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521页
第2页 / 共521页
第3页 / 共521页
第4页 / 共521页
第5页 / 共521页
第6页 / 共521页
第7页 / 共521页
第8页 / 共521页
第9页 / 共521页
第10页 / 共521页
亲,该文档总共5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先唐文学,第一编 先秦文学,绪论,先秦是中国文化发生初创时期,是上古期第一段。先秦文学尚未从浑沌一体的文化形态中分离,其特征与这时文化形态有着密切关系。,第一节 中国文学的源头,一、远古歌谣和神话,我们称之为传说时期文学。例:据说是神农时代蜡辞(礼记郊特牲)大约是农事祭歌;传说尧舜时击壤歌、南风等,是后人伪托;韵语可能是原始歌谣遗留。如吴越春秋载弹歌,反映原始人制造弹弓和狩猎的过程,语言古朴,已具韵律,显是古老歌谣。吕氏春秋音初篇载禹时涂山氏之女所歌“候人兮猗”,是夏代诗歌遗文。 二、文字产生后,脱离传说时期。甲骨文和青铜器铭文,是所知最古文字。甲骨文代表商代晚期相当成熟的文字系统。甲骨卜辞文句简朴形式单一,仅有少量记事文字,但其产生具重大历史文化意义,标志着中国书面文学的萌芽。,三、诗歌最初与乐、舞结合。吕氏春秋古乐载八阕,内容从题目看,“载民”歌唱始祖;“玄鸟”即燕子,可能是本部落图腾;“遂草木”歌唱草木茂盛;“奋五谷”歌唱五谷生长;“敬天常”遵循自然法则;“达帝功”以下反映宗教信仰。尚书益稷载帝舜时大韶。诗经作品都是乐歌。约在春秋后,诗歌分化独立,向文学意义和节奏韵律方向发展。,第二节 先秦文学的形态,一、文史哲不分。先秦文学非纯文学,先秦文化呈现综合形态。有些文学作品是史、哲学著作,史、哲学著作也有文学意味。 (一)司马迁太史公自序云颛顼命南正(官名)重掌管天,北正黎掌管地,即掌天文、祭祀事,周宣王之时,重、黎后人成司马氏,掌周史,可以看出史学与巫术分化过程;据尚书洪范可知商代已形成“五行”思想;易卦爻辞,已具备“阴阳”观念;“德”观念于商萌芽,在周发展,形成敬德保民思想。 (二)春秋战国时,探索宇宙人生、进行哲学思辨、关注社会政治、讨论治国之道的诸子说理散文成熟,表现鲜明个性,浓郁情感,丰富形象,具较强文学性。,二、先秦诗歌:宗教颂赞祷祝诗政治叙事诗言志抒情诗。 三、楚地文学。铁器最早,间接促进战国楚文化发展。屈原说:“惜诵以致愍矣,发愤以抒情。”(楚辞九章惜诵),在楚地民风、民俗、及民间曲调基础上,屈原“依诗取兴,引类譬喻”(王逸离骚经序),借鉴诗经艺术精神和手法,作出琦玮瑰丽诗篇。 四、模糊性、争议性。有些非一时一人作,传承中可能有损益,师说和后学说可能混杂、增删;秦火后,多为汉人重新编定,难免有讹误。汉代传授先秦经典学派很多,产生很多异说,模糊了先秦文学本来面貌。,第三节 先秦文学作者的流变,原始文化向理性文化嬗变,文化承担者身份、地位发生变化。 一、夏商代和西周初,以原始宗教文化为主,文化主要承担者是巫觋,出于巫术祭祀目的而创制的韵文或歌谣是主要文学作品。上古巫史不分,史也具宗教性。史官除从事宗教活动外,还从事锡命、册命、载录氏族谱系等政治活动。史长于记人事、观天象、悉旧典。商书中的盘庚、高宗肜日、西伯戡黎、微子诸篇,是史家最早的散文创作。史官世代传业,儒家所传经书,多为其旧藏典籍,其文辞可分质朴与文采两类:所记录的,如周书中的大诰、康诰、酒诰都是朝廷的诰誓,辞风质朴,不加文饰;自作的,如周书中的洪范、顾命等篇,条理细密、文思清晰。 二、西周时学在官府,文化为贵族所垄断。官学内容,据周礼地官载六艺:五礼、六乐、五射、五驭、六书、九数。贵族是西周、春秋文学主要创作者;同时也有民间歌谣,作者大都平民。 三、春秋战国时,文化知识转移到士(贵族和庶人之间的阶层)。,第四节 先秦文化 与先秦文学发展的轨迹,先秦文学大致可分为夏商、西周春秋、战国三个时期。 一、夏商文化。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说:“夏商二代文化略同。”