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54页
第2页 / 共54页
第3页 / 共54页
第4页 / 共54页
第5页 / 共54页
第6页 / 共54页
第7页 / 共54页
第8页 / 共54页
第9页 / 共54页
第10页 / 共54页
亲,该文档总共5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四章 教学内容,课前小调查,请在5分钟时间内,把你对下面两个问题的思考答案写在小纸片上,写上姓名,交给老师。然后全班交流。 1.当我看到教学内容一词时,我觉得指的是 2.当我看到教学内容一词时,我联想到的问题是,问题,学习是由于经验引起的变化; 教学,是引起学习的活动,是引起经验改变的活动; 教学目标是预计的学习结果(或经验变化); 教学目标的实现通过向学生提供社会经验。 提供哪些社会经验?社会经验如何选择?如何组织安排? 这就是教学内容一章要解决的问题,学习目标,学习本章后,你应该会: 1.说出教学内容包含的要素 2.分析、评价给定的教材的教学内容 3.确定教学内容的知识点、重点、难点,第一节 教学内容的概念,下面关于教学内容的看法,你同意吗? 1.教学内容是教师在课堂上讲的内容。 2.教学内容就是课本(文)内容。 3.教学内容就是教材内容。 4.教学内容就是课程内容。,一、教学内容与相关概念 (一)教学内容与课程内容 课程是有计划的学习经验。 课程内容具体体现在课程计划(或称教学计划)和课程标准(或称教学大纲)中。 1.课程计划内容 课程计划是国家根据教育目的、培养目标对课程内容的总体规划。 具体内容包括: 以“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试行)2004”为例,(1)培养目标 (2)课程设置 包括学科课程(语、数、英、思想品德、历史、地理、生物、物理、化学、体、音、美、劳技、职业指导) 活动课程:晨会(夕会)、班团队活动、体育活动、科技文体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和校传统活动等。 (3)课程内容与学年、课时分配 (4)考试考查的方式、要求,2.课程标准内容 课程标准是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订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文件。它具体规定某学科的基本学习内容及所有学生都应达到的基本水平。 具体内容包括: 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 参见初中数学课程标准。,(二)教学内容与教材内容 教材是课程内容的载体,主要以教科书形式出现。 教科书是根据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阐述学科教学内容的教学用书。 教科书的内容包括: 前言、目录、本文(单元、章、节、目)、作业、图表与附录。,二、教学内容的定义与特征 (一)定义 教学内容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教师根据课程、教材规定内容和学生实际,选择和组织的社会经验的总和。具体表现为知识(事实、概念、公式、法则、原理)、技能、能力和情感态度。 (二)教学内容的特征 1.教学内容具有知识、技能、能力和情感态度四种成份; 2.教学内容的选择要依据课程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 3.教学内容受教学目标制约。,练习,以小组为单位,用图表比较教学内容、课程内容、教材内容之间的异同。,第二节 课程内容的开发原理,课程内容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开发出来的。 课程内容的如何开发才能达到提高教育质量的目的? 一、课程内容的来源 对课程来源的认识,综合起来看,迄今为止,人们认识到主要有以下四种来源: 1.现有知识体系和发展的需要 对知识发展需要的认识应弄清什么是知识。知识的性质、来源与分类,以及知识的价值。,2.社会的需要 对社会需要的研究需要弄清社会生活的领域和需要的类型。 如斯宾塞把社会生活的需要分为直接自我保护的活动与需要;获得生活必需品的活动与需要;有助于抚养和教育子女的活动与需要;与维持人们的政治和社会关系有关的活动与需要;充实生活的闲暇时间、并满足爱好和情感的活动与需要。,根据上述四种社会活动的需要,斯宾塞认为,由不同的科学知识来满足不同的社会需要。如满足自我保存的需要,需要有关生理学的知识,满足生产生活的需要,需要数学、力学、热学、光学、电磁学、地理、社会学、生物学等 满足社会活动的需要,需要历史学 满足休闲的需要,需要音乐、诗歌、雕塑等省审美文化。,对社会需要的研究,应把握当今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从社会发展的眼光来看待社会需要。 