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96页
第2页 / 共96页
第3页 / 共96页
第4页 / 共96页
第5页 / 共96页
第6页 / 共96页
第7页 / 共96页
第8页 / 共96页
第9页 / 共96页
第10页 / 共96页
亲,该文档总共9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一章 高等教育是什么“高等教育是什么”长期以来是高等教育的基本理论问题,也是从事高等教育工作必须上的第一课。回答“高等教育是什么”的问题既是一个对高等教育概念厘清的过程,也是一个了解高等教育发展历史、高等学校组织和职能及人才培养目标演变的过程。第一节 高等教育的概念高等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内涵和外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相异的变化,呈现出相应的表现形式和本质特征。在古代,高等教育表现为“高深学问教育”,中世纪至19世纪表现为“大学教育”,20世纪初到现在则表现为“中学后教育或第三级教育”。对高等教育概念的界定存在多种方法,本节内容以历史为轴线,从形式、目的及内容、对象、管理四个维度来理解高等教育的本质涵义。一、 高深学问教育(Higher learning Education)在埃及、印度、中国和希腊等国家的古代文明社会中,很早就出现并逐渐形成了各自的文化经典,即当时的高深学问,如印度的吠陀经、中国的“六艺”、“四书”、“五经”,希腊的“七艺”等,并纷纷建立了各式学校作为传播和探究这些高深学问的专门机构。这些专门机构建成后逐渐发展成为高深学问的学术中心,促进了高深学问的传播和研究。因而,古代的高等教育表现为一种“高深学问的教育”。(一)古埃及的高等教育公元前6000年前,古埃及出现了学校教育活动。在公元前3787年公元前1580年间形成了系统的学校教育制度。作为最高层次的“高等教育”也随之产生,既有以培养官吏和专业人才的宫廷学校,通过学习撰写公文、函札、契约、记事、巴比伦外邦文字以培养官吏,通过学习天文、水利、建筑、医学以培养专业人才;也有培养宗教人才的寺庙或神庙,当时著名的神庙有海里普利斯、卡拉克和孟菲斯等,其教育内容包括宗教、道德、文学、数学、天文、物理、医学、农业、雕刻和防腐术等。 黄福涛主编,外国高等教育史,P2,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11(二)古印度的高等教育公元前16世纪开始,在古印度产生了传授高深学问的学术中心,其中著名的有两个,即“塔克西拉”(公元前1000500)和“那烂陀”(4251205)。“塔克西拉” 最初以传播婆罗门教义为主,在公元前6世纪以后随着佛教的兴起,又逐渐成为传授和研究佛教教义的学术中心。其后教学的内容日益广泛,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吠陀经为代表的宗教和文学,另一类则是各种实用技艺和职业性课程,包括传统习俗和世俗法、逻辑、星云学、算术、音乐、医学、军事、记账、农业、商业、养牛、魔术、冶金术、养蛇术以及绘画和舞蹈等。 黄福涛主编,外国高等教育史,P7,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11授课教师具有绝对的学术权力,他可以选择学生、规定修业年限、学习内容及结业标准。 “塔克西拉”衰落之后,“那烂陀”成为古印度新的高等教育学术中心。公元5世纪初,印度第一所高等教育机构在“那烂陀”建立,其后国王、印度教和佛教徒都相继在附近建校舍,使之成为南亚乃至整个亚洲的著名高等学府。聚有僧徒万人,僧师1500余人,中国的玄奘法师曾在此留学5年。其教学内容不仅包括吠陀经,还有逻辑学、辩证法、医学、文法、语文学、法律、哲学、绘画和音乐等。(三)古代中国的高等教育公元前2700年前,中国就有了高等教育的雏形。虞夏商时期的上庠、东序、右学等,西周的“辟雍”、“泮宫”和“射庐”都是中国古代最早的高等教育机构称谓。中国古代的高等教育分为官学和私学,各有鲜明特色。在官学中,太学和国子监是古代中国的最高学府,自汉代后历朝均设。除此之外,东汉末出现了鸿都门学,传授艺术。南朝设立的儒学、史学、文学、玄学四个学馆,进行分馆授业,开启了分科教育;唐宋明三代分别创办的书学、算学、律学、医学、画学、武学等专科学校进行专业训练。