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8页
第2页 / 共8页
第3页 / 共8页
第4页 / 共8页
第5页 / 共8页
第6页 / 共8页
第7页 / 共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河北武邑中学20182019学年上学期高二第二次月考政治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 共50分)1. 在校内校外,我们要参加各种课余文化活动;回到家,我们可以看到自己所在社区的文化活动;打开电脑,一个神奇的世界就会展现在我们面前。这说明 () A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B我们的生活就是文化生活 C文化生活高于一切 D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有自己的文化生活2.叉子,原来是古代的一种农具,经过多个世纪的改进,最后用来进餐,西方人终于改变了用手抓食物吃的落后习惯,从而形成了西方人独有的饮食文化。由此可见 ( )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人是文化创造者,又是文化享受者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和思维方式 不同的文化背景形成不同的文化印记 A. B. C. D.3. 2017年6月出版的习近平讲故事一书,从习近平总总书记数百篇讲话和文章中,精选出百余则故事,把深刻的思想、抽象的理论转化为鲜活的故亊、生动的例子,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人民更加团结,让中国更有力量。由此可见( )讲好中国故事能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中国故事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力为社会实践服务是文化创新的检验标准优秀文化能转化为物质力量,促进社会发展A. B. C. D.4蜀道的开凿始于战国时期,这条惊险奇绝的古道堪称人类筑路史上的奇迹,也是历史文化的“活文献”。在漫长的三千多年的历史变迁中,无数的政客商贾、文人兵卒行进在这条古道上,由此留下了大量的城池、建筑、诗歌和故事,让古蜀道升华为一条南北文化交融的立体系统。这表明( )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特定的文化环境产生特色文化人可以通过自身的活动赋予“自然”的东西以文化 古蜀道是巴蜀文化的全方位展示A. B. C. D. 5. 没有一个与之相称的、被世界所认知和理解的现代形态的中华文化,中国的大国地位是无法奠定的;没有中华文化的复兴,也就没有中国的真正崛起。而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所承载的国际期待和所肩负的国际责任,也必然要求我们通过中华文化来传播和谐理念、完善中国表达、树立中国形象。这给我们的正确启示是要夯实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基础地位 我国在文化发展上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文化发展对政治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重要的战略任务A B CD6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这表明文化影响力是一个国家的国际影响力的基础和核心一个国家的文化影响力是与经济影响力同步增强的一个国家的国际影响力是经济、政治、文化等共同作用的结果一个国家的国际影响力归根到底以经济发展水平和影响力为基础A B C D 7. 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全面深化改革,把改革进行到底,是对改革开放40周年最好的纪念。“将改革进行到底”的认识( )正确地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对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将起到决定性作用将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一步发展 完成了对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A B C D 8、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在人类思想史上,没有一种思想理论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人类产生了如此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马克思主义极大推进了人类文明进程,至今依然是具有重大国际影响的思想体系和话语体系。马克思主义对人类文明发展的深远影响,来自于它 ( )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对未来理想社会的构想与设计提供了解决社会问题的现成答案 是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客观真理A B C D 9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是生活中常见的两种心理效应。首因效应是指事物给人的最初印象容易长期在记忆中占支配地位;近因效应是指事物给人的最后印象在记忆中占主导地位,人可能会因近因效应突然改变对该事物的原有看法。以下从哲学角度对这两种心理效应的评价合理的是( ) 首因效应忽视了物质的存在方式是运动 近因效应忽视了事物是绝对静止的 二者都不懂得事物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二者都犯了相对主义和诡辩论的错误A. B. C. D. 10、 孟子云:“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这表明( )A. 自然界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B. 自然界的发展规律是客观的C. 改造世界必须遵循客观规律 D. 客观规律是可以被认识和改造的11 悠扬的旋律、精湛的技艺、凄婉缠绵的唱词2017年11月4日晚,中国国家京剧院携名剧白蛇传来到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为当地民众献上一场跨越文化、传递真情的京剧盛宴,赢得了观众经久不息的掌声。国外观众能够欣赏京剧主要是因为文化既是民族的同时又是世界的 各民族文化都具有自身独特个性民族文化具有共性和普遍的规律 中华文化具有自身特有的包容性A B C D12习近平曾就中西文化打过一个生动的比方:茶的储蓄内敛和酒的热烈奔放代表了品味生命、解读世界的两种不同方式。但是,茶和酒并不是不可兼容的,既可以酒逢知己千杯少,也可以品茶品味品人生。