从当代社会生活出发来确定课程内容,也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内容选择的重要渠道。 如当今社会的黄、赌、毒、邪教、自杀问题,老年化社会问题,环保问题等往往成为课程内容的重要渠道。 从当前世界各国的课程改革与社会需要来看,日本的课程改革考虑到了老年化、全球化、信息化与环境问题等社会的需要,中国的课程改革主要从知识经济发展需要出发。,3.学习者的兴趣和需要 学习者的兴趣是课程来源的重要渠道,但是,学习者需要也是一个模糊的概念。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把需要分为:自我完成、追求意义、社交、美学及生存的需要,可以成为课程开发人员的参考。 对学习者需要的分析也要从当今时代来考虑。立足学生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来设计课程。如青春期教育、职业教育等。,如当前日本的课程改革考虑到了日本青少年发展中的社会性发展欠缺、肥胖儿甑多、体力与实力下降的问题,精简内容、降低难度、增设综合学习时间。 4.人类社会文化发展的需要 教育最终培养的人要成为人类社会生活的主体,要从人种的延续来考虑。这是终极的需要。 当今社会,随着全球化带来的社会急剧变化和不确定性增加,人的文化身份变得不确定,这给文化的认同和整合带来的极大困难,文化的形式和内容在发生很大的变化,课程内容中的文化冲突也越来越激烈。,如在国内,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之间的矛盾。 在国外,“女性主义、文化多元主义、民族主义以及反对以欧洲为中心的殖民主义遗产的斗争构成了当代文化论争的中心问题”。,二、课程内容的选择原则 教什么?不教什么? 泰勒曾经指出,学习经验的选择必须依据五项原则(Tyler, 1949, 65), 1.能使学生练习目标之中所要学会的行为和内容。 如目标要培养学生问题解决技能,那么,学生必须有大量机会来解决问题。 2.能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满足。 3.是在学生能力可及的范围内。 4.同一目标可由不同经验达成, 5.是同一学习经验可以产生不同的学习结果。,三、课程内容的组织 (一)课程内容的组织原则 1.继续性 使学生有机会做重复练习,避免遗忘。 2.顺序性 在内容安排的顺序上,史密斯、斯坦利及肖尔斯(Smith, Stanley&Shores, 1957)介绍四种主要原则: 1)从简单至复杂的学习; 2)先决学习理解某些学习以前,必须掌握一些资料 3)由整体至部分的学习; 4)时序性学习,例如历史科、世界时事的组织多按时序安排。,3. 统整性 4.衔接性 5.范围:指课程的广度和深度。,(二)课程内容组织的类型 横向组织 1.学科课程:是各科目分化独立的课程组织型态。 2.相关课程:指两门或两门以上的学科课程的联系。如历史课讲唐宋史,语文讲唐宋诗词。 3.融合课程:将相邻近的学科融合在一起,形成性的学科。如美国的地球科学,将地理和物力的某些领域融合在一起。 4.广域课程:更大范围的综合。如综合理科,综合社会科学。 5.核心课程:围绕社会问题来组织。如环保教育、健康教育、性教育等。 6.活动课程。以儿童的活动经验作为组织中心。,纵向组织 1.直线式 2.螺旋式,第三节 教学内容的设计,以初中数学整式乘法公式完全平方公式的教学内容设计为例。,一、分析课程标准内容、要求,第三学段(79年级) 一、数与代数 在本学段中,学生将学习实数、整式和分式、方程和方程组、不等式和不等式组、函数等知识,探索数、形及实际问题中蕴涵的关系和规律,初步掌握一些有效地表示、处理和交流数量关系以及变化规律的工具,发展符号感,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应用意识,提高运用代数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应注重让学生在实际背景中理解基本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注重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建立数学模型、估计、求解、验证解的正确性与合理性的过程,应加强方程、不等式、函数等内容的联系,介绍有关代数内容的几何背景;应避免繁琐的运算。 (四)具体目标,(4)整式与分式 了解整数指数幂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用科学记数法表示数(包括在计算器上表示)。 了解整式的概念,会进行简单的整式加、减运算;会进行简单的整式乘法运算(其中的多项式相乘仅指一次式相乘)。 会推导乘法公式:(ab)(ab)=a2b2;(ab)2=a22abb2,了解公式的几何背景,并能进行简单计算。 