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08页
第2页 / 共108页
第3页 / 共108页
第4页 / 共108页
第5页 / 共108页
第6页 / 共108页
第7页 / 共108页
第8页 / 共108页
第9页 / 共108页
第10页 / 共108页
亲,该文档总共10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3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技术方向)专业规范一、引言在信息社会,“信息技术”作为一个广泛使用的词语,其含义宽泛,因人而异,包罗万象;在本规范中,“信息技术”特指计算机学科专业人才培养方向之一的教学内容体系。本规范的目的之一就是定义这个内容体系。之所以还用“信息技术”这个词语,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尚未找到更合适的词语来概括这个内容,其次也因为与“国际接轨” IEEE-CS/ACM的Computing Curricula 正在制订一个类似的卷,称为“Information Technology”。本规范附录中的主体内容借鉴自该文件。总之,希望读者在阅读下面的文字时总是记住这里谈的是和计算机学科专业教育相关的一套教学内容,而不是广义的“信息技术”。1. 本规范报告产生的背景信息技术专业方向规范的制订是一项研究成果的一个应用。从2003年起,教育部计算机教学指导委员会计算机专业教学分委员会(后简称“教指委”)同时启动了三项工作:计算机专业发展战略研究,制定计算机专业办学规范,制定计算机专业办学评估办法。“战略研究”提出了以“培养规格分类”为核心思想的计算机专业发展建议。该思想包含如下要点:(1) 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名称下,鼓励不同的学校根据社会的需求和自身的实际情况,为学生提供不同类型(但都要达到本科水平)的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2) 将三种不同的类型归纳为四个不同的专业方向:研究型(计算机科学专业方向)、工程型(包括计算机工程专业方向和软件工程专业方向)、应用型(即这里的信息技术专业方向)。(3) 一个学校在其中一个专业方向上通过评估合格,就被认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办得合格。基于这样的认识,教指委在最初一个规范起草小组的基础上扩充形成了四个规范起草小组,以期形成四个独立的文件,指导不同学校调整办学定位。本报告的内容就是其中信息技术专业方向规范起草小组的工作成果。在形成本规范的过程中,我们从IEEE-CS/ACM的CC2004文件中得到很大启发。特别是正在形成的CCIT报告,不仅使我们从理念上产生共鸣,而且其已有的工作成果对我们有直接的用处。本规范的附录部分(即知识体和核心课程描述)基本上就是CCIT对应材料的编译。这样做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我们认为该材料在整体上相当不错,集中了大批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近三年的智慧和劳动,二是我们做这个规范的时间和投入有限,需要在较短的时间里拿出一个能为各个学校参考的文件。因此,针对我国高等教育特点的一些较大的变动只能在将来规范修订时做了。2. 关于信息技术专业方向的产生为什么会出现“信息技术专业方向”?其根本的原因在于人们认识到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和应用的深入,作为信息化社会的需要,出现了一类有明显特征的人才需求。这类人才在各种企事业单位承担信息化建设的核心任务。与计算机科学人才相比,对他们没有探索新的计算理论的要求,也没有设计复杂算法的预期;与计算机工程人才相比,不要求他们了解微处理器设计的细节,也不要求他们具备设计新型计算机系统的能力;与软件工程人才相比,不要求他们懂得系统的软件测试,也不指望他们参与大型软件的编写。