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9页
第2页 / 共9页
第3页 / 共9页
第4页 / 共9页
第5页 / 共9页
第6页 / 共9页
第7页 / 共9页
第8页 / 共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再铸因果概念倪培民文 西方哲学界历来重视对因果观的研究。亚里士多德就曾说过,一切科学都是研究因 果关系的。自从休谟以来,西方的传统因果概念发生了一个巨大的转变。科学放弃了研 究事物发生的内在原因的努力,而满足于描述现象之间的规律性的联系,也就是休谟所 说的“恒常的连续(constantconiunction)”。任何无法还原为经验现象描述的所谓事物的 内在原因,都被认为是以前非科学的、玄思的假设而予以摒弃。罗素在一篇论文中宣 布,传统的原因概念已经过时了,应当放到博物馆里去了。这以后哲学对因果的研究, 大多是在“恒常的连续”的框架中进行的。研究的问题主要包括:原因的本体论身份 (即原因究竟应当是事物、事件、状态、还是条件,等等);原因和结果的时间上的关系 (原因究竟应当是发生或存在于结果之前,还是可以或必须是与结果同时,时间上逆反 的因果关系是否可能,等等);因果关系的方向性在本质上如何规定;因果概念是否必 须包括某种必然性的概念在内,以及如果有必然性,它与人的自由意志又是什么样的关 系,等等。这些方面的著作和论文可谓是汗牛充栋。对科学家来说,能够揭示事物间的 恒常连续就足够了。他们甚至不用关心原因在本体论上究竟是个什么东西。你哲学家要 去研究它,与我们没什么关系。至于时间上的关系,也无所谓因先果后。我只要知道, 什么样的现象与另外一种现象有恒常的连续关系。由此我们可以知道怎样去创造和控制 我们所需要的现象。这些兴趣显然是与促进技术发展的要求紧密相关的。如海德格尔所 说:“长期以来我们已经习惯于把原因看作是能导致某种事件出现的东西。在这里,导 致某种东西的出现就意味着获得结果,后果。曾经仅仅是(亚里士多德的)四因之一的 动力因成了一切原因的标准,以致我们不再把质料、形式和内在目的当成原因了。”Q)海 德格尔注意到了因果观的转变与人们的行为方式的关系。他指出,现代的原因概念是现 代技术发展的挑战的结果。正是在这种挑战的促动下,现代物理学把自然看作“能用纯数量去确定和计算的可以被排列重组的信息系统”。4在这种动力因概念指导下的行为方 式是把任何事物都看作是控制、操纵的对象,看作本身没有内在价值和意义的质料的集 合。当这种行为方式成为处理人和自然界的关系的普遍方式的时候,就造成了灾难性的 环境危机,而当它扩展为我们处理人际关系和国际关系时,导致了人与人、国家与国家 之间的竞争和对抗。 是否可能重新构建一个更加合理的,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之间、国家与国 家之间的和谐的因果概念?我觉得是可能的。因为不论是在东方还是在西方,传统的原因 概念都是广义的,都是指对某种结果的形成有一定的责任的因素,而不仅仅是指产生结果 的动力。正是那个广义的原因概念把亚里士多德的四因综合在一起,而这个概念也可以允 许我们把东方的原因概念,诸如中国的生化因果观和佛教的缘起因果观综合进来。 动力因大致说来是指促使结果发生的事物。由于无活力的事物没法导致结果的产 生,所以人们一般认为原因必须是能够对某事物施力的事件。最简单的动力因概念仅仅 把直接导致结果的动力认作为原因,而排除其它对导致该结果有责任的任何条件。我们 姑且把它称作为“孤立的动力因”。所谓的台球模式是最典型的例子。一个台球的移动 方向、角度往往被认为是另一个台球的移动的唯一原因。在日常生活当中,这个概念常 常是够用了。当两辆车相撞的时候,我们一般只需要指出那肇事车驾驶员的责任就可以 了,而不需要调查那个司机的心理状态,他的车子的性能,路面状况等等,尽管那些条 件也是那个事故发生的必要条件。