会用提公因式法、公式法(直接用公式不超过二次)进行因式分解(指数是正整数)。 了解分式的概念,会利用分式的基本性质进行约分和通分,会进行简单的分式加、减、乘、除运算。,教材编写建议 体现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 教材中学习素材的呈现力求体现“问题情境-建立数学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围绕所要学习的数学主题,选择有现实意义的、对学生具有一定挑战性的、能够表现重要数学意义、有利于学生一般能力发展的内容,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建立并求解包含该主题的数学模型,判断解的合理性并将所学的主题应用到其他场合,进而获得相应的数学知识、方法与技能,为有需要的学生提供进一步了解该主题的途径。通过上述的过程,学生将逐步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和应用意识,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创造的乐趣,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获得对数学较为全面的体验与理解。,内容设计要有一定的弹性 一方面,教材要按照标准中指出的要求,保证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获得与一定的训练;另一方面,考虑到学生发展的差异和各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性,教材在保证基本要求的前提下,要体现一定的弹性,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发展,同时便于教师发挥创造性。具体的设计方式可以是就同一问题情境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或开放性问题,以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提供一定的阅读材料供学生选择阅读;课后习题的选择与编排应突出层次性,可以设置巩固性练习、拓展性练习、探索性问题等多种层次;在设计课题学习时,所选择的课题要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在全体学生获得必要发展的前提下,不同的学生可以获得不同的体验;教材可以编入一些拓宽知识的选学内容,但增加的内容应注重数学思想方法,注重学生的发展,有利于学生认识数学的本质与作用,增强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而不应该片面追求解题的难度、技巧和速度。,重视知识之间的联系与综合 对于数与代数的内容,教材要重视有关内容的几何背景,运用几何直观帮助学生理解、解决有关代数问题。如,根据平面规则点阵中点的排列规律推导相应的整数列的和(如1+3+5+7+可表示为正方形点阵);利用图形理解完全平方公式、平方差公式等恒等式;利用函数图象理解函数的变化趋势。,课标分析结果,完全平方公式是初中数学数与代数部分中整式部分的内容。 课标要求的内容与掌握目标:会推导乘法公式:(ab)(ab)=a2b2;(ab)2=a22abb2,了解公式的几何背景,并能进行简单计算。 同时,课标建议教材内容安排体现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 ,按“问题情境-建立数学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在习题的安排上注重学生差异;注重知识的联系,体现数形结合。 ,二、教材内容分析,在把握教材整体结构、章节结构的基础上,明确教学内容在教材体系中的位置、知识点、重点、难点。 (一)教材的整体结构,第21章 二次根式 11,第十五章 整式的乘除与因式分解 15.1 整式的乘法 15.2 乘法公式 15.3 整式的除法 教学活动 小结 复习题15,(二)教材的章节结构,各 节 结 构,教材分析结果,1.知识体系中的位置 完全平方公式是人教版8年级上册整式的乘除与因式分解 部分内容。是学生在已经掌握单项式乘法、多项式乘法及平方差公式基础上的拓展,是多项式乘多项式的特殊形式。对后面的因式分解中用公式法进行因式分解打下铺垫。 2.知识点 完全平方公式:两数和(差)的平方,等于它们的平方和(差),加上(减去)它们积的2倍. 公式的推导;几何图形表示;计算。 3.重点 公式的推导 4.难点 乘法公式的应用,乘法公式的结构特点。 完全平方公式a,b既可表示数(正数、负数),又可表示整式的基础。,三、教材内容评价,所选择的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