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4页
第2页 / 共4页
第3页 / 共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河中石兽教案课题河中石兽备课人欧丹丹上课时间1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故事情节,把握作者的观点。2、 积累文言词汇,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3、 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训练质疑思辨能力。教学重点:把握作者的观点及训练质疑思辨能力。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1、 导入新课(0.5分钟)1直接导入,出示课文题目(二)了解故事情节(6分钟)2、 出示表格,让学生思考:说说四种寻找石兽的方法及结果寻找经过人物寻找的地点结果第一种第二种第三种第四种明确:本文讲的是寻找石兽的事情,共寻找了四次。第一种为僧人求之于水中,竟不可的;第二种为僧人求之于下流,无迹;第三种为讲学家求之于沙下,理论错误;第四种为老河兵求之上流,果得于数里外。3、为何老河兵是正确的?明确:老河兵综合分析问题,考虑了石性、沙性和水性,所以得出了正确的结论。4、展示导学稿学生所提疑问:石头是如何被冲到上游的?根据第三段,让学生在电子平板上画出水冲石的示意图。5、展示一学生的示意图,让其说说为何这样画。(第三段是一个理解的难点,通过图文结合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重点为“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等语句。)6、教师出示水冲石原理图,让学生看图背第三段相关语句。1、学生思考,并回答四种寻找石兽的方法及结果,回答时结合课文。2、根据第三段,在电子平板上画出水冲石的示意图。3、一学生结合课文,说如此画的理由。4、学生根据老师出示的水冲石原理图,背诵第三段相关语句。(三)写一写,说一说人物。(24分钟)7、出示题目(1)、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僧想:。(2)、讲学家闻之(A)笑,(B),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A处填入一个字,B填入动作。(3)、老河兵闻之,又(C)笑,(D)地说:“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C处填入一个字。D处填入一个修饰的词语。 明确:僧人(1)、僧人当时的想法非常复杂,百味陈杂,有失望,有疑惑,有希冀。从“求”“竟不可的”“棹”“曳”“寻十余里”“无迹”等词语入手分析指导朗读,读出僧人心情的起伏。讲学家(2)、A这句处可填“讥笑”、“蔑笑”、“嘲笑”、“嗤笑”、“大笑”等;B处可填“斜着眼”、“摇摇头”、“指指点点”、“摇摇扇子”等。从“尔辈不能究物理”“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耳”“ 不亦颠乎?”等词语入手分析。讲学家为何“嘲笑”僧人?(僧人不能究物理,虽然寻求石兽十分艰辛,但没有探究事物的规律,盲目行动)指导朗读,读出讲学家的自命不凡、自高自大、嘲笑轻视别人的个性。老河兵(3)、C处可填“冷笑”、“嘲笑”等D处可填“自信”“从容”“大胆”等词语。从“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凡”“ 当”“盖”“必”等入手分析。老河兵为何认为讲学家“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僧人懂得知识不多,从常理入手,求之下流,还情有可原;而讲学家自命不凡,一知半解,据理臆断,还要嘲笑别人,所以讲学家更为荒唐。)老河兵为何如此自信?(他是老河兵,熟知河中的情况,他能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提出符合实际的结论)指导朗读,读出老河兵的自信、从容、不卑不亢,以及对讲学家的嘲笑。1、小组合作讨论,记录讨论内容。2、结合具体字词进行分析展示。3、用不同形式,有感情朗读相应的段落。(四)领会文章哲理(10分钟)8、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僧人议论纷纷:“”(明确:这里有赞叹,有批驳,有反思,有感慨)9、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这句话怎么翻译?讲得是什么道理?(明确: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同时也诠释了生活学习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可做空头理论家的哲理。)10、结合链接材料,谈谈这句话对我们的启示。链接材料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我生而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人的知识就好比一个圆圈,圆圈里面是已知的,圆圈外面是未知的。你知道得越多,圆圈也就越大,你不知道的也就越多。(古希腊哲学家 芝诺)(明确:尽信书不如无书,我们要多亲身实践;但是人的一生是有限的,知识的领域却是无限的,我们不能满足于有限的知识,要不断地探索;同时你已知的越多,意味着未知的也越多,所以在探索的过程中,我们不能浅尝辄止,要不断地探索,才能不断发现事物的真理。追求知识的道路漫漫,我们不能自己主观臆断,而是要不断实践,不断探索,才能真正获得真知。)1、学生翻译、感知、分析本文主旨。2、结合链接材料,写写、谈谈这句话对我们的启示。(五)知人论世(4分钟)11、 简介纪晓岚以及阅微草堂笔记纪昀,字晓岚,清代直隶献县人。晚年自号石云,乾隆年间进士。他的著作有阅微草堂笔记,他主持编撰的四库全书被称为文化史上的“万里长城”,对保存中国文化有很大的贡献。阅微草堂笔记创作背景:十七世纪是中国历史上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异常尖锐的时代。大动荡、大斗争的社会条件瞬息万变,有力地推动了思想领域的发展。文学价值:内文记述若真若假,似乎只在借由这些志怪的描写而来折射出当时官场腐朽昏暗堕落之百态,进而反对宋儒的空谈性理疏于实践之理气哲学。名人评价: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记史略中评论此书道:“他竟敢借文章以攻击社会,真算得很有魄力的人。”12、分析“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中的“多”,和相应的“少”,“ 可据理臆断欤?”。(明确:多:空谈者多。少:实践者少。“欤”:表反诘语气。讽刺意味甚浓,矛头直指道学家的空谈虚伪、矫揉造作。旁敲侧击地揭露社会上的人贪婪枉法及保守迷信。)1、倾听、认识、感知纪晓岚和阅微草堂笔记2、根据资料思考“多”“少”“可据理臆断欤?”(六)实践运用,展示作业套餐(0.5分钟)A 套1.背诵本文,领会文章哲理。B 套 1.背诵本文,领会文章哲理。 2.课外阅读阅微草堂笔记,选择其中一篇,探究纪晓岚的情怀,写成400字左右的赏析文章。C 套 1.背诵本文,领会文章哲理。 2.课外阅读阅微草堂笔记,并搜集纪晓岚的生平资料,完成500字以上的作文千古风流人物-纪晓岚。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