但如果我们想要对那个事故的原因有全面的了解,这 个模式就不够了。要全面地了解一个事件的原因,必须要有整体的和历史的思维方法。 也就是把其它与该结果有关的因素和历史都考虑进去。一个台球朝一定方向滚动,不只 是另一个球的撞击的结果,它也是台球桌面的平滑性、击球者的技巧和心理状态等等各 方面条件的综合的结果。所以J L麦基(Mackie)把原因定义为INUS条件。INUS是 “An lnsufficient but Necessary part of a condition which is itselfUnnecessary but Sufficient fOr the result的缩写。就是说,它是一组本身不是造成该结果的必要条件,却是其充足条件 的因素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而这个部分自身在那一组条件中对于造成该结果是必要的, 却又是不充分的。比如说,我划一根火柴,火柴点着了。我的划火柴的动作就是火柴着 火的一个INUS条件。它在那特定的一组引起该结果的条件中是必要的,却又是不充分 的。没有我这个动作,光是有火柴、有空气,还是没有火。所以它在这个特定的一组条 件里是必要的。但只有我这个动作,没有火柴的干燥和氧气的存在,火柴还是不能点 燃。所以它又是不充分的。再看这整个的一组条件。虽然当它们都具备的时候,形成了 该结果的充分条件,火点燃了,但是这一组条件却不是该火柴着火的必要条件。因为这 个火柴也可能由其它原因着火。比如你把火柴拿过去把它点着了。麦基(Mackie)没有 指出我们一般是怎样在一组INUS条件中选取其中一个作为原因的。其他一些学者在这 方面作了补充。主要是认为我们依据两个标准来选择:一是寻找在结果发生以前的变化(即动力)作为原因。一组已经存在的条件为什么偏偏在这个时候引发了某个结果?是什么新的条件的加入,使该结果在这个时刻发生?我们的目光常常就集中在那个新的直接导致那结果的动力上。条件二是寻找能为人所控制的因素,而且主要是人的行为(动力)作为原因。一个武士用标枪刺杀了一个对手。我们说那武士的行为是他的对手的死亡的原因,而不说是那标枪的刺人,或他的心脏停止跳动是他死亡的原因,就是因为那武士的行为是人为的,而标枪是没法自控的。标枪没法为那个人的死亡负责任。再比如我拨动一个开关,电灯亮了。我们既可以说是电流通过灯泡是电灯亮的原因,也可以说是我拨动开关是电灯亮的原因。这就看我们的目的是什么了。如果我们是想了解物理的原因,那就会选取电流的通过作为原因,但如果我们是想了解对该事件的负责者,那我们就会选取我的拨动开关作为原因,因为我的动作是我自己决断的。 能够自觉地用整体的和历史的眼光去看待因果关系,在选取某一INUS条件的时候,不忘记它在导致该结果的整体的和历史的条件之中的地位,不忘记其它因素的重要作用,那么我们就会较少犯错误。在理论上,这并不复杂,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忽略这种整体观和历史观的重要性。去年美国侦察机在中国南海海域与中国拦截机相撞事件发生以后,美国方面的最初反应就是基于孤立的动力因概念的。他们抓住中国战斗机驾驶员的冒险的拦截方式为事故的唯一原因,要求中国方面对该事件负全部责任。后来经过谈判才不得不承认其它肇事原因的作用而最终对中国表示歉意。美国对中东的外交政策也在相当程度上是被这种孤立的动力因概念所支配的。对于“911”事件,恐怖主义者的行为当然要予以谴责。但要全面地分析该事件的原因,就必须涉及到美国的中东政策,甚至其整个的外交政策,他在国际事务中的一贯的行为方式。我在课堂上对学生讲到这个,有些学生就接受不了。“你是说我们自己要对恐怖主义对我们的攻击负责?”从感情上,这个反应是可以理解的。但从客观事实上说,这就是孤立因果观的思想方法的表现。 其实孤立的动力因观念不只是涉及对原因的孤立片面的认识,它也很自然地会导致对结果的孤立片面的认识。因为这两者是对称的。