在私学中,以孔子开办的私学最为著名。他开门办学,门徒三千,传授周礼之学。唐宋时期,书院兴起,成为中国古代学者研究学问、聚徒讲学的教育学术中心,出现了一些著名的书院,如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石鼓书院、应天府书院、茅山书院、嵩阳书院等;到清朝时期,书院官学化,绝大部分书院成为准备科举考试的场所。古代中国的官学和私学主要进行的是儒学教育,以经史为根本,以“明人伦”为中心,通过“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和“五经”(诗、书、礼、易、春秋)的学习,培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经世之用人才。古代儒学教育本质上说是一种人文教育和道德教育。虽然唐宋以后出现了“六学”,但这不是古代中国高等教育的主流,被淹没在儒学传统文化和教育中,古代中国医学、天文学更多地体现出经验性特征。(四)古希腊的高等教育在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开创了西方高等教育的先河。古希腊高等教育分为哲学教育和修辞学教育,因此产生了哲学学校和修辞学校。哲学教育的代表人物是柏拉图(Plato,公元前427前348),修辞学教育的代表人物是爱苏格拉底(Isocrate,公元前393前338)。一般而言,由毕达哥拉斯于公元前世纪创立的毕达哥拉斯学派是古希腊最早进行哲学研究和教学活动的组织。该学派组织严密,纪律严明,毕达哥拉斯与其学生过着平静而神秘的宗教和学术生活。弟子入学前需保持年的沉默,在此期间过着极端简朴的生活。入派后,弟子分为核心弟子和外围弟子两个级别,分别接受高深学问教育和基础哲学教育。学生们一天的生活是上午在神庙边散步沉思、学习,下午学习,晚上散步沉思,睡前听音乐。毕达哥拉斯学派重视数学教育和音乐教育,他们相信,通过数学学习,尤其是体现数学原理的音乐教育,可以慰籍心灵的创伤,解除烦恼。在毕达哥拉斯的影响下,许多著名的哲学家开始建立哲学学校和修辞学校,聚徒讲学、传播和研究自己的学说。从公元前世纪起,由柏拉图的“学园”、爱苏格拉底的修辞学校、亚里斯多德的“吕克昂”、伊壁鸠鲁和芝诺的哲学学校,共同构成了西方历史上的“雅典大学”。哲学学校进行的是哲学教育,修辞学校进行的是修辞学教育。柏拉图把教育分为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主张在初、中等教育阶段教授算术、几何、天文、音乐“四艺”,在高等教育阶段进行数学和哲学或辩证法的学习研究,学习时间为10年,培养掌握绝对真理的,追求最高“善的理念”的人。柏拉图的哲学教育是一种培养哲学王或领导者的教育。与柏拉图不同,伊壁鸠鲁(Epicurus,公元前341前271)和芝诺(Zeno,公元前336前264)以伦理学为作为哲学教育的重点。伊壁鸠鲁认为知识的多寡与快乐的多少成正比,倡导和传授以快乐和幸福为核心的伦理学知识,把古希腊传统的四美德爱智、公正、节制和勇敢,纳入其伦理学说,使之成为人们的行为准则。芝诺则主张“人必须依照本性而生活”,伦理的生活是一种理性的生活,即个人以理性衡量、分析和批判一切。据此,在哲学学校要学习文法、辩证法、修辞、诗歌和音乐 增加知识,丰富理性生活。修辞学教育开始于智者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是普罗泰哥拉和高尔吉亚。他们密切联系古雅典民主社会生活的实际,传授文法、修辞学和辩证法“三艺”,培养能有效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公民和管理者。爱苏格拉底建立的修辞学校把古希腊修辞学教育推到高峰。他推崇身心一体的和谐教育,教育内容包括文学教育和数学教育。文学教育有体操、音乐、文法、历史、文学等课程,数学教育包括数学和辩证法。主张教育面向一切公民,通过理论学习、学习范文和实操演讲与辩论,培养掌握辩论艺术、敏锐判断力和良好文化素养的人。从爱苏格拉底开始,修辞学教育的影响已远远超过哲学教育,成为古希腊高等教育的主流,雄辩文化不仅成为古希腊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而且也深深影响了西方文化和社会生活。(五)古罗马的高等教育公元前3世纪起,古罗马帝国征服古希腊,西方高等教育的中心转移到罗马,开启了古罗马高等教育辉煌的时代。