即贯通夏商文化某些相同的制度及其背后的意识形态,都以原始宗教为主。夏商文化以巫文化最有代表性。 (一)诗歌。传说南音起于涂山氏所咏候人歌,东音起于夏孔甲的破斧歌。夏商时代已有较完整的诗歌出现。如夏启时的九歌,与祭天活动有关,应该是祭祀歌谣;商代如诗经商颂五篇,歌颂咏祖先,歌舞娱神,都用于祭祀;商代韵文还包括周易中某些卦爻辞。诗歌内容或怨上刺世、申诉痛苦,或抒发爱情、歌咏劳动,运用象征、比兴、白描、叠咏等手法,用韵参差多样,古代诗歌萌芽状态特点。 (二)散文。巫史文化昌盛促进散文发展。商代的商书中盘庚是记录盘康迁都于殷时发表的训辞,文字古奥,是商人作品。,二、周公“制礼作乐”到孔子“克己复礼”,巫术宗教文化被礼乐文化取代,自西周始中国进入以礼乐为标志的理性文明阶段。 (一)“礼乐”精神实质是对社会秩序自觉地认同,而这些“礼乐”概念又是从前代原始巫祭文化,尤其是巫祭仪式中发展出来,目的在于维护等级制度,它的核心是“德”、“仁”等一些政治伦理观念。周代文化改革家们通过“神道设教”法,完成理性文化对原始文化突破。 (二)周代文学更加关注历史、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史官文化”因此成熟。周书“诰”、“誓”以文献形式,记录周初征服商人历史,反映周初社会关系和政治理想;鲁春秋经孔子修订,基本精神是“道名分”(庄子天下),即讲社会伦理秩序,并通过对历史事实选择以寓褒贬,寄托社会理想;左传和国语继承发扬了春秋现实精神和表现手法,倡导儒家敬德崇礼、尊王攘夷、固本保民等思想。左传是先秦史传散文顶峰之作,把中国叙事文推向成熟,开战国策、史记等史传散文之先河。国语记言为主,言辞典雅、精练,并通过人物语言描绘情节和人物形象。,(三)说理散文出现论语、墨子和韵散结合的老子。论语是对孔子言行记录,是先秦礼乐德治思想最集中的体现,表达了孔子对现实关怀,它所昭示的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石。墨子站在小生产者立场,倡导一种平等简朴、和平、宗教型的社会生活方式,发展了文章逻辑性,文风朴实无华;老子见于社会混乱和罪恶,提出“无为而治”社会政治理想,表达对现实的反省和批判,导致道家成立。 (四)文学精神和风格体现为和谐、典雅,婉而多讽特征。如春秋、左传等“书法”;诗经以“比兴”为主要艺术手段,加以复沓叠唱的结构形式,造成含而不露、回环往复效果。,三、战国时“百家争鸣”局面。西汉初,司马谈曾把“诸子百家”总括为阴阳、儒、墨、名、法、道德六家;西汉末,刘歆于六家之外,又增加了农、纵横、杂、小说四家。这些学派从不同出发点,探讨了自然、社会、人生、政治、学理等问题。就其影响言,以道家庄周、儒家孟轲与荀卿、法家韩非及纵横家最为重要。特点: (一)立足现实,着眼现实,对社会现实深刻认识与尖锐批判。 (二)自觉创作精神,突破了春秋时温文尔雅风尚,表现出强烈个性和激情。最有代表性的是孟子和庄子。,(三)文学风格百花齐放。 、原因:诸子生活经历、文化教养、所处具体环境、政治观点、文学观念不同。 、表现: (1)庄子运用“寓言”、“重言”、“卮言”等文学手法,使其文章充满奇思逸想,以“不言之言”、“不言之辩”,让人们“得意忘言”,自觉运用言在此而意在彼,心神交汇的表现手法,从而达到“求之于言意之表,而入乎无言与意之域”(庄子秋水郭象注)的境界; (2)孟子道义感和使命感使他具有强大人格力量,极具气势。孟子之文纵横捭阖,凌厉逼人,比喻生动,文风至大至刚,饶有韵味; (3)荀子有辩才,述理密,善譬喻,长铺排,郭沫若以“浑厚”二字概括其风格; (4)纵横家充分运用夸张、排比、寓言、用韵等各种文学手法,务使其语言具煽动性。战国策奇谲恣肆、雄隽华赡、姿态万方; (5)韩非子蔑视传统的礼乐德治思想,对现实政治有深刻认识,所论“势”、“法”、“术”,显示功利主义倾向。文章无所顾忌,峻峭犀利,入木三分,淋漓酣畅; (6)屈赋以参差错落句式,奇伟瑰丽词藻,丰富奔放想象,表现屈原美好政治理想和高尚人格情操。