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1页
第2页 / 共11页
第3页 / 共11页
第4页 / 共11页
第5页 / 共11页
第6页 / 共11页
第7页 / 共11页
第8页 / 共11页
第9页 / 共11页
第10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新十八谈”之国土篇:方式一转天地宽地发千祥 何 平土生万物,地发千祥。在炎黄子孙的心目中,对土地都有着近乎图腾的顶礼膜拜,都有着融入血脉的眷恋情结。 一方水土,孕育了无数俯仰天地的风流人物、文明华章;一片沃土,又承载着多少改天换地的拼搏奋斗、光荣梦想;一抔热土,还激励着亿万中原儿女振兴崛起、走向辉煌。 土地之“ 重”,重中之重。粮食安全,重任在肩,坚守“红线” ,服务发展,容不得一丝懈怠,岂敢有任何闪失。 土地之“ 忧”,忧中有忧。毁耕失地,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祸国殃民,受不可持续之苦,断子孙万代后路。 土地之“ 难”,难之又难。人多地少,压力骤升,土地有限,需求无边,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待求索。 寸土寸金关乎国计,一垄一亩涉及民生。土地哪里来,情牵百姓之根本;粮食怎么保,维系国家之命脉;空间如何用,事关科学之发展。 走好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的“三化 ”协调科学 发展之路,必 须夯实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地基础。珍惜土地,就是珍惜我们的“生命线 ”。对土地要讲科学利用,永续使用;对耕地要讲千方百计爱护,坚定不移保护。 垒土必惜其贵。把“寸土寸金”铸为理念,保护有责,保障有方,用好有限资源,实现持续发展。 重土必尽其用。把“寸土寸金”化为行动,统筹兼顾,节约集约,提升利用效率,拓宽发展空间。 守土必严其责。把“寸土寸金”定为制度,开源节流,增减挂钩,严格依法办事,落实监管责任。 裕土的方式一转天地宽一文警示我们:在土地问题上,我们有多少紧迫感?有多少危机感?有多重的使命感?有多强的责任感?它提醒我们:没有任何理由让宝贵的耕地资源丧失掉,决不能以破坏和浪费土地换取一时的经济发展;它还鞭策我们:只有将“寸土寸金”牢牢镌刻为发展的座右铭,中原沃土才会源源不断地生长出财富,生长出和谐,生 长出幸福。 方式一转天地宽 裕 土(一)空间,万物生息的舞台;土地,人类永恒的母亲。 土地是民生之本、发展之基、财富之源,不仅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最基本的物质资料,更为人类文明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古往今来,我 们的祖祖辈辈耕耘在这片古老的土地,筚路蓝缕,披星戴月;无数的仁人志士为捍卫这个锦绣的家园,呕心沥血,慷慨捐躯;多少个文人骚客为这片美丽的桑梓地,挥毫泼墨,激扬文字 探究朝代更迭治乱兴衰的历史,最深刻的动因往往发端于土地;解读盛世强国繁荣崛起的密码,最强大的支撑始终离不开土地。在人多地少的中国,土地问题始终是带有全局性、根本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 (二)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我们的发展,既要考虑满足当代人的需要,更要为子孙后代留下生存发展空间。” 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发人深省。 “在土地问题上,我们绝不能犯不可改正的 历史性错误, 遗祸子孙后代,一定要守住全国耕地不少于 18 亿亩这条红线。” 温家宝总理的谆谆告诫,言犹在耳。 (三)中原经济区建设大幕拉开,作为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重要发祥地的河南,迎来了加快科学发展的历史性机遇。 审视脚下的中原大地,一个个严峻的现实摆在我们面前: 耕地保护任务艰巨。河南是第一农业大省,人均占有耕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耕地后备资源严重不足,开发难度很大。 建设用地压力巨大。河南是发展中大省,工业化、城镇化程度不高,加快发展任务紧迫,建设用地需求刚性增长。 生态保护亟须空间。不牺牲生态和环境,防风固沙、水土保持、空气净化、环境美化、休闲娱乐等, 给后代子孙留下一片青山绿水,同样需要土地和空间。 (四)省委书记卢展工指出,对于有一亿人口、人均耕地较少的河南来说,要实现持续发展、协调发展、科学 发展,必须立足于粮食安全,既要有效保护,守好耕地“闸门”和“ 红线”,又要有序开发,打开科学发展的“富裕之 门” 。 “土地哪里来?”这 已成为中原经济区建设中一个避不开、绕不过、等不起、拖不得的重大命题,也对我们的领导方式、执政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五)围绕科学发展,加快方式转变,河南土地保护与开发利用工作在困难和挑战中奋力前行。 “保红线”效果显著。连续 12 年实现“ 占补平衡” ,全省耕地稳定在1.2 亿亩,基本农田稳定在 1.0175 亿亩,为粮食产量连续 5 年超千亿斤、连续 7 年创历史新高奠定了坚实基础。 “保发展”成绩斐然。一大批重要基础设施、重大招商引资项目和重点民生工程及时落地,全省城镇化率由 2005 年的 30.7%提高到2010 年的 39.5%。 “促转型”持续深化。以土地利用方式转变为杠杆,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每公顷建设用地二三产业产值 5 年来提升了近 90%,节约集约用地新机制初步形成。 (六)新一轮发展风起云涌,产业转移加速,用地需求骤增,土地利用中的一些不正常现象值得警惕: 思想观念有误区。一些地方包括管理部门和用地单位往往实用主义当头,只重局部,忽视全局;只顾短期,不顾长远,没有把土地问题作为根本性、战略性问题来对待。有的只顾抱怨指标太少、管理太严,有的甚至把土地调控与加快经济发展对立起来 发展方式有偏差。一些地方重规模、轻质量,重速度、轻效益的问题仍然突出;产业结构不合理,多占地、高消耗的传统产业比重偏高;急功近利,项目雷同,直接或变相以“零地价 ”招商;城市发展无视自身土地状况,片面追求外延扩张 能力素质有短板。一些地方习惯于使用新增用地搞建设,不愿意盘活存量拓空间,一边抱怨用地紧张,一边大量闲置土地;未雨绸缪、提前谋划能力不足,不能有效利用政府土地储备等手段解决审批时间长与项目落地急的矛盾;不能严格落实规划与标准控制,对不合理用地要求姑息迁就 体制机制有不足。许多用地经过层层上报审批,环节多、时间长;耕地保护补偿机制不健全;鼓励节约集约用地机制不完善;差别化管理的政策导向效应不明显;违法案件查处难、移交难、执行难 (七)当前河南用地矛盾突出,表面上看是土地供应总量不足的压力,实质上是对现有土地利用结构和利用方式的冲击,是对传统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的冲击。 从一定意义上讲,所谓的土地“瓶颈”固然是自然的束缚、政策的束缚,但更是落后领导方式的束缚、陈旧管理方式的束缚、传统土地利用方式的束缚。 加快领导方式转变,推动资源管理与利用方式转变,促进发展方式转变,环环相扣、 势在必行。 (八)土地是一切财富的源泉,但它并非是立等可取的“摇钱树” ,只有有效保护、有序开发、科学利用,才能源源不断地长出“ 金山”、“银山”。 对于土地管理来说,转变领导方式必须紧扣科学发展这一核心理念,正确处理好保护与保障的关系。 保护是根本,事关农业的基础,耕地“红线”必须守;保障是目的,维系发展的大局,建设用地务必保。在有限的土地上,既要保护耕地,又要保障发展,是辩证的对立统一。 没有保护的保障,必然竭泽而渔,发展将难以为继;没有保障的保护,就不可能产生效益,同样会阻滞发展。只有把保护与保障有机结合,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效益,才能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开辟更大的空间。 (九)省委、省政府在谋划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整个过程中,始终对土地的保护与保障问题有着清醒的认识,明确提出要走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的“ 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之路。 省长郭庚茂强调,土地管理要紧紧围绕科学发展,努力实现“ 两保一高”,即:严格保护耕地,有效保障工业化、城镇化健康发展用地需求,实现土地高效利用。 (十)十三亿人要吃饭,耕地红线必须坚守;一亿人要发展,有限空间亟待拓展。怎么办? (十一)转变思维方式,统筹协调拓展空间。 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从原来一味追求土地增量扩张转变到集约利用上来,把原有耕地和建设用地的互斥关系转变到统筹利用上来。 将土地整治与提升农田质量结合起来。实施土地整治重大工程,推进农村田、水、路、林、村综合治理,有效增加耕地数量,提高耕地质量和粮食产能,促进农业规模化生产。 将土地整治与村庄治理结合起来。把农村散乱、废弃、闲置、低效利用的建设用地进行整合、复垦,实现城乡用地布局的调整和结构的优化,提高节约集约用地水平。 将土地整治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结合起来。