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29页
第2页 / 共29页
第3页 / 共29页
第4页 / 共29页
第5页 / 共29页
第6页 / 共29页
第7页 / 共29页
第8页 / 共29页
第9页 / 共29页
第1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曹刿论战读书笔记(精选多篇) 曹刿论战一文,从它的结构安排和人物刻画上来看,作者左丘明旨在通过齐鲁长勺之战,歌颂鲁庄公“任人唯贤”、“勇于纳谏”的君主胸怀。同时,也正面描写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军事才能”。但在老师中,以及有关教学参考书中只褒扬了曹刿的“远谋”,只字不提庄公的胸怀,反而鄙视他,使他相形见绌。我认为这违背了作者的创作意图,对庄公的也是片面的。我认为真正值得赞扬的是鲁庄公这个人物。 因为无权无势的曹刿,其“远谋”能充分发挥,取得成功这都是庄公的功劳。就文章交待来看,决不能排除庄公大力支持这一因素,也就是说,庄公的“任人唯贤”是长勺之胜的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 我们不妨来分析一下全文,看一看庄公的作为: “公将战,曹刿请见”。在强齐压境,紧张备战的形势下,作为一国之君还能顾及到“草民”来访,并亲自接见,这是多么令人难以想象啊!更可贵的是,在曹刿一一否定了他的战略方案时,庄公并不生气,而是更谦逊地说下去。当曹刿要求“战则请从”,庄公就“与之乘”。倘无庄公的“纳贤”,曹刿的一腔报国热忱何能如此顺利的如愿以偿。可见,庄公的“纳贤”为曹刿施展“远谋”创造了条件。 但还不止于此。庄公更广阔的君主胸怀还表现在长勺战场上。“公将鼓之”,“公将驰之”,而曹刿说“未可”,他便不“鼓”不“驰”,听从曹刿指挥。在千军万马之前,庄公能做到这一点,又需要怎样的修养呢!虽然曹刿谋略在胸,可庄公都蒙在鼓里,但他并不以此羞愧恼恨。是的,庄公指挥作战比不上曹刿,但他“唯贤以求”而又善于“听谏”,这也就足够了。因为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俗话说“人无十全,树无九丫”,一个人怎能样样精通呢? 庄公军事才能不如曹刿,也许治国方面强于曹刿。你看:“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虽然,此举就参战条件来讲,显然不够,但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庄公的政治清明。也就是说他不贪婪,不腐朽,能以诚待人,能顺应潮流,虽然有迷信色彩,但他必定处在那个愚昧时代,我们又怎么能过分苛求呢?当然“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更不用说了。再则“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常被议论者所忽略,其实,我们从此可以看到这个弱国之君有一种威武不能屈的气质。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清楚看到作者就是通过这些含意深刻的语句来赞扬庄公的。我认为作者写曹刿的“远谋”,其目的就是来赞扬庄公的君庄胸怀的。我国写作手法上不是有一种“衬托”么?可不可以按这方面去理解庄公与曹刿呢?我想是可以的。 不管怎样说,我们分析一篇文章要从全局着眼,而不能断章取义,否则“抓了芝麻,丢了西瓜”,错误评价了文章中的人物,移植了文章的实质,违反了作者本意。 曹刿论战说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曹刿论战,这是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古诗文单元的第一课,是本单元的重点篇目,下面我就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及板书六个方面对曹刿论战第二课时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曹刿论战是左传中的精彩段落,左传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文字简练生动,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曹刿论战这篇古文简明完整地记录了中国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一个著名战例-齐鲁长勺之战,赞扬了曹刿热爱祖国,关心国事的精神及其政治远见和军事才能,可以让学生通过此文的学习继承我国的优秀文化传统和精神,积淀历史的智慧,培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感,另外从文学的角度来看,本文围绕中心剪裁内容的取舍艺术、对比衬托的写作手法、简洁精练的春秋笔法以及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都称得上是一篇语文学习的典范之作。所以说本文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寓知识性与思想性于一体的课文,在教材中有不可忽视的地位。对后面几课的学习乃至更长远的文言文学习都有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初三的学生,经过了两年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三十几篇的文言文,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储备,但是我校学生语文基础薄弱,特别体现在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与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一部分学生往往只将文言文学习的兴趣停留在故事的表面,要求他们像阅读现代文那样理解文章的内容和写法,有些困难。因此首先应该激发其学习兴趣,循序渐进引导他们掌握正确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和技巧。 三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依据新课标的对初中文言文阅读的要求,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a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b领会文章剪裁精当的写法。 2过程和方法:a分析曹刿和鲁庄公形象,理解课文的主旨。 b组织学生合作、交流、讨论、展示,增强其独立思考,合作 学习及口头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天下兴亡,匹夫有 责”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结合相关句子,分析曹刿形象 教学难点:体会文章在材料的安排上详略得当的特点。 