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2页
第2页 / 共12页
第3页 / 共12页
第4页 / 共12页
第5页 / 共12页
第6页 / 共12页
第7页 / 共12页
第8页 / 共12页
第9页 / 共12页
第10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www.ks5u.com说明:1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2将卷答案用2B铅笔涂在答题卡上,卷用蓝黑钢笔答在试卷上。3卷卷头和答题卡均填涂本次考试的考号,不要误填学号,答题卡占后位。卷(选择题 共64分)一选择题(共64题 ,每题1 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恩格斯说:“真正推动哲学家前进的,主要是自然科学和工业的强大而日益迅猛的进步。”“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个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也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这两段话是在强调A. 具体科学是哲学发展的基础 B. 哲学是具体科学知识的总汇C. 哲学指导具体科学研究工作 D. 哲学是每个时代精神的精华2. 科学家说哲学是科学之王;艺术家说哲学是艺术之母;社会学家说哲学是领导社会秩序的掌舵者;诗人说哲学的终点往往是诗歌的起点。哲学犹如一片水中漂浮的落叶,可以从多方面来理解,但归结到一点就是A. 哲学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学说B. 哲学是悬浮于空中的思想楼阁C. 哲学总是和人们的主观情绪联系在一起D. 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3. 中国有个寓言叫“愚公移山”。讲的是几千年前,一个交通不便的山村里有位叫愚公的老人,下决心将挡在家门口的两座大山移开。亲戚和邻居都说不可能,但他力排众议,带着子孙日复一日挖土移山。他说,山不会加大增高,人却子孙无穷,只要持之以恒,总有一天会把大山搬走。愚公的精神感动了天神,两座山在人和神的共同努力下被移开了,愚公的家乡同外界实现了互联互通。这说明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的智慧形成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之中事物量变的积累能引起事物的质变哲学的智慧在人们改造世界中自发形成A B. C. D4转基因食品今天已经非常普遍,支持者认为它可以为人类提供丰富的食物,反对者则认为大自然有其自身的法则人为地改变生物的基因将会给人类带来毁灭性的影响。由此可见哲学对具体科学具有指导作用 世界观是人们思想和行动的向导价值判断与人认识事物的角度有关 认识运动是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A B C D5宋代的朱熹与陆九渊曾经进行多次辩论。朱熹认为,“未有此气,已有此理”,“理生万物”。陆九渊则认为,“宇宙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两人的观点都坚持意识第一性,但对意识有不同的理解体现了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折射了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的分歧反映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对立A B C D6.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下列内容属于方法论的是A.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B. 存在就是被感知C.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D. 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7. 我国战国时期的哲学家庄周曾经说过:“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这种观点A. 错误地回答了思维与存在的统一性问题,是典型的不可知论观点B. 错误地回答了思维和存在谁是本原的问题,是典型的唯心主义观点C. 正确地回答了思维和存在谁是本原的问题,是典型的唯物主义观点D. 正确地回答了思维与存在的统一性问题,是典型的可知论观点8. 甲乙两人辩论,甲说:“我在故我思”,乙说:“我思故我在”。下列观点正确认识这两句话的有两种观点反映了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对立甲的观点既唯物又辩证,乙的观点是形而上学的甲的观点是唯物主义的,乙的观点是唯心主义的两者的根本分歧在于物质和意识谁决定谁的问题A. B. C. D. 9. 古代欧洲有这样一首诗:“那时候,上面的青天还没有称呼,下面的大地也没有名字,其阿玛诗(即海洋)是大家的生母,万物都和水连在一起。”这首诗体现的是A.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B. 主观唯心主义观点C.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D. 客观唯心主义观点10.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A. 理论与实际的关系问题 B. 主观与客观的关系问题C.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 唯物与唯心的关系问题11. 2014年12月7日,金星的亮度达到近40年以来最亮,璨若宝石赛明珠,在全黑的地方可以映照出房舍、树木、动物和人的影子。对于这次天文现象的时间,许多天文机构及专家早有了精确的预报,与古时人们不能认识其现象与本质形成鲜明对比。从哲学的基本问题看,这体现了A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问题 B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C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D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12. 2015年初,引发人们广泛关注的电影狼图腾与纪录片穹顶之下内容虽然迥异,但主题都是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围绕这一主题我们应深刻把握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尊重客观规律以发挥主观能动性为前提自然生态与人类发展的矛盾不可协调 人存在于自然系统之中并给予重大影响A. B. C. D. 13. 一直以来,人体干细胞被认为是单向地从不成熟细胞发展为专门的成熟细胞,生长过程不可逆转。然而科学家最新研究发现,成熟的、专门的细胞可以重新编程,成为未成熟的细胞,进而发育成人体的所有组织,这有望为人类提供诊断和治疗疾病的新方法。