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改善 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土地规模经营和农业产业化发展。 将土地整治与转变农村生产方式结合起来。引导非农产业向小城镇集中,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加快新型城镇化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做好统筹城乡发展这篇大文章,河南潜力巨大、前景广阔。 (十二)改进方法手段,节约集约拓展空间。 人类需求的增长、经济发展的持续,不能寄希望于土地面积的增加,而只能走节约用地、集约发展之路,以有限的土地生产更多的粮食、承载更多的产业、支撑更大规模的发展。 向“集聚”要空间。以推进新型城镇化为引领,推进工业向产业集聚区集中、服务业向中心城镇集中、人口向小城镇和中心社区集中,大幅度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向“挖潜”要空间。加强未利用地开发,因地制宜推进“工业出城、项目上山”,尽量利用山地、荒地和劣质地搞工 业建设,不占或少占耕地。 向“提效”要空间。加强对已批建设用地的供应、使用情况的全程监测,清理整治批而未用和闲置、低效使用的存量建设用地,严厉打击“圈地”、 “囤地”等行为。 向“立体”要空间。科学安排空间利用,合理开发地上地下空间。建设和推广应用多层标准厂房,促进产业向“空中” 延伸,加快从“以地招商”向“以房招商”转变。 一路通、百路通。开 阔思路,改 进方法,创 新手段,必能走出保障科学发展的新坦途。 (十三)提升能力素质,有保有压拓展空间。 如何使有限的土地发挥最大的效用,考验着决策者科学管理和有效调控的能力。 长于“保”,统筹兼顾、超前储备、预留空间,优先保障重点项目、重大基础和公共设施项目,保障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项目、重要生态环保和节能减排项目,保障重大招商引资项目和重点民生保障项目 善于“取”,下定决心、硬起手腕清理处置闲置用地,对超过土地出让合同约定或土地划拨决定书规定的动工开发期限尚未动工造成土地闲置满两年的,坚决依法收回并重新安排使用 勇于“压”,坚持走内涵集约发展之路,大力发展节地型产业、节地型建筑和紧凑型城镇,遏制城市建设“摊大饼” 式的无序扩张,避免因盲目投资、过度超前和重复建设等浪费土地资源,坚决核减不合理用地 敢于“舍”,舍弃那些“ 两高一资”、产能过 剩和低水平重复建设的项目,舍弃那些不顾自身资源条件、脱离实际需要的宽马路、大广场,舍弃那些低层、低密度的别墅类房地产项目 有取有舍,有保有压。取舍之间,体 现了决策者的智慧与勇气。 (十四)创新体制机制,先行先试拓展空间。 机制蕴含规律性、体现导向性、解决根本性。科学利用土地、拓展用地空间,必须争取支持,健全制度,形成保障与促进科学发展的新格局。 审批体系待优化。合理调整行政审批权限配置,在国家管规划计划、管总量控制的前提下,努力实现“省级管域内平衡、管投放 时序,市县管项目供应、管节约集约”的总体架构。 调控政策应细化。对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区域,采取差别化的用地政策;对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大、耕地保护任务重的地方,在政策、资金、 项目上 给予支持和补偿。 激励约束需强化。将各地保护耕地、节约集约用地的成效与计划指标、资金项目的分配相挂钩,加强考核, 严格奖惩,形成合理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改革创新要深化。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进征地管理,规范推进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探索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人地挂钩机制。 先行先试、探索 实践,因势利导、 规范运作,真正 实现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 (十五)责随职走,心随责走。在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历史洪流中,务必强化国策意识、人均意识、节约意识、保 护意识、忧患意识、危机意识,严格保护耕地、合理开发利用土地,使有限的土地资源发挥出最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十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