这强调了A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根本动力B文化多样性决定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C要坚持求同存异原则,认同其他民族文化D要在平等基础上推动民族间文化交流互鉴13恩格斯说:“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下列不能说明这一论述的选项是( )A自然界是本来就存在的物质世界 B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物质的C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D意识的内容和形式都是客观的14一封封泛黄的书信在见字如面电视节目中呈现出来,习惯了发短信、看微信的观众又重新领会到中国人的精神情怀与生活智慧。这从一个侧面说明( )A. 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B. 文化传播的力度依赖于文化的力量C. 书信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D. 大众传媒有传递、创造文化的功能15.由吴京执导并主演的战狼2不仅打破多项华语票房纪录,还创造了国产片在海外影院爆满的上座状态。这说明( )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文化发展的实质是文化创新 不同民族文化具有共同的普遍规律A. B. C. D. 16我国在扶贫攻坚工作中实施精准扶贫方略,力求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这是因为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的根本要求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事物的矛盾以及矛盾双方具有不同的特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则A. B. C. D. 17、世界上永远存在未知之物,但是不存在永远不可知之物。这种观点属于A彻底的不可知论 B不可知论C不彻底的可知论 D可知论18.下图漫画“恐龙”来袭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统一 要反对夸大意识的唯意志主义世界上的事物都是可以认识的 要反对只注重书本的教条主义A. B. C. D.19习近平同志指出:“如果法治的堤坝被冲破了,权力的滥用就会像洪水一样成灾。”这对中国共产党的启示是()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必须将依法执政作为自己执政的基本方式 深入加强作风建设,不断提高治国理政能力A B C D20.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耿爽2017年12月4日在例行记者会上表示,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固有领土,中方维护领土主权的决心坚定不移。这是因为()主权是一个国家的生命和灵魂 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 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是时代潮流AB CD21. 一些人为了追求眼前的经济利益,不惜破坏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掠夺式地开采资源。这种错误的做法,破坏了宝贵的自然资源和人们的生存环境。从辩证法角度看,上述事实说明()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事物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事物之间的联系都是人创造出来的 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A.B. C.D.22、我国古代有着很丰富的哲学思想,通过一些哲理性的名言可以给我们很深的启发。“吾日三省吾身”这句名言告诫我们在平常的生活与工作当中要时时反省自身。请选择与此作法符合相同哲理的名句(A入山问樵,入水问渔 B物是观念的集合C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D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232017年8月15日是日本战败72周年的日子。日本政府对侵略历史讳莫如深,企图通过美化侵略历史,“维护”国家荣誉和“捍卫”民族尊严,使日本国民在历史的“自豪感”中支持政府的军事野心。下面哲学观点,比较适合用来反驳“美化侵略历史” 言论的是( )A理在气先 B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C吾心即是宇宙 D人不能以行感天,天亦不随行而应人24哲学史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是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的。下列说法中能体现二者根本分歧的是A. “量力而行”与“尽力而为” B. “削足适履与“指鹿为马”C. “仁者心动”与“理主动静” D. “形谢神灭”与“心外无物”25. 中国药学家屠呦呦荣获诺贝尔医学奖,理由是“有关疟疾新疗法的发现”。屠呦呦的研究团队经过长期的科学研究,终于发现了治疗疟疾的关键-青蒿素。从哲学的基本问题看,这主要体现了A. 思维与存在的辩证关系问题 B. 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C.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D. 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二、非选择题26. (13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党和政府历来十分重视“三农”问题,重视农村的扶贫开发问题,不断出台各项政策促进农业农村发展和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材料一 当前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内外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许多新矛盾新问题,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一是有效供给跟不上,大而不强、多而不优的现象没有得到明显改观,导致农产品供给出现结构性失衡;二是绿色生产跟不上,不合理的供给结构给环境带来巨大压力,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越来越接近极限;三是新的动能跟不上,农民增收传统动力有所减弱。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