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4页
第2页 / 共4页
第3页 / 共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引言 应用遥感技术进行河南省土地退化与 荒漠化形势分析 张克伟张天义 ( 河南省地质学会,河南,郑州,4 5 0 0 0 7 ) 河南省地处北亚热带与暖温带过渡区,年均降水5 6 0 1 3 0 0 m m ,干燥度K 值0 7 1 4 ,属 湿润亚湿润区,自然分区属森林草原景观区。在河南省能否发生荒漠化,国内、省内学术 界有歧义。 据国际沙漠化公约政府间谈判委员会( I N C D ) 1 9 9 4 年所给定义,为: 土地退化:土地生物或经济生产力及复杂性的减少或丧失。 土地沙( 荒) 漠化:在包括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多种因素作用下,干旱、半干旱和半 湿润干旱区的土地退化。 土地退化在山丘区主要表征为植被衰落与土壤严重侵蚀。在平原农业区主要表现为土壤 肥力的下降,如沙化、盐渍化、土壤有机质与主要营养成份含量的下降等。原土类性状不良、 肥力低下者,如沙姜黑土等,不视作土地退化。 河南省处于季风气候区,年降水变率与季降水变率均大;夏季多暴雨,季降水量占全年 降水量的4 0 6 5 。省北半部冬春多大风,蒸发强烈。省内坡度为2 。以上的山地丘陵区有 6 2 3 万平方公里,其中黄土地貌区占2 6 6 。小于2 。的平原区又有大片黄泛冲积沙地和低 洼地。经数千年垦殖,天然植被破坏严重,山丘区水土大量流失,平原区发生沙化与盐渍化, 土地初级生产力下降。因此,对照I N C D 组织的定义,河南省应存在土地退化与荒漠化现象。 笔者在1 9 9 8 2 0 0 0 年从事河南省国土资源遥感调查时,应用1 9 9 7 年L a n d s a tT M 数字影 象,分析、评价了河南省土地退化与荒漠化形势,本文即为该成果的概述。 河南省土地退化与荒漠化类型 河南省的荒漠化( 沙漠化) 从成因类型可分为水蚀、风蚀和盐渍化,从形态类型分为石 漠化、土漠化、砾漠化、沙漠化与盐漠化。 根据植被覆盖情况,土壤侵蚀模数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将水蚀类型荒漠化划分为9 类,根 据沙地土质、微地貌形态与植被情况将风蚀类型沙漠化分为4 类,根据盐渍化程度的轻重将 盐漠化分为2 类,各类型均有其遥感影像特征,详见表1 。 表1 河南省土地退化与荒漠化形势表 成因形态类型分类指标 类型 坡度植被郁闭度土壤有土层土壤侵蚀 ( 度)机质厚度模数 林地 灌木林 ( )( c m )( t a k m 2 ) A A 1 植被良好侵蚀山丘区2 03 O 4 26 0 O 1 0 0 0 水蚀 A 2 疏林灌丛中强侵蚀山丘区2O3 - o 10 4 0 31 2 6 0 5 0 0 3 0 0 0 A 3 稀疏灌草丛中强侵蚀山丘或坡 耕地 A 3 l 岩质山丘或坡耕地2 0 1 渍化 C 2 潜在盐渍化地块盐渍化已治理但仍有发生条件 合计土地退化 荒漠化 河南省土地退化与荒漠化形势 据遥感数据分析,全省共有土地退化面积8 5 7 4 万公倾,占土地总面积的5 1 7 6 。其 中中具荒漠化趋势的土地5 6 8 6 8 万公顷,r i 土地总面积的3 4 3 2 。具较强荒漠化趋势的十 地1 7 7 6 5 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1 0 7 2 ,包括石漠化1 1 1 2 9 万化顷、砾漠化7 0 7 万公顷、 土漠化2 0 ,6 1 万公顷、沙漠化4 5 7 5 万公顷,另有少量盐漠化土地。现将各土地退化与荒漠 化类型及分布形势概述如下: 1 、土壤侵蚀 河南省水土流失较强的地区为: 3 0 黄土区。省内黄土区地貌总面积1 6 5 6 万公顷,其中水土流失强烈的黄土覆盖山丘与 黄土梁峁区即有9 7 2 万公顷,占黄土区的5 8 ,侵蚀模数达3 0 0 0 8 0 0 0 t a k m 2 或更高,是 我省水土流失:“第一大户”。 劣地区。劣地指植被稀少、岩石胶结性与持水性均差的低山丘陵或台地区,地层常由 中生代至第三纪泥岩、页岩、沙砾岩构成,滑坡多发,遇暴雨与表十混合成危害很大的泥石 流。典型区域有济原西南部邵原至小浪底库区一带,卢氏盆地、灵宝朱阳盆地与鹤壁台地等。 植被破坏严重山区。依水土流失程度从重到轻排序大致为:嵩箕山地、太行一于犀山 地、崤山、熊耳山、外方山、伏牛山、大别山、桐柏山。伐木毁林、开荒垦殖与矿业开发为 水土流失三大诱因。 坡耕地:省内2 。以上坡耕地2 4 4 8 万公顷,占全省耕地面积的3 0 1 8 ,是我省水 土流失的主源地之一。其中1 5 。一2 5 。坡耕地5 3 9 万公顷,占2 2 0 ;2 5 。坡耕地1 2 5 万公顷,占5 1 。应指出的是,省内6 。以上梯田多属减缓了自然坡度的坡耕地,改造建 设的任务仍很艰巨。 