四教法与学法的选择: 综合以上分析,这节课我主要采用温故知新、问题导引、点拨评价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把课堂变成学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还要建立有效的激励和评价机制,诸如小组竞赛,教师点评,学生互评等方式,以此让学生来感受自我实现的快乐,提高学习的效率),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完成学习任务。 五教学过程的安排: 为了更好的落实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结合我校学生学情,我的教学过程设计了如下教学步骤: 第一步:课前准备 1、课前分好小组,在学生自愿结组的基础上教师适当调整,注意男女生及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的搭配, 2、明确小组任务,及课堂上的评价激励 3、课前准备本节课的导学案(内容主要包括复习旧知识,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分析,总结学习收获) 第二步:温故知新 复习以下内容(我来读课文,文学常识我知道,我的翻译最精彩)(此环节主要为下面的分析做准备) 第三步:内容分析 教师导入(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眼睛看到纸的背面。歌德) 1、曹刿求见鲁庄公的原因是什么?鲁庄公认为要作哪几方面的准备呢?对于这三方面的准备,曹刿又是如何评价的? 2、为什么说“小大之狱,虽不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由此可见曹刿认为作战的先决条件是什么呢?这让你想到了孟子中的哪些话? 3、第二段中曹刿是怎样帮助庄公选择时机的呢?为什么要这么做,你能在文中找到答案吗? 4、综上所述你认为鲁国以弱胜强的原因有哪些? 教师提示政治上_ 军事上_ (此环节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掌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 第四步:人物分析 人物形象的分析是本节课的学习重点,为了完成这一重点目标,我主要设计了两个问题: (1)你认为曹刿是一个怎样的人?文章是如何表现这个人物的? (2)有人认为鲁庄公是一个急躁冒进,愚昧无知的昏君,你同意这个看法吗?说出自己的理由 (此环节的设计依据是:人物是文学作品的重要元素,我们既要交给学生结合作者的描写分析人物的方法,全面的认识人物,又要让课本成为学生写作的示范) 第五步:写法探究 课文对战前和战后的描写详细,而对战争的过程则一笔代过,剪裁精当,这是本节课学习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设置了3个坡度题让学生思考: (1)文章主要写了几件事? (2)哪件详写?哪件略写?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 (3)我们在写作时,在材料的安排上要留意什么? 此环节的设计依据是:阅读要为写作服务,要以课本为例,同时也以课文为例,指导学生写作。 第六步:学习收获 (1)学了本文你有什么收获? (2)你觉得本节课哪位同学表现得很好,说来听听? (这一环节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从而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并通过学生互评,感受在学习中自我实现的快乐,落实情感目标。) 以上几步都要以学生为主,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只起点拨引导及控制课堂节奏的作用 六板书设计: 战前请见-详-取信于民 曹 战中指挥-略-沉着镇定 刿 论 战战后分析-详-把握战机 我的板书设计体现的是我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文章结构和主旨的简缩,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板书对本节课的重点一目了然。 总之,我在设计本课时的总体想法是:结合学生学情,遵循实用性原则,从分析人物形象到文章写法的探究,都注重学生的参与,尽量把课堂交给学生,教师做好及时地点拨和梳理,力求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完成学习任务,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如有不合理的地方,请各位领导及老师指正,谢谢大家! 曹刿论战 学习目标: 1、巩固文中字词,积累常用的实虚词。 2、了解本文以“论战”为中心,裁剪得当的写作手法 3、分析文中的两个主要人物的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 4、学习曹刿肩挑道义,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学习重点: 1、了解本文以“论战”为中心,裁剪得当的写作手法 2、分析文中的两个主要人物的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 过程与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课前检测: 1、给加点的字注音 又何间焉弗敢专也小惠未徧玉帛小信未孚 公与之乘辙轼肉食者鄙望其旗靡夫战,勇气也 2、解释下列加点词 齐师伐我又何间焉肉食者鄙衣食所安小惠未徧牺牲玉帛 神弗福也小大之狱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公将鼓之公将驰之 彼竭我盈故克之 3、翻译下列句子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何以战?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学习过程: 一、整体感知,理清文章脉络 曹刿和谁论战?论的是哪一次战役?课文三段话分别照应了战争的哪三个阶段? 鲁庄公,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长勺之战 第一段:战前(论战前的准备) 第二段:战中(叙战争的过程) 第三段:战后(论战生的原因) 二、演角色,品人物,释疑难 1、让我们走进文本,毛遂自荐,饰演文中一个人物,用现代语言来演绎一下这场著名的战役-长勺之战。 同学们评一评几位同学的表演怎么样?是不是很精彩,课下的时候可以选一下喜欢的角色,做一回演员。现在请同学们讨论下这1、2、3小题。 同学们在观看时,思考问题: 1、弱小的鲁国为什么呢取得战斗的胜利? (1)战争前做好准备 (2)战争中捉住时机 2、针对学生的第(1)个答案,师问:鲁庄公做了什么样的战前准备?曹刿是如何评价的?鲁庄公的准备曹刿的评价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