四)本经腧穴:从头走足,起于睛明,止于至阴,共六十七穴。,肺俞,【定位】正坐或俯卧。在背部,当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功能】清热理肺、止咳平喘、开泄腠理 【主治】 1. 咳嗽,气喘,胸满,鼻塞。 2. 骨蒸,潮热,盗汗。 3. 喉痹,吐血,咯血。 4. 腰背痛,癫狂。 5. 风疹,黄疸,痤疮。,其他腧穴,心俞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膈俞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肝俞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脾俞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胃俞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肾俞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可治疗其相应脏腑的相关性疾病。,委中,【定位】俯卧位。在腘窝横纹中点,当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肌腱的中间。 【功能】舒筋活络、清热止痉、祛瘀镇痛,委中,【主治】 1. 腰痛,四总穴歌载:“腰背委中求”,髋关节屈伸不利,腘肌挛急,下肢痿痹。 2. 中风昏迷,半身不遂,癫疾反折。 3. 丹毒,疔疮,发背,腹痛,吐泻,中暑。 4. 衄血不止(又名“血郄”) 5. 自汗,盗汗,疟疾。 6. 遗尿,小便难。,承山(治痔要穴),【定位】俯卧位。在小腿后面正中,委中与昆仑之间,当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时,腓肠肌肌腹下出现尖角凹陷处。 【功能】舒筋利腿、理肠疗痔,承山,【主治】 1. 腿痛转筋,腰背痛,脚气。 2. 腹痛,便秘,疝气。 3. 鼻衄,痔疾,癫疾。,昆仑(孕妇敏感穴),【定位】在足部外踝后方,当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功能】清利头目、舒筋通络、催产下胎 【主治】 1. 头痛,项强,肩背拘急,目眩,鼻衄。 2. 惊痫,难产,疟疾。 3. 腰骶疼痛,脚跟肿痛。,至阴,【定位】在足小趾末节外侧,距趾甲根角0.1寸。 【功能】醒脑开窍、清利头目、催产调胎 【主治】 1. 头痛,鼻塞,鼻衄,目痛。 2. 胎位不正,滞产,难产,胞衣不下。 3. 足下热。,8足少阴肾经,(一)经脉循行:如图 (二)主要病侯:咳血,气喘;水肿,大便秘结,泄泻;心悸,恐惧;腰 痛,耳鸣,目视不明;舌干,咽喉肿痛;下肢内侧后缘足少阴肾经循行线肿痛、麻痹、厥冷;足心热痛等。 (三)主治概要: 本经穴主要用于治疗妇科病、前阴病、肾与膀胱、肺、咽喉病等。 (四)本经腧穴:从足走胸,起于涌泉,止于俞府,共二十七穴。,涌泉(急救要穴、敷贴要穴),【定位】正坐或仰卧,跷足。在足底部,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约当足底二、三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与后2/3交点处。 【功能】醒脑开窍、清心泻热、镇痛止痉,涌泉,【主治】 1.昏迷,晕厥,善恐,癫狂,痫证,不寐。 2.头痛,头晕,眼花,咽喉痛,舌干,失音。 3.足心热,下肢瘫痪,霍乱转筋。 4.催产下胎,小便不利。,太溪(强壮保健要穴),【定位】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中。 【功能】补肾益阴、培本固精、壮腰健腿 【主治】 1头痛目眩,咽喉肿痛,齿痛,耳鸣耳聋,咳嗽,气喘,咯血。 2月经不调,遗精,阳痿,健忘,失眠。 3消渴,小便频数,下肢冷厥,足跟痛。,9手厥阴心包经,(一)经脉循行:如图 (二)主要病侯:心痛,心悸,心烦,胸闷;癫狂;腋肿;肘、臂拘急或 痉挛;掌心发热等。 (三)主治概要:本经腧穴主治心、胸、胃、神志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 其他病证。 (四)本经腧穴:从胸走手,起于天池,止于中冲,共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