土漠化、石漠化、砾漠化是土壤侵蚀的直接后果。土漠化主要发生于黄土覆盖低山丘陵 与黄土梁、峁分布区,石漠化以太行一王屋山地、嵩箕山地、外方山地北东部为主,砾漠化 以太行山东、南麓劣地与洪冲积扇、裾为主。荒漠化程度与土壤侵蚀强度正相关。 水土流失的另一直接危害即是水库与江河的淤积。黄河泥沙每年淤于河南段1 2 亿吨, 孟津以下河段年淤高3 一l O a m ,省内主要支流伊洛河、沁河河床平均淤高1 8 a m 。黄河三门峡 水库已淤占总库容的一半多,陆浑、白沙、薄山、昭平台、宿鸭湖、鸭河口、丹江等大型水 库也均有严重淤积现象,威胁水库的安全使用。 2 、风蚀沙化 风蚀沙化主要发生于黄河冲积平原,沙地总面积1 8 5 9 4 万公顷,沙化类型可分活性沙 丘沙地( 沙荒地) 、半固定性沙丘沙地与平沙地三种。以中、粗砂为主的起伏状沙丘地多分 布于黄河故道遗迹区及决口扇顶部,如延津、滑县、内黄一带的汉宋故道与决口扇,兰考、 商丘一带的明清故道与决口扇,中牟清代决口扇和新郑、尉氏一带的史前故道。以细沙、粉 沙为主的平沙地多分布于上述地带的外缘或下游区。河南人民为治理风沙进行了艰苦卓越的 努力。至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大部分沙丘沙地建成了林场和果品基地,平地农耕区建成了较 健全的农田林网。八十年代以来,因毁林造田等因素使沙区林场与农田林网受到严重破坏, 林网覆盖率比七十年代中期下降2 7 5 个百分点,导致风蚀沙漠化程度加重,半活动| 生沙地 面积已达4 5 7 5 万公顷,其中流动性沙丘地6 7 7 万公顷,沙尘暴天气陡增,这是河南省绿 化史中的一个惨痛教训。 3 、盐渍化 河南省盐渍化发生区也主要在黄河冲积平原。盐渍化多发生于黄河现代与古代背河洼 地,决口扇下部缓坡地与扇缘、扇问洼地,渠侧、河侧排水不畅洼地等。土质以亚沙土、亚 粘土为主,土壤学分类多属潮土。 省内盐渍化土分布区年降水量不足7 0 m m ,年蒸发量却达1 8 0 0 2 2 0 0 m m 。在地势低洼,潜 水面埋深小于3 米的区域,持续的强蒸发即造成表土盐渍化,表现程度以冬春较重。 省内土壤盐渍化程度与面积和灌溉制度密切相关。建国初全省有盐碱地2 4 万公顷,因 “大跃进”期重灌轻排,至1 9 6 1 年升至8 7 万公顷。经采取控制灌溉措施至八十年代初遥感 调查时盐渍化土总面积为7 2 2 万吨公顷,其中重度盐渍化土2 9 7 万公顷。八十年代以来, 由于气候持续干旱和井灌的大力发展,地下水位迅速下降,形成大面积开采漏斗,潜水位普 遍深于4 m ,盐渍化发生的基本条件已减弱,所以,至九十年代末,我省盐渍化土的面积已 大为缩减。本次调查仅余2 3 7 9 万公顷轻度盐渍化区,重度盐渍化区或盐碱荒地已极少。但 应指出的是,缩减并不等于根治,一旦气象水文灌溉等条件使地下水位上升至3 m 以上,盐 3 l 渍化仍可能再次发生。某些不当工矿行为也可导致盐渍化,如叶县盐田开发区次生盐碱化面 积已达1 3 5 k m 2 。 关于土地退化与荒漠化治理的若干思考 除了要坚决贯彻中央“退耕还林,退田还湖”方针外,针对河南省特点,还应采取以下 措施: l 、建立合理的土地利用结构。河南省人口密度高、建设强度大,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 衡不现实。不仅山区禁止毁林开荒,平原区也不可依靠沙地毁林、湿地疏干造田。要合理调 节耕地、林( 草、湿) 地、建设用地比例,保证自然与社会和谐发展。 2 、生态效益高于资源经济效益。要加强生态价值与生物多样性价值核算,纳入经济建 设项目成本,以生态税费扼止破坏生态、导致土地荒漠化的无序工矿业开发。 3 、理顺体制。尽管经多次机构改革,生态环境建设仍是多头管理,项目重迭,投入重 复。要建立强有力的协调制度,避免浪费,追求最佳投资生态效益。 4 、正确处理地方利益和农民利益 贫穷落后是生态环境破坏的原动力。退耕还林的同时应有可靠科技与信贷扶持措施,使 农民与地方政府收益尽快有所增加。鉴于河南省平原生态压力巨大,应采取山区退耕不迁人 政策。 5 、找准重点。河南省山区治理陡波退耕界限应降至坡度1 5 。而非2 5 。,同时对大批名 为“梯田”实为坡地的耕地进行整理改造,建设标准梯田,才可扼止山区大量水土流失。平 原区重点应是沙区林地、林网建设及黄淮湿地生态恢复。 参考文献 1 任美锷,包浩生主编,1 9 9 2 中国自然区域及开发整治科学出版社 2 段子清,许成祥主编,2 0 0 0 河南省国土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西安地图出版社 3 河南省土地利用现状调查领导小组,1 9 9 8 河南土地资源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1 9 9 7 自然科学学科发展战略调研报告,生态学科学出版社 3 2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