上述材料表明人们对细胞生长规律的认识是不断深化、发展的人们可以认识和改变细胞生长规律,使之造福人类只有认识规律,才能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利用规律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医学研究事业成功的前提A B C D14. 十八届中央政治局2015年第一次集体学习的内容是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一切工作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认清中国现阶段发展形势。既要看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没有变,也要看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每个 。阶段呈现出来的新情况。其中蕴含的辩证唯物主义哲理是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决定意识量变必定引起质变,量变的过程就是质变的过程变化并不意味着发展,事物的根本性质不会发生变化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个侧面都各有其特点,具有特殊性A B C D. 152015年1月1日正式实施的新环境保护法,完善了生态保护红线、排污许可、污染物总量控制等环保制度加大了对环境违法行为的法律制裁,使整个社会对于生态文明重要性的认识和关注达到了可谓前所未有的程度;还进一步优化了环保“约谈制度”,由“约谈企业”改为“约谈政府”,采取诸多措施助推国家的生态文明建设。这说明要坚持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要善于透过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要注重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搞好局部就能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A B C D16国务院印发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指出:2015年,全国各省(区、市)气象部门要形成人工影响天气,改善空气质量作业能力,在重污染且有降水形成的条件下采取相应的气象干预措施,消减雾霾,清洁空气。这说明发挥主观能动性是改善空气质量的依据人工影响天气的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必须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利用规律人为事物的联系能够以人的意志为转移A B C D17.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写道:“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主要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A. 阶级性 B. 革命性 C. 实践性 D. 科学性18. “揠苗助长”事与愿违,“庖丁解牛”事半功倍。这两则故事共同反映的哲理是A. 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反映 B. 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C. 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D. 事物是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19.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农业社会需要了解太阳运行情况,根据太阳进行农事活动,古代中国人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划分了二十四节气,以此反映季节变化、指导农事活动。这说明A. 在客观规律面前,人是无能为力的B. 人能够创造出自然界所没有的客观规律C. 人能够揭示太阳运行的规律并根据条件加以利用D. 二十四节气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20. 巴西科研人员通过反复研究.在实验室中培育出具有特定DNA序列的蛛丝蛋白.进而制作出世界上首条人造蛛丝。这种人造蛛丝不仅具有弹性好、韧性大等优点,还能够生物降解,未来有望在纺织材料、医疗和飞机船舶制造等领域得到应用。人造蛛丝的成功研制说明人可以根据主观需要创造出新的具体的物质形态人能够通过实践将观念中的存在变成现实的存在发挥主观能动性是科学研究获得成功的必要前提离开了对规律的尊重主观能动性就不能发挥作用A. B. C. D. 21.“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蕴含的哲理是A. 自然界是不变的,而人是在变化的B.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之中C.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在运动,但根本性质不变D. 事物本身不变,但人的心情在变化22.“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形象地表达了动和静的辩证关系是A. 静不是动,动不是静B. 静中有动,动中有静C. 动是必然的,静是偶然的D. 动是静的原因,静是动的结果23. 古希腊的赫拉克里特认为“人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河流”,而他的学生克拉底鲁则认为“人甚至不可能一次踏入同一河流”,对于这两句话的正确理解是A. 前者夸大物质运动,后者强调相对静止B. 前者否认相对静止,后者强调绝对运动C. 前者否认意识能动性,后者强调物质的决定作用D. 前者肯定物质运动的绝对性,后者否认相对静止的存在24. 在美学中总要谈到“移情”现象,即“情景交融”,比如我们高兴时,仿佛骄阳在笑,青松在招手;悲伤时,又觉得雨如泪,风如烟。“移情”的说明体现的哲学观点是A. 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B.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C. 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D. 意识有正确和错误之分成语言简意丰,寥寥数字往往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哲理。回答2526题。25.“画饼充饥”和“望梅止渴”这两个成语都强调了A. 意识的第一性B. 意识的能动作用C. 实践的重要性D. 意识的决定作用26. 实际上,我们知道“画饼”并不能真正“充饥”,“望梅”也不能真正“止渴”。这是因为A. 意识不能代替物质B. 精神的东西并不重要C. 物质可以代替意识D. 物质和意识没有区别27. APEC会议期间,政府用超常规的限行和停工手段治理出来的蓝天,催生了一个流行语“APEC蓝”,意指“不太真实且容易消散的美好”。这说明A. 意识来源于主观想象 B.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C. 意识是客观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