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3页
第2页 / 共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学会质疑 我多想去看看教学反思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答一个问题更重要。”任何思都是从疑开始的,疑问是获得知识的前提条件,有了疑问,才有进一步深入学习的需要,也才可能获得新知。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师生间的一问一答,使孩子们没有足够的个体自由学习空间,也没有时间潜心领会语言文字的魅力,他们在老师的问题牵引下,被动地围绕老师团团转。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爱护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如何使孩子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呢?下面,我结合课文我多想去看看的教学,谈一点粗浅的体会。一、孩子们带着问题走进文本,激发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习成为一种自觉自愿的事情,“要我学”成为“我要学”。孩子们问题愈多,好奇心愈强,兴趣愈浓,注意力就愈集中。如设计我多想去看看这篇课文的教案时,我设计了三个课文的导入:、让学生观看北京的美丽风光,然后引入课题。、让学生谈自己参加的每周一升旗仪式的感受,再引入课题。、媒体出示一位和学生同龄孩子的照片,告诉大家这位小朋友想和大家说一句悄悄话,大家想听吗?然后出示课题,齐读后请孩子们说说你有什么问题吗?思前想后,第个方案,因为后面我还要出示北京风光,因此推翻了。第个方案虽然能通过谈话的方式,以了解学生对升旗的感受,但学生没有主动参与文本。因此,我选择了第3个方案。教学时,“孩子悄悄话”的引入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听了孩子的悄悄话后,当我问他们有什么问题时,小手如林。有的说:“真奇怪,他想去看什么呢?”有的说:“他想去哪儿看看呢?”有的说:“他为什么想去看看呢?”孩子们进入一个个“探索者”的角色之中。让他们带着自己的问题进入文本,从文本中寻找答案,孩子们的情绪高涨,学得积极主动。二、孩子们的质疑如颗颗珍珠,串成教与学的美丽过程我多想去看看这首儿童诗以一个山村孩子的口吻,用诗歌的形式,讲述自己想到遥远的北京城,去看天安门广场的升旗仪式。课文才短短的三句话,该如何品读课文,使孩子们能自然产生对首都北京的热爱之情呢?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他们读熟课文后提出不懂的地方,然后指导学生讨论、理解,再指导朗读。让我感到意外的是,说话也不太完整的他们居然也能象模象样地提出问题了。有的问:“北京在哪儿呢?”有的问:“北京离我们很遥远,什么叫遥远?”有的问:“壮观是怎样的呢?”虽然有的问题很幼稚可笑,但我都给予了表扬,但有的问题却是本堂课上的重点。这样,问题由学生提出,在老师的调控下进行教学,真正落实“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使“教”真正有效地为“学”服务。不管问得怎样,让我感动,让我欣喜的是他们能尝试着问了。孩子们的问题如一颗颗珍珠晶莹透亮,串成了课堂上教与学的美丽过程,让我收获了一份惊喜,一份意外。三、课外拓展,在质疑中走出课堂,延续学习热情如果说这节课只停留在品读课文后就结束的话,学生对首都北京的情感就不会那么深刻,那么深入。在课的后面,我安排了让孩子们欣赏北京的美丽风光,请他们说说自己的心里话。有一位孩子说:“我真想去北京看看,老师,北京什么最有名呢?”是北京的美丽风光感染了他,不叫他问,他也迫不及待地想问一问了。在我爱北京天安门的歌曲声中,我鼓励着大家的热情,说:“我想小朋友的愿望一定会实现的。北京的名胜古迹有许多许多,课后,老师愿意和大家一起收集资料,再来说说北京。”我想:对北京的热爱,对北京的向往已深深直根于孩子们的心田。当然,培养孩子多思的品质,善问的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适时诱导点拨,教给发现问题的方法,相信他们能个个成为爱问的孩子!回顾一年的工作,我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如科研方面尚嫌薄弱,全年未发表过一篇论文。今后在这方面应多加努力,要增强科研意识,多投注些时间和精力,刻苦学习,努力钻研,改变科研空白局面,为今后的学术研究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3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