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51页
第2页 / 共51页
第3页 / 共51页
第4页 / 共51页
第5页 / 共51页
第6页 / 共51页
第7页 / 共51页
第8页 / 共51页
第9页 / 共51页
第10页 / 共51页
亲,该文档总共5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实习目的 1、学习安全用电常识,了解人体所能承受的最高电压和电流以及电流和电压对人体造成的危害,掌握能够防止人体触电的方法以及各用电器正确的接电方法。 2、学习常用电子元器件的基础知识,认识和掌握电抗元件、变压器元件、机电元件、半导体分立元件以及集成电路。了解电抗元件的标称和偏差,分类和型号;变压器的分类和主要特征参数;机电元件的种类;半导体分立元件的分类和命名以及集成电路的种类,以及还有各种元器件的测试、选用的常识及注意事项。 3、了解通孔焊接技术(THT),掌握锡焊的机理和方法,及检验测试要求;能够正确地进行元件拆除;能按照电路原理图焊接、测试5v稳压电源。 4、学习了解贴片技术(SMT),熟悉收音机的制作工艺,并制作、调试FM贴片收音机。 第一章 安全用电用电安全是现代人无可回避的安身立业的基本常识,从家庭到办公室,从娱乐场所到工矿企业,从学校到公司,几乎没有不用电的场所。电是现代物质文明的基础,同时又是危害人类的肇事者之一,如同现代交通工具把速度和效率带给人类的同时,也让交通事故这个恶魔闯进现代文明一样,电气事故是现代社会不可忽视的灾害之一。从使用电能开始,科技工作者就为减少、防止电气事故而不懈努力。长期实践中人们总结积累了安全用电的经验,有些是用鲜血甚至生命换来的。人不能事事都去实践,特别是对安全事故而言,应该记取前人的经验教训,掌握必要的知识,防患于未然。一旦发生事故,只能总结经验教训以警示后来人。1.1人身安全人体是可以导电的,电流经过人体会对人身造成伤害,这就是所谓触电。触电事先无预兆,一旦发生,顷刻之间就会产生严重后果,而且难以自救。1.1.1触电危害触电对人体的危害主要有电伤和电击两种。一、 电伤电伤是由于发生触电而导致的人体外表创伤。通常有以下三种:1.灼伤由于电的热效应而灼伤人体皮肤、皮下组织、肌肉甚至神经。灼伤引起皮肤发红、起泡、烧伤甚至坏死。2.电烙伤电烙伤是由电流的机械和化学效应造成人体触电部位的外部伤痕,通常是皮肤表面的肿块。3.皮肤金属化这种化学效应是由于带电体金属通过触电点蒸发进入体内造成的,局部皮肤呈现相应金属的颜色。触电对人体造成的电伤一般是非致命的,真正危害人体生命的是电击。二、 电击电流通过人体,严重干扰人体正常生物电流,造成肌肉痉挛(抽筋)、神经紊乱,导致呼吸停止,心脏室性纤颤,严重危害生命。三、 影响触电危险程度的因素1.电流的大小人体内是存在生物电流的,一定限度的电流不会对人体造成损伤。一些电疗仪器就是利用电流刺激达到治疗目的的。电流对人体的作用如表1.1所示。表1.1 电流对人体的作用电流(mA)对人体的作用250短时间内(1秒以上)造成心脏骤停,体内造成电灼伤。2.电流种类电流种类不同对人体损伤也不同。直流电一般引起电伤,而交流电则电伤与电击同时发生,特别是40100Hz交流电对人体最危险。不幸的是人们日常使用的工频市电(我国为50Hz)正是在这个危险的频段。当交流电频率达到20000Hz时对人体危害很小,用于理疗的一些电子仪器采用的就是这个频段。3.电流作用时间电流对人体的伤害同作用时间密切相关。可以用电流与时间的乘积(也称电击强度)来表示电流对人体的危害。漏电保护器的一个主要指标就是额定断开时间与电流乘积10016.5116.243.52.21.470.64电流(mA忽略0.82.8103510026815601.1.2 触电原因人体触电,主要原因有两种:直接或间接接触带电体以及跨步电压。前者又可分为单极接触和双极接触。一、 单极接触一般工作和生活场所供电为380/220V中性点接地系统,当处于地电位的人体接触带电体时,人体承受相电压,如图1.1所示。 图1.1 图1.2这种触电往往是人们粗心大意、忽视用电安全造成的。二、 双极接触人体同时接触电网的两根相线或一条相线跟中线发生触电,如图1.2所示。这种触电电压高、电流大,大都是在带点工作时发生的,而且一般保护措施都不起作用,因而危险极大。三、 静电触电在检修电器或科研、工作中有时发生电气设备已断开电源,但在接触某些部分时发生触电,这在一部分有高压大容量电容器的情况下有一定危险。特别是质量好的电容器能长期储存电荷,容易被忽略。四、 跨步触电在故障设备附近,例如电线断落在地上,再接地点周围存在电场,当人走进这一区域时,将因跨步电压而使人触电,如图1.3所示。图1.31.1.3 防止触电防止触电是安全用电的核心。没有一种措施或一种保护器是万无一失的。最保险的钥匙掌握在自己手中即安全意识和警惕性。以下几点是最基本最有效的安全措施。一、 安全制度在工矿企业、科研院所、实验室等用电单位,几乎无一例外地订有各种各样的安全用电制度。