对他们的核心要求是能够熟练地应用各种软硬件系统知识构建优化的信息系统,他们更了解各种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的功能和性能,更善于系统的集成和配置,更有能力管理和维护复杂信息系统的运行。这种认识不仅仅是对当前计算机专业办学状况的认识,也不仅仅是一些研究人员感觉到了这种社会需求,很重要的一个现象是不少学校实际上已经自行开始了相关的教育实践。在中国,近几年纷纷在学校出现网络工程,电子商务,信息安全等专业;在国外,不少学校就有信息技术本科专业。应该说,我们现在讨论信息技术专业方向的规范,不仅有了对社会需求的认识基础,而且也有了教育活动的实践基础。借鉴CCIT的描述,信息技术作为大学人才培养的一个知识体系,其基本目标是围绕社会中各种组织机构(以及个人)的需求,通过对计算技术的选择、应用和集成,创建优化的信息系统并对其运行实行有效的技术维护和管理。换句话说,“信息技术”是一门针对社会与各种企事业单位的信息化需求,提供与实施技术解决方案的学科,它涉及对计算机软硬件、计算机网络等相关技术与产品的选择、评价、拓展、集成、应用与管理。培养这方面人才所涉及的知识面包括:数学与信息技术基础、程序设计基础、系统平台技术、计算机网络、信息管理与安全、人机交互、集成程序开发、系统架构与集成、Web与数字媒体技术、工程实施、职业操守等。我们正在走向信息化社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已经成为我们的基本国策。在这个过程中,各种各样的信息系统将在社会生活中发挥巨大的作用,大到“三金工程”,小到一个单位的财务系统;重要的,可能涉及到国家的经济命脉,不那么重要的,可以仅仅是个人家庭数字化信息的组织与维护;有些需要保证长期的稳定运行,例如一个银行的信息系统,另一些则可能只是临时的(但不是不重要的)需要,例如奥运会信息系统。这些系统,不只是给人带来便利,更是企事业单位竞争能力的体现,是个人有效生存的需要。面对五彩缤纷的需求,背靠层出不穷、动态变化的软硬件技术和产品,经济有效地构建这样的信息系统并使其能够令人满意地运行,将不是一件随意而行的事情。做这类工作的人需要有专门的知识结构,这种知识结构不仅能保证胜任当前的工作,还应该为他奠定进一步学习的基础。这样一种知识结构的外在表现如本节第一段所述。对各种计算技术的理解是基础,这样一种理解应该能够直接指导为满足用户需求对它们的选择和应用。在实践上,信息技术人才应该善于系统集成,善于理解用户的需求和提供最优的满足这种需求的技术路线,有效地对系统运行实施技术性管理。这样一种知识结构是足够丰富的,有其独立存在的教育学意义。回顾科学技术发展对学科形成的促进作用,如同CCIT报告起草负责人在2004年世界工程师大会上所阐述,1900年前后,由于马达、电话的出现,从物理学科中衍生出了电气工程;1960年前后,由于三极管、集成电路的发明,从电气工程中分出了电子工程;1965年前后,由于计算机的出现和广泛使用,从电气工程和数学中“长”出了计算机科学。而现在,由于互联网,特别是互维网在全球的迅速普及,深入到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信息技术从计算机科学和通信科学中分化出来不仅是社会发展所需,而且在教育学上也是水到渠成了。作为计算机专业(CC2004叫“计算学科”,Computing Discipline)新兴的分支之一,我们有必要比较一下信息技术和它的几个近邻的区别。除了前述作为人才培养的结果,毕业生工作岗位的性质和要求不同外,为适应这种不同在课程设置上也会有明显的区别。附录1给出了信息技术专业方向知识结构框架,附录2则是对其必修课程组织的举例描述。对比计算机科学、计算机工程等专业方向,CC2004从课程设置的角度给出了一种实证分析。通过研究美国12所既有信息技术专业,也有计算机科学专业或信息系统专业学校的情况(课程名称,课时安排),我们看到尽管这些相近的专业在课程名称上有很大的相关和重叠,但在课时的配比上有明显的区别。例如“计算机科学”强调数理化和软件的内容,占到了总学时的70%;信息技术强调网络、数据库,以及软件相关的内容,也占了60%多;而信息系统(IS)则更强调商业应用的内容,差不多也是60%。3. 制定本规范的指导思想首先,这个文件的基本定位是向学校提供开办信息技术专业方向的办学指导,这种指导也将影响未来相应的办学评估(Assessment)。从操作层面看,这个文件将是学校制定相应培养方案的基本依据。