之前,古罗马没有正规的教育制度,主要依靠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在占领了古希腊后,希腊文化和高等教育深深地影响了古罗马的文化教育,这一时期也被称为“希腊化”时期。“希腊化”后的古罗马高等教育的主体是修辞学教育,医学和法学教育从哲学教育中分化出来,成为古罗马高等教育的本土特色,并对中世纪大学的医学法学教育产生直接影响。古罗马高等教育分为两个阶段,一是自公元前1世纪后至公元3世纪罗马帝国晚期,二是从公元4世纪到公元13世纪拜占庭帝国灭亡。在第一阶段,直接移植希腊的文法学校和修辞学校,开设修辞、辩证法、算术、天文、几何、历史、音乐课程,培养雄辩家。这一时期修辞学教育的代表人物有西塞罗(Marcus Tullius Cicero,公元前106前43)和昆体良(Marcus Fabius Quintilianus,约3595)。除修辞学教育外,医学教育在古罗马发展了起来,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医学已从哲学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公元前219年,希腊人在罗马开办了第一所外科学校,此后越来越多的医学学校在罗马建立。一般来说,学生在学完“七艺”预备课程后,进入医学学校学习医学。在第二阶段,带有拉丁特色的古罗马高等教育形成。首先,建立了注重实用的拉丁文法学校和修辞学校,学习算术是为了经商,学习天文是为了制订日历,由此可见,古罗马的修辞学校不仅远离了柏拉图的真理追求,也远离了爱苏格拉底的文化素养教育。其次,开办了法律学校,开启法律教育,传授民法,培养法律人才。最后,公元425年在东罗马建立了康斯坦丁堡帝国大学,这是一所综合性大学,设有20名文法、10名希腊语、10名拉丁语、8名修辞学、1名哲学和2名法律等教师职位。这所大学开设了除医学和辩证法之外的其他西方主要学科。直到13世纪,君士坦丁堡被阿拉伯人占领,这座古希腊罗马文化教育的宝藏又在随后的东西方文化教育的交流中绽放出奇光异彩。(六)高深学问教育的基本内涵通过上述历史梳理,这一时期的高深学问教育具有如下四个特点:(1) 从形式上说,古代高等教育机构是各国的高等学术中心,或设于宫廷,或附在神庙,或存于私学中。主要表现为个别大师的聚徒讲学,进行高深学问的学习。(2) 从目的或内容上说, 古代高等教育主要培养官吏和神学人士。东方古代高等教育以人文教育和伦理教育为特色,辅以少量的自然科学教育;西方古代高等教育则以人文、自然和雄辩教育为主,辅以伦理教育。(3) 从对象上说, 高等教育是极少数特权阶层的教育,教育是一种特权和身份。(4) 从管理上说,在东方高等教育为政府和寺庙控制,只有在社会混乱时期,私学才兴盛。在西方,高等教育表现为私学为主。二、 大学教育(University Education)1213世纪,中世纪大学产生。此后直到19世纪,西方高等教育机构只有大学这个单一组织。中世纪大学的办学理念、组织原则、教学体系、学业考核制度、法律地位等形成了欧洲大学的传统,是近现代世界高度教育制度的直接先驱,影响着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高等教育的发展型态。因此这一时期的高等教育概念与大学教育是同义词,高等教育体现为大学教育。(一)传统大学教育随着西罗马帝国的灭亡,希腊、罗马灿烂的古典文化迅速衰落,罗马时代的城市几乎完全没落,古代的各种文化教育机构也都荡然无存。在此背景下,罗马基督教会就成了古代文化的承担者和传播者,并在教会学校教育中逐步形成了被称为“七艺”(文艺学科教育)的学习课程。到11世纪末,西欧的经济开始发展,城市和贸易的复兴,十字军东征后与穆斯林和拜占廷帝国的联系,提高了欧洲的文化和智力水平。这些社会条件的变化,使得原有的僧院学校和大主教学校无法满足社会的需要,于是中世纪大学产生了。12世纪,在意大利先后产生了波隆纳大学和萨莱诺大学,随后巴黎大学、牛津大学相继产生,到了13、14世纪,中世纪大学已遍布欧洲各地,在文艺复兴之初,欧洲的大学已达80所。中世纪大学是市民社会的直接产物,它的组织形式来自城市和行会的组织形式,最初的大学机构,也就是学生行会与教师行会。大学(university)一词由拉丁语universitas而来,而univ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