这些制度绝大多数都是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制定的,也有很大条文是在实际中总结出的经验,可以说很多制度条文是惨痛的教训换来的。在此特别忠告:在你走进车间、实验室等一切用电场所时,千万不要忽略安全用电制度,不管这些制度粗看起来如何“不合理”,如何“妨碍”工作。二、 安全措施防止触电的措施很多,这里提出的几条措施都是最基本的安全保障。1.对正常情况下带电的部分,一定要加绝缘防护,并且置于人不容易碰到的地方。例如输电线、配电盘、电源板等。2.所有金属外壳的用电器及配电装置都应该装设保护接地或保护接零。3.在所有使用市电的场所装设漏电保护器。4.随时检查所用电器插头、电线,发现破损老化及时更换。5.手持电动工具尽量使用安全电压工作。我国规定常用安全电压为36V或24V,特别危险场所用12V甚至6V。三、安全电压(1) 安全电压的定义 为了防止触电事故而采用的由特定电源提供的电压系列。这个电压系列的上限,在正常和故障情况下,任何两导体间或任一导体与地之间均不得超过交流(50500Hz)有效值50V。 除采用独立电源外,安全电压的供电电源的输入电路与输出电路必须实行电路上的隔离。 工作在安全电压下的电路,必须与其他电气系统、任何无关的可导电部分实行电气上的隔离。(2) 安全电压的等级及选用举例 见表1.3表1.3 安全电压的等级及选用举例安全电压(交流有效值)选用举例额定值(V)空载上限值(V)4250在有触电危险的场所使用的手持式电动工具3643在矿井、多导电粉尘的场所、机加工设备等使用的照明灯2429可供某些人体可能偶然触及的带电体的设备选用121568四、安全操作1.任何情况下检修电路和电器都要确保断开电源,仅仅断开设备上的开关是不够的,还要拔下插头。2.不要湿手开关、插拔电器。3.遇到不明情况的电线,先认为它是带电的。4.尽量养成单手操作的电工作业习惯。5.不在疲倦、带病、饮酒等不利状态下从事电工作业。6.遇到较大体积的电容器先行放电,再进行检修。五、安全产品理论上讲进入市场的产品都应该是安全性能有保证的,但实际社会中,一些不合格的产品往往给用户造成安全事故。作为用户选择有国家安全检验权威部门即中国电工产品认证委员会(CCEE)检测通过的产品,是安全的根本保证。该委员会是国际电工委员会电工产品安全认证组织(IECEE)批准的国家认证组织,检测标准符合国际标准,并有统一的认证标志,如图1.4所示。图1.4 中国电工产品认证委员会(CCEE)标志 1.2 设备安全设备安全是个庞大的题目。各行各业、各种不同设备都有其安全使用问题。在此仅讨论一般范围工作、学习、生活场所的用电仪器、设备及家用电器的安全使用中最基本的安全常识。1.2.1 设备接电前检查将用电设备接入电源,这个问题似乎很简单,其实不然。有的数十万元昂贵设备,接上电源一瞬间变成废物;有的设备本身故障引起整个供电系统异常,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问题何在?用电器不一定都是接AC220V/50Hz电源。我国市电标准为AC220V/50Hz,但是世界上不同国家不一样,有AC110V, AC115V,AC127V,AC225V,AC230V,AC240V等电压,电源频率有50/60Hz两种。环境电源不一定都是220V,特别对工矿企业、科研院所,有些地方需要AC380V,有些地方需要AC36V,有的地方可能需要DC12V。新的设备不等于是没问题的设备,且不说假冒伪劣,即使一台合格产品,在运输、搬动中也有可能出问题。因此,建议设备接电前“三查”:(1)查设备铭牌:按国家标准,设备都应在醒目处有该设备要求的电源电压、频率、电源容量的铭牌或标志。小型设备的说明也可能在说明书中。(2)查环境电源:电压、容量是否与设备吻合。(3)查设备本身:电源线是否完好,外壳是否可能带电。一般用万用表进行简单检测。1.2.2 电气设备基本安全防护 所有使用交流电源的电气设备(包括家用电器、工业电气设备、仪器仪表等)均存在绝缘损坏而漏电的问题,按电工标准将电器设备分为四类,各类电气设备特征及安全防护见表1.4。表.4电气设备分类及基本安全防护类型主要特征基本安全防护使用范围及说明0型一层绝缘,二线插头,金属外壳,且没有接地(零)线用电环境为电气绝缘(绝缘电阻50k)或采用隔离变压器0型为淘汰型电器类型,但一部分旧电器仍在使用型金属外壳接出一根线,采用三线插头接零(地)保护三孔插座,保护零线可靠连接 较大型电气设备多为此类型绝缘外壳形成双重绝缘,采用二线插头防止电线破损小型电器设备型采用安全电压42V/36V,24V/12V,6V的电器使用符合电气绝缘要求的变压器在恶劣环境中使用的电器及某些工具1.2.3 设备使用异常的处理用电设备在使用中可能发生以下几种异常情况:1. 设备外壳或手持部位有麻电感觉。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