一个孤立地抽取出来的结果,从逻辑上说,也是其原因的INUS条件。它是“AninsufficientbutnecessarypartOf91unnecessarybutsufficientconditionforthecause”。即是其原因的充分却不必然的条件中的不充分然而却必要的一部分条件。我们常常说某人成功地完成了某个项目,某个计划,但这个成功实际上只是那后果中的一部分。是一个不完全的结果。在整个实施过程中还必然地会出现很多其它的后果。不考虑到那些其它的后果,也是很危险的。当一个医生给一个病人开处方时,如果是机械地对照某种症状开药,而不注意到病人的病史,他的身体其它方面的状态和该药的副作用等等,就可能治愈了那个特定病症,却引发其它问题,甚至危及病人的生命。当一个从事贸易的人只考虑投资和盈利,急功近利,而不顾及其它时,就可能获取了眼前的利润而最终因为信用的丧失或引起环境的污染等等而破产。当父母对子女一味施加压力,迫其用功读书时,这个孩子的学习成绩可能会上去一些,但也可能同时造成孩子畸形发展,性格扭曲。当年秦始皇造长城,不顾民生民意,其王朝仅短短27年便告夭折。引入整体性的思维方式的动力因概念与孤立的动力因概念相比,虽然是进步多了,但它仍然有严重的局限性。实际上动力因概念在本质上是不可能全面的。因为对它来说只有作为动力的部分或因素才能算作原因,其它与结果有关的因素就只能算作条件。这样就很容易在实际思维过程中滑人孤立的动力因概念中去,忽视其它那些因素的作用。另外它本身不包含任何把因果作用的对象当成有内在价值的东西的资源。在它指导下的行为方式,仍然可以只关心特定的结果是如何产生的。只要能导致所期望的后果,它可以采用任何方式。对它来说,对象只是无内在意义的质料的集合,或照海德格尔的说法,是“储备资源”。而在这个概念指导下的行为者本身,也可能只把自己看成是支配力的仓库和能源站。由于笛卡尔的理性思维方式成为主导思维方式,物质世界中的万物成了本质上互不相干的、可以全部量化的和用数字计算的个体。如海德格尔所指出的,在当今世界,连人本身也成了可用数字统计的“资源”。“人力资源”和“客流量”等等的时髦用语都说明了这种倾向。虽然这种思维方式对发展科学是必要的,它的威力也已经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物质生产水平的提高所无可辩驳地证明,但生命被归结为可以量化的物质的运动,人的价值被简单地归结为因果能力,这里面所隐伏的弊端是非常严重的。这种对人和对物的认识的不精确性恰恰是被追求精确性的名义所掩盖。我们对特殊性和具体性的感知能力在对规律性和可重复性的追求中丧失了。“为什么某个事件会发生”这类的问题被“这类事件如何发生”这类的问题所取代,即只要知道了哪些事件与它恒常连续,人们就以为了解了该类事件的原因。我们对认识事物的本性的兴趣在满足于认识恒常性的同时减退了。 人们对世界的观念决定了人们的行为方式。在动力因概念指导下的行为,即便是结合了整体性思维方式的动力因概念指导下的行为,也仍然是以控制和摆布对象为目的的。在行为者的心目中,效率和控制仍然是唯一的目标,而不是和谐。当一个驾驶员在寒冷的冬晨启动他的汽车时,他会考虑到气温的影响,但他一般不会像一个非洲部落里祈雨的原住民那样想到他需要有虔敬的诚心,去尊重他的汽车,对他的汽车抱有感激的心理。如果车子启动不了,他会想办法去修理这辆汽车。如果修理的费用太高,他会想到换一辆新车。这辆车本身对他来说没有自己内在的价值。他也不会觉得道德修炼会是车子能否启动的一个INUS条件。也许以这样的态度去对待一辆汽车确实是理性的,但如果对所有的事物,包括植物、动物、甚至人都用这样的态度去对待,就很成问题了。现在比比皆是的一次性商品,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问题,动物和儿童保护问题,强权政治问题,等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