应该强调,本规范不等于各学校的培养方案,各学校应该参照本规范的精神和要求,制定符合自己特点的培养方案。所谓评估,其核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要看学校提供的培养方案和本规范的相容性,二是要通过座谈、问卷等方法考察实际情况与培养方案的一致性。我们鼓励学校制定并执行和本规范相容,同时也有自己特色的培养方案。在制定这个规范的时候,我们遵循如下指导原则:(1) 这个规范是为指导未来中国计算学科发展走向所形成的文件之一;特别地,它将和计算机科学规范,计算机工程规范,软件工程规范共同构成一个学科专业方向体系,因此在文件的宏观结构上尽量保持一致。本章可能是个例外,因为其他几个方向在内容上要相对成熟,在我国也有了多年的教育实践,从而可以系统地回顾发展历史等。(2) 尽管信息技术的内容是日新月异的,变化性很强,希望本规范描述的知识内容有相对稳定性。按照CCIT的策略,在刻画信息技术知识单元的时候,先是介绍目的,然后才是技术内容。目的讲的是能力的培养,在某种程度上是独立于技术的,从而有较长的稳定性。例如“网络编程”是一种能力,但是用JSP还是PHP技术编程则属于具体技术的问题。尽管如此,规范建议办学单位应该定期对技术的发展有准确的认识和评估,从而使学生学到的东西能够与时俱进,适应发展的需要。(3) 课程设置应该足够灵活,必修的内容应该尽量小。从信息技术专业方向毕业的学生就业面会很宽。虽然他们的工作核心是信息系统的建设与维护,但其应用会涉及各种行业领域,表现出各种不同的系统需求。这种系统需求反过来对计算技术的选择和应用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本规范提出的课程设置要求给学校留有足够的自由度,允许学校根据自己的情况(例如周边地区的产业条件,学生的状态,学校的条件)进行有针对性的剪裁。(4) 本规范必须充分地体现信息技术和其他计算机学科分支的差异。信息技术强调各种不同技术的集成,强调将技术融入企事业单位的日常运作之中。因此,对信息技术毕业生的基本要求是他们要掌握实施系统集成的技能,包括通过对系统的抽象来管理复杂性的能力,对技术和产品提供商提出主张的技巧,对技术及其适应性的深刻理解,以及出色的人际交往能力。(5) 同时,本规范也要反映信息技术和其他计算机学科分支方向的关系。我们认识到,计算机学科不同分支的教学内容在相当程度上有共通之处。无论是从充分利用教学资源,还是从学校培养人才多样性的角度,条件好一些的学校可能同时提供一种以上的培养方向。因此在描述知识单元时,在相适应的地方,我们都直接采用其他规范中的相关内容。(6) 本规范的定位是本科教育,但其精神也能适用于其他层次的教育。(7) 本规范将超出一般的知识点设计和课程设置框架的范畴,同时希望能够对学校办学的实践有具体的参考性指导,有些内容是“要求”,有些内容则只是“建议”。例如,附录1给出了必修的内容,是要求完整体现在教学计划中的;而附录2所提供的只是一些示例教学计划和课程的设计,不要求(也不鼓励)学校照搬。下面,按照四个方面组织本规范的主体内容。第二节是关于信息技术专业方向的办学目的和人才培养规格要点的一般性描述。对于一个办学单位来说,其目的和人才培养规格的具体表述可以和规范中不一样,但需要体现其中的要求和精神。第三节是本规范的核心,给出信息技术的必修知识体系结构、关于课程设置的考虑,以及对实践教学的要求。第四节是对办学条件的要求,包括师资力量、图书资料、实验室条件、实习基地建设。最后一节将本规范中提出的一些指标性的内容汇集在一起,以便于学校在学科建设中参考。本规范的编写过程得到了高等教育出版社和清华大学出版社的大力支持。由于这个规范是在早先教指委战略研究和规范制定课题之外的内容,所需开支超出了原定预算。如果没有清华大学出版社和高等教育出版社的支持,这个规范工作是难以开展的。我们在此特别对两个出版社表示衷心感谢。二、培养目标和规格“培养目标”,讲的是在一个专业教育计划指导下,一个人达到了相关教育要求后应该达到的综合状态和具备的基本素质。“培养规格”讲的是达到了教育要求后应该具备的专业能力诸方面。1. 人才培养目标 也许用“办学目的”作为标题更合适,即指的是一个教育单位要开办这么个program,是干什么用的。对应在ABET相关的文件中,就是Goals or objectives of the progra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