,第一章 上古神话,第一节 中国神话的产生和记录,一、关于神话: (一)定义:以故事形式表现远古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二)特点: 1、以神为主人公,他们包括各种自然神和神化了的英雄人物。 2、情节:表现为变化、神力和法术。 3、意义:对自然或社会现象解释,表达征服自然、变革社会愿望。 (三)产生条件: 1、可凭语言表达感情和对自然和社会领悟时。 2、对自然界,产生神秘和敬畏感情,幻想出超自然神灵和魔力,自然被神化。,(四)目的意义: 1、为保持社会习俗及社会制度意义和合理性,维系社会性上。 2、把个人和集体联系为一体的精神纽带。 3、在劳动和生活中,积聚多而强烈情绪体验,神话故事可使难以理解的现实呈现出戏剧性属性,在对世界假想性把握中宣泄不安情绪。,二、神话少且不系统的原因: 时代久远,儒家对神话采取排斥态度,除山海经等书中记载比较集中外,其余散见于各类书中,往往片段,有完整情节不多。 (一)神话的保存: (1)诗歌总集: 诗经大雅生民、商颂玄鸟 楚辞九歌、天问 (2)史书 左传、国语、逸周书 (3)子书 庄子、孟子、墨子、韩非子、吕氏春秋、淮南子、列子 (二)四大神话:女娲补天、共工触山、后羿射日、嫦娥奔月(淮南子),三、山海经 (一)地位:最有神话学价值,我国古代保存神话资料最多。 (二)概说: 1、约成书于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间,由不同时代巫觋、方士据流传材料编选成,实际上是一部具民间原始宗教性质的书。 2、共分山经五卷、海外经四卷、海内经五卷、大荒经四卷,内容驳杂,除神话传说、宗教祭仪外,还含古代地理、历史、民族等方面资料。 (三)神多于神话;有大量对山神形貌描述,往往是奇形怪状动物,或兼有人和动物形体特征,或含自然崇拜或图腾崇拜意识,反映了人类早期的思维特征;海经、大荒经神话色彩最浓;虽是片断,不少故事已具清晰轮廓,有的甚至可得到完整故事和形象。,第二节 中国神话 及其蕴涵的民族精神,一、内容: (一)创世神话 1、代表作:盘古故事 2、意义: (1)宇宙卵生神话对阴阳太极观念有重要影响; (2)宇宙生成的人格化、意志化过程反映对人类自身力量的信念; (3)暗喻人和自然对应关系; (4)表明了先民对宇宙等自然现象积极探索的精神。,(二)始祖神话: 1、代表作:女娲故事。 2、意义: (1)虚构人类产生;试图阐释社会地位差别的原因; (2)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反映人们对女性延续种族作用的肯定,也对女性社会地位认可;塑造有奇异神通、慈爱、勤劳妇女形象。 (3)各部族有自己始祖神话(商始祖契是简狄吞食燕卵而生,周始祖后稷),在情节或结构上多有相似之处,反映对祖先追念,民族自豪感。,(三)洪水神话: 1、国内外区别: (1)国外:大多表现天帝对人类堕落的失望,洪水是对人类惩罚,而洪水之后人类的再造,反映对人性的反省。 (2)中国:看作自然灾害,揭示与洪水抗争、拯救生民的积极意义,看重人的智慧及斗争精神。 2、代表作:鲧禹父子。 3、意义:不辞辛劳、为民除害又充满智慧英雄形象;反映先民在同大自然斗争中所积累经验和智慧。,(四)战争神话: 1、代表作:黄帝炎帝故事,黄帝蚩尤故事。 2、黄帝始祖形象,善于发明创造的文化英雄。 (五)发明创造神话: 1、人们把各类重大发明,及对各种自然、社会障碍的克服,都加在神话英雄身上,并把他们看作是本部族的理想的象征。 2、代表作:黄帝、后弈等。 3、意义:自然神从而被人类自己的神所代替;标志人类主体性突出;主人公通常是人的形象,有神异经历或本领,业绩在创造和征服。 (六)其他神话: 1、概念:显示人类英雄个性、勇气,对自身不可动摇的信念。 2、代表作:夸父和女娃的神话,讴歌了人类顽强的生命力。,帝俊赐羿彤弓素矰,以扶下国,羿是始去恤下地之百艰。 山海经海内经 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豨、修蛇皆为民害。尧乃使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