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1页
第2页 / 共11页
第3页 / 共11页
第4页 / 共11页
第5页 / 共11页
第6页 / 共11页
第7页 / 共11页
第8页 / 共11页
第9页 / 共11页
第10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在国家危难面前,你深明大义、义无反顾;在强秦面前,你不卑不亢,能言善辩,聪慧机智。你不计个人得失,处处为郑国安危着想;你义无反顾,殒身不恤赴敌营。岁月给了你太多的落寞与不甘,同时也磨砺了你的沉稳与敏锐。你与秦伯的交锋,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你的胜局,几十年积蓄的能量,终于在瞬间有了释放和爆发的闪亮时刻。 小人物,大英雄!虽是年迈躯,胸有龙虎策!忠、义、勇、智、辩全矣!基础导学1.走近作者丘明(姓姜,氏丘,名明),华夏人,生于前502年,死于前422年,享年80岁。丘穆公吕印的后代。本名丘明,因其先祖曾任楚国的左史官,故在姓前添“左”字,故称左史官丘明先生,世称“”,后为鲁国太史。左氏世为鲁国太史,至丘明则约与孔子(前551479)同时,而年辈稍晚。他是当时著名史家、学者与思想家,著有春秋左氏传、国语等。他品行高洁,为孔子推崇,称“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即与其同好恶;汉司马迁亦称其为“鲁君子”,且以“左丘失明,厥有国语”为己著述史记的先型典范。左丘明的最重要贡献在于其所著与国语二书。左氏家族世为太史,左丘明又与孔子一起“如周,观书于周史”,故熟悉诸国史事,并深刻理解孔子思想。左传国语对中国传统史学影响深远,对司马迁的史记创作尤其具有重要启发。从这个意义讲,左丘明堪为中国传统史学的鼻祖之一。后世或称其为“文宗史圣”“经臣史祖”,或誉为“百家文字之宗、万世古文之祖”。历代帝王多有敕封:唐封经师;宋封瑕丘伯,改封中都伯;明封先儒,改封先贤。今山东泰安肥城市建有丘明中学以纪念其乡先贤左丘明。执着,是对生命最本质的坚守。你虽在晚年双目失明,但强烈的使命使你重新振作起来把几十年来所听到见到的诸侯各国的政闻要事及君臣谋议得失之词,口述给子孙,汇集成卷,终著成了我国现存最早的国别史国语。在逆境中,你便是那无畏的勇者!左氏叙事之工,文采之富,即以史论,亦当在司马迁、班固之上,不必依傍经书,可以独有千古。(经学通论春秋)2背景资料本文所叙内容发生在鲁僖公三十年(公元前630年),当时正值,周王室日渐衰微,已趋于名存实亡。各诸侯国纷纷扩张势力,角逐霸主地位。文中提到的晋侯即晋文公重耳,秦伯即秦穆公任好,他们两人先后跻身于春秋五霸之中。当时晋国势力强于秦,秦与晋结为姻亲关系,双方为了暂时的共同利益,采取联合行动。楚国当时也有争霸中原的雄心,郑国是晋、秦、楚三国必争之地,为了遏制楚势力向北扩展,秦晋联合出兵攻郑。“春秋无义战”!该词出自孟子尽心下。原指春秋时代没有正义的战争。儒家认为,“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这才是合乎义的,而春秋时代则是“礼崩乐坏”,“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所以没有合乎义的战争。3相关知识尚书和春秋:“左史记言,右史记事,言为尚书,事为春秋。”这是中国古代有记载的(甲骨文)最早的两部书。春秋是记事的,后多散佚,仅留下经孔子整理的鲁国的春秋,汉代有重新编撰整理的“春秋三传”,即公羊传谷(榖)梁传左传。现仅存左丘明编写的左传。春秋和左传是编年体史书。春秋经文,言简义深,如无注释,则无法了解。注释春秋的书,有左氏、公羊、谷(榖)梁三家,称为春秋三传。另有邹氏、夹氏二家,早在汉朝即已失传。所以自汉至今,学者只藉三传研读春秋。 自汉以降,学者凭借“三传”研读春秋。以左传为主,兼采公谷二家,为研读春秋的正途。春秋与左传的关系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原名左氏春秋,汉朝时又名春秋左氏 春秋内传左氏,汉朝以后才多称左传。左传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的左丘明为,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也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共三十五卷,是儒家经典之一且为十三经中篇幅最长的,在四库全书中列为经部。记述范围从公元前722(鲁隐公元年)至公元前468(鲁哀公二十七年)。左传以春秋为本,并采用周志晋乘郑书楚杌等列国资料,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司马迁史记十二诸侯年表说:“鲁君子左丘明惧弟子人人异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记具论其语,成左氏春秋。”桓谭新论进一步认为:“左氏经之与传,犹衣之表里,相持而成,经而无传,使圣人闭门思之十年不能知也。”杨伯峻在左传一文中归结左传传春秋的方式共有四种:即“说明春秋书法、用事实补充春秋、订正春秋的错误和增加无经的传文”。春秋笔法是孔子首创,意为写文章点评历史人物和事件时要迂回婉转,含蓄简练,意涵褒贬亦有微言大义一说,即用微言说出大义。经传指儒家经典和解释经典的传,儒家的重要代表作品及儒家祖述的古代典籍与解释经文的书的合称。 自主预习一、识记字音佚之狐()氾南()夜缒而出() 共其乏困()阙秦以利晋() 宫阙()君之薄() 日薄西山()薄荷() 逢孙()每逢()答案:yfnzhugngququbobbpngfng二、识记字形(选字组词)上(阕阙)(佚昳)丽(瑕暇)疵戊(戌戍)变法 对(簿薄)公堂答案:阕昳瑕戌簿三、通假字1共其乏困2秦伯说,与郑人盟3失其所与,不知4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答案:1.“共”通“供”,供给2.“说”通“悦”,高兴3.“知”通“智”,明智4.“已”通“矣”,了四、一词多义1微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微闻有鼠作作索索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微斯人,吾谁与归答案:没有副词,暗暗地副词,稍微,略微 如果没有,如果不是 2.封又欲肆其西封既东封郑自寄一封书答案:名词,疆界名词意动用法,以为疆界量词3若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仿佛若有光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四方之民归之,若水归下也答案:如果好像第二人称代词,你比得上好像 4.许潭中鱼可百许头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先生,不知何许人也杂然相许问渠那得清如许答案:约数答应表处所赞同这样5鄙蜀之鄙有二僧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不以臣卑鄙答案:边界地方庸俗,鄙陋以为边境见识短浅,粗陋6以以其无礼于晋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焉用亡郑以陪邻若舍郑以为东道主答案:因为,连词拿,用,介词来,表顺承,连词表顺承,连词把,介词7焉子亦有不利焉焉用亡郑以陪邻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且焉置土石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永之人争奔走焉答案:语气词,表陈述疑问副词,为什么疑问副词,怎么疑问代词,哪里代词,指这篇文章兼词,于此五、古今词义1敢以烦执事古义: ;今义:掌管某项事情(工作)(的人),可作动词或名词。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义: ; 今义:认为。古义: ; 今义:请客的主人。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古义: ; 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义: ; 今义:妻子。5共其乏困古义: ; 今义:疲劳。答案:1.办事的官吏,此处是对对方的敬称2.把作为东方道路上的主人3.出使的人4.那人5.缺少的东西六、词类活用1夜缒而出2朝济而夕设版焉3晋军函陵4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5若不阙秦6邻之厚,君之薄也7越国以鄙远8若亡郑而有益于君9且君尝为晋君赐矣答案:1.名词作状语,在夜里2.名词作状语。在早晨,在晚上3.名词作动词,驻军,驻扎4.东,名词作状语,在东边;封,名词意动用法,以为疆界5.动词使动用法,使减损6.形容词作动词。变雄厚,变薄弱7.鄙,名词意动用法,以为边邑;远,形容词作名词,边远的地方8.动词使动用法,使灭亡9.动词作名词,恩惠七、文言句式1夫晋,何厌之有?2以其无礼于晋。3佚之狐言于郑伯。4是寡人之过也。5邻之厚,君之薄也。答案:1.宾语前置句,即“夫晋,有何厌”2.状语后置句,即“以其于晋无礼”3.介宾短语后置4.判断句、省略句,“是”为“这”,省略“是”5.判断句,“也”表判断、省略句八、文学常识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历史著作。左传也称、。作者相传为鲁国的史官。有人认为它是一部独立的自成体系的具有独立创见的历史著作。它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答案:编年体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左丘明课堂探究思考1:当郑国所处危险境地,需烛之武退秦师时,烛之武却流露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的满腹委屈与牢骚。有人说,这点不利于表现烛之武的高大形象,应该删去,你是怎么看的? 答:明确:烛之武的成功就在于他正确把握了天下形势,并且熟知历史,洞察秦晋之隙,然后凭他的三寸不烂之舌使秦军撤退。生活是一块磨刀石,只有不断砥砺自己,才能保持永远锐利的锋芒。烛之武到了七十多岁的高龄,仍有满腹牢骚,可见他的锐气未减,仍能建功立业,可见他的才华依旧。此前,三朝为官,满腹经纶,却一直不得重用,其间忍受的寂寞痛苦的煎熬,是常人难以想像的。但烛之武在这种怀才不遇的痛苦中,并没有自暴自弃,更没有妄自菲薄,而是以惊人的毅力在寂寞中图强,饱读经书,关心时事,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终于在人生的最后时刻,也是最为关键的时刻,“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完成人生的最后一击,为自己的一生划上一个完美的感叹号。思考2:把握全文中心事件,理顺故事情节的发展线索。答:明确:全文以烛之武说退秦军为中心。故事先点出了战事爆发的原因,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又为下文“烛之武退秦师”埋下了伏笔。接着写郑国国君决定通过外交途径来解除危机,佚之狐向郑伯推荐了烛之武。郑伯自责,情真意切感动了烛之武,烛之武以国家利益为重,决定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